我有一个鲲虚世界 第484节

  【谢人凤却未理会马夫,目光直直盯着谢观,见他神色依旧平静,不由得心生无趣,冷哼一声,一脚踢翻了跪在地上的马夫。马夫脸色痛苦,却不敢起身,只是趴在地上,低声呻吟。】

  【谢人凤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甘芝,冷冷道:“还不扶着起来。”】

  【甘芝闻言,缓缓上前,双眼无神,仿佛一具行尸走肉。】

  【梧桐看在眼里,心中一阵酸楚,原本在院中受人尊敬的甘芝姐,怎么成了这般模样,却又无可奈何。】

  【万般皆是命,哪里肯由人。】

  【谢人凤冷笑一声,目光再次落在谢观身上,语气阴冷:“谢观,等着吧,还有一个月,你便会被逐出谢府。届时,少爷我有的是手段对付你。”】

  【言罢,他又转头看向梧桐,对着那揉着胸口的马夫戏谑道:“如何,这个丫鬟,给你做媳妇要不要?”】

  【马夫闻言,连忙低头,声音惶恐:“不敢,不敢……”】

  【“有色心无色胆。”】

  【谢人凤嗤笑一声,带着甘芝和马夫离去。】

  【你听闻最后一句话时,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梧桐心中暗暗担忧,这谢府的风雨,似乎已悄然逼近。】

  【你宽慰道,“万事有我。”】

  【梧桐才稍放下心来。】

  【没过一会!】

  【苏云带着谢轩登门。】

  【苏云脸上一片喜孜孜,眉梢眼角皆是笑意,他快步走到谢观面前,语气中透着几分兴奋:“观公子,今日便是渊太子所定的日子。马车已经备好,我们启程动身吧。”】

  【你点了点头,你心中早就记着今日是之前定好的和那位大隋太子聚会之日。】

  【你们一同走出院门,“云公子,稍等片刻,我去唤六哥同行。”】

第410章 谢原的先生,李家七姑娘,三国太子

  【你于大院中寻谢原,得益于诸葛夫人的嘱咐,你穿梭于别院之间,毫无阻碍,径直迈向后花园深处。】

  【诸葛夫人特为谢原习武之事,辟出一方练武场,其广阔非你小院所能及,足足四五倍有余,任其折腾。】

  【你步入练武场,但见谢原赤膊上阵,唯余短裤蔽体,热汗淋漓,发丝被汗水紧贴额际。他正徐步走桩,步履沉稳,显然已沉浸其中,心无旁骛。】

  【你曾听谢原提过,他的练武天赋比元神修行强得多。谢府之中大多数子嗣皆是如此,毕竟定远侯府是以军功起家,武道传承深厚。】

  【在谢原不远处,一位酒气熏熏的老者悠闲地靠在一把阴凉的躺椅上,打着震天响的呼噜。】

  【你仅匆匆一瞥,便已洞悉那老者实则早已苏醒。自你踏入别院之门,便有一道若隐若现的神识在你周身徘徊。】

  【你稍一感应,便知这位老者元神修为还在你之上,且武道修为亦是深不可测,恐有上三境之实力。】

  【如此修为,在汴京亦是出类拔萃。】

  【用来教导谢原立武基,开元神,自然是绰绰有余。】

  【昔日谢原曾提及,这位师傅乃是他的“忘年之交”,儿时于陋巷中偶遇的先生,实则是隐匿于市井的高人。】

  【谢原走完最后一桩,长舒一口气,转身望向你,笑道:“观弟,你怎来此?”】

  【你微微一笑,“六哥,你这勤学苦练。”】

  【谢原拭去汗水,笑道:“尚可吧,就是这老头子总说我愚钝,进展不够神速。”】

  【言罢,他指了指身后的老者,语气中夹杂着几分无奈。】

  【老者听闻此言,缓缓睁开双目,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小子,此言差矣。老夫说你愚钝,乃因你总欲求速成,却忘却了武道之基在于稳固根基。”】

  【言毕,他的目光转向你,多了几分审视之意。】

  【你拱手行礼,恭敬道:“见过前辈。”】

  【谢原笑着介绍道:“老头子,怎么样?我这观弟是不是一表人才?”】

  【老者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懒散:“我只是老了,又没瞎。”】

  【谢原闻言,笑嘻嘻地说道:“老头子,要不你将观弟也收入门下?我做你的大弟子,观弟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

  【老者摇头,“我这脉只收一人,是祖师传下来的规矩。”】

  【谢原无所谓地撇了撇嘴,嘟囔道:“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你见状微微一笑,道明来意。谢原听后,面上顿现喜色。】

  【“老头子,我这就去了。”】

  【老者摆了摆手,语气随意:“快滚。”】

  【你却躬身告辞,转身离去。】

  【老者看着你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深意,喃喃自语:“这就是继承了二先生九剑的孩子,比想象之中还要年轻,还要厉害得多。”】

  【“二先生,收了一个好弟子,可惜没有进书院门墙……也算是幸事。”】

  【谢原更衣完毕,身着一袭月白色杭绸直裰,衣料轻盈如烟,腰间束以松花色丝绦,其上悬挂着一枚温润的羊脂白玉佩。他对着铜镜侧身顾盼,脸色满意。】

  【他转而望向你,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观弟,觉得如何?”】

  【你微微颔首,“甚是雅致。”】

  【谢原闻言,笑容更甚,“观弟,你也换上一身如何?咱俩身量相仿,你穿上定也合身。”】

  【“咱们还是快些出发吧,莫要让云公子他们久等了。”】

  【二人步出谢府,门口已有马车恭候多时。】

  【你与谢原登上后一辆马车,车队辘辘碾过青石板路,朝着琦陌春坊悠然驶去。】

  【马车内,谢原兴致勃勃想着待会见到的琦陌春坊的花魁,而你则静静聆听,目光穿过车窗的缝隙,欣赏着街边的繁华景致。】

  【汴京自古繁华,岂不闻外面早已经兵荒马乱,战争连绵不休。】

  【你放下车帘,一边与谢原谈话,一边心中暗运《阳符经》修行,一心二用,丝毫不显滞涩。】

  【谢原期待问道:“观弟,你说我们今日会见到那位苏诗诗吗?汴京第一美女。”】

  【“琦陌春坊之中还有几位花魁也是绝色,其中便有一位善养鸟雀的花魁,据说她歌时有百鸟朝凤之景。”】

  【“上次群芳宴上她因病未去,倒是憾事。”】

  【你听着谢原的絮絮叨叨,不知不觉间,马车已停在琦陌春坊的门口。】

  【琦陌春坊与其他两家青楼不同,它本是皇家林院所改建,建筑风格典雅大气,园中奇花异草遍布,假山流水相映成趣,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你与谢原下了马车,抬头望去,只见门楼上挂着“琦陌春坊”。】

  【苏云道,“观公子,走吧。渊太子,已经在其中等候。”】

  【你应了一声,门口自有下人在前引导。】

  ~

  ~

  琦陌春坊内。

  最好的一处依湖边而建的连桥亭子。

  四角飞檐如燕翅轻展,亭柱朱红,顶上覆着青瓦。

  湖光山色,烟波浩渺。

  这处亭子虽不大,却处处透着精致,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又不失北地建筑的庄重。

  亭中设一张紫檀木桌,桌上摆着一套青花瓷茶具,茶香袅袅,与亭外荷香交织,沁人心脾。

  桌旁几张绣墩,墩面铺着锦缎软垫,绣着几枝兰草,雅致非常。

  亭外一条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

  亭内已有三男四女,其中一位绿裙女子正抚琴而坐,指尖轻拨,琴声悠扬,令人心生宁静。

  四女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手持圆钵的白衣女子,钵中盛着名贵的鱼料。

  她风姿绰约,身段窈窕,一双如秋水般的眸子,眉角有一颗小痣,五官精致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

  即便是另外两名女子,目光也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

  她的气质实在太过出众,仿佛只需站在那里,便自成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令人不禁屏息凝神。

  若谢观在此,便能认出这位正是群芳宴的花魁之首——苏诗诗,大隋的前朝公主。

  苏诗诗手中轻撒鱼食,水面波光粼粼,一尾尾鲤鱼跃出水面,争相抢食。

  这时,四女中一位身着彩衣罗裙的女子笑道:“诗诗姐,喂鱼与喂鸟同理,若一味投食,恐适得其反。”

  “这鱼儿潜藏水底,纵使数日不食,亦能存活。且鱼不似猫狗,据书院先生所言,鱼之记忆,不过须臾,难以铭记片刻之前之事。”

  苏诗诗闻言,语气温柔:“鱼儿虽记不住,你看它们每次见我撒食,都会跃出水面。”

  苏诗诗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湖面上,语气幽幽道:“万物皆有灵性,做这湖中的鱼儿,又有何不好呢?只需有人投食,便能无忧无虑。”

  她的话语未落,亭中便传来一道男子的声音,带着几分思辨:“诗诗姑娘,你非鱼,又怎能断定鱼一定会快乐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苏诗诗闻言,轻轻转头,望向那说话的男子。

  男子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模样,身着一袭纹蟒玄衣,面容白皙,相貌堂堂,鼻梁高挺,头戴束冠,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清贵之气,端的是一副好相貌。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竟坐在轮椅之上,似乎身有残疾。

  苏诗诗微微一笑,语气依旧温和:“渊太子所言极是,鱼儿的快乐与否,谁又能真正知晓呢?”

  这位男子,正是大隋的崇文太子刘渊。

  隋圣帝膝下有三子,刘渊作为长子,又是皇后的嫡出。他十七岁时便被送往他国作为质子,虽然身份尊贵,但因体弱多病,自幼便落下残疾,即便是三真一脉的高人也束手无策。

  刘渊的目光投向辽阔的湖面,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沉的感慨:“鱼儿虽无烦忧,却也局限于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人虽多愁善感,却能遨游四方,世间万物,各有其得失。”

  刘渊身为大隋的崇文太子,本应是一国之储君,却不幸沦为质子,犹如“塘中龙”、“院中凤”,难怪他会发出如此感慨万千之语。

  苏诗诗的眼神中掠过一丝冷意,她毕竟是大隋的前朝公主,这隋圣帝乃是篡夺了她家江山之人,她对于刘渊的悲春伤秋,心中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她的身份刘渊自然不知,外人只知晓她是苏相义女。

  就在这时,一道傲然的声音骤然响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又安知我非鱼?”

  说话之人身材魁梧,衣着打扮与大齐风格迥异,相貌粗犷,眉毛浓黑如墨,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桀骜不驯。

  他大步流星地走进亭中,直视刘渊:“渊兄,你毕竟不是我,又怎能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亭中三位女子皆是琦陌春坊的花魁,而三位男子则分别来自大隋太子、长生天太子以及南方的佛国的佛子,也称质子。

  刚刚开口的魁梧男子正是长生天的太子——贺兰真术。

  亭中还有一位身着袈裟、相貌妖冶的青年僧人,他便是南方佛国的佛子空度。

  空度双手合十,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与挑衅:“我们不如将鱼破腹,一问便知其中之乐。”

  他虽身着僧袍,言语间却透着一股邪气,仿佛对生命的漠视已深入骨髓。

首节 上一节 484/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