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亭好整以暇,多有期待。】
【在亭中能说出,“自开天辟地以来,百家先贤之音,在我耳畔回响已足足八千年。无论是将相王侯,贩夫走卒,抑或是一国之君。谢观,皆请他们落座!”的少年,又会如何应对。】
【谢琦月站在父亲谢鸿身后,倒是有些佩服谢观了,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及考核学问,她怕是双脚一软,只有“逃命”一途了,这谢观倒是个“硬汉子”。】
【谢人凤笑了笑,若是谢观答不上来,恐怕今日好不容易免去的责罚,只会罪加一等。】
【他目光扫过谢原身后的梧桐,想起当年自己对梧桐的之前的真心喜欢,可如今……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得不到的东西,他只会选择毁掉。】
【诸葛间缓缓道:“志士仁人此句语出《圣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人志士,你作何解?”】
【谢原一听此题,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心中暗自思量:志士,乃有志之士,指的是那些胸怀安邦定国、治国平天下之志向的人;仁人,则是指有仁德之人,他们心系天下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
【志士仁人,作何解,此题不是老生常谈之题目,少有用来做题。】
【夫子曾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诸葛间此刻所问,显然需要更为深入和独到的见解。】
【司马亭也在心中默默回忆,此话记载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圣语》中,且历代儒家大家也有诸多翻译和注释。但若只是简单地照搬前人的解释,恐怕难以得到这位治学严谨、要求甚高的镜月先生的称赞。】
【其实此问,不仅考学问,也考心迹。】
【在场之人就算是谢老太君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是不由沉浸在其中。】
【谢鸿眼神之中也出奇的也有些许光芒。】
【陆华在白纱斗笠下一笑。】
【正厅之中大柱子系着的黑驴,结结实实打了一个响鼻。】
【一双双眼神落在你的堂下清瘦少年的身上,等着你的回答。】
【面对如此情况……你决定】
1.闭口不言。(提示:惹来袁夫人厌恶,背上忤逆嫡母,驳逆族门的罪名,可能学业断送,未来和梧桐有危险。)
2.随意而言。(提示:惹来族中厌恶,失去贵人助力,有可能学业断送,未来和梧桐有危险,有可能性命之虞。)
3.藏拙于胸,只言一半。(提示:袁夫人有可能对你态度变好,梧桐有可能发生危险。)
4.尽抒胸中之意。(提示:有可能有意外收获,有可能向有利之处发展。)
5.亲自参与。(0/3)
大鼎之上缓缓敲响,上面幽蓝的的文字开始显现。
俞客凝视着上面的五个选项,心中暗自斟酌。
他本意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但是,从提示来看若是一味藏拙只会惹来祸端。
甚至有殒命之危。
不得不的说,谢观这“活下来”可太不容易了。
进这“大观园”已经有几次提示有性命之虞。
必须要修行起来,不然命不在手中。
这大齐之中处处有着儒家的礼法规则,夫子在人间定下以儒家“画地为牢”,即是身上枷锁,也是重重保护。
不然以这个世界的“武者”和“元神修士”远超凡人的力量,早就把普通人沦为了猪狗奴隶。
俞客也没有犹豫,直接选择。
4.尽抒胸中之意。(提示:有可能有意外收获,有可能向有利之处发展。)
【谢玉见你低头思索,不觉摇了摇头,他早就想到了回答。】
【这个莫名来的“兄长”还在长考,看来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之人。】
【赵夫人笑意盈盈,抿了一口茶水。】
【梧桐脸色大为着急。】
【谢人凤眼神不屑,不觉你能说出什么“惊世之语”。】
【其他外族之人倒是稳坐,一副看戏剧模样。】
【袁夫人见你迟迟没有开口,脸色已经阴沉,准备起身开口斥责。】
【这时!】
【少年已经缓缓抬起头来,一道清亮的声音在正厅之中响起。】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此乃是“仁人志士”的破题之言。】
【坐在上首的一直神情落寞的谢鸿第一次眼神亮起,看向场中少年。】
【随着此话吐露而出,场中之人不由自主侧耳倾听。】
第282章 破山中贼,湖中汹涌!
【“夫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夫子说过,只有心中有仁者,才能真心的喜欢某人或者厌恶某人。】
【你继续说道:“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乱;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但是儒家所言志士,非救苍生于水火,舍生忘死,而是有志成为仁者,非立志改造乾坤,乃是立志成为一个仁者,有仁德,有节操之人。”】
【诸葛间闻此,初句开题,确有惊艳之感,然承题之处,倒是略显平常。】
【谢人凤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心中暗道,此等言论,不过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儒家讲究教化,非苛求世人皆具夫人之学识,若天下人皆能如夫子般德行高尚,儒家又怎会存在?教化之道,在于引导世人向善,逐步提升道德境界,而非苛求完美。】
【袁夫人面色稍霁,虽觉此言平平,但总算未失颜面。】
【赵夫人则神色未动,显然这几句话尚不足以让在座众人满意。】
【谢鸿眼中的光芒再次黯淡下去。】
【在座外族的客人也是有些失望。】
【平庸之语罢了。】
【司马亭却脸色期待,不相信这就是这位观弟全部体悟。】
【你眼中多了几分疑惑,语气更是加重了些道:】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或者,修身于自己,扫天下不成,独善者足扫一屋,也无愧于仁人。”】
【“然则,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呢?”】
【你话锋一转,提出了这个关键问题。如何成为仁人?】
【谢原坐在椅子上,似乎带入其中跟着你思索。】
【儒家的追求不就是如此,教导他人成为仁人。】
【到如今,谁也没有给出答案。】
【诸葛间想到书院之中,心中一声叹气,书院四位先生的解答便是儒家的学派文脉之争,尤其是背道而驰的三,四先生的之争。】
【这场学问之争,导致大齐的书院有了缝隙,大先生负气离开了大齐去了大隋成了国师。】
【二先生之后缠绵于病榻。】
【而老师却自囚于书院的方寸之地,已足足二十载春秋。】
【四先从书院的清幽中走出,踏入了繁华的朝堂,成了如今权势滔天的苏相。】
【诸葛间沉浸在这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时,一道潮气蓬勃的声音,如同晨钟暮鼓,猛然间打断了他的沉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皆源于一个‘心’字。”】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心即理也,此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分一毫。】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知之,而遏之。”】
【“人的心思常常飘忽不定,有七情六欲,如同狡猾贼寇一般藏在心海深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少年身姿挺拔,凯凯而谈,一字一句说的铿锵有力。】
【渐渐正厅内安静了下来。】
【谢琦月平日里最是厌烦那些书上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总觉得它们之乎者也,枯燥乏味。】
【然而此刻,她却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着少年的话语,只觉一股莫名的气质自他身上散发而出,竟与书院中那些有真才实学先生们有几分相似。】
【司马亭低头沉思,重复刚刚谢观之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言罢,少年微微欠身,行了一礼道:“这便是我对仁人志士的一点浅薄体悟。”】
【诸葛间整个人还是愣住的表情。】
【正厅之中也没有任何声音,连系在大柱子上的卧着的黑驴,都竖起一双招风驴耳。】
【陆华第一次认真打量堂下少年,心中若有所思。】
【谢玉回想着刚刚兄长所说,心中虽有所触动,却仍觉未有明之处悟,似乎还有诸多不解。】
【谢人凤,他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什么‘心即是理’,我从未听人提及过这等怪论,怕是这谢观一知半解,随便胡诌出来。】
【他却是没有注意!】
【一直未发一言的父亲谢鸿,眼神迸发出别样的神彩。】
【他嘴上喃喃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赵夫人虽是不解其意,可是看场中诸葛间的神色,便知恐怕谢观解的极好。】
【袁夫人自然是极其高兴,却见老太君脸色越发的铁青,便没有表现出来。】
【足足过了数息。】
【诸葛间终于回过神来,目光灼灼看向于你,越看越是满意。】
【少年从进入正厅到如今的回答,都是得体有礼,如同谦谦君子。】
【“你比我想象之中,还要出彩许多。”】
【他心中其实还有一句话未曾说出口,若是老师仍是昔日那位以“天下为棋盘,众生为棋子”的三先生,他定要将这位少年举荐给老师,作为门下高足。】
【老师收弟子从不是看资质,少年此时还未踏入修炼已经错过最佳的修行时期,老师看重的是心性品格和才能。】
【可是,如今老师的状态,却让他心生犹豫,恐怕此举并不合适。】
【于是,诸葛间暗自决定,今晚定要前往书院,将少年今日所言,一字不差地转述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