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鲲虚世界 第273节

  【梧桐有些埋怨地说:“这几日少爷你都没好好吃饭,要是主母见了,肯定要责怪梧桐没有照顾好你。”】

  【说到主母,她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生怕又让你想起已故的母亲而伤心。】

  【你神色如常。】

  【梧桐走过去,眼圈有些泛红,小声地说:“少爷,今天这个事情也是我惹出来的……”】

  【你笑了笑道:“不说这些。”】

  【“其实,诗兰姐姐平时也挺好的。”梧桐说道。】

  【“还有,大院的四小姐真是个好人。主母在世时,每逢年节都会送来礼品。这次少爷失明后,四小姐还给了梧桐银子。我担心家里的钱不够,就收下了,少爷你不会怪我吧?”】

  【你轻声道:“不会,我们记着人家的好,有恩日后必报。”】

  【梧桐望着小院,这里只有他们主仆二人。相比之下,大院的四小姐屋中丫鬟就有二十多个,还不算驾车的马夫、陪读的先生和出行的护卫。】

  【梧桐不禁思,他们真的都能帮上四小姐吗?】

  【“最近吴管事也没难为我们了,以前我去膳房拿些肉和醋,他都会数落我一番。”】

  【“还有啊,少爷,我在织房的活儿也越来越顺手了,每日领的工钱也多了些。这样,我们就能过得更宽裕些了。”】

  【“哦?对了,少爷,我还问了吴管事关于你进学的事情。袁夫人已经答应让你进学院了,我就想着,能不能让他拿些公子们用过的旧书来,让少爷先看看,也好有个准备。没想到,吴管事竟然同意了,说明天就送过来呢!”】

  【梧桐絮絮叨叨说的都是一些细碎的小事,以前的少爷肯定不会听的如此专心的。】

  【今日的少爷,脸上都是平静的笑容,神情也很温和。】

  【“少爷能读书了,一切就好了,大齐以读书取仕,今后未必不能做一个官老爷,主母在九泉得知也是开心的。”】

  【虽然梧桐嘴上这么说,但心中却难免有些担忧。毕竟,院中的公子们大多从四五岁就开始读书治学,而少爷如今都没有开蒙。】

  【今后的考试不仅要求读书,还有骑马射箭、习武等六艺的考核,以及四雅中的至少一类。】

  【你笑了笑道:“梧桐,一切会好起来的。”】

  【“天无绝人之路!”】

  【梧桐听着你温和坚定的话,不知道为什么心底有了力量。】

  【梧桐抬头望向院中那棵梧桐树,它枝叶繁茂,欣欣向荣,正如这个小院一般。】

  【次日清晨,吴管家果然派人送来了小姐与公子们用过的学堂旧书。说是旧书,实则大多崭新如初,连书页都少有褶皱。】

  【同年秋天,梧桐树的叶子随风而落,院中铺满了金黄。】

  【秋意渐浓,天气转寒,华安身着秋衣,头戴裘帽,再次来到小院,为你复查眼睛。】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你的眼疾已有了明显好转,能够模糊视物,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梧桐更是欣喜万分。】

  【转眼间,年底将至,谢家主母同意你入学,然而,因你眼疾未愈,她特意为你寻了一位先生,在家中授课。】

  【待考核完之后,再让你入学堂。】

  【同年底,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华安顶着风雪,拖着医箱来到你们住处,鼻子都冻得通红。】

  【他仔细检查后,欣慰地说道:“观少爷,需要谨慎些,再戴一个月的眼布,不过可以将黑布换成轻薄的白纱了。”】

  【“多谢华大夫了,这几个月多有劳累。”】

  【华安摆了摆手,坐在火炕上笑道:“这本就是老朽的分内之事,观少爷这话可折煞我了。不然,岂不是白拿了谢家的银子,也辜负了袁夫人的恩情。”】

  【你听后,只是微微一笑。】

  【梧桐笑着已端来热茶说道:“华大夫,快喝茶吧,待会再感夫人的恩情吧。”】

  【华大夫为人和善,什么都好,只是每次诊治时,总会或明或暗地夸赞并感念谢家主母的恩情。】

  【不过,其中这个夸赞之中,又有几分真心,又有几分惧怕,就不得而知了。】

  【华安略显尴尬,干脆脱下来穿在外面的裘衣,屋中碳火烧的足,门窗关闭,坐的近都有些烤的热。】

  【平常梧桐也不会把炕火烧的如此旺,她本就节俭。】

  【只是,今年谢府各院过冬的碳火都格外充足。】

  【原因无他,那位谢家麒麟儿谢玉今年考取了生员,也称秀才。】

  【秀才功名可以免除部分的刑法,见官不拜,还可以领取一部分朝廷下发的俸禄,遇公事可以禀告知县令,有资格进入官学求学。】

  【这些特权其实对于谢家都微不足道,可这是一种荣誉,谢玉今年还比你小上一岁。】

  【袁夫人因此高兴,赏赐了谢府各院,其中就有碳火。】

  【华安感叹道:“倒是沾了玉少爷的光了。听说这位玉少爷还不满十岁,已经能举起三百斤的重物,能开两石的弓,二十步外掩一目试射,百发百中。”】

  【你微微点头,谢家的公子们从小就有家中的武者协助熬练筋骨,经历药浴、食补,已非寻常人可比。】

  【在这个天下,武者能上山擒虎、下海捉龙,一身气血如同狼烟,甚至能以肉身御空飞行。】

  【谢家的定远侯,你的父亲谢灵,就是武者的“璇丹境”,也称武神,就是当今天下的武者之巅。】

  【大齐以儒家治天下,同样有儒家修士,他们修炼神魄,能达到阳神出白日、夜游三千里的境界。】

  【当今儒家的夫子,更是活了足足六百年,一人压服整个天下,如今出游东海寻仙已三百年未归。】

  【就算是如此,他的四位弟子都是当世大儒,同时也是当世最强的修行者之一,使得大齐独尊儒术。】

  【当今权倾朝野的中书令兼太尉的苏景,便是夫子的三弟子。】

  【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和你这位谢家的不得宠的区区“私生子”无关。】

  【华安突然注意到炕上的小桌上放着几本书和读书笔记。】

  【出于好奇,他拿过来翻阅。】

  【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华安发现这位少年极为聪慧,不由得想看看他最近在读些什么书。】

  【可是你蒙着双眼,也无法读书啊!】

  【大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即便是平民百姓也熟知诗书经典,家中多藏有几本书籍。】

  【华安翻开书籍《圣语》,是由至圣先师的弟子辑录和编纂而成,主要记载至圣先师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在书的扉页,批注就有几段文字映入眼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而不思则罔!”】

第246章 学问落人间,卧云公子!

  【“君子不器,周而不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华安看的其中几段话,都是出自《圣语》,算不得出奇,大齐之人都是颇为耳熟能详。】

  【除开第一句,他确实未有听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即便是华安这等行医之人,也不由得心生赞叹。其言辞朗朗上口,宛若一副精妙对联,其中又蕴含的深意,更是令人回味。】

  【华安不觉这是少年所做,多半只是抄录。】

  【只是上面的墨水字迹,却显得尤为突出。】

  【华安拿起书籍,除开油墨刊印的黑字。】

  【边上的批注的字迹,却公正严谨,于刊印一般无二。】

  【他心中好奇,往前翻开书页。起初,那字迹歪歪扭扭,不成样子,宛如稚童初学。】

  【然而,不过数页之后,字迹竟变得端正起来,与刊印之字一般无二。】

  【华安心中惊异,问道:“这字迹可是少爷所写?”】

  【你淡淡点头。】

  【华安疑惑道:“看少爷的样子,似乎还未有人教过练字吧?”】

  【你笑道:“未曾,白日未有摘眼布,都是晚上借着月色模仿书上的字迹。”】

  【华安难以置信,他见过谢府中许多少爷小姐的字迹,虽不乏出彩之作,都是早有人指导。】

  【但谢观无字帖对照,且为一个眼疾少年所写,竟能如此端正。】

  【常言道,字如其人。】

  【谢家二院老爷谢鸿以书法闻名,据说小时候洗笔砚的潭水都被染成了墨色,引为美谈。】

  【华安能常来小院,除了此地不像其他谢府院落让他不适外,他虽身为谢家官医,实则也是谢家奴仆。】

  【主子和奴仆共处一室,他总感到如坐针毡。】

  【但在这小院中,尽管谢观也是谢家子弟,却无丝毫架子,让华安毫无压力,这是其一。】

  【第二的话,可能是因为这位观少爷虽年纪尚小,却有一股大人般的沉稳。】

  【少年处事得体,孝心可嘉,身上散发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让华安感到亲近。】

  【可惜,谢观的身份颇为尴尬,恐怕难以在谢府崭露头角。】

  【华安问道:“我听说袁夫人为观少爷请了先生,冬月都快过去了,怎么还没见来?”】

  【一旁的梧桐愤愤不平地说:“大院的丫鬟说,那两位先生,一位最近感染了风寒,恐怕得等来年了。”】

  【“另一位,六日前倒是来了,但只给少爷留下了两本《四国左传》和《中庸》,还有其文选及两书的名儒的注解,说得先背熟后再来。”】

  【“可这两本书加起来都有七万多字,再加上注释,都快四十万字了。”】

  【“这分明是不想教,假惺惺地故意刁难人。”】

  【你脸上并未露出恼怒的神色。】

  【华安忽然想起一人,说道:“此人莫非是长宁街的董秀才?】

  【梧桐无奈地说:“正是这位董绍,董秀才。”】

  【华安笑道:“他便是如此,虽有学问,却颇为固执迂腐,他十几岁便中了秀才,想不到蹉跎三十年,仍只是个秀才。”】

  【大齐有句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由此可见科举之难。除了自身才学,背后也需有人提携。齐彰帝在位时,距今已有四百年,那时的科举考试“不糊名”,考生姓名、籍贯、住址乃至祖上官员、师承何人,均需写明。】

  【因此,一时间取士多为高门大户之人。直至后来夫子改革这一措施,考试实行糊名制,且出题者均为书院的先生,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

  【大齐的夫子,不仅是书院的书院长,更是当代学问最高者,由上一代夫子逝世后继承其位。】

  【大齐自开国至今,历经四十代帝王,两次迁都,历经盛衰,又有文帝复国,传国已有一千两百余载。】

  【开国之初,书院创立,至今仅有二位夫子。】

  【初代夫子在登天二百年后重返人间,建立书院收下弟子,最终老死于书院,将学术道统留在了大齐。】

  【学问便落了人间!】

  【第二代夫子则一直活到了现在,于两百年前往东海寻仙,至今未归。】

首节 上一节 273/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