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第143节

  宋县令差点直接爬到桌子底下去,准确的说是刚刚弯腰。

  二人都有了躲闪的动作了,谁想到许宣一个前伸,把菜夹到了于公的餐碟之中。

  “此物甚是美味,钱塘特产。”

  “请于公品鉴。”

  这种反复横跳的操作搞的宋苏二人差点闪了腰。

  原来你不是头铁,而是想上进啊。

  于公这孙子差点也晃到老夫了。

  接下来许宣一边吃一边缓和气氛,子史经义没有那么擅长。

  就聊点钱塘趣事,比如书院招生,比如文会见闻等等。

  同时还给自己的好贤兄加点菜,顺道给了几个眼神示意。

  这可是和大人物结交的机会,怎么做的跟个木桩似的,拿出前几天口呼‘那老儿’时候的心态,支楞起来啊。

  宋青天抖着肥肉表示自己平常吃的就少,话也不多,不用太关照自己。

  而苏前院长依旧端庄,只是头低的很自然,以往讲话喜欢引经据典绕个十圈八圈,今天讲话一字一句都要斟酌数遍,就像掉帧了似的。

  于公觉得有趣,这年轻人的胆量有些大啊。

  于是也开口说点有意思的话题。

  比如聊聊朝中的哪位大人有怪癖,哪位一直背后在骂他之类的八卦。

  宋苏两位听到真想一头扎进西湖,这饭局没法待了。

  被那些点到名的大人物知道此事他们还怎么活。

  “所以您当年据守边关是因为当地镇守弃官而逃才顶上去的,那厮后来死了吗?”

  “哦,被蒙面匪人砍死了啊,砍三段!”

  许宣听的津津有味,看来于公的儒学很复古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老者擦拭了一下嘴角和胡子,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收起了笑容,包厢内空气瞬间凝滞。

  其他几人也立刻严肃起来,这是要见真章了。

  “老夫决定接任觐天书院山长。”

  单刀直入,没有任何铺垫。

  这话说完宋有德内心叫了一声苦,眨眼间头上就多了一尊惹不起的恶婆婆。

  和书院其他告老归乡的教授不同,这位一直以性情暴烈而闻名,他这县令当的可就有点提心吊胆了。

  苏院长倒是脸色瞬间惨白,突然明白今日为何要自己从老家赶来。

  果然

  “苏文成,你也曾经是殿上大臣,官至太中大夫,掌谏议,禄赐与卿同。”

  “当值之时不说多么敢言,但也得一个妥帖之名。”

  “怎么来到钱塘后堕落至此,觐天的山长要行的是教化之职,你呢?”

  “朱尔旦狂勃算什么,文会失利又如何,文风才是大问题。”

  “三祭之礼失格可是简单的心胸狭窄?”

  扔出一本书册砸在对方的身上。

  苏院长仅仅是翻看了两眼就跪了,直接快进到交代犯罪事实的环节。

  “回去后上缴所有财物,然后自己去学政请求革职发落。”

  苏院长脸色苍白,鞠躬应是。

  两名卫士走了进来,把他直接押走。

  许宣都看懵了,这就是断案之能?他断在哪了?

  而且这老前辈挂印之后还能调动这么多能量,晋帝防范此人确实是有道理。

  此刻包厢之中只剩三人,宋县令的腿更是开始打起摆子,这鸿门宴可真的不善呀。

  “老夫当年只是游历过觐天书院一次,和上上任山长有着不错的私交。”

  “学生对于道理最初的了解来自于父母,其次是来自于老师。”

  “当初某就是在觐天学会的儒家长矛术,现在想想还真是物是人非了。”

  “听说汉文之前是在城内的锦天书院当教习,然后又入职崇绮的对吧。”

  许宣还在琢磨儒家长矛术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突然被点到,不慌不忙的回个是。

  果然接下来对方问的就是许教习下山降妖伏魔的故事。

  若是打算继续在官场中混的,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但可惜他现在算半个世外妖人,首先想的是置身这些神神鬼鬼的事外。

  “于公误会了,学生只是懂些杂学,又因报李老夫子之恩情恰逢其会帮了一手,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

  具体的则是由我们宋有德县令亲临前线指挥,县尉赵虎身先士卒,披肝沥胆才取得的战果。

  为了钱塘,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对吧,有德兄。”

  宋县令精神还没有从被拖走的苏院长那里走出来,有些恍惚的站起来端着杯子就咣咣连炫了三杯。

  就这个端酒杯都颤抖的家伙,实在不像是能亲临前线的样子。

  于公感觉自己被后辈敷衍了。

  “不要紧张,老夫只是第一次当山长,据说你善长变革之道,可否给老夫讲讲。”

第161章 开始迫害贤兄

  “这觐天的学风有些软绵了。”

  听到这个问题许宣倒是可以交流交流。

  先是一段谦虚之言,然后是借用儒家先贤的道理为自己的行为做个背书,最后才是上干货。

  “首先,要狠!”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于公点头,很有道理。

  崇绮的学子们在辩论中就非常凶狠,出手绝不留情,似乎在书院之中就有专门的特训。

  “其次,要强!”

  “身强体壮者可壮其精神,以一当十不在话下。”

  于公再点头,更有道理了,他当初镇守边郡之地.唉,唉,唉?

  “最后,要有钱!”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许宣讲的非常带劲,于公先是疑惑,后是熟悉,最后抚掌而笑。

  “原来如此,教化之道吾已初窥门径。”

  那就是——兵法。

  自己虽不是谢老将军那种当朝顶尖帅才,但是当个一流的将领还是可以的。

  现在想来崇绮的学子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难怪可以大占上风。

  当年他自己也是凭借着可以舞动青铜漏壶的好武艺才在边郡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先帝的赏识。

  看来觐天的学生.是要操练一番了。

  想通此节瞬间心情大好,想不到在钱塘之中还能找到如此对胃口的年轻人。

  当场和许宣碰了一杯,宋县令也糊里糊涂的跟着提了一杯。

  当然于公知道改革的精髓也不会仅限于此,但总归是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也不怕会被过去的政敌嘲笑了。

  “汉文,开学之后我会前往崇绮观摩,到时还要再请教一二。”

  对于教化他是认真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只要可以击倒敌人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许宣也很认真的点头,他是不在意自己那点东西被传出去的,甚至传播的越广泛越好。

  毕竟后续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着众人来发掘呢。

  一老一少的友谊建立的很顺畅。

  以兵法为起点,以儒学为通道,互相交流探讨。

  于公觉得这个年轻人和自己很像,出道的时候都有匪号,都擅长一点拳脚功夫,都是复古儒生,可惜这个小伙子长的不够硬朗,有些秀气了。

  许宣也感觉自己收获也很大,在兵法上对方是实践派,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的方向,而且为人也没有宋贤兄说的那么糟糕,这不是脾气很好嘛。

  两人聊的热火朝天,直到外边天色有些暗淡才惊觉时间飞逝。

  到了此时于公才发现似乎还差一个宋县令没有安排。

  于是按照自己之前所想的那样要拷打一下这个胖子,真当没人知道这家伙在京都时钻营的样子吗。

  “宋有德。”

  “下官在。”

  “我且问你,吾闻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何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官者必须懂得为官之道,即执政为民,为百姓谋利益。

  而宋有德要回答的就是在钱塘他做了什么为百姓好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执政之道是什么。

  一般来讲这个问题可以看作是拷打,也可以看作是提携。

  就看怎么回答了。

  当然此时此地是明明确确的拷打。

  宋青天的回答断断续续,在考中举人之后学问都还给了老师,剩下的精力都用来钻研人情往来。

  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好兄弟。

  在他看来许宣是一起收过钱的关系,还联手坑死了一个丰城县令,这妥妥的自己人。

  而且就在酒席之前还拜托过贤弟关键时刻搭救一把。

首节 上一节 143/7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