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有些破破烂烂的血魂幡,闪电般退回自己军中,看着第二位“九天玄女”脸上惊疑不定。
王澄结合从其他渠道掌握的情报,终于在【奇货可居】中看到了他完整的名号:
【六天故气座下童子还童仙】
“说起来这仙童跟我还有着人身归属关系。
【玄武门牌匾】认定了毛海峰的遗留全都由我这个胜利者继承,包括未亡人和这个遗腹子。
跟姜文渊他们一样,理论上这仙童也欠着我的一份债业!”
只不过王澄早就发现,这六天故气座下的童子身上不只有一国之宝玄武门牌匾为他定下的股权,还有某位六天故气的股份。
对方比一国之宝的位格还要高,王澄根本不敢随便乱动。
想从这仙童身上捞好处,机会最多只有一次,还必然存在着某种未知风险,让他有些犹豫,仙童身上的东西值不值得他冒险。
正当王澄决定忍住诱惑,想要趁机全把敌人全都杀了的时候。
另一边的凤洲山人的战意终于彻底崩溃。
“我们快走!在书里对上九天玄女我们没有胜算,出去再打!”
他已经没有角色能跟王澄兑子。
不得不发动【小说家】的绝活,周围荡起涟漪,书页翻动,要将龟山学社的人马全都送出水浒传。
继续留在这多少人也不够九天玄女一个人杀。
还童仙也见势不妙,血幡卷起身边的曾一本和一群精锐海盗,就从被他打破的大洞里飞射出去。
“哪里走!”
王澄以玄女权柄挥手布下一张天罗地网,撒向他们两家。
凤洲山人见状,连忙从怀中掏出一张明黄色的圣旨挡在头顶。
其上射出金光组成一篇《诛方孝孺十族诏(假)》,落款颁布旨意的则是本朝太宗文皇帝。
这圣旨一现,天罗地网立刻漏洞百出,任由龟山书社的人马一个个消失不见。
【奇货:
来历:当年大昭太祖韩林为了对抗朱家天命,自折寿元为太子续命,但孝康皇帝刚刚登基就一病不起,只能由皇后吕氏和太子理政。
此时有数位辅政大臣趁机掌权,方孝孺便是其中的得力干将。
但他在孝康新政中却犯下了七重大罪】
“一、撤销一系列北方卫所;二、撤销各府衙门中的检校,也就是对文官的监察人员;三、提升文臣品级,六部尚书皆为正一品;
四、给太祖时期的贪官翻案,归还财货;五、修改大昭律减轻贪污刑罚;六、给他们的老家南方诸州治大幅减税。
最后第七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定下《保举法》!”
尤其是最后一条堪称动摇国本。
此法要求五品以上文臣推荐贤才,绕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命官员。
这些五品官员难道会举荐不认识的民间贤才?
开玩笑,只能是自己的门生故吏!
这一制度效仿千年之前魏晋时期的荐举模式,旨在快速选拔人才,却也导致文官体系飞速膨胀,各部要职中充斥着不学无术的关系户。
可以想象,这样下去马上就是九品中正制复辟。
门阀掌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等早就跟不上时代的历史糟粕很快都会回来。
侯景、黄巢们的刀下亡魂都白杀,历史上百姓的血全都白流,公卿骨白踏一切又得再来一次。
剥开表象看历史,常人根本难以想象这帮打着“道学先生”、“士林良心”、“文坛巨擘”、“大儒”名号的文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真面目。
直到太宗文皇帝在勋贵帮助下靖难成功,最终拨乱反正,尽罢一切恶政,也对方孝孺们发起了审判。
当今士林不会告诉百姓,所谓的“第十族”正是那些被他举荐的门生故吏。
不过,此镇物的效果是:
“诛十族亦有漏网鱼!”
一个“假”字便说明其中另有隐情。
第191章 血的教训: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王澄在位格拔高之后,自然看透了罗真人/兰陵笑笑生的真面目,也看到了他麾下龟山书社诸人的来龙去脉。
脸色变幻不休:
“原来他们中某些人的祖上就是传说中方孝孺的第十族?!
不仅从太宗皇帝的手里活下来了,还建立了秘密组织龟山书社,用两百年时间网罗文人士绅,操纵大昭王朝政局。
甚至连数位社稷主意外死亡的背后都隐约藏着他们的影子。
这简直就是大昭王朝的影子内阁!”
凤洲山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奇货可居】看了一眼,只有少数高层才知道的核心秘密之一就泄露了出去。
事实上,正史写的清清楚楚,方孝孺并没有被诛十族,只是被诛杀了父系宗族而已。
当年方孝孺跟黄子澄、齐泰一起在大昭朝堂制造了一场制度性灾难。
举荐制受益者共有873人,其中方氏家族共举荐姻亲故旧37人,都在关键部门,其中不乏不通文墨的纨绔子弟。
自此方氏门生故吏遍布六部,与其他被举荐的“人才”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孝康重臣的黄子澄虽官至太常寺卿,其子侄却无一人荫补入仕。
齐泰作为兵部尚书,家族成员也一直在凤阳老家务农。
三者对比格外凸显出了方孝孺这位“当世大儒”的真实为人:“以私恩坏国法,以门生乱朝纲!”
为什么后来他在士林中被吹得那么好?几乎成了大昭王朝忠臣、诤臣、直儒的代表?
自然是因为这位老先生是真的给所有文官谋福利!
如果韩家老四没有延续朱家天命成功靖难,大昭王朝恐怕得倒退1200年。
有这样一位陪上了自己全族为大家谋福利的老大,后世文人写文章的时候谁不得夸他两句?
也怪太宗文皇帝没有真的痛下杀手,最终留下了祸根。
这些没有被诛杀的门生故吏牵头成立了最早的“龟山书社”,这些文人掌握着舆论喉舌,联合到一起慢慢鼓噪声势。
从江南才子祝枝山的笔记《野记》开始,人为制造了所谓神州历史上第一个诛十族的案例,突出韩老四残暴,方孝孺忠君。
谎话说了一千遍就让很多人都无视史实相信了这一点。
人心变化之下这一份假圣旨《诛方孝孺十族诏》也变成了符应镇物。
本就是为了隐藏他们的身份以免被朝廷针对,自然获得了“天网恢恢,又疏又漏”的能力。
纵使他们有朝一日真的被皇帝送了一个“十族消消乐套餐”,也能靠着这件宝贝留下许多漏网之鱼。
凤洲山人目视追来的王澄又恨又怒:
“不要说只是书中的九天玄女,就算是社稷主下诏都不可能把我们全部杀光。
你就是刚刚在瀛洲立功,得了一身御赐麒麟袍的王富贵是吧?老夫已经记住你这条社稷主的走狗了!
咱们走着瞧!”
王澄挑挑眉梢,心道:
“韩武圭当时也是这么跟我说的,然后蒲寿英的.十族就没了,你们倒是挺有缘。”
他其实能理解这些活下来的“第十族”后裔,失去了重新成为门阀的机会,自然格外敌视大昭王朝。
甚至猜测土木堡之变中勋贵一脉差点被一锅端,导致此后文武彻底失衡,有没有可能也是他们的一次蓄意报复?
“本来应该是老朱家吃的苦,老韩家那是一个也没落下。
对宗室来说这就是血的教训,一开始心慈手软没有斩草除根。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还一连害了后世十代人。
一旦被这些人盯上,肯定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就连社稷主都得搬出皇宫以求保命。
对了,前面从毛海峰那里得到的广泽王世子的情报,也跟龟山书社连起来了。
如今取代了嫡长子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一脉坐上皇位的是嫡四子一脉,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龟山书社跟嫡长子一脉留下的最后血裔广泽王世子韩武圭尿到一个壶里去,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这韩武圭是武字辈,跟太子是一代人,熬死绍治皇帝轻而易举,要是让他成了在世鬼神,说不定还真有机会。”
王澄深知痛恨大昭怀念云蒙帝国的人远远不止这些人,不然龟山书社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声势。
而他们采水王家的灭门惨案,也是起源于龟山书社和皇帝、国家的利益争端。
巡按御史王本固只是执行者的角色,上面一定还有隐藏更深的主使者。
被【诛方孝孺十族诏】挡了一下,龟山书社和还童仙的人马很快就逃散一空。
同时书中世界也开始黯淡下去。
十卷《忠义水浒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卷都是一个特定剧情的出入口和施法媒介。
如果被切断了原稿和书中世界的联系,他们再想出去就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其他的原稿,时间一长还会被书中世界继续同化失去自我。
凤洲山人这是要故意把他们逼出去,消除掉九天玄女这个最不讲道理的变量,再尝试用优势兵力围杀他们。
“师弟,我们杀出去跟他们拼了。”
恢复了原貌的郑钱已经意识到“水雷屯卦”指的可不就是兼修白水郎(水)、朝奉郎(雷)的师弟?
毫不犹豫抱紧大腿,以他马首是瞻。
其他那些被书蠹虫解救,脱离了角色束缚的民间职官也个个义愤填膺。
“王大船头儿/王大人救我们于危难,即使拼上性命,我们也要护您周全。”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若有差遣绝无二话。”
“说得对,即使我们人少,采水人又何惜一战?何惜一死?”
王澄却依旧淡定从容。
“各位稍安勿躁,谁说咱们人少?
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书蠹精!”
哗啦——!
朝着变回青衣仕女模样的书蠹精使了个眼色,后者抬手一挥,面前的虚空被陡然翻开一张书页,露出了外面的景物。
妙净尼姑这个地头蛇早就向外面的青雀庵告警。
多年养出来的僧兵一边对抗曾一本麾下源源不绝的凶残海盗,一边围住了保存三卷水浒传原稿的禅房。
里三层外三层,最内侧才是被团团包围的王澄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