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冥画皮卷 第113节

  曾剑秋默然无语了一阵子,抬手在他肩头捏了一下:“我可能带他们往鹤风山那边走,但是也说不好,看情况吧。当初小姑娘给你的那枚令羽你用了没有?”

  “还没。”

  “那等你什么时候找到了安稳的地方,你就炼一只飞鸦,再用那枚令羽传信给我们,我好告诉你把他们安置在了哪儿。”他又看看李无相,“行吧,你给我们点法材,我们一路带着。”

  最终三人都剥下了上衣,打成三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裹。身上则换了新衣,是幻境中天心派的道袍。幻境中其实还有些铠甲之类,但对于修行而言并不合适。

  这不是金属甲胄或者皮甲会不会叫行动变得迟缓的问题,而是各门各派的法术千变万化,或许金属与皮甲能抵抗刀剑劈砍,但要是对上某些法术神通,则可能叫对方的术法威力更强,反而不如炼制过的布衣柔软轻便。

  李无相给三个人的是四件青灰色的袍子,自己也换上了。这袍子看着就是布衣道袍的模样,但灌注丹力的飞剑想要割开一条口子也觉得有些吃力。

  再有些小东西,譬如隔绝气息、隐匿身形的发簪,长短兵器,现成的符箓之类,全给三人像过年似的置办一身,又给薛宝瓶额外带了些。等这些都收拾好了,李无相再分出二十四瓶补气疗伤、施毒御敌的丹药,也给他们带上了。

  这么一番整备下来,又现喂了一些,于冯虎也已转醒。李无相之前说丹药是不会给的,但瞧着他和齐盛的伤,也知道剑侠的断肢虽然可以再生,但也是需要极大消耗,就没忍住再取出了林林种种的丹药又给他们带上了。

  齐盛和于冯虎两人之前还对他颇有些意见,可到如今瞧见他这模样,慢慢地也说不出话了。于冯虎这人长得人高马大,看着比曾剑秋还要雄壮些,可没想到心肠竟然更软,到了要分别的时候,竟然忍不住眼眶都湿了。

  最终李无相与三人依次用力拥抱一下,沉默着对视片刻,带着程胜非重往山上去。

  她该是中了真形教的什么禁制,呼吸如常,但长睡不醒,这事对蚣蝮来说应该也不算难。

  李无相携着她一路快到太一殿的山头时,渐渐发现周围的环境开始变得湿润起来了。不是像真灵降临时那么诡异,但山间流淌的细流泉水之类似乎变得狂暴起来,仿佛这么一会的功夫就经历了洪汛,只是水流清澈,并不混浊。

  那些亭台楼阁之上,似乎也在飞快地生长出青苔,都成了荒废已久、杳无人烟的模样。越靠近山顶地上就越泥泞,许多地方看起来跟沼泽几乎也没什么区别了,一脚踩下去全是稀泥。

  等到了井口时,发现蓝光已完全收敛于井内,原本在里面游动的人形不见了,只剩下蚣蝮把两只前爪交叠地垫在下巴下面,伏在水边趴着。

  见着李无相带了人来,将其中一只原本合上的眼睛掀开看了他一下,说:“把人放在这里,你走吧。”

  李无相原本想要把程胜非放在地上,但看见全都是泥水,就将她放在了蚣蝮的背上——轻轻碰了碰,见它并不反对,就把手缩回了。

  “真灵呢?”

  蚣蝮没有说话,又把眼睛合上了,这模样叫李无相又想起了它曾经化形的那只黑猫。如今看来,很像是一只猫吃饱喝足,卧在某处慵懒地打盹了。

  李无相静立片刻:“前辈你在园子里说,不会教我怎么对付天心派的弟子,那话算是金子纠说的还是蚣蝮说的?”

  蚣蝮张开嘴打了个哈欠,口中冒出淡淡的雾气,但不知道是不是被井中的蓝光辉映,那雾气看着也稍稍有点发蓝。

  “你怕我把程胜非吃了?你在幻境里没见过金子纠这位太上宗主的画像吗?”

  “见过。瞧见前辈你化形的样子也在上面。”

  “那既然我在上面,这几百年来我自然也算是天心派的了。”

  于是李无相不再多说话,而又向它拜了一拜:“真形教的高手可能几天之后就会到。前辈,告辞了。”

  他转身离去,不再停留。先下了玉轮山,然后不出周围的山脉,只在群山里头走。走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再找到一个峰头、站在树上向着极远处眺望,视野的尽头终于不再是延绵的群峰,而在远处看到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的平原了。

  这意味着他已经到了玉轮山所在的这堑山山脉的末端,再往前就会去往山下的平原,大约在平原上走出六百多里的直线距离,就能到幽九渊降世的地方。

  从剑侠大部出逃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功夫。当初他们是在幽九渊里坚守了一段日子才降世,说明走的时候应该是把能带的都带走了。天心派有个天心幻境,剑宗应该也有类似的幻境,打包应该方便得很。

  他原本想要再去幽九渊找大劫剑经,但心里清楚大概率也会被带走的,这回再过去,是想要看看幽九渊里会不会有什么别的自己想要知道的。

  有关东皇太一的秘密,世间除去六部玄教之外,一定就属幽九渊里的最多。剑侠还在的时候他没法找,等再过些日子六部玄教的人将那里完全接管了,就更没机会了,眼下应该是唯一的窗口期。

  李无相就从树上跳下,靠着大树的树干坐在草地上。

  这是一颗松树,树下落满了松针,厚厚软软的像是一张有弹性的床垫子。他捡了一颗黄褐色的干枯松果,拿在手里慢慢地剥,每听着一声脆响,心里就生出一个念头。

  这倒不是强迫自己思考,而是放松。因为他的脑子里现在全都是纷纷扰扰的思绪,只要身子稍微一静,就全部涌上心头,他只能这样叫它们一个个来。

  在这世上醒过来的那天不过是四个多月前,之后发生的一切,包括他身上的外邪,都在指引他加入剑宗。前些日子外邪离去了,他觉得自己终于获得自由,发生在玉轮山上的这些,就是他自由之后给剑宗的一个交代。

  但他却又得到了天心幻境,还看到了里面的大劫剑经与小劫剑经。

  这叫他忍不住在心里慢慢生出一种模模糊糊的想法——我现在算不算是真的自由了?

  如果是,如果不再被什么无形的大手操弄了,那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两部功法?

  一部是比如今自己在修行的真仙体道篇更强,而另外一部,则是直指金仙大道的法门!

  他把这两本书取了出来,放在面前的地上。阳光透过树荫洒落在上面,在封皮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山顶的微风吹拂着,掀动得书页微微翻张。

  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两本平平无奇的旧书,可实际上,其中既隐藏着难以想象的威力,也隐藏着难以想象的麻烦。

  想要往后练大劫剑经,他就要去幽九渊,既要看看能不能碰碰运气得到全本,也要看看那里有没有与“真空”和“精要”这两个秘密相关的东西。

  所以他就能想象,这回必然不会平安无事,一定又有许多麻烦在等着。

  不过,说心里话,麻烦不是他最怕的,他最怕的……是真找到了大劫剑经的全本。

  因为一旦这种事发生了,他觉得就没法儿用“运气”来解释了,而像是冥冥之中的那双大手真的存在,在急着把各种东西和事情推到自己眼前、强迫自己朝着某个既定的目标前进。

  娄何会有这种感觉吗?他的经历也一样称得上传奇……真形教出身,入剑宗,取得广蝉子,重新混入真形教的高层。姜教主呢?他能修到阳神境界,生前也必定奇遇连连。

  那双无形的大手,也许并不是针对自己的,而是如他之前对娄何所说,针对这天下下局的棋盘上的所有人,这就是天道、命运吗?

  他就盯着眼前的小劫剑经看了一会儿,忽然能理解蚣蝮跟自己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了。

  找个没人地方,把小劫剑经练了,习得长生久视,从玄教与太一教的大战漩涡中脱身,逍遥快活。或许不能成为人间第一峰,但也可纵览世间美景。

  反之……要练大劫剑经,就要探寻、挖掘、争斗,麻烦缠身!

  他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抓住那本大劫剑经,站起了身,然后猛地一用力,远远地将它抛下了山。

  残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在风中簌簌作响。李无相盯着它下落的轨迹,在它即将没入林海时忽然一跃而起,在空中把它捞在了手里。

  去他妈的,就要练这个!

  四个月之前还在想既然真仙体道篇最难最强,那就是它了!如今如果又变了个心思,那跟三十六宗的那些残废有什么区别?!

第188章 残卷中的历史

  李无相重新跳回到山头上,又在原地坐了下来。

  今天是个大晴天,周围峰峦叠翠,远处一片薄雾,风景极美。他坐在这里,又能嗅到空气中微微的湿气、林木中的松香,于是觉得这是个可以待上一整天的好地方。

  所以这一整天,他就要用来好好看看天心幻境里的那些典籍经卷。今天之前他对这世上的修行界了解不多,可今天之后,应该也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了吧。

  先看的就是手边的两本功法。

  翻开大劫剑经的第一页,果然如蚣蝮所说,头一句就是“欲练此功,先得真空”。这这一句单独占了一整页,仿佛是在提醒阅读此书的人此乃重中之重。

  李无相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将残卷里的每一个字都细读了一遍,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然后放下这一本、自己思索了一会儿,再翻开了小劫剑经。

  细读完小劫剑经又花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太阳就升到了头顶。

  于是他从腹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瓷瓶中装的不是水,而是名为“青玉涎”的药浆,他就把这东西当成水来慢慢抿着,又皱眉细想了一阵子。

  大劫剑经是残卷,但其中有六页是相对完整的,再对照小劫剑经中的功法,他似乎明白这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要是用寻常的江湖武功打比方来说,就是这大劫剑经似乎只是理论可行,而完全没什么实际上的可能。

  譬如一个人要打熬气力,这大劫剑经就是告诉他,等你把自身力气打熬到了可以挥拳便叫江河倒流的程度,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它甚至还可能给出了很详细的步骤——比方说先在面前放上一盆水,你朝水中猛击一拳,这水自然因为你的拳力而流淌。接着再把这盆弄得大一些、再大一些、再再大一些,循序渐进,于是终究能达到那种境界。

  然而人力有时穷啊!这大劫剑经里的许多冲击关窍的法子就不像是给人来练的,因为李无相无法想象一个人的身躯之内怎么能容纳那么多的灵气!

  而小劫剑经,则像是大劫剑经的低配版。虽然由于“量变引发质变”的道理,使得这一部功法里的许多修行方式都不同了,然而李无相也还是能看得出两者本质上大同小异。

  其实这小劫剑经看起来也不像是给人练的,因为许多方面也超出了修士的极限。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功法里还有许多炼体的技巧,譬如他练过的广蝉子就是其中的一种法门,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人修体内所能承载的灵气极限。

  除此之外,两者还都有一个共同点——气运。

  即便小劫剑经中已经有许多如广蝉子一般邪门而危险的炼体手段,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也还是需要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加护,方能叫练此功的人突破极限、越过门槛。剑宗的人将小劫剑经截取为真仙体道篇与飞仙化剑篇,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限制吧。

  这一点倒是还好说……世上存有太一气运的东西其实不算少,至少他在幽九渊下界看到的那枚传国玉玺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么一对比,大劫剑经的逻辑就更不可思议了,几乎等于说,你想要用这功法修成金仙,可这功法偏偏就是你到了金仙的境界、得到了东皇太一的人道气运才能练的!

  这么一看,李无相就彻底安了心——在弄到“真空”与“精要”之前,他是可以绝了别的念头、专心修行小劫剑经的了。

  小劫剑经这功法练成了,威能应该要比真仙体道篇高出一个小境界,而从他现在的金丹修为开始练起其实也不难,因为这功法在结丹之前的修炼方式与真仙体道篇几乎完全相同,就像三十六宗的功法在炼气之前几乎与真仙体道篇完全相同一样。

  不同之处就是从结丹之后开始的。小劫剑经在结丹之后,所需要的丹力几乎是真仙体道篇的一倍。寻常的剑侠体内是无法承载小劫剑经所需的灵力的,因此这时候,就要开始修炼广蝉子。

  只不过在这部功法当中,广蝉子这种修行方式叫做“九宫解体大法”,是要在结丹之后逆行经脉,使得诸节百神崩坏,将自己的内息完全废掉。这么一来,一个人体内的经络就被无限拓宽,然后再辅以药浴,一点点地为自身皮囊洗髓伐脉,使之能容纳更多的灵气。

  如书中所载,这种法子的死亡率极高,全要凭借结丹之后的稳固肉身才可着手修行,但好处是有了结丹的肉身,散功之后恢复也快,慢则二三十年,快则十一二年,就能如初。

  与九宫解体大法相比,广蝉子要温和保守得多,它是叫一个人在没有修为的时候开始炼化自身,几乎没什么死亡的风险。但代价就是效果不好——如娄何那种没有金缠子的披金霞境界,体内所能容纳的灵气虽然也比寻常的修士多,可还是没到小劫剑经所要求的门槛。

  这么看的话,小劫剑经这门功法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应该还没有金缠子这件宝贝。因为如今有金缠子在身的李无相又将广蝉子修到了披金霞的境界,似乎效果与九宫解体大法也差不多——这几个月来连番遇险、拼死搏命,不知不觉间竟然将小劫剑经的第一重险阻给渡过去了。

  可这第一重险阻过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重。

  因为小劫剑经成丹之后丹力已远超人类极限,因此书中说,成丹之后的三个境界都要渡劫。

  这些劫难并非逐次来到,首先的是人劫,表现就是争斗不断、不得安歇。这个劫难,按着梅秋露的说法他已经渡过了,就是寻常剑修在结丹的时候所渡的丹劫。

  而在经历了养丹期、到了育丹期圆满的时候,就要渡地劫。

  按着书中说法,育丹期圆满要进入化丹期,其实就是体内温阳的阳神种子开始成长、开始化为一个新的“我”。

  人是是这世上的天地灵气之精,而修行小劫剑经的人,又已突破了这天地之精的极限,因此一旦体内金丹开始化形,就已不属于这世上的东西了,会为阳世间所不容。

  于是这地劫,就是要想法儿从幽冥界中勾销本人名号,得以继续留存人间修行。

  细看到这里的时候,李无相已完全理解为什么剑侠们修的是真仙体道篇了。

  ——应该是真没办法的。

  太一大帝还在时,幽冥地母也是他座下弟子,去往幽冥、勾销名号应该是没什么难度的事情。可太一被镇压之后有人再往那里去?那岂不是老寿星吃砒霜?

  渡过了这地劫,下一道险阻就是成婴时的天劫。一个人成婴,就是摆脱了后天桎梏,返回先天婴儿的状态。到这一步,修行小劫剑经的人不单是为阳世间所不容,更为天地不容。

  因此,要渡过天劫就是要为自己封诰、就是此前所说的,要有东皇太一大帝的气运庇佑,叫修行人成为他所化身的人道气运的一部分。

  这一步在太一还在的时候应该也不难,太一出手便可。然而到了如今这时候,这一步该怎么解决?

  到了这时,李无相就不再往下细看了。因为他的心里想到了一样东西,他还要从天心幻境里别的典籍当中求证。

  于是他把书放了下来,略想了一下自己刚才才忽然搞清楚的一件一直被自己忽略、但应该是这世上有传承的修行人都认为是常识、因而谁都没想过要跟他提的事情,以放松一下头脑。

  这事就是,真仙体道篇、怀露抱霞篇、太阴归元篇,这些功法之所以都是“篇”,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小劫剑经”、“然山经”、“天心经”里摘出来的!

  怪不得五岳真形教的功法叫做“五岳镇魔经”,因为他们的大帝还在,功法用不着阉割!

  他站起身,在原地走了几步、捡起几颗松果剥了一气,又回到树下坐稳,在幻境的典籍中寻找有关东皇太一的记载。

  他现在要找的不是太一本身,而是“东皇印”、或叫“传国玉玺”。

  这东西的资料的确有,同时附赠李业早期的创业经历——

  说,天地之间本是一片虚无的灵气,后来一部分逐渐沉淀,化为山川大地,一部分上升,化为天空苍穹。余下的灵气则是较为活泼的那些,在这些当中不怎么活泼的,变成了如今世间所留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气。稍微活泼的,变成了山川大地上的各种植物。更加活泼的,变成了世间的动物。而最活泼的那些,则化成了天地灵气之精——人。

  灵气分布于不同的地形之中,形成了各种规则,这就是天道气运。李业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这种天道气运规则的人,于是灵智大开,创造修行功法、建立王朝。

  他有了道行之后,炼制的第一件法器就是“传国玉玺”,等到他成为东皇太一之后,这东西就被叫做“东皇印”。

  他座下共有四十三位最出色的弟子,就是三十六宗的祖师,以及之后的七位大帝。

  李业最先凭借人道气运成就真仙。不过这气运并非他主动选的,而是他既是人皇,于是这气运就被他孕育出来了。人道气运,是这世上唯一的一种后天气运,也算是这世上余下所有修行人成仙的根基。

  关于这一部分,典籍中字句非常深奥艰涩,应该并非是专门纂写的史料,而更像是古时候用以赞颂东皇太一的表文之类。

  李无相此前知道太一被镇压,只觉得是个倒霉的失败者。可等他皱着眉一点一点艰难地看完了,才意识到太一不但是倒霉,还能称得上憋屈和委屈。

  人既然是天地之间的灵气所化,也就是这天地之间的气运规则的一部分。于是无论怎么修行也都在这规则之中,是绝对无法将其驾驭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上一条胳膊的力量,绝无可能比这个人所有的力量都要大。

首节 上一节 113/1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