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541节

裴潜曾经评价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也就是说,只要让刘备潜龙入渊,再想消灭他,应当是非常困难的事。

求自动订阅………………………….

第八百五十一章 两人之间的想似之处于相悖之处

这也是为何曹操视刘备为大敌的原因。

也是为何曹操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总将刘备列为第一顺位的打击对象。

刘备逃到哪,曹操就追杀到哪。

公元200年,曹操带兵攻打盘踞于下邳的刘备。

当时,袁绍对曹操已然大兵压境。

但即使面临如此危机的情况,曹操仍毅然带领主力攻打刘备,并将之杀得大败,刘备被迫投靠袁绍。

同年,刘备又随文丑攻打曹操,然而又一次战败。

其后,刘备脱离了袁绍,与刘辟、龚都等人一起,占领汝南,继续骚扰曹操的后方。

在此期间,刘备曾被曹仁所击败,但却斩杀了曹操的部将蔡阳。

公元201年,曹操带兵亲征刘备。这一次刘备不敢对敌,率军南下投靠了刘表,成了他的客卿。

虽然刘备连续惨败于曹操,但是他却一直在失败中学习,试图找到击败曹操的办法。

公元202年,刘备在博望坡设伏,大败曹操的大将夏侯惇。

此战是刘备对于曹操势力所取得的,第一次战果217较为显著的胜利。

公元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被迫投降。

其后曹操与刘备在当阳交战,刘备大败亏输,几乎被擒。

虽然刘备被曹操所击败,但是天下人仍然认为只有刘备能够抵挡曹操。

就如孙权所说:“非刘豫州莫可可以当曹操者!”在这个基础上,孙权与刘备组成同盟,共同抵挡南征的曹操。

公元208年,孙刘同盟对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终于击退了来势汹汹的曹军。

从赤壁之战中,刘备终于发现曹操并不是不可战胜,这为他在汉中独自击败曹操埋下了伏笔。

此后,刘备从盟友东吴那里借得荆州,获得了稳定的根据地。

此后,刘备向西攻略益州,终于实现了“横跨荆益”的战略计划。在占据益州后,刘备兵锋直指巴蜀门户——汉中,并与曹操展开了最后一次决战。

公元219年,刘备反客为主,在定军山杀死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并且尽占汉中地利。

此时的刘备兵强马壮,名将如雨,谋士如云,实力早已今昔非比。

刘备得意洋洋地说: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

不久后,曹操果然带领大军来到汉中,眼见在群山之中遍插旌旗,兵据险地的刘备军,心中不禁生出绝望之感。

经验丰富的曹公明白,这仗恐怕是打不赢了。

汉中之战,曹刘两人最后一次交锋。

公元189年,曹操和刘备第一次在洛阳相识,他们都是三十左右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都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整整三十年后,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再一次以兵戎相见,两人都已年过花甲,成为割据一方的雄主。

但是两人没有时间唏嘘,也没有时间交谈,刀枪与火焰是他们给自己“好友”最后的饯别礼物。

最后,曹操被击败于汉之畔,险些遭受灭顶之灾。

当刘备远远望见曹操退去的背影,又会是什么感想呢?是兴奋?是悲凉?还是二者皆有?这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旗鼓相当的英雄,曹操和刘备虽然出身天差地别,但是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具有相当鲜明的个性,有着出类拔萃的个人魅力,更有出乎常人的识人才能。

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有容人的雅量,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多的人才投靠、效忠的根本原因。

例如曹操曾原谅了杀害自己长子的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烧毁了自己将领与袁绍的密信。

而刘备呢?在关羽丢失荆州后,并没有为难自己的重臣糜竺,仍待之如故。

要知道他的弟弟糜芳,就是出卖荆州的始作俑者。

夷陵之战后,刘备又原谅了被迫投降曹操的黄权,并且善待他的家人。

他们对于他人的宽宏,是何其相似。

同时,曹操和刘备都有不忘初心,百折不挠,屡败屡败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刘备命运坎坷,经常吃败仗。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呢?曹操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经历的败仗一点也不比刘备少,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敌人所杀

。但是面临困境,曹操和刘备都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并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刘备在刘表那里当客将时,已经47岁了,可谓是一事无成。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可能早已放弃了梦想,过上了求田问舍的安逸生活。

而刘备呢?却仍为自己髀间生肉而落泪,为自己碌碌无为而羞耻。

百折不挠的曹操和刘备,又怎能不让后人心生尊敬呢?

但是刘备与曹操又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曹操是以“霸道而兴王道”,而刘备是以“王道而兴霸道”。

在乱世中,曹操为了匡正天下,采取了很多过激的手段,残害了许多人民。

在徐州,曹操为了发泄私怨,甚至屠杀了数万百姓,杀得河为之不流。

在官渡之战后,他又残忍地坑杀数万被俘的袁绍军将士,他的心肠之狠令人胆战。

在治理中,曹操崇尚法治,以重典治国,百姓受到了沉重的压迫。

这一切,都是曹操不惹百姓喜欢的根本原因。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屠杀和压迫并非曹操的本心,而是一种手段,是乱世中不得不为的手段。

否则曹操又如何会写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样悲天悯怀的诗词呢?

求自动订阅………………………….

第八百五十二章 刘备,曹操争夺战之间还有鼠辈孙吴的功劳

而且赵辰认为就算是他换做是曹操也会如此。

乱世用重典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时还有人向曹操劝进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欲为周文王。”

可以说在曹操心中,虽然他用的是霸道的手段,但在他心中至始至终都是为了实践王道。

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废掉那个名存实亡的汉朝朝廷。

虽然他非常残忍,但起码留下了一个稳定的北方,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终于又有了喘息之机。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

曹操确实做到让整个北方安宁下来。

而刘备呢?

虽然他身上带有皇室的血液,但仍掩盖不了他低贱的出身。

但是,他却一直想要成为人上之人,成就帝王之道。就如他年幼时望见自己门前的桑树所说的:“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刘备从来以王道以及仁德之心来对待所有人。

因为刘备很聪明,他明白自己的起点低,与兵多将广的曹操不能比。

所以,他务在得人。

当曹操暴虐地残害人民时,刘备能够以仁德吸引他们,而人民的支持将是他成就帝王之道的根本。

所以,刘备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遂能如愿也。”

在人民的支持下,刘备到哪里都能够如鱼得。当阳之败后,跟随刘备逃跑的百姓竟然多达十数万,其得人心的程度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总之,曹操和刘备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本质上相同,却在行为上截然相反。

虽然曹操感到遗憾,但赵辰可是知道,在前世,曹操或许都不会想到面对自己曾经屡败屡战、经常望风而逃的刘备,会在“汉中之战”正式对决前,就自信满满地对外宣称:就是曹公亲自来,也无济于事,汉中必定属于我!这种从未有过的豪言壮语。

要知道刘备在二十多年间,从公元194年以平原国相身份跟随青州刺史田楷出兵救援徐州牧陶谦开始,在与曹操正面对决的历次战役中,还真没有一次得手、取胜的记录。

其实,纵观刘备与曹操的交兵历史,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其中的端倪:凡是曹操亲自指挥的战斗,刘备都打败了。

但是,曹操派出部下与刘备发生的战斗,刘备就不是这么好欺负、还经常打胜仗呢。

其中,被刘备斩杀的曹军将领有:徐州刺史车胄、名将蔡阳。

败在刘备手下的曹军将领有: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在博望坡被火烧的夏侯惇、于禁、李典。

而且,刘备曾经很自信地对曹操的部下刘岱说过:像你们这样的,来上一百个,又奈我何;如果曹公亲自来,那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就是说,对于曹操手下的将领,刘备是不怎么看在眼里的。对于曹操,虽然刘备屡遭重创,但他心里敬畏之余,还多少是有点不服气的。

当然,有自知之明的刘备承认在正常情况下,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

但是,如果在特殊情况下呢?

其实,刘备与曹操为争抢汉中、最后对决的“汉中之战”,早在曹操讨伐张鲁、占领汉中之后就马上开始了。

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统率大军,进攻张鲁。

本以为兵强马壮、以强打弱是一场手到擒来的“例行公々~ 事”。

可谁知,曹操统率的大军在阳平关却进退两难、损失惨重、一筹莫展。

就在曹操因屡攻不克、粮草短缺、准备“认赌服输”、收兵“退场”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奉命撤退的前线将士在夜间返回时,因迷路、误打误撞“摸”进了守军的军营、意外打开了通往汉中的突破口,曹操才得以兵不血刃进入南郑。

得到汉中的曹操,开始进行了一系列让人看不懂的“神”操作。

他先是因为将士疲惫不堪、难以连续作战,自己精力、体力都严重透支,因而拒绝了丞相主簿司马懿和刘晔:再接再厉,出兵攻打刚占领益州不久、民心未附、已经离开益州要和孙权争夺江陵、后方空虚的刘备,乘胜夺取益州的建议。

几天之后,听益州投降过来的人说益州当时一片慌乱,又想出兵攻打,表现出前后矛盾的心理。

遭到主簿刘晔的反对后,也没有坚持己见。

而是,果断选择了撤军。

接着,既然已经全面占领了汉中,曹操在撤军前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居然是:将已经投降的张鲁和自愿迁徙的八万多百姓到洛阳、邺城两地,充实当地的人口数量。

总之,无论是财产物资还是官员百姓,能带走的都被曹操“打包”带走了。

一下子就带走那么多的百姓,那曹操给汉中还能剩下多少百姓?还能留下什么呢?

曹操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率领张郃、徐晃等名将守卫汉中;任命丞相长史杜袭为附马都尉,留下掌管汉中的事务。

就是说,曹操在几乎“搬光”汉中的“活动”资产后,只是留下一个“接管政府”和一支防御部队而已,汉中似乎并不是他刻意要坚守不退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刘备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那曹操为什么会如此急匆匆撤军呢?

首节 上一节 541/5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