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461节

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国家需要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黑下脸:“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朱棣让人端来笔墨,说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被朱棣逼急了,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后掷笔于地。朱棣看到“篡”字就炸毛了,这是他造反以来最大的噩梦。

朱棣冷森森地说:“汝不顾九族矣!”

孝孺义冷哼一声:“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神经质的暴脾气上来了,他派人抓捕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又将其同事、朋友、门生凑成十族。

将这847位大活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全杀了,方孝孺最后一个被凌迟。

早在搜捕之时,方孝孺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在朱棣的残暴手段下,那些没来得及自杀的女眷们,最后都是生不如死。

毋庸置疑,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朱元璋冤杀方克勤,朱棣又残杀方孝孺,这两对父子或许真是天生相克。

历史总在轮回上演,一千多年前的晁错与方孝孺何其相似(秦岭一白.晁错篇)。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鼓动汉文帝削藩,专程连夜从老家赶来。

晁老爹看到儿子不听自己的,回到老家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还让族人外逃避祸。削藩引爆了七国之乱,汉文帝迫于形势杀了晁错,最后多亏周亚夫的细柳营才平灭叛乱。

再说一句,朱棣登基后,先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五位藩王(湘王自焚而死),让兄弟们放心去嗨皮。然后打出一套组合拳(换封地、推恩、找茬等等),不动声色就缴了藩王们的枪杆子。

建文削藩,4年就葬送了皇位。永乐削藩,却开创永乐盛世。

而靖难之役中的残忍弑杀,就像洪武年间的株连冤杀一样,早已被辉煌盛世的荣耀所消弭。

不过,这里倒不是感慨历史的时候,只是认为这方孝孺简直就是被儒家学说坑害了,不对,应该说是被朱熹儒学坑害的厉害。

在方孝孺心中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国士。

在方孝孺心中,真正的国士要“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要力挽狂澜于即倒。

只不过,方孝孺所做的事情却反映到自己身上,他在建文朝执政三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削藩,这事把朱棣给激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第二件就是复古,比如把谨身殿改为正心殿,端门改应门之类,这些有啥用处吗?用处不大,基本都是形式主义。

也就是说,当一个力挽狂澜的机会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一筹莫展,全无用处,最终成了他最看不起的,和豫让一样的人,非但不能“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他的很多做法,还加速了建文朝的覆灭。

0

他放了一炮,然后炮弹转了一圈,打在了自己身上!

只能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毒瘤。

比没能力又懒的废物更可怕的,就是他方孝孺这种没能力还很勤快的。

朱棣造反一开始的名义是清君侧,指名道姓就是要来干掉奸佞榜里的人的,方孝孺在奸佞榜排名第一,没有直接砍了你就不错了还指望写诏书呢?

方孝孺在建文朝,执政三年有何政绩?削藩,把主子和自己都削没了,倒是政绩突出。

其它的,想恢复井田制,还没来得及推行;

前线削藩打仗,后方放大才子在搞复古,把谨身殿改为正心殿,端门改应门之类,还有衙门的名字,官职的名字等,都复古,形式主义搞的也很不错。

还有呢?哦,身为文官中的第一废,推荐了个武将中的第一废李景隆去前线,确保朱棣能造反成功,这应该是他对大明朝做出的最大贡献了。

如果大明读书的种子就这平,那确实绝了的好,绝的越早越好,最好他这颗烂种子就不要产出来。

不过,现在看到方孝孺之后,赵辰反倒不打算杀他了,反而要让他好好活着,只有如此,才能祸祸大明不是吗?

赵辰心里阴险的一笑。

求自动订阅……………………………………丈.

第七百一十一章 只有这样的腐儒才最好利用

忽然,正在一旁看到赵辰发呆的方孝孺感到背后一凉,感觉自己好像中了什么算计一般。

先前在看到赵辰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发呆还以为自己的名气很强吓到了他。

可是在看到赵辰脸上那阴险的笑容之后,方孝孺不这么想了。

恐怕自己真的要被算计到了。

可是自己连眼前之人叫什么都不知道,又会怎么被算计呢?

方孝孺心里挺心慌的。

只不过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还一身正气的看着赵辰。

这是他儒家的正气,绝对不能胆怯。

“呵呵!”

赵辰自然看到方孝孺,也能感知到他内心的胆怯,轻笑一声。

这就是所谓的儒生。

心里怕的要死,表面上还强装镇定,真是好笑。

也那怪会被处以诛十族。

只能说活该。

现在就这么迂腐,以后还得了。

赵辰先前也想过一个问题,方孝孺到底是忠于什么?是忠于嫡长孙继承制吗?忠于明朝,他不至于死,终于朱家,他也不至于死,如果以天下苍生为念,那更不至于去死了。

所以,只能说他终于儒教礼制,所谓的嫡长孙继承制。

甚至感觉他就是为了死而去死一样,以博烈士忠臣之名。

这么说吧,就方孝儒个人来说,是个硬骨头,是个有气节的人。

自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从而有了“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々~ 双”。

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就是因为他坚持他的理想,坚持他的气节,给他的家族朋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惨剧。

现实的人没有看到这些理想的人的可贵,他们怕他们身边都是这样的人,给他们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会因为这些在他们看来多少有些可笑的“理想“气节”“骨气”而给他们带来死亡的阴影。

你死了就死吧,何必带上我们,我们还想着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儒家教导出来的。

在他们眼中,什么亲人,什么好友没有气节,没有骨气重要。

那么或许有人会说为何方孝孺不投降朱棣博取功名呢?

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儒家这些儒生心中,根本没有自杀这一说,这么说只能是懦弱。

方孝孺不想自尽,对他来说,自尽是懦弱的行为,他可以死,但必须要有价值。

当初朱棣为了让方孝孺屈服,朱棣当着他的面杀害他的亲友,每杀一个,就会问他有没有后悔。

杀人诛心,没有比看着亲朋好友死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更痛苦的事了。

看着一个个倒在身边的亲友,他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怒骂不止,以至于朱棣最后不得不命人用刀子割开他的嘴角。

作为一介书生,方孝孺的一生都只与笔杆子打交道,但他的铮铮傲骨却令许多投降的士兵感到汗颜。

方孝孺是理想主义者,像他这么忠于儒家经典,经典怎么说就怎么做只能说是迂腐。

要知道在建文时期,面临的头等大事有二:一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兼并出现,二是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凭借封地拥兵自重,成了建文的心腹大患。

对于让建文头疼的两大问题,建文的首席顾问方孝孺将二者毕其功于一。

方孝孺从儒家经典中找寻痕迹,最终发现了井田制,他认为只要把天下土地收归国有,不准买卖,这样本来是诸王的土地就成了天子的土地,诸王经济基础就被剥夺了,同时还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减轻民间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复古井田制就成了建文新政的核心。

方孝孺改革的另一内容是以《周礼》为基础改革官职,内容还是老一套,给现有官职改名,以周礼的六官为新官职的名称,内容和王莽改革类似。可以说建文新政的实质还是复古及。

通过上面这些事情,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方孝孺对儒学的坚定信仰。所以可以想象儒学中的君臣大义、重义轻生自然也是方孝孺的信仰。

所以,赵辰才认为这方孝孺有利用价值。

而且就算心学被自己大哥和蒙毅传出去也没事,以方孝孺的相隔只会认为这是邪门歪道,不会接受不说,甚至还会批判。

不止如此,还会建议朱元璋不得让大明学习心学。

也是因此,等到朱元璋死亡,或者等到他重用方孝孺之后,那么大明文官就真的朝预定的方向发展了,到时候,如果真的想要文化入侵大明的话,还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所以,即便现在方孝孺对他如此不敬也没关系,反正已经惩罚了,可以放过他了,日后绝对能够用得上。

不过,现在还是要为他造一番势才行。

要不然,朱元璋恐怕不会在重用他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好了。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一十二章 万人唾弃的方孝孺

“原来是方孝孺,听说你是大明第一士子,现在看起来也不怎么一样吗?”

打定主意的赵辰,自然要好好刺激一下方孝孺。

“你这是污蔑,本人可从来没有说过是大明第一士子,你不要胡说,我只是我大明一个微不足道的士子。”

“放肆,怎么和太子殿下说话呢?”

“他在你们心里是太子殿下,可不是我大明的太子殿下,况且他如此狂妄,我为何还要尊敬呢?”方孝孺根本不吃这一套,强硬的回怼回去。

“你……”

铿!!

后面的守卫已经拔出了长刀准备结果了方孝孺。

“退下吧!”

“是,太子殿下。”

“呵呵,就当是本太子胡说吧!看不出来,你还真忠心大明,看来先前大明的空印案并没有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哪怕你父亲被牵连,你现在还是得到了重用,竟然陪着大明太子出使丰州,果然有才华的人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像啊!”

赵辰再次感慨了一句。

方孝孺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

有一次他因病卧床,家中的粮食断绝了,其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却笑着说:“古人三十053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

当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后,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其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恐怕也是如此,方孝孺才能再次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犹记得朱元璋对朱标说的对方孝孺的评价,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哼,那又如何,儒家子弟忠君爱国岂是你能明白的。”

知道此刻,方孝孺还不忘嘲讽赵辰一句。

毕竟,天地君亲师,在儒家眼里,君在亲之前。

“你还真是大胆,你们,给我抓住他。”嬴阴嫚看不下去了,竟然还敢嘲讽太子哥哥,简直岂有此理。

首节 上一节 461/5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