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河 第192节

  杨帅到了前场伸手要球。

  他的确不会吃了安德森,只会把对方打爆。

  季后赛的舞台,没有怜悯一词。

  看到安德森防守靠外,杨帅变向加速外加对抗挤过,接着一鼓作气冲进内线快速上篮得分。

  不过也就在打进之后,他却是不由得转头望向了场边的斯隆。

  爵士队刚才竟然没有任何提前补防的举动。

  所以,斯隆今晚是准备让这个二年级球员单防他?

  马龙在开局被防住一个后就开始和斯托克顿更多的打挡拆配合。

  比卢普斯作为NCAA出来的球员,在防挡拆经验方面要比新秀时的杨帅好不少。

  而且有杨帅赛前说的那些话,他看起来也已经克服了那种紧张心理,在场上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爵士队挡拆体系的杀伤从来都不是来自斯托克顿,而是马龙。

  开拓者队即便遇挡拆不换,萨博尼斯也跟不住马龙。

  这也是爵士这对挡拆组合能在联盟大杀四方的关键之处。

  你用四号位身材的球员防不住马龙的背打,而用五号位的球员就算能防得住单打,也大概率跟不住动起来的马龙。

  这个联盟能够在对抗和速度上都对得上马龙的球员屈指可数。

  或者说,杨帅当初那样去压迫斯托克顿是防守这对挡拆组合的最优模式,但比卢普斯显然做不到,联盟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至于杨帅,他此时正在进攻端火力全开。

  几个回合打下来后,斯隆的战术意图已经逐渐明朗。

  他在放任杨帅单打,然后掐断他和队友之间的联系。

  而当开拓者队其他人发起进攻的时候,爵士队又全力防守限制他们。

  这种战术自然不是斯隆独创,最经典的就是当年乔丹对凯尔特人系列赛G2轰下63分的那场比赛。

  当时的凯尔特人队排名联盟第一,如果他们真要夹击乔丹,乔丹是绝无可能拿下63分的。

  事实上他们确实那么做了,在G3开打之前伯德就放言“如果乔丹在G3得到20分我就退役去当卡车司机”,之后乔丹在前两场比赛场均得到56分的情况下,G3被重重包夹下仅得19分。

  同样的例子还有在这个时空并未发生的科比81分。

  猛龙队当时的主教练,也是杨帅当初试训时对位过感觉人不错,现在在森林狼辅佐加内特的萨姆·米切尔,就是对科比采取了单防的策略。

  这并不是那些教练们或者队员们蠢,而是这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和杨帅当初防守乔丹一样的消耗型战术。

  球员的体能是有限的,让你不断地去单打,不仅是对你体能的消耗,同时也是在变相冷冻其他人的手感。

  或者以活塞队的“乔丹法则”为参考,可以把它称呼为“反乔丹法则”。

  这种战术一般都能够获得成功,毕竟科比和乔丹那样的例子只是个例,更多时候都是一群赛后被人遗忘的空砍群成员。

  在打了几个回合之后,卡莱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起身到场边挥手做战术手势。

  并不是调整进攻战术,而是让开拓者队的其他人全力在防守端投入。

  也许斯隆并不相信杨帅能够做到,但卡莱尔相信。

  退一步讲,即便杨帅最后真的没做到,他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因为他很清楚,就像砍下63分的二年级乔丹一样,这种比赛对于球员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尤其是几个回合下来,他感觉到杨帅赛前准备充分,手感看起来相当不错。

  杨帅在第一节还剩2分钟的时候被替换下场,他单节得到了18分,在他下场前,开拓者队也反客为主22比20领先着爵士队。

  这快一节比赛打下来充分证明了一件事情,山顿·安德森或许可以填补拉塞尔进攻端的那些分数,但是他无法弥补拉塞尔在防守端的作用。

  能看得出他的防守挺努力的,但效果很一般。

  这也不是斯隆用错了人,而是爵士队足尺寸的锋线除了赛季报销的拉塞尔,就只有安德森和老将克里斯·莫里斯。

  相比于莫里斯,安德森的体能是更充沛的,而且能在进攻端给到爵士队更多的支持。

  至于为什么爵士管理层不在交易市场上有动作?

  他们倒是想,但就跟杨帅穿越前的湖人队一样,对谁都有意,但兜里空空如也,最后只能专注买断市场。

  更准确说还不如湖人,毕竟盐湖城这地方可是排在NBA球员“最不想去的城市榜单”的第一名,就没见谁主动来投的。

  看看爵士队队内的人,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选中的球员。

  杨帅下场刚坐下,卡莱尔就示意赶紧递毛巾和水,接着又让队医过来给杨帅做肌肉放松按摩。

  “顶得住吗?”卡莱尔开门见山。

  杨帅抿了口水,点了点头。

  持球大核的确走不远,但要说这大半个赛季持球大核打法打下来,他的体能倒是提升明显。

  体能这东西说穿了就跟人的肚子一样,都是不断撑大的。

  一二节的替补衔接段,卡莱尔有一个很机智的操作,他在第一节提前把华莱士给替换下场,然后到了这个时候又再把华莱士给换上去。

  这明摆着就是在步行者队的时候跟伯德学的。

  然后这一招也起到了效果。

  这支开拓者队,二当家毫无疑问是萨博尼斯,他是开拓者队的内线支柱,攻防两端都不可或缺。

  但他和杨帅基本上要搭配上场使用,而且他年龄也大,作为重型中锋是没法拉长上场时间的。

  这种时候,作为三当家的华莱士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选择。

  然后也就像杨帅当初看球员手册时看到的那样,华莱士是有硬仗的实力的。

  尤其是开拓者队还有格兰特的存在,这逼得斯隆又不得不把马龙一直放在场上。

  等到这个替补衔接段打完,开拓者队依旧保持着领先。

  第二节主力回来后,爵士队有一个调整,斯隆换了莫里斯防杨帅。

  这是开始用上车轮了。

  莫里斯身高2米03,是1988年的4号秀,早年在国王队一直打主力,巅峰时期场均能有14分6板1.9抢断的表现,属于攻守全能的侧翼球员。

  他在1995年的时候被爵士队用大合同签下,一度是球队的首发小前锋,不过之后被拉塞尔挤到替补席状态下滑明显,成了轮换边缘人物。

  相比于安德森,他进攻端能够给球队提供的帮助有限,但是防守端的经验和能力要更强。

  杨帅虽然也能过掉他,但消耗明显比之前要更大。

  杨帅见状也果断,直接就让萨博尼斯也拉出来开始打挡拆。

  卡莱尔看到的事情他当然也看得到,既然斯隆铁了心今晚要跟他打消耗战,那他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在每次进攻端尽可能减少体能消耗。

  这时候他和萨博尼斯的手递手战术发挥了很大作用。

  斯隆的单防战术,持球大核带来的体能提升,卡莱尔赛季布置的小战术,这一切都在把比赛朝着一个方向推进。

  半场战罢,双方的比分是55比51,开拓者队领先4分结束上半场。

  杨帅半场30分,发挥出色。

  本场比赛的解说是厄尼·约翰逊和胡比·布朗。

  在比赛进入到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人也对场上的局势进行了分析。

  “从目前来看,爵士队的战术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

  布朗作为前主教练,他自然是一眼就看出了斯隆的战术意图。

  “汉森这一年真的成长了很多。”

  厄尼·约翰逊则是一副老父亲般的欣慰笑容。

  杨帅在步行者队两个赛季,更像是一个3D球星,尤其是到了季后赛,防守是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但是这个赛季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个真正的全明星了。

  三分、中距离、突破、防守反击,他已经不再是像上赛季那样需要三分手感好才能砍高分。

  “最大的问题是,汉森他在下半场还能够坚持得住吗?”

  布朗抛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刚才半场结束,杨帅进入球员通道的时候浑身暴汗,看起来体能消耗非常大。

  而且斯隆既然选择了这种战术,就肯定不会半途而废的。

  因为半途而废的话,就很容易会演变成“杨帅利用个人进攻能力盘活全队进攻”。

  胜负的关键,就在于杨帅下半场能不能顶住了。

  半场休息回来,现场镜头第一时间就给到杨帅。

  盐湖城的球迷疯狂挥动着手里那些KT板,想给杨帅带去更多的心理压力。

  不过杨帅的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波动。

  下半场回来,斯隆调整了阵容,让上半场防守效果更好的莫里斯代替了安德森打首发。

  上来开拓者队先攻。

  萨博尼斯在强侧高位接球,杨帅反跑接球。

  萨博尼斯手递手传球后迅速转身挡住了追防的莫里斯。

  爵士队的防守策略和上半场一样,遇到挡拆直接换防。

  杨帅接球后迎着福斯特中距离出手。

  “唰!”

  篮球应声入围。

  现场一阵躁动。

  斯隆也伸手捂了一下嘴巴。

  对爵士队来说一个最不好的消息,杨帅的手感并没有因为中场休息而冷却。

  这时爵士队的助理教练走到斯隆旁边说了些什么,斯隆摇了摇头。

  很明显,就像胡比·布朗在中场解说时说的那样,无论杨帅手感如何,爵士队现在都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第一节的时候,杨帅更多是利用突破得分。

  而第二节和第三节,杨帅更多是和萨博尼斯打挡拆,然后更多的打错位中远距离出手。

  这种打法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的体能消耗。

  三节结束,开拓者队依然以80比75领先。

  这一节比赛,杨帅再度拿下12分,三节结束的时候,他的个人得分已经飞速上涨来到了42分。

  这个数字,直接刷新了杨帅个人季后赛生涯的单场得分纪录。

首节 上一节 192/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