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570节

“他们会不会在雪天偷袭?”林教头继续问。就他所见,伊予水军的倭国人穿着透风的麻布衣服,这些人没办法布下紧密的防御体系,很容易被突袭打垮。

“林教头。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伊予水军的人穿的单薄?”赵鸣人问。

被戳穿了心思,林教头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心思的确在看不起对方。

“我以前为赵官家效力。”赵鸣人可没有觉得不好意思,他淡定地说道:“为赵官家效力快二十年,我当然知道大宋的富裕。不过请林教头放心,你看到的是我们伊予水军只穿了露出小腿的麻布衣服。但是在倭国人看来,我们伊予水军上下都穿着麻布衣服。而且这麻布衣服还很厚实呢。”

林退是个武人,从来不以口舌之利谋生,所以思维全部是直线条。听了赵鸣人的说法之后,他完全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直到他看见与会的秦明轩露出苦笑,这才有点恍然大悟。再看其他几个与会的倭国首领,他们则是一脸坚毅。貌似是非常赞同赵鸣人的说法。

被一群穿着全身衣服的人看不起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没有全身衣服的人。林退只能这么设想。至于一群没穿着全身衣服的人啥样子,林教头想起方才那些穿着露出小腿的侍女……

光是想,林教头就觉得有些发冷。

看来自己是到了一个很不得了的地方来了呢。若是在大宋,穿成这样的人一定是心中打打不满。然而在倭国,貌似倭国人是在用一种刚毅忍耐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真的不得了。

第136章 为何而战(二)

大宋327年10月末,西历的12月,杭州已经飘飘洒洒的降下雪花。虽然没有明末小冰河时期那么冷,广州到冬天也会下雪。在杭州收到的消息中,除了蒙古大汗的直属领地之外,大部分蒙古帝国的领土也已经银装素裹。

赵嘉仁从来不觉得人类活动能真正决定地球气候。地球几十亿的历史中,曾经几亿年都覆盖在厚厚的冰雪之下,也曾经平均气温比21世纪高十度。当人类成为地面最强物种之后,黄河流域也曾经奔驰着大象,所以河南被称为‘豫’。当然,赵嘉仁始终坚持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因为此时杭州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空气因为大量锅炉的存在变得有些糟糕。

来自欧洲的马可·波罗教士对杭州的空气没有任何批评,也许意大利的天空比杭州更蓝些,但是杭州的空气品质比牲口遍地走,污秽满大街的意大利强太多。另外,波罗教士对于杭州的冬天非常好奇。

“……下雪之后,就有人在街道上铲雪。大宋首都的街道有些是石头路面,积雪会让路面变得非常光滑,很容易摔倒。那些新建设的街道则是碎石路面,非常坚实。积雪也会影响交通。在过去的三天里面,已经发生了好多次马车碰撞事故……”

“……在这样的雪天,威尼斯城或者其他意大利城市肯定行人寥寥,大家都会躲在家里熬过寒冬。在杭州,人们依旧按照以往的时间出门,不管是工厂或者市场都在继续营业。积雪对于杭州城的影响非常大……”

“……学校也在继续上课,前来游学的几十位蒙古少年和大宋的孩子一样冒着风雪踩着泥泞每天上学。在大宋,每个人都很努力……”

熊尚书对寒冷没了抱怨。马车里面的温度很暖和,家里和礼部的温度都很舒适。冬天到了,大宋城市之外的社会活动都大大降低,大宋之外的国家运营基本都陷入停顿。蒙古帝国在天竺的军事行动没有新消息,倭国对于伊予水军的进攻同样终止。礼部可以面对一个非常安定的环境。

经过各个办公室的时候,就听到礼部人员在闲聊。尚书本来没有在意,直到他听见一位侍郎说道:“听说最近收税的模式要大变。再也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这个怎么讲?”礼部官员们立刻就追问。

熊尚书也停下脚步,他最近只想管自己的事情,加上他再过三四年就要致仕,对于很多朝政也没了兴趣。这个税收的事情他听过,却没特别注意。

“我听说的局面好像是国家会通过税收来要求地方上种什么。譬如官府觉得某些地方只能种稻子,谁在那边种麦子,税收就要翻倍。”侍郎讲述着他知道的情况。

“为什么?”官员们都非常有兴趣。

“这个好像叫做什么优势产业。譬如北方适合种麦子,北方种稻子就要收高税。山上适合种茶树,就要尽量种茶树。”侍郎解释着。

熊尚书对于农业政策以及税收政策都没什么兴趣,他既不懂种地,也不懂收税。继续走进厕所方便,出来洗了手之后,熊尚书突然想起他家在北方的经营。此次经营的目的是畜牧,正好与张世杰和杨淑妃的家族一起搭伙。如果朝廷规定了这么多,会不会对北方的局面有什么影响。

事关自家产业,熊尚书回到办公室就写了封信,询问自家产业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影响。

写完了信,熊尚书端起茶杯,又想起了之前江宁地方上的段家与文天祥的弟弟文璋起冲突的事情。这次冲突貌似就是因为税收的事情而起,文璋文知府则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熊尚书并不会因为段家而反对文璋,可想到官府的强大,他心中更感到了不安。

时间过得很快,327年11月初6,礼部又开始稍稍忙碌起来。三韩行省丞相王谌派遣他的长子王滋前来朝贡。熊裳就前去见赵嘉仁,拿出了一套朝贡的流程。赵嘉仁也不看计划书,直接问道:“大宋准备赏赐什么礼物。”

“官家不准备赏赐么?”熊裳试探着问,他听得出赵官家的语气里面到底是什么意思。

赵嘉仁个人并不喜欢天朝朝贡体系,他也就爽快地答道:“我并不喜欢赏赐。总觉得这么弄毫无意义。”

“那官家想怎么做?”身为礼部尚书,作用之一就是将国家利益用礼数包装起来。

沉吟片刻,赵嘉仁答道:“要么就赏点珍珠给他们拉到。”

“遵旨。”熊裳应道。身为礼部尚书,熊裳知道大宋的珍珠来源。以前珍珠每年产量不过几十两,现在南海刘猛家以及倭国伊予水军每年向大宋珍珠市场输出几百斤珍珠。大宋珍珠价格暴跌。如果用珍珠赏赐,同样数量的珍珠就足以让高丽人满意。

王滋王子是个相貌普通的男子,大概二十七八岁,看着并无特别的地方。见到熊裳之后,王滋并没有摆什么谱,而是老实的叩拜大宋的礼部尚书。

见过礼,两边坐下,王滋开口就问道:“请问熊尚书,不知官家何时会召见在下。”

熊裳被这位王子过份的热情弄到差点笑出声。赵官家明显对于三韩没什么好感,怎么会召见三韩的王子。可这话也没办法说明白,讲的直白就太过份了。所以熊裳答道:“官家国事繁忙,便是召开宴席大宴群臣,也得些时日。”

“尚书定然觉得我过份僭越。这不奇怪。”王滋答道。

熊尚书微微一笑,等着王滋说出一定要见赵官家的理由。

“我能再当太子,全是拜官家所赐。”王滋声音里面都是诚恳。

当年王谌为了解决蒙古逼迫,就向忽必烈请求娶蒙古公主。忽必烈起初表态不嫁亲女,但为了笼络高丽,最终还是决定将亲女儿嫁给王谌。王谌迎娶了比自己小20多岁的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他的原配王氏则被迫幽居别宫。

作为蒙古人的女婿国,高丽的权力当然要被蒙古公主生下的儿子继承。王滋作为原配的儿子,丧失了继承权。等大宋打跑了蒙古,王谌自然让蒙古公主当了妃子,重新恢复了他发妻的地位。王滋也重新得到了继承权。

在王滋抵达杭州之前,大宋已经收集了有关他的情报。熊裳相信王滋想拜见赵官家的心情是诚恳的,但是这点诚恳并不足以让王滋有资格见到赵官家。

“前一段时间,上朝天使到了三韩,询问家父可否想恢复高丽国号。家父以为天使在试探,所以拒绝。我以为大宋乃是真心诚意。”

“哼。”熊裳并没有直接表示,他对于王谌的反应是很失望的。

王滋继续诚恳地说道:“家父身为丞相,事务繁忙,不能亲身耕作。我愿意听从上朝的建议,卖粮食给上朝。”

“你以为大宋想要三韩的粮食?呵呵。”熊裳干笑起来。

“上朝定然不缺这点粮食,我此来说这些,只是想让上朝知道我们三韩愿意听从上朝的号令。”

熊裳没有立刻回答。三韩是不是听大宋的命令并不重要,消灭三韩对大宋不过是小事。之前赵官家说过,他这么做只是想让三韩对大宋有用而已。如果三韩烂泥扶不上墙,大宋根本没什么损失。

“熊尚书,我等鲁钝。不知道上朝的深意,还请尚书教诲。”王滋的姿态摆的很低。

“若是三韩想有粮食卖给大宋,自然得有粮食能够收上来。想能收税,那就得有收税的能耐。就我们所知,三韩王室手里缺兵少将,想向豪强收税,只怕并不容易吧。”

“尚书所言极是。却不知尚书有何指教。”

“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若是三韩王室能够亲自耕种,我大宋不吝赏赐你们一些农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们打了更多粮食,除了能留下自己吃,别的卖给大宋。我大宋自然可以便宜的卖农具给你们。你们手中有粮,就可以养兵,开科举养士。到时候高丽王室恢复名号,自然可以真正掌握权势。不然高丽王室也顶多是以前的武人当政局面,高丽王室仅仅是傀儡。”

熊裳讲完之后有点累,这些是最初礼部想说服王谌的理由,然而王谌果断拒绝恢复高丽名号,使者也没兴趣再劝。此时说出来,熊裳也没了以前的激情。

王滋听着熊裳的讲述,两眼都开始放光。等熊裳说完,他起身跪下,涕泪横流地哭道:“上朝如此对待,真的是亲如父母。臣不胜感激。”

被这么谦恭的对待,熊尚书自得之余,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这计划也不是礼部拿出来的,而是赵官家给的方向。赵官家也不是对于三韩有什么格外的善意,他做出如此选择的理由是因为从大宋向倭国运输粮食成本比较高,要是直接从釜山港出发,路程短了许多。成本也随之低了很多。

扶起王滋,熊裳让秘书拿条热毛巾过来。等王滋擦了脸,熊裳说道:“我们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粮食一年只产一季。想推广新农具,采取新的种植手段,都需要时间。不过正因为如此,拖一年就晚一整年,见三韩丞相根本不以为然,我们也只能作罢。”

首节 上一节 570/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