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唐 第680节

“王官人,别以为你读过几天书就了不起。肚子里再有墨水,还不是穷酸一个。他们打生打死,与我们这些老百姓有何干系?这片天无论是姓朱还是姓李,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是你们这些读书人,是那些当官的。要你像我一样在卖烧饼,恐怕涨得比我还狠。”

再饿的士兵也怒了,刚才说话的那个中年士兵说:

“弟兄们走,饿死也别买他的烧饼。”

终于没人再围观了,这群士兵朝队伍走去。他们这一吵,后面围观的人倒是不少,王官人见众士兵走了,本来不想再争论。老板一把将他抓住:

“好你个王叔文,你他娘的愿不愿当官不关我的事,今日你要是不赔偿我的损失休想离开。”

“伍三,快放开王官人,”一个身材壮实的中年男子走过来,一把将烧饼摊老板伍三的手抓住。对方脸色一阵吃痛,赶忙将王叔文放过。

被放开的王叔文没有走,冷冷看着伍三:

“枉你活了这么大,连最基本的仁德忠义也忘了。你说天下纷争不关你的事,好,我就不说天下纷争。是谁给你们这些商人平反的?就算朱泚答应商人之子能科考为官,是谁提出来的?你们现在有如此地位,又是谁给的?你不但忘了仁德忠义,连恩也忘了,你这种忘恩负义的东西,简直不配为人。”

伍三被骂呆了,紧接着四周传来一阵讨伐声:

“要不是洛阳郡王,这些商人敢如此狂妄,不过是连科场也进不去的市井之辈。”

“唉!我北交县不过被反贼管了一年的时间,世风竟变得如此不堪。想以前我大唐治下,无论酒楼摊铺,从未出现如此黑心之人。现在的商盟,已经变质了。”

众人在骂声中逐渐散去,满脸通红的伍三顾不得烫,将炉火抱在板车上匆匆离开。王叔文一直没走,可能以为对方会降到三文钱,甚至白送给那些士兵吃。见伍三只是收拾东西离开,很有可能换地去坑其它地方的士兵,摇摇头正要离开。被一个壮年男子叫住:

“王兄请了,可否停下聊聊?”

王叔文见对方高大威武、相貌不凡,拱手还礼:

“在下越州山阴王叔文,在这里一户人家任私教,兄台找我有什么事?”

“在下曲靖,”曲靖并不只是个武夫,文化也并不缺。他因为是何浩然大舅子,压得住人,专门负责巡查将士是否违纪、有没有欺负百姓的现象。

他和几个巡查的士兵身穿普通服装,一般人认不出来。来到这里已经有了一会,很欣赏王叔文的表现:

“王兄是个读书人,绝非学识浅薄之辈。如今郡王收复京畿,一些城市需要人打理,何不随我一同去面见郡王?”

第五百九十二章 土蕃使臣到来

第五百九十二章土蕃使臣到来

何浩然现在的工作很有规律,进城后内政之类的一律不管,全交给其他官将打理,只管打仗。一进城就和几个老婆,在空荡荡的官府内宅洗了个鸳鸯浴。还不敢呆多少时间,快马到军营中和众将议事。

众将士刚吃过饭,打探的士兵来报,前方的县城同样一个官兵没有。众人一番商量,决定连夜行军,朝前方县城走去。

大军出城后他才算有时间,在中军三个老婆身边想打仗方面的事。李水音三人为了不打扰他,挤在他左边小声议论,曲靖带着王叔文来到他面前:

“越州山阴王叔文拜见圣贤公主、洛阳郡王、郡王妃。”

还好是曲靖领来的,李水音没冒火。何浩然的思绪被打断,连对方自报的名号也没听清,跳下马将对方扶起来。

他有些尴尬,没听清对方姓什么。李水音和他久了自然知道,装模作样考虑一番:

“王叔文?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你有没有参加过科举?”

王叔文一脸钦佩看着李水音:“草民是大历五年进士,四年前因家中母亲病故,回家守孝。不想去年来到京城,那里已被反贼占领,暂时借住在一户人家做私教。”

“哦,上马吧!我们边走边聊。”李水音心里觉得好笑,乱猜也能猜测中。她见何浩然还在发呆,碰了碰对方的肩:

“相公走吧!到马上再想事。”

何浩然的确在想事,他是真对王叔文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一定在哪里听过。比李水音更懂他的舒小红见状,问王叔文:

“王大人进士及地后在哪里为官?”

“在离长安不远的奉庆县任县丞,”王叔文有些郁闷,时间耽搁太长,他的名字恐怕也从朝廷官员名单中除去:

“当年郡王在国子监与孔大人辩论时,草民也在场。那次是我大唐文坛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邸报发行后,孔大人及反对标点符号的各位大人,陆续认可了标点符号的价值。可惜孔大人因不满朱泚反贼,于去年在京城郁郁而终。”

孔望死他们知道,朝廷为表彰他的忠贞及贡献,追封不低。听王叔文说起标点符号改革,何浩然终于想起王叔文是谁。

喜欢诗文的人,几乎不可能不认识柳宗元和刘禹锡。有关两人的故事不少,这两个倒霉蛋,参加一个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惹怒当时的宦官集团,连同其他六人被贬到外地当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那时候的司马已没什么权力,纯属白领。倡导永贞革新的主要头头,名字就叫王叔文。如果不是特别巧合,应该就是他面前的这位。

何浩然觉得王叔文既然敢搞政治改革,肯定喜欢这方面的东西:

“你知不知道朝廷最近的科举改革?”

知道考试开始,王叔文点下头想了一会才回答:

“草民虽读诗文圣贤书,但用诗书及圣贤书来作为为官教材,一直心存疑问。诗书于国最大的作用,仅仅在于能更好宣传一些东西。一首诗的生命力不容小窥,就如郡王那首己亥岁。让大家更清醒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及对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至于诗书在其它方面,只是起消闲娱乐的作用。

圣贤之书绝不能丢,它是教化百姓的纲领,是为官做人的教学。但用此来作为科考教材,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当官的能力?实在有失偏颇。新科举改革更重视的是个人的管理水平、带领百姓致富的能力。

当一方官员,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无论人事公事还是手下百姓,都牵涉到管理。管理不好,地方犹如一盘散沙,再好的政务也开展不下去。百姓温饱之事大如天,看一个官员有没有能力,最主要看治下的百姓能不能解决温饱。当然这样不是很公平,有些地方本就富裕,还得一分为二。在没有实行科举改革前,草民不曾想到这些。这次的科举改革,草民绝对支持。”

王叔文长篇的回答,除何浩然外,周围包括几个将领也被折服。科举改革关系到大家儿孙的前程,武将的后代不一定还是武将,就算是,再下一代呢?所以大家对这次的科举改革都很上心,但哪怕朝廷解释的那些,在有些方面也没王叔文的好。

何浩然一点不奇怪,能忽悠两个大文豪去搞政治改革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庸才。王叔文让他非常满意,对他说:

“你是科举出身,入仕不会有任何问题。只是京畿恐怕一时不容易收复,这样吧!我写封信给你,你去卫州见皇上,皇上会安排你的。”

打发走王叔文,没过多久,他们来到一个岔道。大军像是两支不相识的军队,速度未减,一半的人自动被剥离出来。六万多人的军队被分成两半,各朝一条官道走去。

……

现在的卫州城,比起几年前完成是两个概念。一是地盘,作为一个州城,除开太原等五京外,它在全国能排第一。二是秩序,数十条正街,全画上了斑马线。就算是李适出行,也带头避让行人。有点小遗憾,没有电,无法搞红绿灯。这两种变化,影响到其下十几座县府。

卫州城大小虽不敢和长安比,但居民面貌、幸福指数绝不在长安之下。卫州城的刺史已经换人,换成裴延龄,是个从外地调来的半百老头。身材较矮,相貌虽不怎么样,管理却十分严格,为李适、卢杞所赏。被李水音、李雪韵几女所恶,不到一年就差点换人。

他上台后,严格按照以前的旧俗,临夜禁街、禁声等一系列苛政,并抓了不少人,其中一些是军中将士的亲人。李水音去刺史府将他大骂一顿,从此好了很多,这方面不再要求如此严格。

但他也算是人才,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很严格,并抓了些朱泚派来的奸细。严禁百姓间拉帮结派,搞什么社团之类的东西,连青楼也不准在卫州城内开。大街小巷很少有打架斗殴之类的事发生,在人们心中毁誉参半。

正值天下战乱频频,来卫州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交通也越来越难管理。要不是有裴延龄那张冷脸严格把关,卫州城都要挤爆,这方面他也做得不错。

这天裴延龄下朝,回家吃了顿饭,朝刺史府赶去。

首节 上一节 680/9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