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唐做可汗 第246节

更可气的是他当了好几年的碎叶知府,竟还不知道这菱角是长在水里的,真不知他这知府是怎么当的,难道他不知道碎叶西边的清池就出产菱角?可就这样,还有人说他政绩卓著,还要保他高升。李定国强忍着怒气,接着看秦嵩明拙劣的表演。

秦嵩明感慨之后,又作诗两首。两旁的官员们一个劲儿地拍手叫好,知县于得胜更是不肯放过这个讨好秦大知府的机会,忙唤来幕僚,让他把这两首诗记下来,刻在碑上,立在菱角树旁边。还要圈起围墙,把这棵菱角树好好保护起来。于得胜谄媚地笑着说:“这棵树上结出的菱角,味道原也一般,可自打您从此经过,它沾上了您的才气,竟也卓尔不凡,味道极是鲜美,非它树可比。”

秦嵩明也大为惊喜:“果有此事?”

于得胜忙摘下一颗菱角,剥开递给秦嵩明。秦嵩明尝了一口,一个劲儿地点头称妙。于得胜即刻命公差把菱角采摘下来,让秦大知府带走品尝。秦嵩明拜祭完了菱角树,一行人风风光光地走了。

李定国凑到菱角树下,举头张望,却见那棵菱角树上的菱角已经被摘了个干净,有些失望。那个收了钱的公差笑嘻嘻地凑过来说:“我看你这位先生跟那些当官儿的一样,也是读书读傻了。那菱角本是长在水里的,怎会长在树上呢?”李定国指了指菱角树说:“刚才我就看到这棵树上长满了菱角,难道有假?”

公差凑近他的耳朵,小声说:“不瞒先生,这树上的菱角,都是我们挂上去的。”李定国细问根由,公差才告诉他,于得胜为了讨好秦大知府,这才在这棵树上做起了文章。前些日子,他就命心腹跑到热海县,高价购买了几十斤上好的清池菱角,事先偷偷粘到了这棵树上。

李定国微微摇摇头说:“秦大知府也不是傻子,你们往树上粘菱角,他能看不出来?”那公差就笑了,说那秦大知府既然相信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又怎会看出这些菱角是粘上的?说着,公差还从衣袋里掏出几个菱角,递给了李定国,说这几个就是他懒得再往树上粘,悄悄留下的。李定国咬破了一个菱角,不觉更是咋舌,那菱角竟还是煮熟了的。他气得把菱角摔到地上,转身就走。

第443章这样的官儿要之何用?(下)

李定国回到宫里,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事儿太别扭。不惩治一下这两个人,心中的怒气难消。他眼珠子一转,很快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马上拟了一道密旨,说自己最近心火上旺,太医说需食用水里生长的菱角来消火,这个任务就交给正在人事部候任的秦嵩明。他特意让秦升去宣旨,还有一句话让秦升当面交代。

秦嵩明接到太子殿下的密旨,当即就呆住了。他喃喃地说:“我只知道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哪还有长在水里的?阴阳不可互生,树上长的东西就绝对不能长到水里。这可为难死我了。”

秦升就把李定国交代给他的那句话当面告诉了秦嵩明:“那位于得胜余知县既能找到长在树上的菱角,就一定能找到长在水里的菱角,你找他就是。”

秦嵩明看太子殿下早已给他指点好了,那是要给他个机会,让他建立一点功勋,这样才好抬举他呀。这么一想,他就兴奋异常了。他原是碎叶知府。已是高官显贵,但他仍不知足,网上使了些小钱钱,买通了朝中大员,保举他当人事部的左侍郎,只等监国的太子殿下朱笔御批了。

现在看来,自己的小钱钱使对了地方,连太子殿下都偏向着他了。他不敢怠慢,马上赶到了新良,把太子殿下的密旨展给于得胜看了,还说了李定国给他指点迷津的那段话,然后问他到哪里才能找到水里生长的菱角。

于得胜一看到太子殿下李定国的密旨,再听到秦嵩明转述的那段话,当即给吓得两腿发抖,“咕咚”一声瘫倒在地。秦嵩明忙着把他扶起来,惊诧地问他这是怎么啦。

于得胜不敢说出实情,只得假托自己犯了头晕的老毛病,要静卧片刻。他辞别了秦大知府,慌慌张张地溜到后堂,一屁股就瘫坐在太师椅里,嘴里嘟囔:“祸事来了,祸事来了..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太子殿下让秦嵩明来找生长在水里的菱角,还特意让他来找自己,那明摆着是太子殿下知道了他假造菱角树逢迎秦大知府的事呀。那位太子殿下没有点破,不把他抓进大牢去法办,就算给他留足面子了,自己还等什么呀?

于得胜赶紧脱下官服,拿出大印,收拾了金银细软,带着夫人从后门溜出了府衙,逃之夭夭了。

秦嵩明等了半天,还不见于得胜出来,到后堂一看,于得胜已经挂印而逃了。这个于得胜,在搞什么鬼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太子殿下的密旨还得执行啊。他只好一路往东走。走出不远,就到了热海县。他给知县展示了太子殿下的密旨,然后问知县到哪里能找到水里生长的菱角。知县好生奇怪,带着他来到集市上,只见集市上摆着许多卖菱角的摊子。知县说,那些菱角都是水里生的,要找树上生的,那才难死个人呢。

秦嵩明听了,脑袋不觉一大。他忽然明白了,于得胜为了巴结自己,才弄出了一棵子虚乌有的菱角树。李定国为了惩罚他们,这才密令他们去找水里生的菱角呀。他羞愧难当,再也没脸回京去见太子殿下了,直接回了自己的老家。从此李定国再也没接到过秦嵩明的折子。

李定国受自己老爹李路的影响很深,他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和社会生产,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的选择是和李路一样,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在菱角事件过去之后的一天,李定国和秦升外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太子殿下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太子殿下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粮食,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要是一个不小心,到时候别说给朝廷的田税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他们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李定国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自己老爹对自己说的一点不错,那些平民百姓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们李家的江山社稷,而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这样的回答也让李定国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李定国一听就是一愣,“徭役?大伯,你确定?据我所知,在我们大英帝国是没有徭役这个说法的”

农民抬头看了下李定国,然后摇了摇头,“想来公子也是富贵人家,哎,老汉我是从大唐那边过来的,在咱们大英,是没有徭役,可是还是有征夫啊。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哼哼,陛下一再削减我们的田税,可是那又能怎样?那些胥吏还不是按照之前的标准征收?”

李定国闻言默然无语,多收了田税,那些钱,哪儿去了,还用问么?他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而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李定国回到了皇宫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一份写给远在西征的老爹李路,另一份发给各位大臣传阅,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当然了,太子殿下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件事儿我们可以看出,李定国受李路的影响,他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第444章女皇?

在李路忙着西征的时候,长安那边,李小九的遗孀,吴栩女士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锤炼听政的皇太后了,当太后不是吴栩的终极目标,她的目的是要当女皇帝,她要超越那位在碎叶做了宰辅的武媚娘,武媚娘不过是一个宰相,而她却想坐上万人之上的皇帝宝座。可是在大唐这样一个封建王朝里女人当皇帝传统势力阻碍重重,谈何容易!

吴栩是个极为聪明的女人,她善于学习,在从英国搞到的报纸上,她接触了远比大唐先进的政治理念,她从报纸上知道知道要建立新王朝,取得合法统治权,必须要有两大支撑,一是天意,二是民心。统治者必须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才有建立统治政权的根基。

吴栩在李小九死后,废黜李、软禁李旦,平叛杨州,诛杀裴炎,进尔把李唐皇室几乎一网打尽,为她称帝扫平一切障碍。但是女人称帝又是亘古未有的事,当皇帝历来是男人的事,女人当皇帝,文武大臣、民众难以接受?

吴栩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天意,就开始制造一系列祥瑞。例如,万年县一平地涌出一个土堆来,吴栩就说这就是祥瑞,平地隆山包,就是贵人出来要主宰世界。有一大臣站出来说,这那里是祥瑞,是灾难,地上冒出一个土堆,就象人身上长一个瘤子。

吴栩听后一想,看来英国那边报纸上说的不错,在中原华夏,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不能采用。

那用什么作为舆论工具呢?大唐有三大理论体系,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教思想、三是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是男尊女卑。数有“母鸡打鸣、家门不幸,女人执政、国家灭之”的说法,自己是个妇人,看来儒家思想对自己不利。

道教能不能支撑女人执政呢?道教也不行,道家始祖是太上老君、老子、名李名耳,是李唐王室的祖宗,用人家的祖宗革人家子孙的命,那有这个道理?

道教不行,看看佛教如何?说起佛教吴栩与他们倒有很深的渊源,她年轻的时候在感业寺当过尼姑,后来她收了冯金书做面首。冯金书何许人也?是吴栩第一位男宠,是一个和尚,会讨好人。

吴栩为了从佛教中寻找女人称帝的依据;就令冯金书从佛教经书中查找依据,冯金书接受任务后,组织一帮高僧组成一个佛教理论研讨班,专门研讨佛教经里头有没有哪一条记载一个女人可以执政统天下;结果真的查到了《大云经》。

《大云经》里讲了一个“净光天女”的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般涅槃经》,后来在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她以凡胎降生到了人间,并且再次听闻了佛法深义。虽然她身为女人,但后来成为国王,得到了转轮王所统领一方疆土,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度化众生而后上天成佛。《大云经》还说净光天女最早是一个国王的夫人;转化成净光天女,再转化为菩萨,最后上天成佛。这个故事正好符合吴栩。

为了让平民百姓读懂《大云经》,吴栩又指使冯金书组织一帮和尚搞一个《大云经》注释。这个注释就叫《大云经疏》。《大云经疏》不仅把《大云经》解释得通俗易懂,而且对原故事作了篡改。暗示吴栩不仅是净光天女的化身,而成为弥勒佛的化身了。弥勒佛化成一个女人来当皇帝。

吴栩对冯金书等人编写的《大云经疏》非常满意,决定将《大云经疏》印发给文吴大臣和百姓阅读。另一方面令各州建立一座《大云寺》,每个《大云寺》里都配一本《大云经》和《大云经疏》,然后各地高僧大德同时开讲《大云经》,务必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吴栩是受佛的指意来当皇帝。经过佛教的改造,把这个女主即位的舆论又推向了高潮。至于西边的大英,灭佛什么的,吴栩倒是不在乎,反正碎叶那边,长安早就失控了,再说了,大英信道,大唐,哦,不,是自己即将创立的新王朝拜佛,双方互不干扰,何乐而不为?天意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接下来是民心。

吴栩是怎样造意民心呢?她实行四抓。一是对文吴官员打破陈规旧习晋级晋爵,受到官员们的拥护。二是“息兵”减少战争,减轻农民负担。免除京城百姓徭役。三是制定告密制度。鼓励民众向皇上告密,如告某官员私下理论皇后、抗拒朝廷、结党谋反等行为。禁止地方任何官员打击报复告密者。四是造势请愿,以请愿活动造势民心。

在有心人的指使下,一个叫傅游艺的七品芝麻官,带着一帮家乡的父老乡亲来到洛阳在吴栩殿前上疏,要求吴栩顺应天意民心,即位当皇帝,改现任皇帝李旦为吴旦,以后好继承吴栩的事业。吴栩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一想不行,那样显得太急,要三让而后受。

吴栩心想,自己不能马上接受请愿,但也不能挫伤他们的极积性,于是决定将请愿领头的傅游艺由七品官一下子提到五品官。这样谁都明白,请愿可以升官。

时隔不多久,第二轮请愿来了,上次是关东李唐王朝老家人,只有百人;这次是洛阳百姓,还有和尚、道士、番人胡客,一万二千余人,跑到殿前请愿,要求吴栩当皇帝。吴栩还是没接受。第二天请愿人增加几万人,除了老百姓、和尚、道士、番人胡容,还有大批官员。

请愿者认为人多嘴多不能明一理,于是商定派出代表跟吴栩对话。对话代表说:“天命陛下为主,人以陛下为母,天之丕律,元命也;人之大猷,定姓也。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敬冒昧万死固请。”

接着又人说:“如今,陛下您既不应天又不顺人,你只是一味地自己谦虚,你把我们置于何地?”外面的请愿者一个劲地嚷着,接受请愿,接受请愿!

正当请愿人群呼声高涨时,突然一只鸟飞过来了,马上有人喊:你们快看呀,凤凰飞来了,接着又一群鸟也跟着飞过来,人群高喊,看呀!百鸟朝凤,殿前广场一下子沸腾了,下面是万人欢呼,头上是百鸟朝凤,这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现象实为罕见。这时李旦眼看自己没戏了,也出来要求母亲当皇帝。要求把自己降为皇嗣。还要求把自己改姓吴。

吴栩一看,三让而后受之,这仪式已一步步完成了,也该接受了。她说:“愈哉,此亦天授也”。

吴栩着手选择皇道吉日,准备登基。选来选去最后决定九月初九在洛阳明堂登基。吴栩为什么选择重阳节登基,吴栩想,男为阳,女为阴,选择重阳就是为了弥补自己作为女性统治者阳气不足。

吴栩当上皇帝,马上改唐为周,为什么改唐为周,是因为吴栩自称是周王朝的后裔。周王朝统治者姓姬,吴姓出自周太王的次子仲雍建立的吴国,是正儿八经的姬家人。

首节 上一节 246/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