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历史 第17节

以色列人从汛的旷野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一个叫做非利订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在还在,处于西奈半岛南端,是一座城市,叫做拉法伊德。如今,这是一座非常不出名的小城市,可是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件令以色列人世代不忘的事情。

在非利订,以色列人又没有水了。其实,在沙漠中行走,没有水是经常发生的。西奈半岛地下水资源并不贫乏,以色列人完全可以通过打井等等方式来补给水源。可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试探心理在他们心中滋长:既然有神迹,还要做工干什么?

这就使得我们想起了那些关起门来拼命生,然后把一大群孩子推给社会:生存靠国家救济、上学靠希望工程的不负责任的人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思想根源基本一致。

他们跑到摩西那里去吵闹,希望给他们变点水出来。吵闹有时候是有传染性的。一群人的激烈行径往往会将整个群体带入癫狂。对于任何一种信仰体系来说,实验性的试探而不是渴求,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摩西不是傻瓜,但是面对情绪激动的百姓,又能如何呢?摩西先是放弃了在埃及的尊贵,后来又放弃了含贻弄子的平静生活。他穿越沙漠去解救自己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一步步与残暴的法老周旋,终于把自己的同胞领出了埃及、获得了自由!可如今,这一路上同胞们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自私、短视、贪婪,如今又来试探。

摩西把以色列人各支派的长老集合起来,看他给这些人带来的神迹。一路上,摩西的唯一支柱和精神寄托就是上帝,上帝也给与摩西强大的力量。他曾经是那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领导人民获得解放,同时对自己的百姓寄予那么大的希望,而如今,他再一次失望了。如果不是上帝的命令,摩西简直不知道这些同胞们还有什么拯救的意义。其实说到这儿,这些毛病也是人类共同的问题,你我身上也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

当着众人,摩西痛苦而艰难地举起手中的杖,向石头叩击。泉水从磐石之中流出。以色列人因为自己看到的神秘现象而痴狂,而欢呼。。。。。。但是摩西的心却在流血、在流泪。这是摩西第一次因为神迹而痛苦。

自从摩西拥有了神迹的力量,他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地一次次展现。每一次,他都是那么自豪、那么兴奋。因为每一次他所体验的,是在走投无路之中、绝望无力之时获得的一种帮助、一种伟大的力量。当滔滔的红海之波在人们面前分开,当旷野中飞来铺天盖地的鹌鹑,人啊,莫非你的好奇心还是没有满足?难道对你的关爱与格外的怜悯反而成了你试探和懒惰的依靠?

摩西觉得自己简直像是一个变魔术的艺人、玩杂耍的小丑。这次的神迹展现,被摩西引以为耻辱,因此他给这个地方取名叫“玛撒”,就是“试探”的意思。又叫做“”米利巴”,是“吵闹”的意思。

以色列人或真或假的饮水难题解决了,营地终于归于平静。然而,在夜幕低垂的西奈山边,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一个强大的部族武装正趁着黑夜的遮掩,一点点向浑然不知的以色列人潜伏过来。一把锋利的达摩克里斯剑悬在了以色列人头顶,而他们居然还浑然不知。

当以撒的儿子——雅各与以扫分道扬镳之后,两个庞大的家族就各自发展了。

雅各的一支以12个儿子为基础发展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以扫的主要活动中心在西珥山一代,并且也繁衍出几十位迦南地区赫赫有名的族长。其中,他的孙子亚玛力发展出了亚玛力族。这就是上古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游牧部族之一,很可能是继承了祖父以扫的大部分传统与衣钵,并且以西珥地区实际控制人与保护者的身份在约旦河西岸到西奈半岛的广阔土地上游牧。他们的部族繁荣、力量强大,甚至被称之为“诸国之首”。

在广阔的旷野里,在弱小的牛群羊群背后,总是远远尾随着豺狼虎豹,伺机对他们发动进攻。以色列人经历了在埃及的几百年定居化亦牧亦耕的生活,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战斗的组织能力更无实战经验可谈。特别是二、三百万以色列百姓,携带着巨大数量的辎重牛羊缓缓而行,虽有武器在手但是和剽悍的沙漠部落相比基本相当于手无寸铁、毫无防备。

更加不利的是,以色列人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备手段。一般来说,在前进部队中,最精锐的部分放在可能发生交锋的前沿,老幼妇孺往往后面远离前线。为了对付眼前的陌生突发事件,以色列人把最精锐的前锋放在了队伍前端,背后的红海与干旱贫瘠的西奈沙漠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似乎是最安全的天然屏障。然而,在大漠的风沙之中,一群人早就远远地跟上了这些缓缓行走的疲弱之师。

这些人,就是亚马力人。没有人敢于在沙漠中遭遇亚马力人而无动于衷的。这些人极富耐力而且勇武剽悍。他们善于以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敌人,分进合击如同沙漠中的群狼一样一口口吃掉敌人。

大概在以色列人渡过红海之后不久就被这些亚马力人盯住了。他们远远跟随以色列人,但是看到这几百万人的庞然大物,即使是骁勇善战,这些亚马力人也没有轻率动手。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以色列人表现得越来越散漫、越来越掉以轻心——亚马力人几乎要笑出来:莫非这些以色列人真的把这凶险的沙漠行走当成普通的徒步旅游不成?

如今,即使再多的以色列人亚马力人也不害怕了,几股远远跟随的亚马力队伍合为一支,准备向以色列人发动进攻。在亚马力人看来,这一大群富裕的乌合之众几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的快马弯刀所到之处,成群的牛羊、获得如山的财宝、数不清的男女奴隶几乎是探囊取物一般。

就像是发动攻击前的狼群会兴奋得难以自持,亚马力人此时的心情恐怕已经找不到更加合适的字眼来形容。习惯于弱肉强食的沙漠部落才不会做天与不取的傻事。他们跟随了很久的以色列人在他们眼里已经使自己的财产,绝对不能让这些肥嫩的羔羊落入别人的手里。如今,亚马力人准备放手一搏了,不管是以色列人还是其他的什么人都再也抵挡不住他们冲锋的强烈欲望。以色列人的灭顶之灾到了。

此时的以色列人还刚刚因为享受了新的泉水而兴奋不已。他们三三两两地在营地中闲谈着看到的奇迹,这磐石出水的神迹确实给他们枯燥的沙漠行军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篝火噼啪、歌声漫漫,恬静的夜空下,如星星一般的篝火旁,疲惫的以色列人在畅谈着心中向往的迦南,在为明天的美好生活尽情勾勒。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不能进入理想中的故乡,但是不管对于任何人来说,梦想都是美好与神圣的。

然而,在不远的荒漠深处,另一群人正时刻窥视着这些悠然的人群。很快,他们将会发动进攻。等一下,再等一下——以色列人的末日到了,就让他们多享受一点点幸福哪怕是虚假的也好。

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如果把这个语录中的“革命”替换成“战争”,似乎也是说得通的。

亚马力人不懂什么叫做革命,也不懂什么叫做阶级斗争,但是他们懂得在进攻的时候毫不手软,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他们更不是君子,不会以君子的方式来对待敌人。

与他们相比,中国春秋时代的战争,则更像是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的军事演习。当年被背信弃义的楚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宋襄公,致死还向往着上古“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的战争礼仪。而在修春秋的时候。孔子更是对战败的宋襄公大加赞扬:“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与此相反的,春秋时期的另一个战例——鲁国的叔孙得臣,用弓箭射中了一个敌人的眼睛,就把那个人拿着杀了。《谷梁传》说:“何为不言其获?古者不重伤,不禽二毛,故不言获,为内讳也。”(《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就是说,《春秋》认为,叔孙得臣的这个行动不合乎礼,这是一个错误。可见,上古的中国人依照周礼的规定: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够再伤害,头发花白(二毛)的老兵不能俘虏。如此彬彬有礼的战争,其首要目的应当还是威慑性的。然而,春秋以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天下诸侯哪个不想争王争霸?又有谁还会遵守那看上去很可笑的礼仪与规则?于是,战国以后,动辄几万几十万地调动军队,“伏尸百万,血流漂杵”也不再只是一句威胁之言。中华大地被血雨腥风带入了恐怖的人间地狱。杀人唯恐不死,屠城唯恐不彻——文明的礼仪之邦瞬间蜕变为强盗与野心家的乐园。一个个纵横捭阖的故事、一个个高深莫测的计谋,胜利者在高处俯视着芸芸众生蜷伏在血泊之中。春秋战国以后,中华民族的成功观、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人合一、追求自身道德至高境界的古老文化的真实内涵被逐步抛弃,代之以不择手段建功立业的向往;“一将成名万骨枯 ”的豪迈;“具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高自大。我们常常得意地对别人说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历史何等长远。是啊,无数不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小民百姓,建立了辉煌的中国文明。但是,我们记住的却只有那些杀人掠地的屠夫、阴谋诡计的君王。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又何曾真地用心去体会过古代智者的智慧,无名百姓的创造?更有谁真正关心过孤儿寡妇的哭嚎,体会过万里刀兵的恐怖?这种价值观的内涵一直影响到现在:人们更喜欢关注和认可那些财富英雄、明星冠军,而对于善良助人的平常百姓却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还在吹嘘与鼓噪什么“狼性”,仿佛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成了“万狼齐鸣”甚至“遍地豺狼”了才算成功。

说远了,拉回来。

说到这个“狼性”,这亚马力人可是基本具备了这个素质。在庞大的以色列人营地面前,亚马力人的勇士如同埋伏在草丛中的狼群,在寻找猎物最软弱的部分,然后一击致命。他们找到了。

大概在凌晨交更的时候,趁着疲惫的以色列人熟睡之际,亚马力人向着老弱妇孺为主的营地后部发动了攻击!如风的亚马力人队伍仿佛从天而降,在以色列人的营地中左右突驰。许多尚在梦乡的以色列妇孺还没有来得及睁开眼睛即遭毒手。喧闹与火光惊醒了前营的丁壮,他们没有想到,居然有人对手无寸铁的老弱下手而且还是无冤无仇的人!在这一点上,亚马力人的确是突破了任何一种文明体系的道德底线,他们的所作所为根本不能称之为战斗,只能说是打家劫舍的蟊贼行径。但是,如今的亚马力人充分体现出“狼性”的特征——为了胜利与成功,不顾一切。

警醒的以色列丁壮纷纷向后营冲来,与突袭的亚马力人展开激烈的战斗。虽然亚马力人剽悍勇武,以色列人是乌合之众,但是毕竟后者人数众多,而且拼死抵抗。看来这些袭击者此次收获不大——亚马力人进行了一番杀戮和少量的掠夺,便匆匆从以色列营地退离,躲入漆黑的旷野中去了。

突遭攻掠,以色列人几乎是晕头转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在敌人已经撤出,他们似乎安全了——但仅只是似乎而已。当太阳在旷野中升起的时候,以色列人震惊了:一支军队已经在他们的面前摆阵对垒,有眼尖的人认出他们的服饰和昨晚上突入营地的人们的服饰一样!他们是亚马力人——一场大战要正式展开了!这是以色列人几百年来的第一仗,也是生死存亡的一仗。

袭击以色列人的并不是全部的亚马力族人。事实上,此时的亚马力人早已经自然形成了若干小的军政民合一的独立部落。虽然在强敌面前他们往往互有联合,但是在利益面前也往往互有竞争。历史没有留下此次袭击以色列人部落的酋长的名字——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以色列人消失在大漠深处,如今我们也不会知道摩西是谁。

即使到来的不是亚马力人全部,作为一个阵容整齐的作战实体,他们也足够使以色列人胆寒。鉴于头一天的偷袭得手,亚马力人对真正的对战满怀信心;鉴于对亚马力人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以色列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与人力,防守营寨、严阵以待。双方的僵持在沙漠中展开。而显然,对于冲突双方来说,僵持的结果将会是以色列人不战而亡。

作为本地区固有居民,亚马力人的主要聚集地为距此不远的南地,如果僵持起来,他们的物资补给应当不成问题;而以色列人就不同了,巨大数量的人口滞留于荒漠,没有资源补给、没有后方依托,除了求生欲望和血肉之躯,他们什么可以称之为优势的东西都没有。而这血肉之躯正是亚马力人要消灭的,这求生欲望正是亚马力人要熄灭的!

逃脱了埃及的奴役,经历了旷野中的生死考验,莫非以色列人那一点点生存下来的要求都是奢望?莫非自由的代价要如此昂贵!?曾经恐惧、懒惰、怨气冲天的以色列人如今安静了。他们终于明白:一切的怨言和恐惧都是无用的,只有选择战斗才有机会逃生,只有不怕战死才有机会存活。

经历了几百年的无战备生活,这些流落于大漠旷野中的以色列人终于拿起了对于他们显得如此陌生的刀枪武器。他们有的人曾经是泥瓦匠,有的曾经是牧羊人,有的曾经是农夫,有的甚至曾经是乞丐.....可如今,他们曾经是什么已经都不重要,他们是绝地求生的以色列人。如果这个种族消失了,将不会有人在他们的墓碑上写下“泥瓦匠某某某”,“牧羊人某某某”的字样。荒漠中的鬣狗会撕咬他们的尸体,秃鹫会吃掉他们的最后一根骨头,他们的妻子儿女将会成为奴隶,他们的痕迹将会在下一次风暴来临的时候成为缥缈的传说。因此,为了生存,这些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必须战斗,即使是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双方的对峙持续了一天,除了小股的骚扰之外,亚马力人没有进行大的冲击。从战术上来说,亚马力人这样做是绝对高明的。他们采取这种围而不打而又不断骚扰的做法,目的是令对手不断消耗、不断增加恐惧,等到对方疲惫崩溃的时候,他们再发起全面进攻,一举消灭对手。这实际上也是各个大漠民族常用的战术。从匈奴的骑兵到蒙古的铁骑,几乎都是如此,而且屡试不爽。

2、3百万人在沙漠里多滞留一天都是巨大的消耗,如果再对峙下去以色列人将会不战而溃。亚马力人很清楚,只要成功地对峙一天,明天早上发起进攻,即可困乏的以色列人就会像温顺的羊一样被他们宰杀掉!

从战术上亚马力人无懈可击。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战争不是单纯武器演示和战术运用,战斗双方的斗志同样十分重要。亚马力人要的是对方的财富牛羊,为此不惜进行杀戮;而以色列人要做的是活下去。这种不对等的诉求毕竟导致不对等的战斗欲望。背水一战的队伍永远都是十分可怕的,尤其是当他们刚刚意识到自由的宝贵,他们更宁愿为了这份美好的自由牺牲生命。因此,当第二天总攻开始的时候,亚马力人大吃一惊!

亚马力人在应外虎视眈眈,这一夜没有一个以色列人可以合上眼睛,除了一个人——摩西。因为他已经指派了一个勇敢的年轻人作为以色列人的军事统帅,明天一早他们将会面对朝阳,与亚马力人展开一场决战。摩西完全信任这个新指派的军事领袖,相信他完全有能力解救绝境中的以色列人。

摩西是一位真正懂得军事和战争的领袖,但是在挑战的亚马力人面前他毕竟太老了,征战疆场对于他来说显然不合适。因此,他就必须需要一位军事统帅作为助手来领导以色列人完成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这个人必须年富力强、了解战争艺术、坚忍不拔而且正义正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摩西选择了以法莲支派的领袖——约书亚。

约书亚被指派的时候大约40岁,他的原名叫做何西阿,希伯来文是“拯救”的意思。摩西亲自给他改名叫做“约书亚”,就是“耶和华拯救”的意思。约书亚(Joshua)正是“耶和书亚”的缩写(Yehoshua),后来的耶稣(Jesus)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约书亚名字的希腊文拼法。

约书亚成为自从以色列人形成民族以来,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军事统帅。而且,此后几十年,他也继承了摩西的事业,成为带领以色列人回归迦南,开拓领土的一位伟大的英雄。

摩西对约书亚说:明早你去与亚马力人征战,我站在山上手持上帝给我的杖为你祈祷!

太阳快出来了,亚马力武士的弯刀似乎已经在渴望鲜血的滋润,而绝望中的以色列人则在等待他们新统帅的命令。

天明的时候,约书亚对以色列众人发布了第一道命令:打开营门,向亚马力人进攻!

不需要什么激动人心的演讲,更不需要什么誓师的宣言。此战如果失败,以色列人将会死无葬身之处;如果胜利,以色列人将会获得生存的权利。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仁义之师与不义之师这样的字眼来定义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亚马力人绝对是不义之师。有人认为,不义战争必将失败,这就很难说了。不义战争的发动者终究会倒下,但那也许是他们踩着无辜者的尸体走过,与更强大的敌手交战以后的事情。此时,不义也好、仁义也罢,战斗的时刻来临了。

约书亚指挥以色列人进攻的原因很明确:绝地反击的结果只能是两个——生或死。而困守营盘的结果只有一个——死。这一点不但约书亚知道,以色列人全部都知道。因此,约书亚作出这项决策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营门缓缓拉开了,从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亚马力人震惊了,因为他们见到一个比他们还不按规矩出牌的对手。

此时的摩西和亚伦以及以色列人的另一位重要领袖——户珥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坡。他手持权杖,面对上帝为自己的勇士们祈祷。

以色列人的营门完全打开了。亚马力人看到了一个令他们啼笑皆非的场面:穿着各色服装的以色列人,手持着各样暂时可以称之为武器的东西,人不成伍、对不成列地冲出营门。面对剽悍精锐的亚马力战士,他们似乎忘记了生与死的问题。如同一群发怒的蜜蜂,呼啸着扑入敌阵。

面对这样一群仿佛从地狱里涌来的,由疯狂的农夫、泥瓦匠和牧人、乞丐组成的战士,亚马力人的弓箭、刀枪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作用。前仆后继的冲锋与性命相搏的厮杀缠斗,搞得亚马力武士们一时不知如何应付。亚马力人拼命稳住阵脚,控制自己的队形,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在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毫不畏惧的以色列人的进攻面前,亚马力人的阵地终于崩溃了。

此时的亚马力人不再是前来征服和掠夺以色列人的强者,他们苦苦支撑、拼命抵抗,面对如同汹涌波涛一样的以色列人,他们既感到莫名其妙又感到绝望恐惧。他们甚至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安排一支迂回到以色列人后方的突袭队伍,甚至根本没有准备预备队。以色列人冲上来,亚马力人没有时间再去悔恨,他们必须要战斗了。

亚马力人毕竟是职业的战士,大漠中的雄鹰。根据他们的经验,当一个敌人被砍倒,随后的人总会有一瞬间的迟疑和恐惧,就是这一瞬间的犹豫,使得亚马力的武士能够再一次出手将后来的敌人击倒。而今天,这经验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根本没有用——一个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眼睛不眨地就扑上来,毫不迟疑地冲向敌手,如果这个人又倒下,那么后面的人又会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即使是职业的杀手恐怕也不愿意把杀人当成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来看待,更遑论是被杀。如果连被杀死都不觉得恐惧,那么这样的队伍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战士,即使他们还是乌合之众,那他们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乌合之众。

亚马力人终于溃败了。与其说他们是因为体力不支、武功不高而溃败,倒不如说他们是因为精神的彻底崩溃而四散奔逃。

以色列人的怒火如同火山一样发泄奔流,他们追赶歼灭,在西奈沙漠之中上演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首节 上一节 17/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