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事与情事 第17节

  称胡适为“老阿哥”、“恩人哥”的徐志摩来到,把胡适曹诚英的恬静生活推向热闹、热烈。他在烟霞洞过夜,“与适之谈,无所不至,谈书谈诗谈友情谈爱谈恋谈人生谈此谈彼:不觉夜之渐短”,当然免不了谈珮声。诗人的敏锐,慧眼独到,对胡适说:“适之是转老回童了”。9月28日,适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日”,老家在海宁的徐志摩自上海发起,带来了汪精卫、马君武、任叔永、莎菲、朱经农和藩萨大学史学教授MissEllery,赴海宁观大潮,胡适和曹诚英应邀赴约,由杭州乘早车到海宁县斜桥镇火车站,在约定好的一条船上等候,待乘火车来的上海朋友到斜桥下了车,到了船上,“我们在船上大谈”。船到海宁后,大家观赏了有名的海宁大潮。热情天真的徐志摩,对胡适一对当众献殷勤,观潮时,他写条子“珮声女士——望潮,适之——怡”;他“还替曹女士蒸了一个大芋头,大家都笑了”。

  9月28日的日记记道:“看潮后,叔永们回上海去了,马、汪,徐、曹和我五人回到杭州。晚上在湖上荡舟看月,到深夜始睡,这一天很快乐了。”

  下弦残月移屋去

  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10月2日,胡适在作下山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检点各种影片(按,即照片,胡适三个月“神仙生活”摄下了很多照片),粘在一本册子上,题为《南行片影”。过了一天,已经时10月3日了。胡适在这天的《山中日记》中写道——

  睡醒了,残月在天,正照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残月,光色本凄惨;何况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10月4日,他们收拾行李下山,住入杭州城内聚英旅社。“娟今天也回女师”。10月5日,胡适在与省会各界人士作别时,不忘“到女子师范学校访叶墨君校长,谈了一会。娟也出来见我。”午饭后回到旅馆小睡。出发上火车前,到旅馆来送行人中,“娟来”。这天十二点,回到上海沧州旅馆,就“发信:冬秀、娟。”

  就这样,烟霞洞中三个月胡适生平唯一一次享受灵与肉自由爱恋的“神仙生活”结束了。但它余音绕梁:从胡适回到上海的10月6日起,到18日的13天中,他收到曹诚英的信有6封之多。这不到半个月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于是10月19日,胡适又从上海到杭州来了。晚上7时到达城站,当晚住入远离市区里西湖畔栖霞岭下的新新饭店。诚如汪静之在接受颜、程采访时所告,“胡适又到杭州来了。这次来不是住在烟霞洞,而是住在西湖旁边的新新旅社里。胡适一到,曹珮声就向学校请假,也住在新新旅社。”由翁家山到栖霞岭,由清修寺到新新饭店,真可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呀!20日、22日、23日、24日……一直到31日,胡适偕曹诚英,以及徐志摩、朱经农这四人几乎天天都游西湖。20日那天,“娟来。我们四人同出游湖,在楼外楼吃饭”(胡)。“曹女士贪看柳梢头的月。我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曹女士唱了一个《秋香》歌,婉曼得很。”(徐)经这位新月诗人淡笔素描几下,珮声声容活脱出来了。但是也就是这位徐志摩,一回到北京,兴致所至,松了口,竟对嫂夫人江冬秀泄漏了烟霞洞中藏娇的秘密。“泄密”的还有他们的侄儿胡思聪。天天住在一起,只有二十多岁的人,不经意漏了口。过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其实,把“洞中神仙生活”最先讲出去的,还是曹诚英本人。她感到幸福极了,返校以后不久,便对两小无猜的汪静之说,胡适和她要好了。汪不以为奇,反为她高兴。第二年春天,胡适连到杭州三次,有时住在新新旅社,有时住在湖滨聚英旅馆,也是套房。胡适住在外间,曹住里间。有客人来,曹就躲进里间。已算公开化了。胡适有时到上海来,也通知曹诚英去——“这些事都是曹珮声亲口告诉我的。”汪静之如是说。

  “哥,在这里让我喊你一声亲爱的……哥,我爱你,刻骨的爱你!我回家去之后,仍像现在一样地爱你!”结合不可能,于是曹诚英在1925年浙江女师毕业离开杭州前,给胡适写了封诀别信。这个痴情女子何能诀别?看,字字句句,无不喷发者爱的烈焰。

  胡适既痛苦又无奈,斗不过江冬秀(持刀杀两个儿子,再自杀),放不下社会名望,跨不过他自己设计的那根伦理门槛,只好依了他大姨子润生的劝“我妹子性子浮躁,望你还是容忍她些,看上人面子,与小孩们情面”,终于牺牲了他的娟表妹。在这样境遇下,复以词一首:《好事近》(1926年),以作慰劝:“多谢寄诗来,提起当年旧梦。提起娟娟山月,使我心痛。殷勤说与寄诗人,及早相忘好。莫教迷疑残梦,误了君少年。”(1926年)而对自己,只能:“匆匆离别便经年,梦里总相忆。人道应该忘了,我如何忘得。”(《多谢》)“山寺的晚钟,/秘魔崖的狗叫,惊醒了我暂时的迷梦。/是的,暂时的!”(《暂时的安慰》)“依旧是圆月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自月下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秘魔崖月夜》)

  但是曹诚英在精神上执着追求胡适,忠贞不二地遥爱着。1925年,她考取南京东南大学,选择了胡适未竟的专业,读农学院。由于她的活泼与才气,成了男女同学心目中的“校花”。毕业后留校(中央大学)当农学助教。1934年她由二哥曹诚克资助留学美国,再一次选择了胡适母校康奈尔大学——胡适只读了一半的农学院,攻读遗传育种专业。为此,胡适在这年8月8日,专门写信给他在绮色佳的亲密女友韦莲司说:“我冒昧的向你介绍我的表妹曹诚英。她正拟去美国进研究所学育种学,她可能会在康奈尔待两年。她在南京中央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时棉花种子的改良;她的老师,大部分是康奈尔的毕业生,鼓励她去康奈尔进修。她是自费生,由她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哥哥资助她。(因此)她得节约过日子,还得学口语英文。你能在这两方面给她一些帮助和引导吗?”也真亏胡适付出此举。这位充满文学气质、富有才气的新女性应该加入“湖畔诗社”才是,或许会在中国诗坛、文坛上升起一颗耀眼明星。但是她为“哥”走上了一条艰巨而又充满魔力的学术僻径。

  1937年,曹诚英学成归国,任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未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流亡入川,任四川大学特约教授。国难当头,遍地哀鸿。胡适远在美国当大使,曹诚英无处可吐衷肠,无一人可倾听她的心音。大后方物质条件艰苦不说,她总需要有个“男人与她”共赴国难呀,但她两次经人介绍的恋爱失败了(她并不知道,一次因为江冬秀在上海向男方亲戚讲了她许多“破话”而告吹),精神遭打击惨重,一度思想苦闷到了极致,因此上了峨嵋山遁入空门。哥,你听得到吗?“孤啼孤啼,倩君西去,为我殷勤传意。道她末路病呻吟,没半点生存活计。忘名忘利,弃家弃职,来到峨嵋佛地。慈悲菩萨有心留,却又被恩情牵系。”这首写于1939年七夕的无题词,寄到美国,落到胡适手中,但没有地址,叫正在为支援国内抗战而奔走的胡适干着急。远水救不了近火,幸好她那在重庆的二哥曹诚克闻讯赶上山,苦苦劝导,终于把她带来陪都重庆,被复旦大学农学院聘为教授(1942年),从此定位复旦(一直到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过不久,她先后遇到了她的同学朱汝华、好友吴健雄,抒长短句,由她们带往美国,交给胡适。

  前者是:

  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遇说他听。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念年辛苦月华知,一似霞栖楼外数星时!

  (《虞美人》1943年)

  另一首词只作了上阙:

  阔别重洋天样远,音书断绝三年(曹自注:从吴素萱即吴健雄女士带来信后算起)。梦魂无赖古缠绵。芳踪何处是,羞探问人前。(《临江仙》1944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复旦大学回到上海。她是个钟情女子、学者教授,并不关心政治,但因为胡适的特殊地位,因而时时以“哥”为轴线打听国共两党战争的现状,尤其是解放战争的进程。北平和平解放前夜,1948年12月15日,胡适夫妇征得傅作义将军的同意,在傅部军官护送下乘车到南苑机场,上了蒋介石派来的飞机,飞向南京。这些日子里,曹诚英天天望眼欲穿地关注视着胡适的动态。胡适曾有三次去过上海:一次是送江冬秀等女眷去台湾(1949年1月14日——21日),一次是与梅贻琦到上海会陈光甫(1月25日),一下火车即被接去霞飞路上海银行招待所——两次都如“丧家”之忙乱,曹诚英哪能攀见。第三次是从去台湾安置家眷后返回上海,3月底4月初,他与长子胡祖望被绩溪老乡胡洪开(上海“胡开文笔墨庄”老板)邀去吃徽州饼、叙乡情。曹诚英闻讯,欲邀汪静之(亦任教复旦大学)同去送别。汪说:“你一人去送行才对。这一次生离,等于死别,你和他有许多情话要互相倾诉,我去对你们俩谈话不便,我就不去送别了。”曹诚英到场作陪,颇多拘谨,分别几多岁月,思念之湖快干涸了……而今她凝视这位望眼欲穿的心上人,已是危楼将覆的蒋氏反动政权的“总统府资政”大官,(蒋介石曾计划想在“国民大会”上选胡适做“总统”)昔日泱泱君子风度早失,长衫袖子也有些磨损了,而在情人面前显得憔悴、神色不安。曹诚英一往情深、至诚至义地说:“哥,蒋介石已经回奉化了去了。你不要跟他走下去了!”

  胡适当然没有听曹诚英的话,也没有劝曹诚英出走,4月6日,在上海公和祥码头乘船,独自去了美国。曹诚英回到复旦,满脸是泪对汪静之说,“我再三劝他不要走,挽留不住。我哀哭留他,劝不回头。”说着,伤心地哭出声来了。

  曹诚英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坚决服从分配,来到沈阳农学院任教授(被评为三级)。以她羸弱的身子,在寒冷的北国生活,是要有勇气的。她从遗传学角度从事棉花品种改进和马铃薯遗传育种的研究,获得成功。后者在东北广为推广。同时她还抱病教学,甚至坐在病榻上为学生授课。受到师生们的敬重。曾任沈阳市政协委员。1958年她提前退休了,1962年农学院领导为她做了六十大寿。她始终没有家,天涯何处是归宿?只好孤身一人留在沈阳,直至1969年“珍宝岛事件”,被疏散还乡。

  曹诚英南下,自然回到昔年回肠荡气的杭州,来到了望江门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汪静之的家。这位“湖畔诗人”热情地将仅有的三个房间,让出一个给她。她和汪家人同桌吃饭,共用碗筷。一呆就是两个月,在人情薄如纸的“文革”岁月里多金贵呀!汪静之打算将她留在杭州安度晚年,但此时的杭州,到处是“文攻武卫”,派战正酣,流血事件随时随处可见,到处抓“权威”、“海外关系”,人命如蝼蚁。汪氏子女害怕飞来横祸,来信表示非议。曹诚英也知趣,决定回原籍。行前,她将一本宣纸订成的本子交给汪静之夫妇,说是历年留下的她与哥之间爱情诗词,及她一生历史的记录,怕带到乡下,被人家发现或者查抄去。希望他们在自己死后,付之“丙丁”(烧掉),一块飘然而逝。汪氏夫妇含泪接受了。

  曹诚英回到绩溪旺川老家。皖南山乡封闭,人们对外界时事并不感兴趣,况且乡亲也多少了解她,所以不怎么为难她。那个特殊年代,你斗我斗,人人自危,不去犯人已是功德无量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曹诚英在家乡旺川村(七都)度过了三年黄昏岁月,但总念念不忘上庄村(八都)。她曾对亲友说:“我爱七都,但更爱八都。要是八都有地方住,我就愿住在八都。”人有爱屋及乌情愫,胡适侄外甥程法德告诉笔者:“上庄村口有座石砌拱洞桥,叫杨林桥,当年胡适外公曾出资翻造过。珮声姨婆晚年居住旺川时,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多化一分钱,但她慷慨出其积蓄,花了一千元,修复杨林桥。20世纪70年代,千元钱顶现在的几多万呀!”笔者在采访上庄村时,曾到杨林桥上浏览风光,真是小桥流水人家,村妇捣衣叽喳叽喳。另据绩溪朋友相告,她自己节俭到了极致,奉献一生积蓄,向旺川生产大队捐了5500元,帮集体购买拖拉机。此举已成美谈。流传至今。

  1972年,她赴上海治病。她已是肺癌晚期的病人了,自知来日无多,没有返回乡里,住友人家。翌年,1月15日,她客逝在心上人胡适诞生的这个城市,享年71岁。胡适也活了71年,不过是早她11年在台湾逝世的。受寄她遗物的汪静之在杭州闻这噩耗,“我是服从她命令的”,“我就把它烧掉了”。一缕青烟带走了哀婉的断肠生涯和她没有诉完的故事。

  曹诚英留下遗言,要求将她的骨灰埋葬在旺川村口,通往上庄的公路旁。绩溪的乡亲理解这层意思,他们照办了。当年,“若无人指点,谁会注意这个孤零零的小墓?这里埋着一颗孤寂的心、一段无尽的相思”(美国胡适学家李又宁教授语)。现在,“曹诚英先生之墓”的墓碑树起来了,凡去上庄参观胡适故居的海内外朋友,熟悉胡适故事内情的,都不会漏掉这一景点的。他们在这里下车,朝这座孤坟站立默思,致意。呜呼,要是“哥”魂归故里,也一定会先在这里与“娟表妹”相会的。

  06年9月9日。

  胡适(1891——1962)71年的生涯中,在美国前后生活了26年又7个月,应该说他成年后的春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而无论是在美国的日子,或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五十多年人生岁月中,他有一位始终保持着异乎寻常热情的思想感情超越夫妻层面的美国女友,便是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小姐(MissEdithCliffordWilliams1885——1971)。她长胡适6岁,但却视他为师长。

  韦莲司——胡适,深情50年,而且延续到胡适身后!

  韦莲司小姐是位知识女性,画家,至死未嫁人的老姑娘。她1885年4月17日生于纽约州的绮色佳(按,现通译伊萨卡),是该镇的老居民(只有12年随家迁居新港)。她的父母、兄、姊都是新英格兰人。她父亲是耶鲁博士,是耶鲁、康奈尔大学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位善于交际的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乐于接待中国留学生,胡适是经久的客人,韦莲司夫人对他很亲切。韦莲司小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曾在新港和纽约就读艺术学校,心智上的训练主要得益于父亲的身教、言教,此外她长期旅行美国各地和欧洲各国,增长见识。她和胡适交往的第一年(1914年)正是她创作的旺盛期,她乐于尝试各种新样式,但后来证明,她并没有太多的艺术创作天才,于是她放弃了绘画。1920年她父、姊逝世后,受聘为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员,至1946年退休,已经61岁了。晚年,她迁居加勒比海上的巴贝多岛,除了向康奈尔大学档案馆整理、提供他家庭文献外,还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捐赠了胡适写给她的100多件书信、电报。她说,“我是一个害羞的人,而实际上又没有任何重要性”,“我无非只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书信的接受者”。

  不尽然也。她是胡适各个时期的异性知己人。

  留美

  四百里的赫贞江,

  从容的流下纽约湾,

  恰像我的少年岁月,

  一去永不回还。

  这江上曾有我的诗,

  我的梦,我的工作,我的爱。

  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

  留住了的似青山还在。

  (胡适《从纽约省会回纽约市》)

  这首抒情诗是胡适1938年出任驻美大使后,途径纽约州的赫贞江(按,现通译哈得逊河),太多的旧事感怀激活“烟士披里纯”,而写下的。“旧事”的核心,就是江畔海文路92号的那幢公寓:韦莲司在纽约学艺术时住过这里;后来胡适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时与同学合租的宿舍也在这里;1915年1月22日,他俩以一个下午时间“纵谈极欢”,在这里;1916年8月23日,两只黄蝴蝶,一只飞下去,一只独自飞,也在这里的窗口……这里既演绎他“文学革命”的始梦,也拉开了他扑朔迷离跨国恋的帷幕。那么韦莲司到底是怎样一位白种美人儿呢?

  不,她并不怎么鲜美。韦莲司描绘自己:“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是个又丑又无风韵的女人”,“是个很卑微的人”。但是她呼出了:“胡适,我爱你!”“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均摘自韦莲司致胡适信中语)

  胡适呢,韦莲司是他初入美国社会时的一道阳光。“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而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其待人也,开诚相示,倾心相信,未尝疑人,人亦不敢疑也;未尝轻人,人亦不敢轻之”(摘自胡适日记中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多有建树,而首先得到启发的还是美国韦莲司。“吾自识吾友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对于男女交际之关系亦为之大变……惟昔所注意,乃在为国人造贤妻良母以为家庭教育之预备,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摘自胡适留学日记)。总之,留学时代的胡适认为,在与韦莲司交往中,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韦的谈话总是“启发”他去“认真的思考”。

  一起出游比书信更便于交换思想与情感。人在画中行,岂不营造感情?胡适在日记多有这样的记录。

  ——“星期六日与韦莲司女士出游,循湖滨行,风日绝佳。道尽乃折而东,行数里至厄特娜村,始折回,经林家村而归。天雨数日,今日始晴明,落叶遮径,落日在山,凉风拂人;秋意深矣。是日共行三小时之久,以且行且谈,故不觉日之晚也......余等回至女士家已六时,即在彼晚餐。晚餐后,围炉坐谈,至九时始归。”(1914年10月20日,绮色佳)

  胡适在这则日记中,还对韦莲司的“狂狷”(Eccentricity)有所描绘,说她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却不注重服饰,有一天她自己剪去头发,仅留2、3寸。她母亲与姊虽然非议,也毫无办法。胡适称赞她狂,“是美德,不是缺点。”韦莲司回答,“若有意为狂,其狂亦不足取。”

  ——“韦女士与余行月光中,因告余以印度神话‘月中兔影’。其言甚艳,记之......”(兔献身作天帝食,天帝拔山作墨汁,画兔形于月中的故事)(1914年11月3日,绮色佳)

  就在这一天,胡适还与韦莲司讨论人伦中“容忍迁就”问题。

  ——“此间殊不多垂柳,平日所见,大都粗枝肥叶,无飘洒摇曳之致。一日与女士过大学街,见垂柳一株,迎风而舞,为徘徊其下者久之。此诸图皆垂柳也(按:韦女士在纽约寓所窗前所摄,赠胡适)。余一日语女士吾国古代有‘折柳赠别’之俗,故诗人咏柳恒有别意,女士今将去适纽约,故以垂柳图为别云。”(1914年11月13日,绮色佳)

  在这则日记中,还记有胡适昔年在上海所作《秋柳》一诗送韦莲司:

  已见萧飕万木摧,尚余垂柳拂人来。

  凭君漫说柔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

  ——(按:1915年2月14日胡适代表康奈尔大学赴纽约参加“各大学非兵主义大同盟”会议)“一时往访韦女士于其居(按:海文路92号公寓),女士为具馔同餐。谈二时许,与同出,循赫贞河滨行。是日天气晴和,斜日未落,河滨一带,为纽约无上风景,行久之,几忘身在纽约尘嚣中矣。行一时许,复返至女士之居,坐谈至六时始别。”(1915年2月14日,纽约)

  胡适与江冬秀结婚后,恐怕没有这样抒情的画面吧?小脚夫人既不耐行,也没有如此嘤嘤细语的能耐。问题是胡适与韦莲司独处久了,感情是否会“升华”呢?

  1915年1月22——23日纽约海文路公寓韦宅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是月18日,胡适应波士顿卜朗吟学会之邀(因1914年获英国卜朗吟文学奖)由绮色佳前往波士顿,参加该会集会并发表《儒教与卜朗吟哲学》演讲,讲了40分钟,自我感觉和与会反响很好。20日到康桥访哈佛大学,会“澄衷”同学竺可桢。21日由波士顿赴纽约,行前打电话给韦莲司,相约会面。22日到纽约,韦莲司陪他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人心领神会地欣赏馆藏“尤物”,“女士最喜一北魏造像之佛头,其慈祥之气,出尘之神,一一可见。女士言,‘久对此像,能令人投地膜拜’。”胡适在这天日记中如此细笔记下韦女士的声音,但对“午后至女士寓午餐”直到下午四时离去乘火车,则一笔带过了。他俩在室内独处,谈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隐略了。第二天,23日,胡适复归纽约,“下午,访韦莲司女士于其寓,纵谈极欢。女士室临赫贞江,是日大雾,对岸景物掩映雾中,风景极佳。以电话招张彭春君会于此间。五时许,与女士同往餐于中西楼。”(1915年1月23日,纽约)

首节 上一节 17/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