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事与情事 第1节

胡适家事与情事 作者:朱文楚

现代诗人、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这位绝代才子的身世,他的父母和兄弟,妻子和子女,更着重描述了他与曹诚英,韦莲司、莎菲等才女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与徐志摩、周作人、郭沫若、王国维、王云五等文化名流错综复杂的恩怨。

  我原以为绩溪县城西40公里的上庄胡氏和县城东南10多公里的大坑口(古称龙川)的胡氏是同一宗族,非也。结伴而行的杭州徽州学研究会诸君异口同声说,胡氏在绩溪是个皇皇大姓,名人辈出,但众多胡氏裔孙并不全同宗脉。同一宗脉的,大约四支,即绩溪“四胡”:龙川尚书胡;上庄明经胡;县城金紫胡;县城遵义胡。了解这一知识后结合我踏看所获,不妨简述如下:

  ——龙川胡氏。此宗自东晋散骑常侍胡炎于咸康三年(337)由山东晋州濮阳迁居瀛洲龙川始,传至胡锦涛一代,已历1600多年,凡48世。至今,这个村坊里还留有两座不朽建筑物,记录了龙川胡氏辉煌的历史:一座“奕世尚书”石牌坊,一座号称“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龙川的石牌坊历史上有14座,不但是绩溪之最,也为徽州之首(多现在有名的棠樾牌坊群3倍),现留有的“奕世牌坊”高10米,宽9米,四柱三门五楼,造型庄重,气势宏大。每层翘角均雕有盘龙戏珠,还有很多镂空浮雕,十分精美。

此坊是为明朝户部尚书、太子少保胡富(1445——1525)和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胡宗宪(1512——1565)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造的。由于他族叔侄俩正隔六十年一个甲子,故称“奕世”。该石坊北面匾额为“奕世宫保”,南面匾额为“奕世尚书”,均为明名臣文征明手迹。

“奕世”坊已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则是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建于宋朝。明嘉靖戊戌进士胡宗宪为皇帝起用,面对东洋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日益猖獗形势,敕封为总督江南七省军务以抗倭。胡宗宪以徐渭、沈明经、茅坤、文征明等文官为幕僚,用俞大猷、戚继光等武将为军事骨干,制订“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的抗倭战略,终将倭寇荡平。他衣锦还乡,于1547年,大兴土木整修这座宗祠,从此定下了基本格局。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再次大修。近年来,从1988——1993年间,由国家文物局规划,按原来规格与风格,人民政府投资近百万元,分两期进行大规模整修。大概由于皖南山区这个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胡氏宗祠像许多明清民居一样,历经500多年人世风雨,至今还很完整保持当年徽派建筑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宗祠内共计2424件“三雕”——木雕(2180件)、石雕、砖雕——艺术精美绝伦。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赞“故宫也没有这样精细,这样生动”。自宋至清嘉庆的850年间,这个村的胡氏子孙科举中进士的共有12人,被朝廷封官晋爵的有11人。又说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多人,而龙川有24人,占四分之一。故龙川又有“进士村”之誉称。

  ——明经胡氏。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原姓李,是唐皇朝李氏的后裔,因登五代后唐同光(923——927)明经科进士,故称明经胡。但因此又有“李改胡”、“假胡”之称。明经胡氏迁居绩溪始于宋开宝二年(966年),1007年始祖胡忠定居龙井村(古称宅坦)。

龙井村又称下庄村,与上庄村向邻,都属上庄镇。上庄胡氏,当然可以42世裔孙“无双”博士胡适(1891——1962)为代表(拥有36个博士学位)。胡适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功载史册的。胡适长期执教北京大学,并任校长四年(1946——1949),因而对北大学子造就北大学风,应有所建树,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胡适政治立场极右,但首先是位大学者,他的学问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红学、地理学……胡适不愧是中国一代文化名人。绩溪朋友告诉我,安徽有家出版社正在计划出版40卷本《胡适全集》,无疑是件巨大的文化工程。有许多人不大知道胡适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其实他应该是有功的。

从1938年到1942年,他出任驻美大使。由于他能经常直接见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所以他在美游说反对美日同盟,支援中国抗日有独到之处。据说,1941年12月7日日美谈判破裂,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向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消息是罗斯福首先用电话告诉胡适的;

胡适当即急电报告重庆蒋介石。上庄村胡适故居第二进厅内,悬有一块“持节宣威”的匾额,是当年家乡父老以寿礼(贺胡适五十诞辰)相赠的,表彰他在使美任上为国家抗战作出贡献。这块匾下还有幅胡适父亲胡铁花官服画像。胡铁花是位爱国将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出任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胡铁花与台南新军统领刘永福拒不降日,死守基隆,退守宜兰,英勇壮烈。最后胡铁花因患致人死地的脚气病,撤到厦门,终于殉国。现在,在上庄村还能寻觅到“七星宝剑”“诰命夫人箱”等胡铁花将军的遗物。绩溪的百姓一直在怀念胡适,现在上庄村(镇)那条通往胡适故居的巷子,被命名为“适之路”。

  明经胡氏裔孙在历史上登进士科第的人数十分可观,自始祖五代后唐胡昌翼登明经进士科,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胡志浩登进士第,累计有26人,其中五代1人,宋代18人;元代2人;明代2人;清代3人。这还是个不完整的统计。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小小上庄村,人杰地灵,这里还出了位徽商名人,就是“胡开文”墨庄的开创人胡天注(1742——1808)。《蕙的风》和《六美缘》的作者“湖畔诗人”汪静之(1902——1996)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金紫胡氏是生活在绩溪县城的一宗学问世家。其始祖是宋朝名臣胡舜陟(1073——1143),他因受封金紫光禄大夫,故其后人冠以“金紫”。其子便是名垂史册的宋朝一百卷《苕溪渔隐丛话》辑撰人胡仔(1110——1170),其后人致力汉学众多,历元、明、清四朝,好学立说之风,绵延不断,共有154种著述(解经为主)问世,35人中举。尤其是清朝乾、嘉、道年间,胡廷玑、胡清焘、胡秉虔、胡培翚祖孙五代,攻研《周易》、《诗经》、《春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学富五车,著述丰盛,成果独到。尤其对“三礼”的诠释考证训诂方面,堪称为“三胡礼学”或“绩溪解经三胡”。

  顺带说则轶事。蔡元培曾把胡适这一宗“李改胡”错弄成“金紫胡”,1918年为胡适成名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序时说:“适之先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胡适肚里自明,却默“领”了30多年,直到50年代在口述自传时,才对唐德刚予以“更正”,说:“我家世代乡居,住在距绩溪城北约50里的乡间,历代靠小本经营为生的,与绩溪城里的胡氏不是同宗。”

  ——遵义胡氏又称尚书胡氏,也世居县城,因元末胡氏一族由浙江乌程移居绩溪遵义坊,故名“遵义胡”,是明朝名臣工部尚书胡松(1490——1572)的后裔,他们大都经商,从事中药、茶业、绸布诸行业。徽商的诸多特征从他们中得到集中反映。他们中知名者有胡名教(1768——1832)、胡名泰(1798——1838)、胡定熙(1820——1886)祖孙三代,先后、分别在屯溪开设“资生药店”、“俊记南货店”、“椿记药店”,在兰溪开设“聚和敬”、“恒源”等商店。近现代则是胡嗣迪(1847——1932)在上海创立上海“汪裕泰”茶叶庄及其多处分店,他还被推为上海茶叶商民协会执行委员。

  绩溪还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大徽商,胡桂森(1877——1950)。他武术得传于一位乞丐,身怀绝技,在武汉三镇光扬徽帮名菜,并威镇群痞,开设胡庆园菜馆、胡元泰茶叶庄等14家大商店。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红顶(二品)商人”胡光墉(字雪岩1823——1885),是后期徽商的代表人物。他是绩溪县临溪镇湖里村人。发了大财后,便在杭州开阜康钱庄、胡庆余堂中药店,营造芝园别墅,穷奢极侈,享尽人间富贵欢乐,但从未返里,做点造福桑梓的善事,所以绩溪人就把胡雪岩淡忘了,当作杭州人了。此二胡不知该入绩溪何宗?有待徽学家研究了。

  总之,诚如绩溪人士所说“邑小士多”,此言不虚。笔者仅在踏访龙川、上庄胡氏后裔中,不意引出了这么多的胡氏一姓名人,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可见徽州学(地域包括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6县)之涵盖天地、博大精深了。

  虽然明经胡氏是“李改胡”、“假胡”,但由于特定历史环境铸成的已有1000多年的事实,“假胡”自然成“真胡”了。其缘由是应该追究一下的。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也是唐皇朝覆没前夜,节度使、原黄巢起义军叛将朱全忠(温)以歧兵逼畿甸”为由,逼迫昭宗李晔由长安迁都洛阳。李晔不想东迁,奈他左右都是朱温的心腹,他们都紧促启驾,只好于正月下旬,携后妃及诸子离开长安。迤逦东行,行至郏县,已是三月,传来京城长安宫阙乃至官廨俱被拆毁的消息,木料沿渭河、黄河而下,朱温发两河诸镇壮丁数万,在东都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何皇后对昭宗说:“自今大家夫妇,委身贼手矣!”他们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两人商量,将何后所新生在襁褓中的第十子“效绔中儿,护以御衣,侑以瑶玩,匿讳民间”,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清),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已由天复改元天佑),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38岁的昭宗李晔,立傀儡太子李柷为昭宣帝(没有改元)。宫廷政变的悲剧持续下去,朱温于天佑二年(905年),在九曲池畔一一缢死昭宗的九个儿子,抛尸池中,接着又在积善宫弑何太后。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用毒酒处死唐昭宣帝,禅位称帝,结束了289年的李唐朝天下,建立朱氏后梁,为五代之首朝。

  再说胡清逃得快,潜入他的故乡徽州婺源,在考川(现江西婺源县紫阳镇西考水古村)住了下来。胡清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也为安全计,将“皇子”弃李姓归姓胡,并取名“昌翼”,意为“大得覆翼”。昌翼在这个“龟蛇”把谷口、四面青山环抱、三条小溪纵贯的山村宝地潜心读书,到21岁时,已是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赴科举,以《易》登明经科进士第。这时他的义父胡三“授以御衣瑶玩,以示太子实”,让他明白自己的真实出身。昌翼劫后余生,心灰意冷,“遂不仕,隐居考川”。胡昌翼在考川生活怡然自得,活到96岁,旁观战乱争纷五代十国历史结束,又过了宋朝太祖、太宗两代,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月三日才归天。可谓封建战乱历史上的“世纪老人”了。他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一生倡导明经学,尤精邃《易经》,著有《周易传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传摘疑》一卷。后世子孙尊称这位世祖为“明经翁”、“为世儒翁”。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胡昌翼还给考川留下了三首七绝,颇有唐诗遗风。

  家住乡庄深僻处,就中幽景胜他人;林园满月犹堪玩,丘亩当门渐觉新。

  醉乡往往眠芳草,归路时时送夕阳;倘若异时咸得志,林泉惟愿莫相忘。

  绎思斋中寻古义,畅情池上钩金鳞;人生但得长如此,任是湖边属汉秦。

  明经胡氏是无比显赫李唐皇家的后裔,近千年来已为世人所允认,然而却无见于正史记载,诚如其41世裔孙胡祥蛟(铁花)所说:“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是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原文正公曾国藩的湘籍宗谱载,曾氏十五世孙避王莽乱南迁,为南州诸曾之始,也未入正史。

  胡昌翼有三子,长子胡延进,又名延政,在宋太祖开宝末年(975)年任绩溪县令,明经胡开始与皖南大山中的绩溪结缘了;不过他后来又赴浙江任建德知军(1002年),卒于任上。延进的儿子胡忠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迁往绩溪龙井村(现上庄镇宅坦村)定居。这样,明经胡氏的第三代就开始在上庄的山地繁衍子孙了。

  查阅明经胡氏宗谱及参照有关专家考证,自胡忠之后,经历了胡昉、胡文谅两代,宅坦胡与上庄胡是同宗共祖同村的。之后因居住不同,而同宗分支了。明经胡氏的第七世孙胡德真迁入与宅坦仅一公里之距的上庄村杨林桥一带定居,第八世孙胡七二成为上庄胡氏裔孙的始祖。自此,明经胡氏遂分龙井(宅坦)、杨林(上庄)两分支,但他们的共同始祖就是胡昌翼,而且一至五世,都同宗共祖。明经胡氏传至胡适(1891——1962),已是第42世了。以杰出裔孙而论,一般认为龙井支以第41世孙胡宝铎为代表;杨林支以第42世孙胡适为代表。胡宝铎(1825——1896)宅坦村人,幼时有神童称,清同治十年(1871年)登进士第,分发兵部武选司,官至军机章京总理各国衙门行走,特赏三品衔,胡适父亲胡铁花中年踏上仕途,是他引荐吉林吴大而肇始的。他与胡铁花是同宗兄弟,甚为相知。

  1992年仲秋,我在胡适侄外孙法德先生的引导陪同下,以团结报地方记者的身份来到上庄村采访胡氏故居。当时“故居”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到90年代末,升格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待胡适的社会背景,据我局部所知是,上一年11月上旬,恰逢胡适诞辰100周年,在安徽绩溪县举行了一次“胡适学术讨论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三年来首次研究胡适的学术集会——后来消息进一步证实,该会是由中国社科联、安徽大学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变批判胡适为研究胡适,这是学风上的了不起的变化。据说,各地胡适研究中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如白吉庵、易竹贤、沈卫威、朱文华等50多人与会,大家评读了2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研究胡适的方方面面,如胡适与中国文学,胡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胡适与墨学,胡适与徽学,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胡适与中国公学,以及较为敏感的胡适的“科学人生观”、胡适的实验主义等等。与会者实事就是研讨述评了这位大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给中国文化留下的深远影响。据说台湾胡适研究会董事长陈宏正先生也来到绩溪与会,表示要为修缮上庄“胡适故居”向海外筹款。在这之前,大陆已陆续出版了有关胡适的著作40多本,其中评传20多种,估计有1600多万字。我因为得悉消息迟了一个月,错过了赴会采访的机会,所以“亡羊补牢”——采访绩溪,踏访上庄——尤为心切。也是在这一年,一家把研究胡适作为徽学研究组成部份的“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登记注册,正式成立。我因为对胡适、黄宾虹有兴趣,与该会有往来(后来加入该学会)。在杭州徽学会的促成下,终使采访成行。

  我们的越野车从绩溪县城开出,向西北方向丘陵山地行进一个多小时,就到上庄镇了。进上庄镇之前,有人叫车子停有一下,指着路畔一个孤冢说,那就是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的墓哩,我们都下了车。胡适与曹诚英1923年在杭州烟霞洞相恋回肠荡气,曹诚英此后终身未嫁,情眷“哥”,临终遗言,归葬上庄村口。她没有子女,乡亲们照办了。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后面有专节叙述)。我在这座衰草孤坟前肃立默思。

  继续驾车前行。上庄现在是镇的编制,有600余户2000多人口。上庄村胡适故居则坐落该镇中段。我们在镇政府前一个广场下了车,就步行曲曲弯弯有近百年历史的青石板铺成的巷道,拐过一座又一座建于19世纪的徽式高墙庭院。望远处,则是青山逶迤,绿水涟漪。俯脚旁,时有和驯的黄狗在伴行。约摸走了20分钟光景,程法德先生兴奋地说:“外公家到了!”这是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典型徽派民居,粉墙黛瓦,二层通转楼房(即楼上南、东、西均有走廊通转),砖雕门楼,石砌门框。大门口挂了一块竖牌“胡适故居”系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迹。

  程法德先生告诉我们,此屋并非胡家世居故屋,是胡适父亲胡铁花将军甲午殉国后,二外公,即胡适二哥绍之先生动用铁花公宦囊遗银于1897年建造的,之后不久,胡家兄弟分家析产,房屋完好保留,如今也是三个朝代的百年老屋了。

  我们穿过一个浅浅的天井,便进入前厅堂。厅堂正中上方,悬有一块沙书“胡适故居”匾额。匾额之下,挂了一轴上海画家叶森槐绘制的中晚年胡适肖像的中堂,胡适戴了眼镜,身穿深色西服,打着领红黑相间的领带。中堂两旁,是著名美术家钱君匋1987年书写的一副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此联原为胡适1933年所撰。此联背后

  ,有一段他们53年前在沪杭列车上相遇的故事。笔者1995年在浙江奉化溪口宾馆采访钱老先生时,承他告诉:1933年,我从硖石(海宁)上火车到上海去,不意在车上与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相遇了。我恭恭敬敬地叫他“胡先生”,他也很客气地回答。他丝毫没有大人物的架子,因此我们竟也谈了一阵天,下车时,我叫来“红帽子”提我们的行李。胡适笑笑说:不用了,我在美国读书,下火车都是自己拎箱子的。我听了十分感动,几乎热血滚动全身。道别时我大胆提出求字要求,他答应了,说回北平后寄给你。后来果然寄来了,就是这幅对联。可憾的是“文革”时被造反派毁掉了,现在我补写,挂在“胡适故居”,以慰先生昔日对我后学的扶掖和鼓励。中堂、对联之下是一张布满岁月痕迹的搁几,上置一口指针停在6时30分的自鸣钟

  (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下午6时35分逝世)。程法德先生说:,搁几上原来还有一对花瓶、帽筒——花瓶为紫红色土瓷制作;帽筒为直隶总督张之洞所赠,烧制有张氏的题款手迹。搁几之下便是一张八仙桌、一对太师椅,桌上有块大砚台和一锭微墨,都是黄山的特产,应现在展方人员加上去的。家具估计是原物,都非花梨木、红木等高档木料,可见胡家当年的经济状况。左、右板壁,展方悬挂了一些镜框,计有:“胡适传略”、“胡适直系近亲简介表”、“胡适家世源流直系图”、“胡适兄弟子侄简介表”等,特别是一幅手书的胡适诗《希望》(1921),令我趋近,吟读一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我登时联想到台湾“校园歌曲”中的《兰花草》,轻声哼了起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的花过时,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花入暖房,朝朝频不息,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蔟蔟,开得有书香。”后者唱遍了海峡两岸,当代校园青年,可知《兰花草》脱胎于半个世纪前“五四”大白话诗人胡适的《希望》。

  带着兰花草历世七十又二年的胡适博士终于飘然而逝,但留在他故居的兰香依旧绕梁。不是么,十扇门窗的木雕兰花(平底浮雕)招人驻足。那是出于同村坊胡开文墨庄杨林樵子先生的刀刃。虽然是展方的布置,倒也补充了“胡适故居”的书香氛围。

  前厅左、右两间,当年因分家,分别析给胡适冯氏母子和老二嗣秬(绍之)。现在右间和东西厢房里陈列着海内外胡适研究著作和有关书画条幅;左间,则为1917年12月30日胡适、江冬秀完婚的新房,里面陈列着一架雕花大木床,床头挂着一把铜剑(这是很普通装饰,我家旧时也这样),卧室内还有一张四仙桌、一张三屉桌、一口大衣橱,大概是原物吧,均已油漆斑驳。地面铺地坪,窗户高窄,颇有阴湿感。

  穿过第二进天井,我们来到后厅。据程法德先生告诉,这里才是这家主人——胡适四兄弟两姐妹的家长冯太夫人起居落座的地方。当年大梁上悬挂着光绪皇帝追封的“三品恭人”的一道诰命,是一幅盖有朱红御印的黄缎子。由于有黄帝的圣旨在上,一般有官衔的亲友来访,不敢坐上座,只能忝列两旁坐椅上。按绩溪习俗,至亲中女婿为大,程法德父亲程治平则是大房嗣稼的女婿,可谓“资深女婿”了,他来到这间厅堂时倒是可以坐上座,胡适母亲冯太夫人则坐在一旁的坐椅上,手捧水烟筒,陪着与这位孙女婿谈天,而胡适的二嫂及侄辈只能在一边侍立。历史烟云飘过后,这种规矩当然没有了;那道圣旨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后厅最显眼的是高高悬挂着的一块红底金字匾额“持节宣威”。这是1941年仲秋,为庆贺时任驻美大使胡适五十华诞,由绩溪县长朱亚云出面制匾,代表全县百姓赠送的寿礼。原来悬于上庄村胡氏宗祠。现该宗祠已颓圮,此匾就移挂“胡适故居”。此匾下,挂有一轴胡适父亲胡铁花坐像工笔画的中堂。左右是字联、书、画立轴及照片镜框。其中一个镜框内装有胡适生母冯顺弟的一张照片。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留影,摄于1913年,当时她生了场大病,担心不久于人世,为使在美国读书的儿子不分心,隐满这个消息,照样每月寄家书、报平安,对家人说,将来儿回来了,而我已去了,就把这张照片交给他,犹如见到我一样……此影可谓弥足珍贵(不过她转危为安,此后又活了五年)。后厅左侧为冯太夫人的卧室。

  “故居”楼上尚未开发利用。

  程法德先生说,“胡适故居”大门外原来是个有围墙的庭院,石板铺地,砌有花坛,植有兰草、天竺、腊梅等花草。胡适童年时,有人送他一棵竹子,栽在花坛。后来冯太夫人将它移植后面菜园里,到胡适留学归来时,竟萌发成一片竹林。可惜如今竹林找不到了,庭院被时光扫成空地,只剩青石板。我们一行人便在大门前空地上摄影留念。

  出了“胡适故居”,我被带引出上庄村,向曹家湾山地走去,参观坐落在将军降山的胡家祖坟。那里埋葬着胡适祖父胡奎熙暨祖母程氏、父亲胡传(铁花)暨母亲冯氏。胡适祖父享年52岁,跑出山村到上海川沙继续经营独资“胡万和”茶叶庄,在他手中发展到全盛时期,制茶兼销售,以致在汉口有了分店,还派生出酒坊;在上海大东门合股开办瑞馨泰茶叶庄。他因为儿子胡铁花官至三品,也被诰封奉政大夫、通议大夫。我们到了墓地,发现所谓“将军降山“,不过是丘林起伏的一块高阜而已,此处视野开阔,深秋季时染得大地色彩斑斓,地形颇似宝剑出匣,这倒附合这位甲午抗日勇士遗愿的。

  1928年,胡适请同乡建筑工程师程士范设计他祖父母、父母的墓园;又派他妻子江冬秀专程返绩溪,督建墓园。他请郑孝胥题写墓碑:“胡公奎熙及其妻程夫人之墓胡公传及其继配冯夫人之墓”。程法德先生告诉说,这块墓碑在文革时被拆卸到水库工地,作水渠的过道石板。盛传近一百年的祖坟胡铁花棺椁里“无头尸”流言,此时终于爆发了盗墓窃取金头的荒唐剧(邻村几个村民所为)。哪来的“金头”、“银头”!县文化部门去收拾遗骸时,证实了有头颅骨。1987年,这座墓园作为“胡适故居”的一部分,被确定为县级文保单位后,终于得以修复。墓碑及墓顶的竖碑“锄月山房”(也郑书)取回来了,修复如旧。其它附属墓碑重制,胡适原撰的楹联,由同村的胡开文微墨庄第八代传人胡云书写:“群山逶迤,溪水漪涟,惟吾先人,永息如斯”;“两代祖茔,於今始就,惟成此功,吾妻冬秀”(胡适在这里表扬修墓劳苦功高的妻子江冬秀)。“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胡适把这两句《神童诗》也勒石于墓碑,据说是他青少年时代熟诵喜欢的;旁人看来,恰是他一生处世和心路的写照。

  周围观热闹的人逐渐散去,我等一行人在胡家祖坟流连一阵,开始返程。这时我发现有一个个子矮小的农民总是随着我,似乎想表示什么。我对程先生说了。程先生立刻用绩溪方言与那人交谈了几句。“是这样的,文楚先生,他想带你去看看一个人,那个人给邓小平寄去了司蒂克(手杖)。”

  “在本村吗?”我问。

  “他叫胡适生——这个名字不是很好记吗——就在上庄村,是胡氏本族人。他采雕了一对黄山手杖,寄给邓小平与卓琳。邓小平同志收下,中央还写来了回信。听说他过去是个富农成份,邓小平的政策一律摘帽,改革开放,他啊心里可感激哩!这件事村里还热闹了一阵哩!”程先生和那位农民交叉告诉我。

  走,这是新闻。

  我走进胡适生的庭院,二进楼房的天井里种有一丛天竺葵,结满小小的红果。堂前廊下,都是树根、竹根雕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一抬头,遥望岚雾缭绕、岗峦叠嶂的黄山,感叹说:“真是好地方,悠然见南山!”但是南山下,昔年岁月里还是贫困的。胡适生头上有顶“富农帽子”,其困境,更低于一般之下,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等外的另类!

  “邓小平同志给我们这一类摘了帽,可以挺直腰干活了。早年,一位徽派根雕师傅汪善宾先生向我传了艺,使我有了一手绝活。邓小平同志提倡改革开放,这改革大潮来到我们山村。黄山市旅游公司来到我们这里寻找货源。我开窍了。我开始雕竹根、雕树根、雕八卦、雕家具、雕一切客户需要的工艺品,由黄山脚下小小的上庄村,流向北京、上海、台湾和东南亚市场。我们因此有了钱,造了房子,供两个儿女上学……”胡适生夫妻俩交替给我讲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给他们这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现在财富是实实在在存在自己身边了;人们再也不会“呸”的另眼相看了。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做梦。世道确实在变了,老百姓日子好起来了,我家也一样。那末,幸运来自何处?是托了谁的福呢?深夜扪心,清晨自问——

  “我们山里人靠山吃山,我们上庄人靠的是黄山,全国百姓靠的是北京党中央那座大山,是邓小平老人家那座大山……”胡适生不口吃了,用诗般语言向我陈述他的心声。

  1991年一个深秋的晚上,全家四口人谈着谈着,胡适生接受了两个女儿的建议,拿出自己最精致的手艺来,雕一双手杖,寄去北京,敬献给邓小平爷爷卓琳奶奶。于是这年冬天,胡适生顶着刺骨的朔风,进黄山采本。他选中了两棵杜鹃木,采得回家。春节期间,他辞却走亲友、吃年酒习俗迎往,专心致志地制作手杖。他在一根根势蜷曲苍劲的杜鹃木上雕了一位老寿星,另一根挺拔苍劲的则雕了一棵虬松。两根手杖雕成了,如何捎给敬爱的邓小平夫妇?他们会接受我这个“过来人”的礼物吗?聪明的大女儿建议,用妹妹的名义邮寄北京,因为妹瑶瑶是使用妈妈王姓的。去年(1991年)2月14日,胡家把这对手杖寄往北京中南海,敬献给邓小平同志。

首节 1/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