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24节

毛泽东和孩子们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纯真,淮能想到,他在孩子们这个年龄,在南岸、在关公桥,在钟家湾、在井湾里……那些令人窒息的私塾里,哪能见到这么多笑脸!

孩子们,再也不须重复他过去的残梦了!

进祠敬祖。1959年6月26日下午,毛泽东走进毛氏宗祠,里头己空空荡荡,祖宗灵位早已不见,但他,还是向着原先安放毛氏家族一派祖毛太华、二派祖毛清一、毛清四牌位的地方鞠了3个躬。

是的,毛泽东不应该忘记这几位祖宗,是他们带着毛氏家族,由江西而云南,由云南而湖南,由湘乡至韶山,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由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国初,整整500年,到毛太华以下第20代,终于孕育出这个家族乃至中华民族一位最卓越的人物。

灵泉休浴。滴水洞、东茅塘、毛震公祠一带是韶山毛氏家族震公一房的发祥地,亦即毛泽东的祖居地。从滴水洞峡谷内淌出一弯小溪,人们在洞口筑起一座大坝而成韶山冲第一座水库,水质清淳,冬温夏凉,松、竹倒映其中,格外一种清幽。

毛泽东在震公祠前下车后,健步如飞,上了高坝,下到水里——这一湾碧潭,南有龙头山高踞,葬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北有虎歇坪巨鼓,有毛泽东祖父毛恩普安眠;滴水洞西山麓,即为毛泽东外祖家唐家圫。毛泽东便在这样一个地方轻舒猿臂,英姿大展,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游,时而潜行,时而漂浮……毛泽东整整游了两个钟头,直至暮色降临才上岸……

毛泽东非常迷恋这个地方:

“将来我老了,退休了,就在这里盖一栋茅屋子住。”

松山团圆。对父老乡亲,毛泽东一直怀着挚爱与感激之情。

6月26日傍晚,他用自己的稿费办了五、六桌酒菜,请了40多人来作客。

太阳已收起它的金箭,只留下一抹红晕,装饰着黛青色的山顶,一抹岚光,挂在松、竹、梅的枝丫。

毛泽东的私塾先生毛宇居、毛新梅烈士之妻沈素华、在南京雨花台壮烈捐躯的毛福轩的妻子贺菊英、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毛泽东童年伙伴、文氏诸表兄都来了。

毛泽东向大家祝酒。

众人举杯畅饮。

历史,真正地完成了一个大团圆……

第八章毛泽东的思想和艺术之根

一、幼年,秉承于外祖家的性格因素和父母身上的遗传因子

毛泽东出世不久,父亲因为出外当兵,就将他寄养在唐家圫外祖父家。这对于毛泽东,是一件极其微妙而意义深远的事。因为,老天似乎有意将他的父亲远远支使开了,这就使早慧的毛泽东,在受父亲影响之先,接受了他母亲、外祖母、舅父舅母、表兄弟们的影响。与一般的人不同,毛泽东受“母系”影响是在他刚刚知事的年龄,即三、四岁时开始;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没“父系”——包括父亲、祖父、伯父……干扰的纯而又纯的影响!

若要问毛泽东超早期——幼儿时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纯粹地浸泡在慈祥、友爱、博大、宽容之中。这种温馨,没有严厉的父亲监视和喝斥,而只有一圈暖暖的春光裹持着……

多数人的婴、幼儿时期都是在父母交互影响下度过的。设想父亲如果没有外出当兵,而是同母亲带了毛泽东在上屋场生活,那将会是什么景况呢?

上屋场的氛围,是一种阴冷的氛围。在世纪的末日里,毛顺生感觉到了生活的巨大压力,因为,自从他随了父亲由祖居地东茅塘迁到土地冲,父子明显感到了势单力薄——父亲毛恩普身体不好,在他47岁的年龄,就将一家重担推给了17岁的儿子,而毛顺生接在手里的家业,仅仅是几间烂草房,祖父传下的几亩薄田也早被父亲典当出去了——毛顺生,陷入了生活的绝境:父亲、母亲需要他供养,他自己与妻子也需要吃饭,而且,他们还将有孩子。

毛顺生赖何维生呢?

一种极大的冷清、优郁,甚至悲哀,已笼罩了上屋场十几年!

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世上,而且如果又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屋场度过他的婴、幼儿乃至童年时期,不用说,他会因营养的严重缺乏而体质极差,更重要的是,他也会渐渐形成那种孤僻、忧郁的性格。

对于毛泽东来说,他的人生第一步走得非常耐人寻味。他在1902年之前,亦即8岁以前,差不多都是外祖家度过的。

上文已述毛泽东外祖家人口众多。人多则热闹,热闹中又和乐,因此唐家圫的气氛是开朗的、乐观的。从最长的一辈:毛泽东外曾祖母贺氏,到最晚的一辈,表兄文运昌、文涧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这样一个拥有40多口人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能在乡村的偏僻角落保存下来,本身就是奇迹。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已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农村自然经济因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大地主阶层的土地兼并而纷纷破产,唐家圫,却以40多口人,100多亩田的大家庭完好保存,而且还在显出勃勃生机!

然而,还必须指出一点,唐家圫并不属于不劳而获的剥削阶层。这是因为,它的田亩数量虽不算少,但人平均也只有二、三亩;更重要的是,文家人人都劳动,生计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双手来维持的——这是唐家圫自文作霖老人去世,贺氏领家人奋发图强以来就形成了的习惯。

那么,维系文家这样一个大而团结的家的力量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使得上屋场有可能受到它的资助,不仅是陷入重重困难的毛顺生喜得贵子的时候,唐家圫给了他以很大资助,而且,在文氏坐完月子之后,才有可能带了毛泽东长期居住在娘家。可以说,一段时期里,唐家圫成了毛顺生的经济后盾,这种后盾帮助了13岁就远嫁韶山冲的文七妹和她的丈夫,逐渐摆脱贫穷,从而也使毛泽东不但童年、少年生活上不愁吃穿,而且给了毛泽东一次又一次的读书机会。

更重要的一方面,乃是唐家圫拥有一种极宝贵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对真与善的潜在追求,勤勉、宽宏、乐善、好施便是其表现。而对于外孙子毛泽东来说,他还避免了一般中国人所难避免的“正统观念”。也就是说,他在唐家圫从未感觉到他是个“外”孙,他绝没有过林黛玉住贾府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人皆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但是,一百年之前的唐家圫,这种观念竟然不十分明显——至少在对待毛泽东和他的母亲上是如此。

这种中国大家庭最优秀的品性可根究到毛泽东的外祖母。她是中国乡村的一位极常见,却又极难见的一位伟大女姓。她的身上没有那种泼妇式的尖刻、吝啬、懒惰,也较少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她自己曾领受过她的家娘慈祥的爱,便又以此来对待她的子女、孙儿,而毛泽东,甚至比表兄们更多的机会领受了这种爱。虽然这种情况也让同辈们羡慕甚至嫉妒,但,兄弟们也受了上辈的影响:天性善良与宽容。

总之,也许是因为毛泽东本人的可爱,他在他的外婆家,一律地被外曾祖、外祖、舅父、舅母、表兄姊妹视为掌上明珠。

唐家圫培植了毛泽东纯正的,属于劳动人民特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根基。尽管这种胚芽还极其稚嫩易折,甚至于表现还不明显,但,凡是有生命的事物——动物、植物,其生根发芽状态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

好芽子不一定能长成参天巨木。但,不好的芽子绝对长不成栋梁之材。

思想与品性无法通过遗传由父母授予,但一个人的原始素质:体质、聪明度,乃至由血汁引起的性格趋向,是与遗传密切相关的。

当父母各自的两条曲线:心理与生理之线处在最高峰,而周围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状况又最佳时,他们孕育的子女一定是生理素质最好的子女。

毛泽东生来的身体素质的确是极优秀的,加以他婴、幼儿、童年时期主要在他外婆家度过,他的天性毫无压抑地得到发展,他的性格趋向也未被限制。

那就是说,毛泽东的确自小就表现出强健、聪颖与好动的特性。

从外形来看,毛泽东既像他的母亲,又有与父亲相似之处。

脸部柔和的曲线,善意的大眼睛,不浓的眉毛——一身的俊秀,极似母亲。我们看他的照片,越是年轻的时候,便越与母亲形貌接近。排开毛泽东挣挣的男子汉气概,他身上也的确存在阴柔之美。

然而,如果没有注意到毛泽东与父亲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个大错。

毛泽东魁梧的体格,是与父亲相同的——即使1919年冬,毛顺生公已遭失妻的打击而身体几近崩溃,但他的坐姿依然是倔做的。毛泽东高大的身躯得了父亲的遗传。

从胆血汁来看,毛泽东表现出来的气质,有很大一部分与父亲重合——这是指的那种阳刚之气!只要仔细观察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张与父亲的合影照便可看出这一点。

毛泽东三兄弟中,毛泽民最像他的父亲,而毛泽覃最似他的母亲——毛泽东兼有父母的特点……

毛泽东同母亲的异同前文已叙述过。比较一下毛泽东与他的父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异同。

毛泽东的一生,同样体现了他父亲的主要特征。这不仅是遗传的结果,

而是后天影响造成的。这表现在,毛泽东与他父亲一样是强悍的,坚韧的,倔傲的,无所畏惧的,这比父亲表现得更明显,更强烈,更有魅力。这是因为,毛泽东将受父亲影响得来的这些气质,与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事业结合到了一起——而不是像父亲一样仅仅为了一个小家,这是毛顺生望尘莫及的。毛泽东正是在与父亲的对抗之中不自觉地受父亲影响的。

首先,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有勇气,也有能力敢于与年龄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尊长人物作对,之所以能无视家长威权,族规族法,其根本原因,其原始动力乃是在于,毛泽东业已在外祖母家形成他的对人生、处世的最初的看法,那就是以真善美来衡量一切,尤其是以“善”与“不善”来看待事物。善的,就是对的,不善的,就是错的。在毛泽东看来,外祖母、母亲行善、助人,而父亲却是自私、利己——对与不对便已十分清楚。

这种善恶观,自然还是极朴素的,具体与直观的,远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就是说,毛泽东以外祖家来对比自己家,以母亲来对比父亲。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毛泽东迸发了他强烈而自发的爱憎,从而产生了反抗父亲自私、专制的愿望与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进一步验证了外祖家对他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毛泽东在与父抗争中磨硕、强化了自己的个性。

我们不能排除毛泽东在血汁上受到了父亲遗传因子的影响。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证实了这种影响——就是说,毛泽东的血型与父亲有交叉之处,因而其气质,先天就有交叉之处。但这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父亲为了发财,丢弃了早年他所具有的真与善(只是相对而言),他的自私、专横便强烈地表现出来,这引起了儿子极大的不满——因为早熟的毛泽东,到童年、少年时期就有了与父亲不同,而与母亲相同的爱憎观。而父子之间观点相左时,父亲便企图凭了他的尊长地位以强力制服儿子,儿子却又缺乏母亲的忍让顺从,于是以硬碰硬:宝剑,在坚硬的石上磨得铿锵作响。

其三,父子之间也并非总是无休无止的冲突。

毛顺生身上,至死保存了一些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勤劳、节俭的习性。他基本上没有不良嗜好,更无恶劣习气,他主张做人正直,他之发财,虽有自私的成份,但他的自私是相当有限的。他绝不会去干杀人亡命的事,也不会像成涤泉那样昧良心发大财。而且,他之自私,也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一家之私——毛泽东愈到后来,愈能理解父亲的呕心沥血,实在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家人。

首节 上一节 24/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