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列车在末日 第100节

  12号车厢完全和11号车厢连接在了一起,中间的门也不再承担隔断作用,房间划分成几个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而最中间的就是马教授的工作台。

  看见他过来,老爷子站起身迎了几步,温和笑道,“前几天就有了些进度,但也不知道展现出来符不符合你的要求,这几天琢磨了一下,又加了些东西。”

  “嗯,我也很期待。”

  苏焕带了几分认真,如果说钢铁列车是一副躯壳,那马教授打造的这套终端就是列车的神经和感官。

  有了这套系统,他才能真正的和外部环境产生交互。

  并且将触角延伸到列车的方方面面。

  若是都不了解,何谈掌控列车?

  桌面最中间是一块巨大的屏幕,但并不是信息中心那块,周围带着是十几块型号各异的屏幕,苏焕甚至在里面看到了自己上次看地图的平板。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这就是全车监控部分了,相比于数据库和人工智能,这个更好做,也更直观一些。”

  简单介绍了一下,马教授向小昭使了个眼色。

  年轻人从善如流,在键盘上按动几下,所有屏幕上的数据骤然消失,变换成了统一的画面。

  苏焕看清了上面的内容,眼睛顿时一亮。

  最中间的画面上赫然是在7号车顶上忙活的工人。

  虽然被雨水模糊了一些身形,但苏焕依旧能清晰的看到黄海在和王和交流着什么,两人的神态清晰可见。

  或许是听见声音,众人抬头望了过来,一个个脸上的惊诧分毫不差的收入苏焕眼中。

  而另外十几块屏幕上每一个画面都不同,有的是在车身侧面几十米的位置,穿过雨幕俯瞰着这头卧伏在钢轨上的钢铁巨兽。

  有的在驾驶室前面,透过防爆网和新型玻璃打量着内部空间。

  还有的是站在车身角度,向左右两边的建筑看去。

  其中一个画面像是锁定了什么,上面闪烁着红框。

  小昭介绍道,“有框选证明无人机捕捉到了移动物体,绿框是人类,如果分辨不出来一律是红框,目前这个识别系统只能根据原有的数据进行判断,对于进化兽的判断失误率很高,正在想办法改进。”

  “像是这个闪烁的红框,应该是建筑里的丧尸被我们捕捉到了。”

  苏焕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们是怎么做到让无人机升空而不丢失信号的?泛能科技取得突破了?”

  一旁小昭尴尬的看了看老师,在对方鼓励的目光下如实说道,“其实泛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只是想了一个取巧的办法,采用有线无人机的方式去连接。”

  苏焕恍然,“也就是说,这些无人机后面都连接着一根根线?”

  “是的,这样不仅能稳定传输画面,还能传送能源,保证无人机长时间悬停,唯一的缺点就是限制了他们的飞行距离,目前最远的一台无人机也不过是飞三百米左右的高度,就是中间这个主屏画面。”

  伴随着小昭的解释,无人机逐渐上升,屏幕左下角的高度逐渐达到了300m就停在了那里。

  画面中的钢铁列车变成了一条长线,工人像是一只只小蚂蚁一样。

  小昭将桌面上那块平板拿起来点动几下,充电口连接着数据线递给了苏焕。

  “列车长请看,上面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的地图。”

  “地图?”

  “我们检索了列车上上万台电子设备,终于凑全了这份电子地图,然后增加了一些参数,比如我们无人机飞过的地方就是亮的,周围地方就是灰色,有丧尸或者物资的地方都会标注出来。”

  “总共有多少无人机,是怎么安置的?”

  “共计四十四台无人机,每个车厢一台,其中三台是超长线,分别是主屏这台以及车头车尾两台,无人机的安置目前是室内放置,我们想着在车厢顶部开个固定的飞行舱,专门用来安置和替换受损的无人机。”

  “飞行舱设计可以,如果你们有想法今天就可以开始施行了,目前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存储在哪里,能保存多少天?”

  “而所有无人机拍摄回来的画面都会存储在数据库中,因为4k素材过大,所以只有三个主摄是4k,其他都是正常1080p高清画面……”

  马教授在一旁微笑点头。

  显然他是想让自己的学生在苏焕面前多露露脸。

第122章 数据采集员

  而小昭也没有掉链子,不仅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制作,并且对每个流程和细节都很熟悉,无论是苏焕问什么问题都能接住。

  这样优秀的年轻人,他也愿意多给一点机会。

  根据小昭的讲解,苏焕很快就对马教授等人搭建的信息中枢有了全面的掌握。

  他们用5250块25t硬盘,凑了70个硬盘柜,搭建了一个100pb的数据库,但问题来了。

  不算那些显示器无人机什么的,光这一个数据库,每天消耗的电量在5000kwh开外,堪比一个小型工厂,而他们脚下的两节氢能列车,总额度不过440kwh。

  想要全功率的开启这东西,只有一个办法,列车长什么也不干,全天候蹲在这里当充电宝。

  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马教授他们研究了一下,将数据库分成大小区,然后轮流启用,由其中一个觉醒了供能者的学生负责供电,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转。

  而且武装列车现在也用不到100pb的存储量,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想办法。

  之后的信息中枢搭建就全部围绕这个数据库进行,也就是刚刚苏焕看到的11号车厢。

  不过信息中枢现在能实现的功能并不多,软件硬件都在搭建中,只是通过重新搭建电路弄了一个内部通讯,然后在车内外加装了一些监控。

  比如之前梁宽察觉车头有异响,但却没时间查看,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加装的摄像头进行简单查看。

  还有万杏冰箱里监视基因药剂数量的,查看厢桥连接状态的,储物车厢二层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警戒措施,比如全车玻璃状态监察,如果有玻璃忽然破损,这边立刻能收到警告等等。

  看着小昭不停地切换摄像头,苏焕心里愈发满意。

  虽然很多东西在末日前不过是小儿科,但对于白手起家的他来说可谓是重大突破。

  这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急是急不出来的。

  如果没有马教授他们,就算把苏焕逼死,他也搭建不出数据库,改装不了无人机,就连筹划了很久的全车监控也是他们到了才顺利推行。

  虽然现在功能还很单一,但有了这个基础,后面可以慢慢升级。

  总归是能看见希望的。

  检查完进度,苏焕并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目前成果可以,我很满意。”

  周围忙碌的学生这一刻同时松了一口气,就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一旁的马教授虽然没那么紧张,但是闻言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我还有一件事交代给你们,就是做一个铁轨探测器,车头那个无人机就很不错,提前两三百米发现问题即可。”

  苏焕紧接着说道。

  小昭神色一肃,立刻拿平板记录下需求,然后问道,“这个探测器除了探测路障、断轨之外还有别的要求吗?是否需要针对道路两侧的建筑、车辆以及山体等进行详细监测?”

  苏焕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个举一反三能力很好,怪不得马教授愿意给这小子一个机会。

  “你刚才说的可以适当加入,但我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只有一个。”苏焕伸出一支手指竖在眼前,神色平静,“扫雷。”

  ……

  老柳将手中的青钢放到一旁,这是今天的第二块。

  如今列车极缺制造者,几乎所有制造者都在不停地手搓新材料,包括他这种有本职在身的乘务员也不例外。

  但他每天只需要弄出一块标准一阶轻甲就行,剩下的时间还是用来维修车辆。

  虽然时间紧了点,但这没什么不好的,只要有活干就有饭吃,而一直有活干,就证明列车发展正常,他就能一直有饭吃。

  干一天活,吃一天饭。

  踏实。

  起身收拾了一下挎包,将几件常用工具装上,然后拿出自己的玻璃杯,接一点点开水烫一下杯底的茶渍,然后倒掉,往里面倒上一小包红茶,再接上满满一杯开水,拧上杯盖,挂在腰上。

  这开水自然是乘务组的福利,只要他待在车上一天,吃喝住都包了。

  他们也有薪水,但没有老三那么多,而且只能积分结算,每周根据完成工作情况下发,总共5分。

  可以兑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他就全换成了茶叶。

  每天干活之前泡上一杯,也不放在包里,就挂在腰间,穿过后面车厢的时候叮了啷当一走。

  满车的目光都会挂在他身上。

  就算那些乘客能在外面翻到不少好东西,但哪个不羡慕他这一杯茶的?

  说实话,虽然现在的生活拮据了些,但他真觉得比末日前要有滋味多了。

  饭香,茶也香,就连干活都有劲了。

  泡完茶,看向桌面,上面早就放了一张清单。

  这单子一般是翻译老胡手写的,每天晚上晚饭后给他们安排第二天的任务。

  粗大的手指捋过清单。

  “陆骁小队车辆维修×1,消防车日常维修×3……”

  ‘这陆骁执行任务频率真高,也不知道赚了多少积分。’

  虽然这么想,但老柳并没有多少羡慕,人和人不一样。

  有的人有野心,愿意往上爬,但像是他这种喜欢安稳的也大有人在。

  随手把清单塞入包中,老柳哼着小曲向后面走去。

  穿过16号车厢,和几个相熟的工人打了个招呼,然后在一众羡慕和嫉妒的目光中往后走去。

  后面车厢的乘客刚回来,一个个在那抖落雨衣,检查物资,一身湿漉狼狈的水汽还来不及擦干净,就开始去前面排队上缴车票,等忙活完,身上的衣服都洇湿了。

  “借过借过。”

  老柳一边喊着,一边从人群里挤过去。

  也不在乎酸雨蹭到身上,反正他都是进化者了,只要别长时间泡在酸雨里,这种侵蚀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事。

  这些乘客就没有前面的工人那么有平常心了,要么就是阴冷的盯着他,要么就是一脸谄媚的上来问东问西。

  就像是流民看着地主家的长工,羡慕嫉妒,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怨恨。

  但老柳更不在意,只要在这车上,没有人敢动他一个手指头。

  现在车上位置本来就紧张,不被逼急了,没有人想被撵下去。

  更何况以列车长的性格,你要是闹事,就不一定是腿先下车还是脑袋先下车了。

  穿过十几节车厢,老柳看见两个熟面孔,也不能说都熟,就是这两天上车的。

  一个二十多岁,总是背着一个登山包,哪怕在车上也不放下,另一个三十左右,胡子拉碴的,左手带着一个金戒指,外面总是罩着雨衣,老柳也没见他脱下过。

  不过他俩的举止这在一千多人的车厢里并不算奇怪。

  之所以老柳能记住这俩人,是因为他俩一次性交了三天的车费。

  而且不像是其他乘客,拼命的往车厢前面挤。

首节 上一节 100/2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