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游戏改变了时间线 第524节

  他将自己比对后得到的数据材料通过黎明系统分享给了江梦寒,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片星云由蔚蓝色的星核与淡白色的尘埃云组成,与生命体的眼睛十分极了。

  所以。

  它又被命名为:

  【上帝之眼(Nebula: Eye of God)】

  但上帝之眼”其实浩瀚无边,它散发的光线从一侧到另一侧需要五~六年时间。其组成是由位于水瓶座中央的一颗恒星吹拂而来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外壳。

  目标星云在之后的1824年被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对照类似星云,由于与气体行星非常相似而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巨型气体行星。

  而它。

  这座行星状恒星实际上是由于恒星的残骸所形成的。

  就如同我们的太阳。

  祂从未消失。”

  江梦寒明白了他想要表达的含义:

  “正因为是恒星的残骸。

  所以才产生了超高温的星云尘埃与离散彗星。

  正因为注定要成为白矮星的恒星核心遗骸发射出了高能级轨道的辐射。

  所以也在定期频率制造出了先前抛射出的云气倒映宇宙萤光的:

  ‘清澈点’。

  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庆典】

  或许,永夜国度所谓的清澈点与迷失之海成因本就不同。

  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所设想,有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制造的时序间差。

  那我们在地表无法观测湮灭星云的炽热光芒。

  原因应该正是对应的‘遗产’。

  这座已成型的伊甸星球。”

  苏文理性而又平静地赞许道:

  “没错。

  如果我分析的没错。

  他们应该制造了一座巨大的行星级屏障。

  而整个经过行星适应化改造的永夜国度。或许本身就是一座宏伟的科研观测站。”

  这位年轻而又英俊的物理学家站在仪器前。

  进一步细化调整了整座星云宇宙背景投影的缩放精度。

  直到调整至行星级的观测精度。

  苏文才堪堪看见了一道道跨越空间的结构化物理虚线。

  “第四纪文明利用特定反尘埃云的能级立场制造了遮蔽宏观热能的屏障。

  而在我们的专业知识里。

  相较于黎曼流体。

  罗巴切夫斯基中的数学化定义,或许同样符合这座不可观测的‘屏障’相应的定义:

  非欧几里得场论——

  【翘曲空间】。”

第437章 神明的谜题

  伴随着苏文平静的娓娓道来。

  系统提示也如期浮现:

  【恭喜您,伟大的首席玩家】

  【你寻找到了永夜的真相,

  成功发掘‘彼岸:NGC 7293螺旋星云’上帝之眼(Nebula: Eye of God)】

  【未来节点:

  1、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偏折灾难结局改写可能性提升至43%

  2、‘当我仰望,无星之夜’边境重塑可能性提升至72%、

  3、科技‘低航速虫洞折叠’基石进展5%。

  4、星轨计划补偿性碎片完成进度提高3%】

  【你成功发掘了崭新的未来时间节点】

  【您获得成就:夜的避难所】

  【成就描述(夜的避难所):

  祂们未曾离去。

  祂们在夜幕之外,炽热,犹如星海。

  (They have not departed, they are as blazing as a sea of stars outside the night)】

  此刻。

  伴随着系统浮现的提示。

  苏文明白了何为这次旅行最为珍贵的收获。

  同时,他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期望之物。

  看着这位英俊先生在宇宙背景投影的实机操作。

  弥沙也渐渐仿佛了解了什么。

  但她并没有苏文思考的那么深刻,只是没有打扰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我们脚下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吗?”

  “没错。”

  他温和地点了点头。

  随后将自己与江梦寒的探讨结果以更为合理的方式简单向各位叙述而出。

  二十分钟过去。

  他缓缓放大了脚下行星的外部空间,那里被他通过数学化的空间表达描绘出了一条条本不存在的辅助线:

  “如果说保护这座行星的尘埃云是第二道为了控制光度输入量的次级屏障。

  那这些不可视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大概才是第一道、

  也是最为重要的蓄能屏障。

  空间的折叠区间提供了承载宏观大数能量的降温带。

  虽然与时空曲率大到连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黑洞不同。

  但黎曼曲率张量的空间能级比已经证明了它拥有无法想象的抗性强度。

  换句话说。

  如果这片屏障消失。

  整个世界也会伴随膨胀燃烧的上帝之眼化为尘埃。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第四纪文明设置的存续程序。

  那是在环行星系感受器接收到NGC 7293螺旋星云的高能级轨道辐射之后,才启动的保护程序。

  能够想象吗?

  竟然有文明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听到他平静却又深沉的话语。

  通讯频段那段的伦德尔都难得陷入了沉默。

  哪怕作为哨兵长。

  她对于学者们对于文明的接触度一直都保持缄默与谨慎的态度或许隐隐约约早已有了些许明晰。

  但直到现在。

  她或许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以文明为单位、以光年为距、以纪元为切分描述而出的冰冷篇章。

  克洛珊也难得没有了困意。

  她指着整座巨大的最终遗迹问道:

  “在一个只能使用蒸汽动力驱动的情况下。

  我无法理解他们究竟使用了多么恐怖的能源转化技术才保存下了这样一片赛博遗产。

  这片仪器群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道标。”

  伦德尔已经理解了这些,所以她在通讯频段中给出了回答

  “相较于海因斯布洛特空间站主导的行星引力弹弓近地轨道加速项目。

  第四纪的文明存续计划,或许与艾赛亚生命科技同源的星轨科技成立初心相似。

  以边境迷失之海这片巨大的宇宙背景超限为天然虫洞,通过行星改造技术建立多个伊甸。

  可惜。

  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苏文点了点头:

  “就像我们不知道美联邦对于星轨计划的实施进度究竟已经到了哪一步一样。

  但世界三大文明遗迹其中之一恰好坠落在了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那是更为庞大的地外文明遗迹群。

  换句话说。

  NASA在北美洲掌握了资源与‘彼岸伊甸’。

  一定远超我们的想象。”

  而克洛珊则满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安心吧。

首节 上一节 524/11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