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镇海水淡化工厂就在海边,这里原来是一家水产养殖场,被收购之后,目前正在改造。
站附近的公路边,可以看到海水淡化工厂的一部分改造进度,张信诚就看了一下,并没有走进去。
至于施工质量管理,他并没有太担心,因为负责验收工作的第三方公司,还有公司内部的工程验收办公室,基本不存在滥竽充数的可能。
他淡淡地说道:“海水淡化之后的盐,是一个问题呀!”
这个问题,其实公司内部已经在讨论了。
毕竟每立方米海水含各类无机盐35公斤左右,未来这个墩头镇海水淡化工厂每年计划生产1亿立方米淡水,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要产生350万吨的盐。
整个感恩市有10个海水淡化工厂,合计每年生产6亿立方米淡水,产生大约2100万吨盐。
看起来也就2100万吨而已,国内的化工、食品加工、食用盐、化肥钾盐之类,完全可以吃下2100万吨粗盐。
然而这种想法,注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因为国内未来在沿海地区布置海水淡化工厂的地方,又肯定不止琼州感恩市一个地方,特别是以京城为首的环渤海地区,每年需要的淡水是数以百亿计算,到时候每年就会产生几亿吨粗盐。
如此庞大的粗盐规模,肯定是没有办法完全利用起来的。
无论是食用盐,还是化工盐,或者化肥钾盐,都消耗不了这么多产能。
因此这么多粗盐,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化工企业收购,剩下的粗盐,要么重新排入海洋,要么找一个废弃矿坑掩埋。
直接排海,存在一些风险。
因为大量的粗盐会快速提升附近海域的海水盐度,周围的海洋生物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海洋生物死亡,还仅仅是一个小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是局部海域的盐度增加,会导致海水运动发生变化,海流的运动动力机制,主要受盐度和温度影响。
而海流又关系到气候。
因此少量粗盐排海,海洋还可以靠自己庞大的体量进行调节,可是一年排几亿吨粗盐入海,那后果绝对一个巨大的生态和气候灾难。
特别是未来的海水淡化大区:渤海。
渤海是半封闭内海,水体交换周期较长,大概需要约30年左右,大量盐分输入会导致整体盐度显著上升。
若以渤海总水量约1.7万亿立方米估算,2亿吨盐排放相当于每年增加约1.2‰的盐度,长期累积远超海洋生物耐受阈值。
高盐度水体密度大,可能形成垂直分层,阻碍上下层氧气和养分交换,加剧底层缺氧,导致“死亡区”扩大。
虽然渤海可以和太平洋交换海水,从而稀释一部分盐度,问题是未来黄海的齐鲁地区,也是海水淡化的主力,这同样会增加黄海的盐度,从让被黄海阻隔在内部的渤海,其水体和太平洋水体交流的时间延长。
因此粗盐直接排海,绝对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就地掩埋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不过就地掩埋也不是毫无隐患。
因为地下废弃矿区往往存在地下水,如果大量粗盐填充进去,一旦和地下水接触,很容易导致周围的地下水变成咸水,从而造成周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这个后果同样非常严重。
必须建设一个安全密封的储存系统,来保证这些粗盐不会泄露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其实如果未来海水淡化之后,沿海的用水大规模增加,导致河流排入海洋的淡水增加,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粗盐排入海洋之中,用于维持海洋的盐度平衡。
不过这种事情,需要通过超算模拟计算,还需要很多专业科学家,以及全球各国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全球海洋和气候的动态监控系统,才可以进行排盐作业,不然还是别随随便便尝试比较好,免得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张信诚在感恩市做产业考察和布局工作。
江淼和林书雅的院士增选结果,也在11月21日正式宣布。
虽然网上不少人都猜到了江淼会获得院士,但是对于林书雅今年也一起获得院士,很多人是始料未及的。
不过当结果公布之后,很多人静下来一想,随即又觉得合情合理。
毕竟海绵电池的技术并不比仙豆大豆差多少,这个技术深刻改变了国内,乃至全球的电池和新能源产业格局,确实有资格获得院士。
与此同时,网上的讨论热度也随之狂飙。
不仅仅是国内的互联网在讨论,国外互联网也一样议论纷纷。
第256章 生物安全
观察动物网。
对于这一次院士增选进行了全程直播,同时还邀请了几个学者做评点。
董肝帝和另一个主持人,加上三个学者,看着大会堂的直播画面。
看到江淼正在上台发表演讲,肝帝笑着问道:“江淼先生获得工程院院士应该是实至名归,不过为什么还有科学院院士呢?这一点我有些不解。”
一旁的学者之一赵教授提了提眼镜:“江淼先生的论文我拜读过,他获得工程院院士确实是实至名归,因为仙豆大豆这种大规模应用成果,肯定比较符合工程院那边的评选标准,不过科学院那边的评选标准是偏向于理论领域的,这一点我确实没有在网上看到相关论文,但是可能相关论文有保密要求吧!”
没有戴墨镜的何教授也跟着说道:“确实可能涉及保密论文,不过我对于生物领域不太熟悉,小耿应该可能知道一些情况。”
耿博士笑着说道:“从江淼先生目前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他的理论比较特立独行,或者说创新度比较高,有时候我浏览这些论文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明显的割裂感。”
“哦?耿博士可以给我们解惑一下吗?”董肝帝随即引导起话题。
“这方面要详细解释,很难需要很长时间,我就简单说几点。”耿博士停顿了一会,然后继续说道:
“江淼先生的相关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农业育种、基因靶点、生物材料。”
“实际上,这看似是三个领域,其实也可以看作为一个领域,那就是从基因靶点和基因编辑技术,衍生出农业育种和生物材料。”
听到耿博士的这个描述。
无论是董肝帝,还是何教授、赵教授都若有所思,不少正在看视频直播的观众朋友也有些明白。
特别是那些在国内保密机构从事生物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女娲系统,就是来自于海陆丰公司,更准确一点来讲,是来自于江淼。
因此这些人都非常清楚,江淼不仅仅在应用领域非常厉害,其在理论领域的贡献甚至更有价值,只是这些理论是不能公开的机密。
这也是为什么看江淼夫妻俩的很多论文,明明是同一个作者,但是很多论文看起来却有些割裂感,还横跨多个领域。
因为这其中缺少了最关键的生物理论。
耿博士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但是我们从公开的论文资料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的生物理论,很显然这一部分的核心理论,目前应该处于不能公开的状态,我估计这一部分理论内容,就是江淼先生获得科学院院士的基础。”
“很有可能,不过这种信息应该非常敏感吧?”董肝帝也有些担忧,毕竟这是视频直播。
“主持人别担心。”耿博士半开玩笑起来:“其实连我这个小小的益生菌博士都猜到一部分情况,全世界生物领域的学者都有这么方面的猜测。”
“原来如此,国外学者也是这样猜想的?”董肝帝提了提眼镜问道。
“我和导师今年参加了几个全球性的生物技术论坛,期间就有不少外国学者询问这方面的事情,他们询问江淼先生是不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理论。”
何教授虽然是理论物理方面的学者,但他对于生物理论还是挺感兴趣的,便开口问道:“小耿,你认为为什么国外学者会这样猜想?”
“呵呵,非常简单的一点,那就是成果数量。”耿博士也没有藏着掖着。
赵教授也反应过来了:“嗯,小耿说得有道理。”
耿博士如数家珍地解说道:“从2024年开始,江淼先生累计完成了鳗鱼人工繁殖技术、香兰草莓、仙豆大豆、麦克香蕉、榴莲的转基因砧木技术等大大小小,合计26个成果,如果加上林院士的成果,以及不公开的保密技术,哪怕是有其他科研人员辅助,这个成果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规模。”
董肝帝眼神之中也带着明显的惊讶:“你不说,我还没有感觉,你一说,我都被震惊了。”
另一个主持人也跟着点了点头:“是呀!这些技术成果还非常成功,而且很多的成果战略价值极高,在如此短时间内密集出现,怪不得国外学者会怀疑江淼先生有特殊的生物理论。”
何教授则好奇地问道:“小耿,你是研究生物领域的,你认为江淼先生的生物理论应该是什么?能不能猜一下?”
“是呀!我也非常好奇,估计观众朋友们也一样。”董肝帝跟着说道。
而此时直播间的弹幕,则冒出一大堆:
【好奇】、【好奇宝宝】、【开门查水表】、【一样】之类的弹幕。
耿博士倒是没有觉得这种事情不能说,毕竟现在国内外的生物领域学术界,早已经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暗中试探出了一些情况。
毕竟随着女娲系统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多,哪怕是一部分人只接触到一小部分内容,信息的泄露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只是核心的机密,外界并不知道,也没有办法检测到被隐藏在塔敏查干农场内部的那个科研基地。
他半开玩笑着说道:“应该是一种可以快速筛选基因靶点的理论模型,因为这也是目前很多生物领域学者在努力的方向,这种理论模型可以提升生物育种的效率,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育种成果。”
董肝帝有些不解的问道:“耿博士,我听说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不是已经可以做到需要什么性状,就编辑出什么性状吗?”
“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知道这个基因代表的功能,这才是基因编辑技术的难点。”
董肝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道:“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编辑技术就类似于一把枪,而如何让这把枪射击出来的子弹准确命中靶心,就成为了关键。”
“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另一个主持人则开了一个新话题:“耿博士,对于现在越来越发达的基因技术,你认为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未来有没有可能大规模应用?”
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对于这方面,耿博士则显得有些慎重,甚至是忧心忡忡:“目前技术上已经具备做基因编辑婴儿的前置条件,但是这涉及到生物领域的科学伦理,我认为未来就算是要在人类身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也必须采用非常严格的管制,不然很容易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何教授开玩笑道:“说不定在我们有生之年内,就可以看到新人类大战自然人。”
更加明白社会运行机制的赵教授,摇了摇头叹息道:“技术在发展,我们不使用,别人也会使用,这个局面很难控制呀!”
“这一点确实非常难以处理。”耿博士深有同感。
“这有点类似于《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董肝帝一脸深思地缓缓说道:“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至少有十几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生物技术,而生物技术又涉及各方的医疗、粮食、生态、国防等领域,肯定不会轻易接受监督,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盲区。”
“在这种盲区之中,大家都会怀疑其他人是不是在暗中进行人类相关的基因编辑实验,面对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同样研究,除非那天世界实现大一统了,不然这个猜疑链是不会轻易解除的。”
观察动物网的言论,虽然有些刺耳。
但确实引发了很多人对于生物技术的担忧,毕竟国内之前就出现过一起非法的人类胎儿基因编辑案件,那个研究者服刑出来之后,又在继续从事人类基因编辑相关的研究,甚至在筹备新的基因实验。
当然,别看网上声音那么大。
其实现实中的讨论并不激烈,主要是很多人并不关心这种事情。
互联网有时候会放大这种讨论,实际上全国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很多人看了一眼,就忘到脑后。
也有很多不怀好意的势力,在暗中推波助澜。
比如另一个有名科普博主的视频之中,就极大渲染了转基因、基因编辑、生物技术武器化之类的可能。
然而他的这种恐吓式宣传,却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支持转基因、基因编辑的人群,反而在快速增加。
因为很多人真的被吓到了。
加上西方势力向来在不做人这方面,那是遥遥领先的。
这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担忧,如果西方势力掌握了这些技术,会不会用来制造武器,或者针对赛里斯。
显然答案是必然的。
因为前两年国内AI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时候,西方很多互联网企业悄悄将“不将AI技术应用在武器开发”的条款删除了。
也就是说,现在西方势力可能口头说不能将生物技术武器化,但说不定过几年,他们又是另一幅嘴脸了。
这种危机感,触发了很多人的担忧。
敌人掌握相关生物武器的担忧,压倒了对于生物技术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显然这是很多幕后势力意料之外的结果,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想收回去,却基本没有可能了。
人们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