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缺点,自然有优点,中蜂的优点是可以采集周围零星的蜜源,对于国内的环境适应力强,可以免疫蜂螨。”
而且江淼还有办法解决中蜂群势弱,容易分群的缺点,只要将蜂群扩大,那采蜜效率自然会提高。
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特制的人工花蜜,定期喂养这些中蜂,从而抑制它们基因之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分群天性。
其实中峰这种基因带来的分群天性,本质上就是为了生存,保证族群的延续。
只要连续抑制十几代,它们的基因就会重新调整,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分群,从而形成全新的中峰族群。
目前烟墩山农场的300亩紫花苜蓿,已经陆陆续续处于开花状态,预计会有2月左右的花期。
加上周围的野花花蜜,这里放了300箱中蜂,两个月后可以产生上万公斤蜂蜜。
江淼已经在一个月前,就吩咐吕伟斌成立一个蜂蜜生产办公室,专门管理蜂队,这些中蜂也是这个月从省内的专业蜂场购买的。
之所以成立蜂蜜生产办公室,就是因为公司在汕美本地投资了五万多亩榴莲种植园,这意味着大概可以种植四万多亩紫花苜蓿。
加上未来打算混播的三叶草和榴莲本身,这些植物都会产生大量流蜜,不能白白浪费掉这么多流蜜。
毕竟通过调整花期,这四万多亩紫花苜蓿和三叶草,加上榴莲和周边的野生花草树木,足以养殖1万箱蜜蜂。
而赣南分公司那边的油茶种植园,同样会种植紫花苜蓿和三叶草,到时候同样可以养殖蜜蜂。
不过油茶花蜜对蜜蜂而言,是有毒的,特别是意蜂,基本没有办法采集油茶花蜜,中蜂倒是有一定抗性,但是采集之后油茶花蜜,对于人体可能会产生过敏和轻微中毒,因此必须避开油茶开花的季节。
好在油茶花期在每年10~12月份,只要调整一下水肥,就可以让紫花苜蓿和三叶草的花期,和油茶花期完全错开,避免蜜蜂误采油茶花蜜。
赣南分公司那边可以养殖4万箱蜜蜂,加上本部的1万箱,一共就是5万箱,如果规划得好,理想状态下,一年可以生产8750吨蜂蜜。
这就是产业链带来的优势之一。
普通蜂农很难有如此庞大的固定流蜜种植园,也很难调节开花的时间。
江淼观察了十几个蜂箱,发现他使用的特调花蜜,确实效果明显,这些小蜜蜂的族群明显变大了,却没有明显的分群迹象。
如果是没有经过抑制的中蜂,别说在附近集中1万箱蜂箱了,就算是几十箱,都会引发中蜂离家出走。
第124章 制衡(中杯)
江淼在马宫镇烟墩山农场的时候。
在海丰县的公平镇,宛如仙境的莲花山边缘,当秋天的脚步轻轻踏上这片土地,莲花山便展现出一幅如梦如幻的迷人画卷。
然而就在美丽画卷的一角,却出现了一大片光秃秃的山区,突兀又引人注目。
踏入莲花山,秋风吹过,带来了丝丝凉意。
十几个农场工人一大早已经上了山,好在这里的路已经被改造过了,可以开摩托上山。
路边的一部分花草树木,仿佛被大自然的巧手染上了斑斓的色彩,在岭南的常绿阔叶林之中,宛如点缀了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饰品。
沿着山间的小径漫步,脚下的落叶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老吴脚下的草丛中,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它们在秋风中依然顽强地绽放,为这秋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泼。
登上半山腰,极目远眺,高沙村尽收眼底。
不远处山脚下,稻田一片金黄,像是大地铺上了金色的绸缎,可以看到辛勤劳作的身影在田间穿梭。
收回视线,老吴一行人来到了高北村西侧的南蛇岭,这里就是海陆丰公司承包的其中一片山地,即南蛇岭农场。
该农场面积有5000亩,目前已经改造了750多亩,其中近400亩已经种上了美丽异木棉和白花三叶草。
老吴等人就是负责种植美丽异木棉和撒播白花三叶草的农场工人。
路过两个月前撒播下白花三叶草种子的梯田,已经生长出密密麻麻的三叶草。
通常来讲,白花三叶草的出芽期为7~14天,之后只需要28~42天,就可以长成比较大的植株,然后开始向周围伸展匍匐茎。
不过此时白花三叶草并没有开花,因为白花三叶草一般在每年的晚春或者早夏开花,花期可以持续1~3个月。
来到了农场刚刚建起来的3层混凝土办公楼,一旁还有两排两层的集装箱房子。
这里有7个从公司本部派遣过来的管理人员,加上老吴等40个本地人员工,至于改造梯田的事情,已经承包给了当地的施工队。
农场场长高向阳点了一下人数,便吩咐道:“第一小组今天负责南3片,第二小组你们别种异木棉了,今天开始专门负责撒播三叶草种,争取在一个星期内将剩下的350亩梯田都撒上种子,免得被杂草重新长起来。”
“知道。”
“好的,场长。”
两个小组长赶紧回道。
“第三小组你们今天继续去北4区种木棉,第四小组你们接下来要在农技员带领下,给之前种下的木棉下肥料和打农药。”
“好的。”
老吴属于第三小组的人。
他们10个人,加上小组长谢铭,每个人开着一辆三轮车,将3米高了的树苗和工具,拉向种植区域。
虽然是在山地,不过由于提前修建了一条6米宽度的碎石路,他们沿着山脚下,很快就到了种植区域。
不远处,五辆挖掘机、三辆推土机和一辆碎石挖掘机,加上四辆渣土车,早已经忙得不亦乐乎。
毕竟这种工程是包工的,没有办法磨洋工。
而老吴等农场工人,除了基本工资3500块钱,还有绩效提成,他们的绩效提成是农场的各项工作。
比如种植美丽异木棉,每种活一棵(一个月后查验),小组的每个人当月加1块钱绩效。
以后农场正式投产了,还会给每一个小组划分责任区,每个小组负责管理100亩,这100亩榴莲种植园全年产生的利润,会有10%的利润成为他们每个人的绩效奖金。
其实100亩榴莲种植园,可不仅仅包括100亩的榴莲,还有近80亩的林下紫花苜蓿和白花三叶草。
理想状态下,100亩榴莲可以年产200吨榴莲;80亩紫花苜蓿和白花三叶草,可以收割800吨鲜草。
至于果园流蜜产生的蜂蜜收益,那就是整个农场和养蜂队一起获得10%利润,一般情况是农场3%,养蜂队7%。
虽然没有拿到榴莲园的产出绩效,但是建设种植园前期的绩效也不错。
因此周围各个村的村民,现在都在打听有没有进来农场工作。
毕竟农场基础个人每个月3500块钱,还包五险一金,加上绩效,虽然工作累一点,却已经非常不错了。
虽然汕美本地的农村短工,比如修剪荔枝龙眼,或者给人修坟建房之类,小工普遍可以达到每天150~200块钱。
问题是这种工作没有办法长久,短则几天,长也就几个月。
给你开200一天,一个月干满,也就6000块钱,加上这种工作别人往往都是照顾亲朋好友先,很少找不熟悉的外人。
很多农村人其实更加喜欢稳定的工作。
老吴将一棵树苗抬下来后,来到一旁的三轮车拿起一瓶水,喝了一口,向旁边正在操控缆车的高向阳小声地问道:“高场长,我听说农场准备招人?”
“嗯。”高向阳惜字如金。
“我家儿子今年刚刚从职高毕业…”
高向阳按下卸货暂停键,然后拿起对讲机:“树苗上去了,安排人卸下。”
“嘶嘶…收到!”对讲机传来回应。
高向阳这才看向老吴,他脸上非常平静:“你儿子想来农场?”
“是呀?”老吴擦了擦手,掏出一盒华子递过去:“高场长,帮个忙。”
“烟就不用了,你儿子年纪还小,农场的工作他吃得了苦吗?”高向阳也是职高出来的,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才认清了现实,老老实实选择了来农场工作。
“这…我会监督他。”老吴保证着。
然而高向阳却摇摇头:“农场是公司的产业,按照公司的用工原则,年轻人不会留在本地,他如果要进来,经过培训之后,要么去赣南分公司,要么去琼州分公司。”
“不能留在本地?”
高向阳解释了一下:“是的,年轻人培训之后,适合去外地农场当小组长,或者农技员,小组长的待遇你应该清楚。”
老吴自然是清楚,他们农场几个小组长都是4500块钱的基础工资,他想了想:“那我回去之后让那小子去公司应聘?”
高向阳提醒道:“你还是和孩子聊一聊吧!毕竟年轻人的心思不定,如果他不愿意,就别勉强了。”
这也是江淼想出来的损招,就是故意设计工作和家庭分离,看看应聘者的决心如何,相当于变相的服从性测试。
如果不愿意去外地工作,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决心不够,他过来应聘,只是为了在靠近家庭的地方,找一个混吃等死的工作。
如果愿意去外地工作,那说明这个人有奋斗的心思,这种人值得培养,可以作为未来公司的骨干储备。
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合理拒绝掉一部分本地人员工的人情,避免他们试图将家里面的年轻人安排进农场。
毕竟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出现大量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很容易会出现相互包庇,甚至损公肥私的情况。
这些三四十岁的本地人,只是初期应急招聘,才会允许他们在本地工作,接下来招聘的员工,公司会逐步采用异村、异镇安排的方式,将员工进行混编。
而且江淼已经通知了姐夫,让他在赣南地区招聘500个年轻人,然后带回来汕美的农场当小组长。
毕竟5万多亩榴莲种植园,每100亩需要一个小组,即11人,这意味着一共需要5000多人。
非常有必要从其他地区引入外地员工,用于制衡本地人员工。
实际上公平镇本身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根据镇政府提供的信息,公平镇2024年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1万左右,考虑到公平镇是劳动力大量流出区域,因此适龄劳动力占比大概为50%左右,即5.5万人。
这5.5万适龄劳动力之中,要刨除公务员、老师、小个体户、孕妇,再刨除一部分不适合的人群,比如体弱多病、娇生惯养、劣迹斑斑、好吃懒做之类的人,满打满算大概就只剩下3万人左右。
要从3万人之中,招聘5000名农场工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很多本身就有固定工作,或者家里面经营着农场,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农场的工作强度。
因此从外地引入劳动力,就是必然的选择。
一旁的老吴,将华子塞给高向阳:“高场长别客气。”
“下次别这样。”
老吴听了高向阳的提醒,也觉得自己还是先问一下自家孩子的想法,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吃不了苦。
虽然他觉得农场的工作就挺好,对于他们这些长年在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言,劳动强度已经是相对比较低了。
比如搬运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使用三轮车和缆车运输,他们年轻的时候,进山里面砍柴之类,只能用肩膀挑。
老吴刚回到自己的三轮车旁,准备搬树苗。
另一个同村中年人靠过来,小声地问道:“水哥,高组长怎么说?”
两人一起抬下一棵树苗,放在了缆车的外挂架子上,然后使用专门的固定绳扣,紧紧扣住树苗。
老吴边走边小声回道:“公司确实要招人,不过如果是年轻人,要去外地工作,我们这些中年人,虽然可以留在本地,但不能在自己的村里。”
“看来我闺女是没有办法了。”
老吴再次搬起一棵树苗:“你闺女就初中毕业,又娇生惯养,农场的活肯定干不了,公司的文员要大专或者本科生,还是早点找人嫁了吧!都二十八了,再过几年,就更难嫁人。”
“我也在给她介绍,可惜她根本看不上。”
突然老吴闪过一个念头:“咱们公司的农场几个小组长都不错,你可以趁机撮合撮合。”
“他们?他们能够看得上我家那化骨龙?”
“试一试嘛!”
两人一边聊天,一边搬东西。
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