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43节

  “1!”

  “点火!”

  操作手按下象征着火箭发射的鲜红色按钮,火箭底部喷射出强大的火焰射流,将数百吨重的火箭缓缓推动升空。

  伴随着跟踪火箭轨迹的各地雷达站,传输回来火箭的运行情况。

  张星扬原本还稍微有一点忐忑的心,稍稍平息了下。

  “一级火箭分离成功!”

  控制中心之内的众多工程师,忙碌着自己的工作,很快火箭就到达了大洋上空。

  “远侧六号,雷达跟踪正常!”

  “二级火箭分离成功!”

  这个时候火箭的高度基本上已经来到了地球近地轨道附近。

  “三子级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

  “星箭分离成功!”

  两颗“铱星”卫星顺利地进入了预定轨道之内,到了这一步属于国内的火箭发射任务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毕竟他们购买的是卫星的火箭发射服务。

  控制中心之内的大家,已经没有了上一次发射成功之后那样激动的神情,不过卫星发射成功大家都还是很开心的。

第66章 推进系统再上试验台

  新型可回收火箭的推进系统,在经过之前的超算仿真分析之后,研发进度往前推动了一大截。

  虽然说在研发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火箭高低搭配的问题,有不同大小推力的各种型号。

  但是现在任务最紧迫,最先要开发成功的推进系统,还是采用11台yf-110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大推力方案。

  当然这也是最难解决的推力系统方案,毕竟大家都知道数量越多,想要同时控制好的难度就越大。

  上一次使用超算实际上已经算出了各个设计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超算仿真实验表明,采取中心布局的推进系统设计方案,相较于采取环绕布局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更加优秀,而且优化起来也更加简单。

  为了推进系统的方案设计,火箭研究院费的人力物力都是让旁人听说了之后,就感到十分吃惊的程度。

  为了进行测试,光是yf-110液氧煤油发动机,在试验台之上就烧掉了超过三十台。

  也就是现在火箭研究院,相较于之前的时候,更加有钱了,不然就算是张星扬再大胆,也不敢这样疯狂的烧钱。

  要知道,即使是这款发动机的成本价很低,在张星扬的参与知道设计制造的情况之下,成本基本上控制在两百万左右。

  三十台发动机,也就是价值六千万,全部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烧毁在了发动机试车台之上。

  相当于一天之内,就烧掉了差不多五六座北都四合院。

  当然这样火箭研究院这样的烧钱程度,还不算什么。

  现在毕竟不是像之前,毛熊和鹰酱对峙的时候,疯狂进行太空竞赛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毛熊和鹰酱每年在航天领域的投资,几乎都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进行计算的。

  不过,这个时候国内的家底还是比较薄弱的,不可能像那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一样,在这方面注入海量的资金。

  这个时候,国内的众多事宜都是要让步于经济建设,不仅仅是航天领域,就连很多事关国防重点事业的单位,也在忍耐。

  尤其是海空军,海军的主力舰艇,基本都还是曾经建国之后从毛熊家引进的落后型号,不知道多少年都没有建造过新型的舰艇。

  至于空军,也过得不容易,八爷守卫着这片天空不知道多少年了,距离歼十横空出世还要一段时间。

  当然,因为张星扬的原因,歼十会比原来快很多来到这个时间上,而且因为不需要再为了适配su-27进行一系列的改动,服役时间也将会比原先早很多。

  相对于想要谋出路,基本上只能够依靠装备出口的海空军,航天系统的办法确实要多一些。

  毕竟这个时候的国内装备出口,主要还是以陆军装备为主,海军基本上没有任何装备进行出口,自己家的几大舰队都不够用,哪里能轮得到出口。

  空军出口的飞机相较于海军,还是要多一些,但是也多不到哪里去。

  航天系统能够做的生意,就多很多了,替别人进行火箭发射是最常见的,卫星研发制造实际上也是有一定业务量存在的。

  这一次可回收火箭如果研发成功了之后,那么国内进行航天发射的成本将会进一步的降低,那么能够争取到的火箭发射任务也就更多了。

  由11台推力达到1132kn的yf-110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推进系统,好似一个巨怪,伫立在发动机试车台上。

  试车台的下方是数道宽大的火焰导流槽,为的就是将推进系统试车时的产生巨大尾流,导向试车台的四周。

  这也是为了能够延长试车台的使用寿命,不然以发动机启动的时候,产生的巨大火焰尾流会很容易烧毁试车台表面。

  毕竟这些火箭发动机的威力堪比数十门火焰大炮,尾焰温度甚至能够达到三千度之上。

  要知道一般的高温合金的熔点,也不会超过两千度,即使是金属钛的熔点,也不过才一千六百多度。

  钢筋混凝土构筑成的坚固工事,也很难顶得住两千度以上高温的考验。

  所以试车台的表面采用的耐超高温的符合陶瓷材料,表面甚至镀了一层渗碳薄膜。

  为的就是延长试车台的使用时间。

  毕竟在这之后,试车台需要参与进行试验的推进系统方案验证很多,除了这一次的1200吨级推力系统实验之外,推力更低一些的几个设计方案也需要在这个试车台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

  未来,一些微小卫星的发射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那些主要用来往36000km高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发射的重型火箭。

  也是还需要一些推力更小一些,主要用来给近地轨道发射卫星。

  当然,在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建设成功之后,他们也会用来向空间站运送物资和航天员。

  “博子,1210吨级推进系统第六次测试的准备工作怎么样了?”

  发动机试车台测试中心,张星扬翻阅着前几次推进系统测试的试验报告。

  之前的几天,因为要亲自看着长三乙发射两颗“铱星”卫星,张星扬一直待在发射基地。

  今天1210吨级推进系统进行第六次试车,张星扬才刚刚从发射基地赶回了火箭发动机实验中心。

  对于之前几次实验的结果还不是特别清楚,只能够通过快速浏览之前几次的试验报告,来增加对于推进系统的最新设计方案的了解。

  每一次的试验报告都多达数百页,而且其中都是各种各样复杂的公式和参数,一般人一个星期的时间,能把一份报告读明白,就算得上脑袋不错。

  张星扬看完五份试验报告,总共才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平均下来每份报告的阅读时间不到六分钟。

  几乎是以外人看来快速翻书的速度,阅读完了整份实验报告。

  “上一次实验结果实际上已经是挺不错的了,不过各个发动机之间的协同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一次我们对于推进系统的各个线路进行了联动方面的更改,期望能够让他们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

第67章 初步定型

  “其他方面我看报告上没提到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倒是也存在一些小毛病。”

  “这些也必须要重视,要将所有的问题全都消灭在地面之上!”

  张星扬看完最后一份,也就是第五次实验的试验报告,上面除了提到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发动机协同性问题。

  实际上还提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为11台发动机提供液氧和煤油的储料箱出现一定的流量调节问题。

  要知道发动机的流量问题,几乎是直接决定了火箭发动机的推力问题。

  当然流量调节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在发动机调节到超流量模式的时候,会出现流量不稳定的情况。

  这问题看起来挺大的,毕竟如果流量不稳定,那么发动机的推力也不会稳定。

  如果推力不稳定,不能够及时将火箭的姿态调整到位,火箭就很容易出现轨道偏移。

  当然这问题实际上也是挺小的,毕竟火箭在使用的时候很难达到这样的流量模式,也只有在试车台上的时候,有着近乎于无穷无尽流量供应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并且这个问题如果想要解决,也不是很难,只需要在负责将液体燃料泵入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之中的涡轮泵之上,加上一个限流阀就能够解决超流量模式下的不稳定问题。

  “这些小问题,我们都注意到了,这一次试验之前我们就已经将前几次试验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几乎都进行了改进。”

  “虽然还有一些没有能够进行改进的地方,但是在最终定型之前肯定都会得到解决!”

  耿博说的倒是十分有底气,但是对于具体处理结果如何还是要看后续的实验。

  “第六次1210吨级推进系统实验,还有一点时间就开始了,你觉得还要多久能够进行最终定型?”

  张星扬没有继续在之前几次测试的问题上,和耿博继续多纠缠,转而谈起了这一次试验,和后续定型的问题。

  毕竟想要在97年之内将新型可回收火箭进行试射,那么最少也要在六月份之前,就正式确定推进系统的最终方案。

  否则肯定会拖延火箭的整体研发进度,而且会造成整个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的开发困难。

  毕竟推进系统开发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他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测试。

  这些都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也就是多亏了现在整个火箭的开发体系是并行式开发。

  推进系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以及结构设计都是一起同步进行开发的。

  只不过这里边开发难度最大的还是推进系统,毕竟这一次采用的推进系统方案,之前国内几乎还没有任何人进行过开发。

  像是其他的各种系统,和之前研发的各种火箭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大家也能够有借鉴的地方。

  研发起来的难度并不是特别的大,整个系统实际上难度最大的就是外形结构设计以及推进系统设计。

  外形因为采用了两级火箭的设计,对于结构上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气动布局也要求更高。

  不过火箭的气动要求并不像导弹那样要求严格,而且因为采用了超大推力的推进系统。

  正所谓,力大飞砖,只要推力足够强,就算是一块砖头,也能够给你送上太空。

  所以外形结构设计方面的难度,相对于推进系统而言,还是要稍微小一些。

  所以推进系统的成败,几乎决定了新型可回收火箭的研发进度。

  “1210吨级推进系统第六次试车台测试,开始!”

  耿博通过控制台上的麦克风,发出实验开始的指令。

  十几台高功率涡轮泵,全力运转,在一秒之内将成吨的燃料和氧化剂,输送到十一台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之中,然后进行充分的燃烧。

  随后将数以百万升的高压燃气,在一瞬间顺着发动机的尾喷管,喷向地面。

  随后这些足够烧干一片小湖泊的火焰喷流,顺着导流槽流向四周,形成一道道的火龙柱。

  这是现代工业真正的奇迹,也是现代国人智慧的结晶。

  虽然这里边也有不少张星扬本人的努力,但是更多的还是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工程师以及工人的努力。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一次推进系统实验,是长时间实验,整个推进系统工作的时间,将会长达一千多秒。

  在这个过程之中,深埋在远处地下的燃料罐会源源不断的提高燃料和氧化剂。

  而且,实际上一千多秒的试车时间,已经基本上算是一个可以实际运用的时长了。

  要知道长三乙火箭的一级使用时间,也不会超过150秒。

  整个发射过程,从火箭起飞到星箭分离都不会超过1500秒。

  所以整个试车时间一千多秒,意味着如果真正进行发射,这样的飞行时间,足够将卫星运送到轨道上。

首节 上一节 43/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