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199节

  “哎,冯老师,没打扰到你吧。”魏老师语气温和。

  “没有,没有,我刚洗漱完,正给自己做早餐呢。”冯盛东那边的环境整体比较安静,应该是在家里或者教职工寝室中,隐约可以听到听筒中有热水壶烧水的声音。

  “那就好,”魏兴思没有过多闲聊,直入主题:“我这刚给学生开完组会,我们有一个工作想冲一下NC,是Nat. Commun.那个NC,你也知道的,这期刊对机理研究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嘛,找你主要是想拜托你帮忙测一下TAS、TRPL的数据,然后写一些分析放在正文里。”

  需要对方测试的主要是TAS,通过这项测试可以明晰皮秒级别时间尺度下共混薄膜内部的电荷输运情况,至于TRPL只是附带的,毕竟这两种测试需要的样品是一致的,不测白不测嘛。

  “可以啊,没问题,”冯盛东语气顿时活络了起来,“近期我这边机时还剩下不少,你们把样品尽快寄过来,我亲自帮你们测试。”

  虽然魏老师没有仔细说,但在学术圈里这种程度上的帮忙,基本相当于许诺冯盛东在文章中挂一个通讯作者了,当然,冯盛东的老板T?nu也可能会来分一杯羹,毕竟用的仪器设备都是T?nu名下的,而如果对方有学生参与了测试,那么该学生也会挂名作者,不过排名不会太靠前。

  “那行,”见对方满口答应,魏兴思也是放松了下来,进一步解释道:

  “我去瑞典前,我学生做的这个体系光电转换效率是7.5%左右,现在已经突破到8.4%了,打破了PDI非富勒烯受体领域的世界纪录,冲击NC的希望非常大,而且文章主体基本写好了,就缺你这个机理方面的研究,想着再把把工作的质量往上提一提。”

  “是不是你之前在这边的时候,跟我说的那个大四本科就发AM的学生,是叫许秋,对吧?”冯盛东问道。

  “没错,”魏兴思惊讶道:“我当时就随口一提,没想到你还记得。”

  “那当然,想想我大四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玩着呢,研二才发第一篇文章,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比一代厉害了啊,”冯盛东自嘲般的感慨了一句:“你看我混到现在都没一篇AM。”

  “你搞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发什么AM啊,不都是PR系列嘛。”魏兴思顿了顿,说道:“对了,他现在就在我旁边呢,许秋,和冯盛东老师打声招呼。”

  “冯老师,你好。”许秋客客气气的问好。冯盛东是助理教授,听起来好像和助教差不多,其实他可以带硕士生也可以带博士生,类似于博导,还是很NB的,就算通过不了六年的考核期,不能直接成为终身教职,也可以转其他教职,多干几年再评副教授也还是有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

  “你好,许秋同学。”冯盛东也热情的回应,说起来,两人还真的是同学,就是差了好多届。

  魏兴思插话:“许秋,你和冯老师聊一聊样品的事情,这个要赶快落实了,把样品寄过去。”

  “好的,”许秋向冯盛东复述了一遍他目前的行文思路:“开发了一种新型3D-PDI分子,涉及了三维化、稠环化、引入硒原子这三种的分子结构优化方法……”

  讲述期间,冯盛东一直没有出声,许秋本来以为对方在认真听,直到看到微信弹出提醒“当前通话信号差”……

  许秋内心吐槽了一番国际线路,“喂”了几声,没听到回应,便挂掉电话又重新接通,然后他从中间断掉的地方讲了一遍,着重介绍了一下TRPL测试相关的内容。

  冯盛东对这方面内容也是比较感兴趣,说道:“等下我们加一下微信,你把TRPL的实验结果发给我看看。”

  “好的,”许秋应和了一句,切换话题,“我们这边要准备样品的话,样品制备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嗯……”冯盛东考虑了一会儿,说道:“基片用石英玻璃片,尺寸大小不用太大,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就可以,还有就是薄膜要均匀,每个体系准备三个重复样品,样品真空密封,通过快递直接寄过来。对了,也别忘了准备空白样品。”

  “石英玻璃片,1平方厘米大小,三个重复样品,空白样品,真空密封?”许秋将他刚才记住的重点,以反问的语气说了出来。

  “没错。”冯盛东道。

  “那样品体系呢,三代3D-PDI分子,每种都要准备单独组分和共混薄膜的吗?”许秋和冯盛东商议道,TAS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测试手段,他很想顺着无线电波信号去把冯盛东的技能给复制过来,但是做不到。

  不过,这种偏向理论方面的技能,复制过来的主要也是实验操作相关的影像资料,重点是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方面的,也很难速成。

  “嗯,这思路可行,单独和共混的样品可以很直观的进行对比、分析,而且三代分子之间也可以做相互比较。”冯盛东笑了笑道:“实在不行,你就把所有能够想到的样品都做一遍,反正多做总是没错的嘛。”

  “好的。”许秋没什么问题了,转头看向魏老师。

  魏兴思一直在旁听,见许秋和冯盛东已经基本谈妥,也没再废话,直接结束话题:“那今天就先这样,不耽误你吃早点了,之后有什么问题我们三个再聊。”

  “行,拜拜。”冯盛东道。

  “拜拜。”魏兴思主动挂断了电话,把冯盛东的微信名片推送给许秋,随后说道:

  “你等下加一下冯老师的微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他聊,争取尽快拿到结果,把文章投出去。”

  许秋点头回应,向冯盛东发送了好友请求。

  魏兴思突然说道:“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我等会儿和吴菲菲说下,把你每个月的补助提升到博士生的标准。”

  “谢谢魏老师。”许秋道了声谢,现在他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开销确实大了不少。‘莫不是魏老师也知道了他和学妹的事情,所以就多给他发了一些补贴?’

  “应该的,你现在这工作量比组里几个博士生都强了。”魏兴思笑了笑,说道:“行,那你先去忙吧。”

  许秋“嗯”了一声,回到216,冯盛东已经通过了他的好友请求。

  打开电脑,许秋用微信电脑端,把TRPL的数据图片,以及文章中对应的描述部分发送给了冯盛东,对方还像魏老师一样催了一句“早点寄送样品”,看来也对这篇NC非常上心。

  瞬态光吸收光谱TAS的样品,所用到的基片是石英玻璃,相较于普通玻璃,石英玻璃具有高的光谱透射,可用于宇宙飞船以及分光光度计光学系统。

  像魏老师实验室中,测试溶液的稳态光吸收光谱UV-vis用到的比色皿就是石英玻璃制成的,不过许秋他们主要做的是光伏电池器件,溶液测试比较少,多为薄膜测试,采用的玻璃基片都是由载玻片裁剪而成的普通玻璃。

  因此,实验室里面没有石英玻璃,需要去物资处领用。

  许秋刚走出216的房门,想到物资处的小姐姐(老阿姨)们是双休,而今天是周日,物资处并不开门,便又折返了回来,嘀咕了一句:“先配溶液吧。”

  他看了眼办公桌前的韩嘉莹,学妹正忙着写文章,察觉到许秋的目光后,她抬起头朝他展颜一笑。

  许秋同样微笑回应了一下,没有打扰她,自己走进实验室。

  陈婉清正在从旋涂手套箱中出来,她在刚才许秋不在的时候,找到了FTAZ的小样,并配置了一个FTAZ:IDT-ICIN的溶液,打算尝试一波器件。

  许秋迅速接替她的位置,感受着学姐留下的余温,在手套箱中找到自己的乐扣盒,查看各材料的储备情况。

  一、二、三代3D-PDI材料,均有100毫克以上的储量。

  材料都不少,许秋也就没有省着用,每个体系都配制了1毫升的溶液待用。

  一共七个体系,包括三种3D-PDI受体材料的单独组分,P3TEA,也即与第三代材料最佳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单独组分,以及三种受体材料和给体材料的共混溶液。

  其中,虽然第二代分子的最佳适配给体材料并非P3TEA,而是PCE10,不过为了数据的一致性,许秋统一换成了P3TEA。

  毕竟第三代分子才是主角嘛。

  配好溶液,许秋再次返回办公桌,思考着接下来该做什么。

  然后,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事情可干了。

  文章基本写完,实验现在也没法做。

  许秋双手一挥,开始划水。

  

258 说不定这个博士生发的文章还没你多呢(求订阅)

   216房间内的办公桌,是由两张长方形的桌子拼接而成的方桌,有四个可以坐人的方向。

  其中一个方向是背对着房门的,这也就意味着其他人一进门,就能看到你电脑屏幕上的内容,也因此这个位置是“最差”的位置,没有人坐在这里。

  方桌面积不大不小,每个方向上坐两个人刚刚好,三个人的话就稍微有些挤。

  魏兴思曾经还指着背对房门方向上的位置,问起过“你们七个人都挤在一起,怎么不分散开坐,这边不是空着吗?”。

  众人的解释是“坐在那里会堵住门”,魏兴思当时“哦”了一声,意味深长的看了众人一眼,不过没有多问。

  有“最差”自然就有“最好”,“最好”的位置当然是处于内部的,正对着房门的位置,这个位置被段云和田晴两个喜欢摸鱼的给占据了。

  方桌上的另外两个方向,一边坐着许秋、陈婉清、韩嘉莹有机三人组,另外一边则是吴菲菲和孙沃,钙钛矿二人组。

  此时,许秋一边开开心心的刷着起点网页版摸鱼,一边心里嘀咕着:“之前魏老师不在,一直忙忙碌碌,没想到现在魏老师回来了,反而可以划水……”

  可还没等许秋嘀咕完,他眼角的余光就瞥见魏兴思出现在了216的门前,手里还拿着红色书本样式的什么东西。

  许秋没有抬头与他对视,快速把电脑页面切换为之前早已打开的文献PDF,心中默念“你是来找我的,你是来找我的……”。

  然而,魏兴思径直走向许秋,看了眼他的电脑屏幕,说道:“许秋,看文献呢,有空吗?”

  ‘哎,反奶失败。’许秋抬头,注意到魏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本厚厚的博士生毕业论文,便疑惑问道:“什么事啊?”

  “是这样的,龚远江那边有个博士今年毕业,要我们帮忙评审一下博士毕业论文。”魏兴思笑了笑,将毕业论文放在许秋的电脑键盘上,继续道:“很简单的,就和平常审稿一样,挑挑错,提一些问题就可以,下周五前给我就好。”

  “好的。”许秋点头应下,心中无奈叹息,我这怕是中了诅咒吧,划水是不可能划水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许秋拿起毕业论文,随意翻看了起来。

  他知道魔都综合大学的博士生毕业论文封皮是黄褐色的,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封皮是青色的,手中这本却是红色的封皮,看来不同学校的封皮并不相同。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审方式,有明审和盲审两种,明审就是审稿人和论文作者都是知道彼此身份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选择熟人作为审稿人,龚远江直接找到魏老师这种就是明审了。

  盲审的话,通常是双向盲审,即学生要删除毕业论文中包括个人研究成果、致谢等在内的,任何可能透露课题组或者作者身份的信息,准备一份盲审版的毕业论文,然后学校会统一收集盲审版毕业论文,统一送审,审稿人和论文作者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当然,如果是行业内的人进行审稿,审稿人还是可以容易推断出论文作者的,毕竟毕业论文中用到的研究内容,多数为发表过的一作SCI论文翻译过来的,找到对应的原文就能找到文章作者了。

  不同学校博士毕业论文评审方式不同,有些学校是全部盲审,有些则是部分盲审;硕士生的评审要求稍微低一些,大多数学校是抽样盲审,有的学校的一些院系甚至全明审;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是明审。

  魏老师离开后,韩嘉莹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师兄,你这小说还没看完一章呢,就被抓住了呀。”

  “哎,我也不想的啊。”许秋摊了摊手,“不过,想想我一个本科生,去审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还真是有些梦幻。”

  “师兄可不是一般的本科生嘛,说不定这个博士生的文章发的还没你多呢。”韩嘉莹道。

  “我看看。”许秋将手中的论文翻至最后一页,然后又往前翻几页,找到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部分,扫了一眼:

  四篇SCI一作,其中最好的期刊是JMCA(弱一区),剩下一篇ACSAMI(二区),一篇AELM(二区),还有一篇RSC Adv.(三区),其余的挂名二三四五作者也有六篇,一共十篇。

  “好像还真没有我的文章多……”

  “我就说吧。”

  又和学妹闲聊了几句,许秋集中精力,开始认真审稿。

  首先是标题,“基于苝二酰亚胺衍生物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应用”,这倒是和他现在做的工作很是类似,苝二酰亚胺就是PDI嘛。

  第一章是“引言”,或者说“前言”、“绪论”,许秋粗略看了看,就是一个小的文献综述,“其他研究者在做什么”、“这个领域存在什么问题”,“我做了什么工作,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正文工作部分,一共有四个主要工作,对应着他的四篇SCI一作文章,包括:

  第二章,PDI分子的侧链修饰,引入了烷氧基侧链,得到PDI-O分子;

  第三章,基于PDI-O分子体系的加工溶剂调控,选择了氯仿、氯苯、氯仿/DIO、氯苯/氯萘四个溶剂体系;

  第四章,在PDI-O分子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种桥接型二聚体,采用硒吩作为桥接单元;

  第五章,同样以PDI-O分子为基础,设计合成了扭转型二聚体,直接通过湾位连接。

  其中,除了第五章发表在三区RSC Adv.上的工作,许秋之前没有读过外,剩余三个工作许秋均阅读过相关的SCI论文,也就是说哪怕这是盲审,他也能推断出对方的身份。

  正文结束,再往后面就是结论、参考文献、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致谢。

  其他几个许秋不感兴趣,致谢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学校院系到课题组,再到女朋友,亲朋好友一应俱全,就连论文评审专家都提前感谢了进去。

  粗略看过一遍毕业论文后,许秋有了初步的判断:这篇论文,不论是工作量,还是质量都不算低。

  再加上龚老师是魏老师的朋友,他们送过来的博士生论文,只要不是差到太过夸张,肯定会给高分通过的。

  因此,主要还是帮助对方挑一挑论文中的错漏之处。

  确立了大方向后,许秋对照着魏老师给的“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论文评分表”中提供的格式,开始撰写意见。

  一直忙活到晚上八点多,许秋终于完成了这篇博士毕业论文的审核工作。

  

259 “反向份子钱”(求订阅)

   带着U盘和那本红色封皮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许秋前往218,主动向魏兴思汇报:“这本毕业论文我评审完了。”

  “哦?这么快,他写的怎么样?”魏兴思接过U盘,插入电脑中。

  “四篇SCI一作,主要做的是PDI体系,”许秋简单介绍了一下对方的四个工作:“首先,通过侧链修饰……”

  介绍完工作内容之后,许秋总结道:“总体还不错,文章写的也比较系统,毕竟都是发表过SCI论文的,挑不出来什么大的毛病,只找到了一些书写错误,还有部分图片字体太小,以及引言部分过渡不圆润的问题,我都在评审意见中标注出了对应的页码、行数,以及修改意见。”

  魏兴思一边听,一边浏览着U盘里的评审意见,最后点了点头,说道:“可以,辛苦了。”

  随后,他从桌上拿起一个信封,向许秋递过去,解释道:“这是他们给的论文评阅费,既然是你帮忙评审的,就给你了。”

首节 上一节 199/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