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31节

  其真实意图是通过废立皇帝,树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成为朝廷首勋,以此独揽大权。当董卓提出这个想法后,却遇到了两个硬茬:一个是司隶校尉袁绍,另一个则是尚书卢植。

  然而,此时董卓的实力已然难以撼动,二人只能逃离京城。

  之后,董卓立刘协正式登基,是为献帝。董卓自拜相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建立了与帝皇相似的特权。

  此时,他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然而,董卓毕竟还是一个武夫,所有政治权谋也不过是些权术和阴谋。大权独揽之后,他开始胡作非为。

  董卓仗着军权的威势,滥杀无辜,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内劫掠百姓,搜刮财物,奸淫妇女。他还逼杀少帝、鸩杀何太后,专断朝政。

  当时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反映出人们对他的憎恨。由此来看,董卓的举动实在不算高明。他依靠残酷的高压来稳固地位,但最终也会遭到反噬。

  公元190年,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反董。董卓迫使献帝迁都长安。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

  随着董卓野心的不断膨胀,其残暴跋扈的行为已然使得人人自危。于是,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成功挑拨吕布杀死董卓,董卓全族亦被诛灭。而随着董卓的覆灭,汉末三国军阀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开始。

  纵观董卓的一生,他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臣代表。正所谓“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然而,不能否认董卓还是颇有政治能力,能在乱局之中把握机会,最终成功上位。

  正如黄甫嵩的评价:“与民同居,为鸿鹄;入朝为官,便为凤凰。”然而,董卓的暴虐不仁,人心尽失,又是其为人所鄙夷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不失为当时的枭雄。

  【第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历史#小知识】

  那是比玄奘西行早200多年的一代高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他还是华夏远洋航行的先行者,被认为是早于哥伦布发现洲美的华夏人。他就是华夏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德高僧——法显。

  法显本姓宫,是东晋时期的一代高僧,出生于今西山临汾。他所在的时代处于十六国时期的乱世,无休止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法显的三个哥哥先后夭折,因此父母在他3岁时就将他送到佛寺当了和尚。

  佛教自公元1世纪汉明帝时期传入华夏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180座,僧尼人数多达3700人。南朝谢灵运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可以反映当时的情景。

  然而,寺庙和僧人增多反而凸显了佛教中的戒律问题。加之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要么残缺不全,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从遵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公元399年,也就是在玄奘西行前的200多年前,法显大师踏上了远赴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的路途。

  当时玄奘西行时是一个29岁的青年,而法显出发时却已经是65岁的老人。就这样,在经历了13年的艰难险阻后,法显途经30余国,行程约5万里,终于在78岁时携经回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法显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到达度印并由海上回国且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换言之,法显是最早乃至唯一经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华夏人。

  联想到1000多年前的这位高僧,不由得让人对他的精神产生敬佩。

  然而,法显大师带回来的并非只有珍贵的佛经,还有一个千古谜题——他很有可能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发现了洲美大陆。

  公元413年,法显大师归国后,他汇总了西游历程,写成《佛国记》一书,又名《法显传》。20世纪初,法国史学界就根据《佛国记》的记载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

  书中记载,法显走海路归国时,原计划从里斯卡兰登船,经度印西尼亚,然后北上广州回到华夏。按照正常航行状况,从斯里兰卡到达广州只需30天左右,即使遇到意外,50天也足够到达。

  这也是法显乘船携带50天口粮的原因。然而,根据《佛国记》的记载,船只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在淡水和粮食几乎耗光的情况下,到达了一个叫耶提婆的地方。

  他在那里休整了长达5个月才重新返程,最终回到中国。而这个耶提婆到底在哪里,却成为了最大的争议。

  《佛国记》的英文版译者认为耶提婆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但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一致认定,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

  如果海船飘到爪哇岛,只需10天左右就能到达,但法显乘坐的商船足足漂流了百余日。而我们所熟知的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用时三个月左右,时间上是接近的。

  在这百余日的航行中,在大风和洋流的作用下,海船很可能飘入太平洋,到达彼岸的美洲。

  根据《佛国记》的记载,法显在航行途中曾见到“大浪相搏,焕然火色”的文字,这正是在太平洋深海航行时大浪相搏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

  而“圆坨怪异之鼠”应该是近海很难看到的鲸鲨、海豚、玳瑁等深海动物。

  在向西航行回途中遇到的“黑风暴雨,天多连阴”,也与北太平洋春夏之交的大风雨吻合。由此推算,在海上漂流100多天后,法显等人很可能到达了美洲。

  此后,国学权威章太炎先生也曾撰写《法显发现西半球说》,肯定法显到达美洲的观点。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于1934年在世界书局出版的《华夏民族史》中也曾认为耶提婆国就是美洲。

  此外,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湾台学者戴庆三和魏聚贤先后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华夏人发现美洲》两书,都认为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

  由此可见,虽然耶提婆国究竟是何地尚存争议,但《佛国记》中的种种细节却并非无中生有。因此,如果论述为真,那么法显很可能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到达美洲大陆。

  然而,纵观法显大师传奇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探险家,更像是一位拓荒者。

  他开拓出一条新的取经大道,让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去寻找佛的源头。在求佛的道路上,他拓荒的精神、不放弃的态度以及对佛教事业的贡献,都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

  【一口气看完六次成为皇后的传奇女子#历史#小知识#红颜易老】

  她是历史上最传奇、最悲催的皇后,一生六次被立为皇后,五次被废。她嫁过两朝皇帝,前半生与“白痴”相伴,命运多舛;后半生却遇到真爱,备受宠爱。她就是传奇皇后杨宪荣。

  杨宪荣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一生五废六立,虽然归为皇后,然而皇后的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定,反而让她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仅如此,在那个女性被视为附属品的时代,她还要承受“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不禁让人唏嘘。

  杨宪荣的第一任丈夫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任丈夫是前赵皇帝刘曜。虽说从历史结局来看,这两位都算不上明君,且都以惨淡收场,但他们给杨宪荣带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杨宪荣的人生前半段作为“痴呆皇帝”司马衷的皇后,屡遭废立,饱受苦难。公元300年,八王之乱爆发,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一任皇后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诛杀。

  而杨宪荣的外公因为是赵王司马伦宠臣孙秀的同族,因而得以被立为皇后,这是她的第一次被立。然而,成为皇后对杨宪荣而言却成为苦难的开始。如果她知道自己即将遭遇什么,肯定不希望自己成为皇后。

  杨宪荣在做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期间,正值西晋八王之乱的动乱时期,她和父亲杨全赤都多次差点死于非命。

  随着“城头变换大王旗”,司马越、司马颖、司马颙等权臣掌权后,都曾废掉皇后杨宪荣,将其当作立威的工具,甚至司马越还打算杀了她。

第279章 比皇权还猛的世家门阀

  后来因为大臣的求情,杨宪荣才幸免于难。在那个时代,杨宪荣身为皇后却十分屈辱,什么人都能随便废掉她。她作为一国之母却没有安全感,性命掌握在别人手中,只能任人摆布,还不如庶民之女。

  随着永嘉之乱爆发,刘曜带兵杀入洛阳,将晋怀帝司马炽和杨宪荣等晋朝宗室家眷全部俘虏。就这样,杨宪荣再次被废为囚徒。而她在一次次的废立之中,被消耗了青春和美貌。

  乱世之中的皇后又有什么话语权呢?她不过是宗室藩王政治博弈的工具和筹码罢了。她除了听天由命,再无他法。

  常言道:“福祸相依。”身为俘虏的杨宪荣,却因祸得福,成为汉赵皇帝刘曜的小妾。刘曜见到杨宪荣后,倍加宠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女子,并将其立为皇后。

  这是杨宪荣人生中第六次被封为皇后,也是最后一次。杨宪荣为刘曜生下了三个儿子。出于对她的宠爱,刘曜甚至将他们的儿子立为太子。

  在与刘曜恩爱相守11年后,杨宪荣病逝。刘曜耗费巨资为爱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虽然刘曜在那个时代也并非什么好皇帝,然而对于杨宪荣而言,他却称得上是好丈夫。

  杨宪荣在有了刘曜这个依靠后,常常感叹:“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像刘曜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妻儿。”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她落得千古骂名。据《晋书》记载,刘曜曾问杨宪荣:“与司马家的小子相比,我如何?”

  杨宪荣回答:“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陛下您是开创国家基业的圣主,而他则是亡国之君。

  他连自己和妻儿三人都不能保护,贵为帝王,却让妻儿在凡夫俗子手中受辱。当时臣妾真想一死了之,哪里还会有今天?

  臣妾出身高门世家,总觉得世间男子都一个模样,但自从侍奉陛下以来,才知道天下真有大丈夫。”原本这番话也算是实话,白痴皇帝司马衷自然不能与一代枭雄刘曜相比。

  然而在后世对杨宪荣的评价中,却因为她身为亡国之后,不仅没有选择为国殉节,反而委身叛军首领并被册立为敌国皇后,既不符合皇后的身份,也不合乎女子的准则,因而饱受苛责。

  然而,纵观杨宪荣的一生,乱世之中一个可怜的弱女子又有什么错呢?乱世之中的女子宛如飘萍,生与死绝非自己所能掌控。

  回首她的一生,不得不说她与皇后之位实在有缘,虽命途多舛,却也活出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或许可以这样说,是那个时代造就了她的人生,也是那个时代加深了她的悲剧,而这也是当时所有女性的悲剧。

  【一口气看完超越黄泉的世家大族们#历史#小知识#世家门阀】

  说到东晋历史,你可以不知道东晋的11位皇帝,但一定不能不知道东晋四大家族。东晋四大家族作为门阀制度最突出的代表,他们轮流掌控着东晋的实际政权。

  可以说,四大家族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晋历史,其家族势力足以与皇权抗衡,甚至超越皇权。即使皇帝也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提线木偶。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东晋四大家族。

  门阀政治是东晋一朝最大的特色,即皇帝与门阀士族共治天下。东晋影响力最大的世家大族有4家,按照崛起的顺序分别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其中,琅琊王氏地位最为尊崇。庾氏承上启下,桓氏以军事著称,谢氏最为风流。在这四大家族中,更是人才辈出,尤以王导、谢安等最为杰出。

  更为有趣的是,这4家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王导支持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庾亮因与司马睿的姻亲关系而掌权;谢安因父亲与庾亮是好友,得到了跻身高门的机会;谢家的兴起又与桓温密切相关。

  因此,东晋的政治格局往往以门阀执权柄为首,皇帝也不过是表面罢了。琅琊王氏与司马氏“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写照。

  琅琊王氏是和东晋皇族一起登上舞台的,其影响力之大,当时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琅琊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秦国名将王翦。

  琅琊王氏的开基始祖是西汉的谏议大夫王吉,魏晋时期,王氏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流士族。当时王家出了两位名人,一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一是官至宰相的王衍。

  而王衍正是王氏在东晋显达的关键人物。西晋末年,中原动荡,王衍为王家谋后路,分遣王家子弟到各地避难。

  其中,王导辅佐琅琊王司马睿来到了江东,这一行人便是未来东晋王朝的奠基者。司马睿与西晋皇室关系已经疏远,是个标准的边缘王爷,而王导则背靠当朝宰辅王衍和琅琊王氏的大旗。

  因此,在司马睿称帝前,王导和王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超过他的。这种君臣倒置的畸形关系,是东晋形成门阀政治的关键因素。

  司马睿也明白王家的重要性,所以在他举行登基大典时,甚至邀请王导一起坐上龙椅。王导是东晋朝堂上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首,此外,他的堂兄王敦还掌握着东晋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荆州军。

  王氏兄弟一文一武,构成了东晋初期的基础,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东晋皇室自然不愿王氏持续做大,司马睿曾公开讨伐王敦,结果反被王家逼死。

  后来继任者晋明帝虽然对王敦案进行了清算,但鉴于王氏的巨大影响力,最终没有牵连王导,反而继续予以重任。

  王导死后,虽然王氏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在东晋一朝,琅琊王氏始终超脱于其他氏族。甚至东晋灭亡后,琅琊王氏在南朝中一直都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王氏的影响力不仅存在于军政两界,在文化圈也是顶级存在。王导本身就是清谈名士,擅长书法,很受世人爱戴。

  王氏在这一方面人才济济,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献之便出自这一时期。整个东晋,王氏与司马氏联姻近30次,几乎所有氏族都以与王氏联姻为荣。

  周旋于皇族与士族之间的外戚庾氏,在东晋初期并不入流。好在他们南下比较早,资历比较老,又出了庾亮这样的实干人才,这才跻身东晋四大门阀之列。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的皇后,他凭借外戚的身份进入政坛。晋明帝死后,庾文君升格为太后,将朝政皆委托给庾亮,庾亮就此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庾亮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惜眼高手低,得罪了不少实权派,最终引发了苏峻之乱。叛乱虽然被平息,但给东晋和江东造成了巨大损失,始作俑者庾亮难辞其咎,他主动辞职转任地方。

  庾亮虽然离开了中枢,但他没有放弃军权,始终将东晋军中最重要的荆州军握在手中。庾亮谋划通过北伐赚取功绩以重新回到中央,然而他在军事方面并无天赋,最终寸功未立,含恨而终。

  庾亮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庾冰和庾翼继承他的遗志,两人均有一定才干,陆续回归中央,在东晋朝廷继续维持着庾氏的影响力。

  可惜庾文君的儿子晋成帝英年早逝,为了保住外戚的身份,庾氏拥立晋成帝的二弟司马岳为新帝。然而天不佑庾氏,司马岳也只当了两年皇帝便去世了,庾文君没有其他儿子可立。

  晋成帝的长子司马丕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庾氏的外戚身份失去了护身符的作用。接下来两年,庾冰和庾翼先后去世,庾氏人才凋零,逐渐退出了一流门阀的行列。

  以军事起家的强力门阀桓氏,起点比庾氏还要低,但在军事方面却甩出庾氏好几条街,就此奠定了桓氏的门阀地位。东晋桓氏发迹于桓彝,他的儿子桓温将家族发扬光大。

  桓温文雅望重,又颇有名士风范,在名士圈里很受好评,其曾有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由此也能看出他的气魄和野心。作为少有的军事人才,桓温被健康士族推出来接替庾氏在京军中的势力。

  桓温证明了自己绝对是水平之上的军事统帅,他数次北伐,在时隔数十年后,再一次将晋军带到了关中,同时他还平定巴蜀,将属地纳入东晋朝廷之下。

  在桓温的领导下,晋军逐步获得了对外战场的主动权。说是功高震主绝不为过,桓温志得意满,慢慢有了对司马氏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他士族却不想看着桓氏一家独大,以谢氏为代表的建康士族表面上对桓温推崇备至,私底下结成同盟,对抗桓温对皇权的侵蚀。最终桓温病逝,篡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继桓温之后,领导桓氏的是他的弟弟桓冲。这是位忠厚之人,既不支持兄长的篡位之举,也看不惯建康士族的奸诈。桓冲实行了战略收缩,紧紧攥住荆州的军权,不参与建康方面的是非。

  桓冲死后,荆州军被东晋朝廷收回,桓氏进入低潮期。

  然而桓温的儿子桓玄逐步崭露头角,他野心很大,妄图恢复父亲的荣耀,最终他重新掌控了荆州军。

  桓玄随后举兵反叛,攻陷建康,建立桓楚政权。这个政权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北府军出身的刘裕剿灭,桓氏也就此灰飞烟灭。

  东晋王朝最后的风流陈郡谢氏,是唯一在人才储备上可以同琅琊王氏相提并论的门阀,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王谢”并称。谢氏的起点比王氏稍高,但也仅是稍高而已。

  东晋之初,谢氏是一个纯粹的儒家文士家族,到了谢安这一代,人才出现井喷。

  谢安与谢玄、谢石等共同支撑起了东晋朝廷的半壁江山。谢氏的崛起和桓温的提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军界也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淝水之战成为谢氏的巅峰,谢安坐镇后方统摄全局,其侄谢玄、谢石等率军迎敌,最终以8万北府军击败了前秦的80万人马。

  随后,谢氏组织北伐,收复了包括洛阳在内的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其功绩已然盖过了桓温。当然,谢氏强过桓氏的一点在于,谢氏深知“月满则缺”的道理。

  赢得盖世之功后,谢氏逐渐主动脱离权力核心圈,这让他们在后来的桓玄之乱中没有成为主要打击目标,得以保存元气。

  东晋灭亡后,谢氏如同琅琊王氏一样,继续延续着自己的辉煌,尤其是在文学方面,谢氏可称南朝第一。例如,被称为“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眺,堪称唐诗的先驱。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仅仅出现在从东汉到南朝的这段时间内,而东晋则是贵族文化的巅峰。

  然而,随着侯景之乱对门阀势力的毁灭性打击,加上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当以学问应试选拔人才成为主流后,以门阀制度为根基的世家大族彻底衰落。

  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的那样:“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显赫一时的王谢大族,最终也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首节 上一节 231/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