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情报王 第179节

  不过,林女士也在和丈夫的聊天中,表露出小小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

  做包子、炒菜、熬汤的方法技巧都更新到网上了,会不会影响生意。

  陈舟觉得并不会。

  实际上,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

  因为好多视频是在店里拍的,可以让人们看到社区食堂选材放心、干净卫生。

  同样,一些老配方,老食谱,人淡如菊的视频还起到了宣传作用。

  弘扬美食文化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让人们了解到,“哦,原来还有这种做法。”

  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时间精力自己做饭的。

  饭店的生意都几千年了,以后也黄不了。

  再者说,有些东西看起来简单,真上手,也得练段时间。不一定看着视频就能学会。

  还有某些人,是学费了的。

  ——

  林女士听着丈夫一段段的长语音,深以为然。

  但听到最后,又觉得陈舟在内涵自己。

  不禁问道:

  “你之前可跟我说,两口子过日子有什么事情不能互相瞒着!那你这‘学费了’是不是在说我呀?”

  陈舟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调侃自己的老婆。

  但林女士的创新拌菜、灵机沙拉,确实属于“学费了”那一范畴。

  可能陈舟做出了点无意识的行为。

  他之前给自己挖了个坑,现在只能说道:

  “是,也不是。”

  林艺凡看了丈夫的消息后,淡淡地笑着。

  也就是她胳膊肘够不着,要不还得给陈舟来一下。

  总而言之,社区食堂装修的事情谈妥,即将进入短期的闭店施工阶段。

  在店外、社群、网络平台,也都发布了相关的信息。

  接下来陈舟要做的,就是下午一块跟老张去批发市场,看看收多少雪花梨,进货囤货,再等寒潮之后倒卖一下。

  陈舟正琢磨着呢。

  老张已经把车开到了门外,又闪了闪远近光灯。

  “走啊,陈伯。”

  “来了,别晃了。”

  陈舟笑着把两边店门锁好,搭上了老张的车。

第186章 进货,跟老张一块接孩子

  “师傅,红顶堤走嘛?”陈舟装模作样地问道。

  老张听后咧嘴一笑:“上车~”

  他随后看到了陈舟手上的保温杯。

  “呦,还挺养生啊,陈伯伯。”

  “给你拿的,”陈舟晃了晃里面的小吊梨汤,“还是温乎的呢。”

  老张接过去,拧开了盖子。

  一股带着银耳胶质,和雪花梨清甜的热气从中涌出。

  “小味儿真不错啊。”

  陈舟想系上安全带,发现里面有了个卡扣,死活塞不进去。一边说着:“不够你白话的,赶紧尝尝吧。”

  一边趁着老张喝梨汤的功夫,把那小卡扣薅了出来。

  重新将安全带插好。

  他提醒道:“不系安全带是坏习惯啊。”

  “好嘞陈伯伯。”

  老张小心地尝了一口梨汤,随后便微微眯上眼睛。

  他应该是很享受,但表情却更吓人了。

  老张评价起来:

  “这梨汤味道真好啊,梨肉都熬化了,银耳也糯叽叽的,甜度正好,不齁嗓子,真润!”

  陈舟笑了笑,把话题引向今天的正事。

  “一会儿去看看这精品雪花梨怎么样,现在心里面有杆秤了吧。”

  “有,太有了。”老张点头,“不瞒你说,你这一口小吊梨汤下去,我的品鉴阈值蹭蹭往上涨,一般梨我还瞧不上眼了。”

  陈舟给他竖起大拇指。

  “对,咱要的就是这效果,今天目标明确,就是赵州的精品雪花梨。”

  -

  “有这碗标准汤打底,那肯定没毛病。”

  两人说笑着,车子一拐弯的功夫,红顶堤那片热闹的屋顶,已然在望。

  眼前,是海滨市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

  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水果,都是从这里,散到全市的。

  两人进了批发市场之后,就像水滴嘀嗒进了大海里。

  人很多,摊位也很多,不光卖水果,各种农产品也都样样俱全。

  这还没赶上早上那阵最热闹的时候呢。

  陈舟和老张决定分头行动。

  一会儿再来大门的位置汇合。

  陈舟也很快找到最近的一家水果摊贩,扫听起来。

  这里的批发价格,和情报中提到的基本一致。但可能看陈舟不像量大从优的,摊老板报价仍在六块五往上。

  陈舟则立马表现出了购买的诚意。

  只要能保证雪花梨质量、产地以及日期新鲜,他有多少要多少。

  对方笑道:“这可是你说的啊。”

  随后还真找出了上货凭证、产地标签,答应陈舟,给他削个精品梨尝尝。

  精品梨的品相上,确实瞅着干净利索多了。

  个大饱满,几乎大小一致。

  陈舟尝了尝,味道其实跟普通的,差不了太多。

  但物以稀为贵,看着整整齐齐的一盒,拿出去也是个像模像样的东西。

  不失为送礼佳品。

  陈舟看了看日期,都是最近几天到货的。

  他随后对这位摊主说道:

  “这些我全要了,一会儿过来提货。”

  摊主听后,马上笑脸相迎,“老板开公司的吧,这梨送客户正对。”

  陈舟笑了笑,也没多说什么。

  继续逛下一家。

  很快,老张那边也绕了几家摊贩过来。

  他在红顶堤市场里有熟人,拿到了六块二的底价。

  比陈舟情报上的,甚至还要更低一些。

  但张金生在跟陈舟核对了今天能拿货的数目之后,挠了挠头:

  “精品雪花梨,好像没我想象中那么多啊,今天这片市场加一块有两千斤就差不多了。”

  陈舟除了情报之外,确实也查过了资料,他解答道:

  “这没办法,赵州雪花梨一年总共产量才几十万吨,那精品梨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更何况,还得发往全国各地,也不是光卖咱这里。”

  老话讲,人心不足蛇吞象。

  真要卖几吨梨,那仓储、物流成本也很高。

  光以两个小老板的实力,可能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

  当然,老张对此已经有很深刻的体会了。

  他吃过亏,上过当,小体量的尝试一下,风险也小。

  很认同陈兄弟的说法。

  陈舟则嘱咐道:“咱既然卖的已经是精品梨了,品质上,产地上,一定得把好关。最好还是尝尝。今天咱也别讲究了,该分梨就分梨吧。”

  两人随后商量起接下来的货运和仓储。

  老张提供车,提供自己的侄子帮忙拉货。

  他最近刚刚配了一辆新车还没用过,现在用来装梨,也没有食品安全上的顾虑。

  陈舟则是提供地方:

  “还放我店里就行,这两天装修,两千多斤的梨也完全放得下。”

  眼前既有雪花梨包装箱的实物。

  通过简单计算,也可以估摸个大概。

  梨跟水的密度差不多,两千斤,也就是才一吨重左右。

  换成实际体积,是一立方米,也就是长宽高各一米的地方。

  纸箱填充率用一半来算,堆码的时候,再考虑通风透气。

  那么有个十立方米的空间,完全足够。

首节 上一节 179/1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