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情报王 第111节

  在周二、周五晚上开放的北海旧货市场上,会售卖当年汴梁灌汤包店的擀面杖。

  陈舟打算晚上就过去转转。

  吃过晚饭,陈舟刚拿了车钥匙,突然发现,这次可能不需要去实地逛了。

  因为他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时候,跳出来了“老马旧货”的直播间。

  地址、摊位号一一对应。

  陈舟便坐下来,打字问道:“老板,有没有擀面杖啊。”

  老马旧货这几天开直播,就是为了完成个会场减摊位费的推广任务。

  他也没想到直播间里真能有人。

  看见弹幕问话,感觉还挺新鲜的。

  没管对方问的是什么,直接说道:“什么都有啊,随便看看。”

  老马旧货嗓门挺大,引来陈桃桃坐到老父亲旁边围观。

  陈舟还是保持着互联网上的基本礼貌:“麻烦帮我找一下看看,有没有擀面棍。”

  -

  “好嘞,我给你翻翻,我记得是有。”

  陈舟快打几个字:“主播,咱连个麦吧,这样方便一点。”

  “行。”确实没到上人的时候,老马旧货接受了连麦邀请。

  画面晃动起来,对方应该是拿起了手机。

  陈舟看到那张长脸,逐渐占据了大半个屏幕,对方张嘴说道:

  “相中哪个你就说话啊。”

  我现在只能给您相面.陈舟笑道:“老板,翻转一下屏幕,我这里只能看到你。”

  -

  “好嘞,稍等啊,我看看怎么弄。”

  也不知道老马旧货是怎么看看的,反正陈舟这边,屏幕上黑了一下之后,老马的长脸翻转了过来。

  嘴在上面,鼻子在下面。

  别扭极了。

  陈桃桃在旁边被画面上的内容逗得咯咯直笑,她以为是看杂耍呢。

  陈舟心里则有点后悔:这真不如开车过去一趟。

  他给对方讲解道:

  “受累先把手机转回来,然后点一下屏幕,那左上角有个翻转摄像头的按钮。”

  “好嘞,好嘞。”

  老马那边鼓球半天,总算把画面调试正常。

  镜头给到他摊上的货物——

  老马旧货的陈列方式挺有意思,方块的跟方块的摆一块,长条的跟长条的戳一起。

  在一个大纸盒子里,竖着一堆小短棍。

  陈舟只能暂时这样称呼它们,因为物品不一,有笛子、自拍杆,甚至还有一根甘蔗。

  “你这还卖水果吗?”

  “这我自己吃的,不卖啊。”老马说道。

  随着对方翻翻找找,陈舟从中看到了那两根擀面棍。

  “停一下老板,你手边就是。”

  “这俩还是一对。”看着擀面棍的成色确实差了点,老马说道:

  “给十块钱吧。枣木的,我觉得回去还可以车几双筷子,擀面肯定是不行了。”

  陈舟欣然接受对方的报价,“您这可以发快递吗?”

  “可以,但不包邮啊。”

  “到付就行。”

  同城快递,估计明天就能收到货。

第124章 包子从和面开始,老擀面杖到货

  厨房里,正在为明天大份拌菜做准备的林女士,看丈夫拿了车钥匙后反而又没出去,不禁有些好奇。

  “你不是说去旧货市场逛逛吗?”

  陈舟回道:“不用去了,人家那开直播,我在网上买的。”

  “嗯。”

  林女士其实还有点好奇,为什么丈夫这么钟爱旧东西。

  “我看你最近买了不少老玩意,这把菜刀,还有店里那口老锅?”

  陈舟笑道:“老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嘛。”

  林女士转过头来看了一眼,觉得这句话用得不那么妥当。

  “老话都是两头堵,”陈舟解释:

  “我是觉得人不如故,东西也不如旧的,用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人相处久了,更是这样。”

  林女士淡淡一笑,也没言语,专注回眼前的配菜。

  小丫头要凑个热闹:“爸爸我是新的还是旧的?”

  陈舟抱起她端详了一下,

  “又新又旧。”

  转过天来,麦香记研发部门的人跟着送货的师傅一块来到了社区食堂。

  两人来得够早,几乎是跟陈舟等人一块到店。

  之前那位麦师傅,跟几人做了下介绍。

  研发部门的闫工,高个子戴眼镜,来自生产厂家,现在被派驻到经销商。

  严格来说,跟经销商不是一个公司的人。

  他专门负责跟着底下的经销商去各个合作单位、商家,调查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

  如果客户有需要,还能提供点技术支持。

  闫工经常实地走访客户,也很清楚自己公司的产品,他对陈舟说道:

  “陈老板,其实你有好多同行都挺关注你的,打听到你用我们公司的产品之后,也换成麦香记。你快成包子标杆了。”

  海滨市少说一千万人,包子店肯定多了去了。

  当然不会只有社区食堂一家。

  陈舟笑道:“还是你们面粉品质比较稳定。”

  “这倒是。”闫工不太谦虚地点点头。

  他真的从事研发岗位,所以对自己工厂的产品有点自信:

  “我们常说的面粉有筋性,这是因为里面两种蛋白质跟水混合后,形成一种有韧性的网状结构。

  发面,就是里面的酵母发酵产生的气体,填充到这个网状结构当中,从外表上看,面团会膨胀变大。

  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筋性蛋白比例,当然就适用不同的需求了。”

  陈舟本来就是理工科专业,数理化知识没忘光。对方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他还是能够理解的。

  小师妹作为多专业复合型人才。

  可学的全是财会、人事的文科,闫工所说的内容,进入了她的知识盲区。

  但对方说话风格,她非常欣赏,所以还是会认真听一两句。

  郑阿姨,郑阿姨没空听。

  陈舟则给闫工讲了讲具体操作上的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摆摊嘛,卖的量小,一个人也勉强忙活的开。

  后来开店,添加了和面的机器,又招了我们这大姨过来,流程上也改进了一下。”

  闫工点点头:“早餐店都挺忙活,但海滨这座城市给人感觉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悠闲。

  人们挂在嘴边的——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陈舟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做的时候赶时间,酵母放的多,里面还加糖,这样发酵得快,现在店里都是晚上先把面和好,冰箱冷藏一宿。”

  闫工点点头:

  “对,加糖之后,会给酵母发酵早期提供营养。低温发酵过夜就不需要了,发酵时间足够,还会产生独特的风味物质。”

  “还是您专业,”陈舟继续说道:

  “到了第二天,就是个二次醒发的过程。

  早上来了,先把面团拿出来,放到和面机里面,高档位把面团揉光滑,三两分钟的事,这就可以直接分剂子了。”

  陈舟一边说着,指向店里的郑阿姨。

  她老人家就在这么操作着。

  闫工点点头:“对,早上再用揉面机,是在帮助面团排气。一般情况下商用酵母发酵,控制好温度,ph比较稳定,也不用再加碱。”

  这工程师真懂陈舟笑道:

  “我和我们店里的大姨都住这小区,晚上过来一趟就行。

  揉面用机器省劲儿。

  但真到包包子的时候,就是纯手工了,这个替代不了。”

  闫工点头称对:“确实替代不了。换了机器,生意就黄了。”

  陈舟把馅调好,开始上手包包子。

  他邀请道:

  “等会儿包子出锅了,你们一块尝尝,研发部门的过来,总得深度调研一下吧?”

  “这倒是。”

  闫工递上一袋精品的小包装面粉,作为回访客户的小礼品。

首节 上一节 111/1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