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82节

  她嘴里埋怨着,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仔细打量着女儿:“瘦了,是不是又没好好吃饭?在外面拍戏辛苦吧?”

  “还好,妈,我不辛苦。”李晓冉放下包,挽起袖子:“我帮你做饭吧。”

  “你?”李母愣了一下,随即失笑:“你得了吧我的大小姐,你除了会下个面条,还会干啥?别给我帮倒忙了,去看电视去,饺子馅我都调好了,面也和上了,等你爸待会儿来擀皮儿。”

  李父在沙发上又不易察觉地哼了一声,似乎在说“老子还会擀皮儿呢”。

  李晓冉却执意走进了狭小的厨房:“妈,我真的行。最近……学了几个菜。”

  李母将信将疑,但见女儿态度坚决,也不好再拦,便由着她去了,自己则继续去揉面。

  起初,李母还没太在意,只当女儿是一时兴起。

  但很快,她就发现不对劲了。

  李晓冉洗菜、切菜的动作虽然算不上多么娴熟老练,但有条不紊,刀工居然还挺像样,土豆丝切得粗细均匀,青椒掰得大小合适。

  更让她吃惊的是,当需要炒菜时,李晓冉系上围裙,开火、倒油、下葱姜蒜爆香,一系列动作流畅自然,甚至还能熟练地颠两下锅!

  这……这还是她那个从小被宠着、十指不沾阳春水、除了跳舞对家务一窍不通的闺女吗?

  李母手里的面团都忘了揉,和闻声悄悄凑到厨房门口的的李父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夫妻俩从彼此眼中读懂了同一个信息:自家这颗水灵灵的大白菜,绝对是被哪头不知名的“猪”给拱了!

  而且看样子,拱得还不轻,都学会自力更生了!

  李母深吸一口气,按捺住内心的波涛汹涌,装作不经意地走到女儿身边,接过她炒好的木须肉装盘,状似随意地问道:“冉冉,你这手艺……跟谁学的啊?以前在家可没见你露过这一手。”

  李晓冉正专注地做着下一道糖醋排骨,闻言动作顿了一下,脸颊微微泛红,但语气还算平静:“就……自己瞎琢磨的,有时候在外面,总不能老是吃盒饭、下馆子吧。”

  “瞎琢磨能琢磨成这样?”李母笑着戳穿她:“跟妈妈还保密?是不是……交男朋友了?”

  李晓冉耳根都红了,抿了抿嘴,没有立刻否认。

  她将排骨下锅,滋啦一声响,油烟升腾,掩盖了她一瞬的慌乱。

  过了几秒,她才低声“嗯”了一下,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哼,但在安静的厨房里,却清晰无比。

  李母心中暗道“果然”,继续旁敲侧击:“是哪家的小伙子啊?做什么的?对你好不好?”

  李晓冉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排骨,一边组织着语言。

  她知道,既然带了东西回来,又露了馅,这事肯定瞒不住父母。

  与其让他们胡乱猜测,不如坦白一部分。

  “他……叫王盛。”李晓冉提起这个名字,眼神不自觉地柔和了许多:“自己开公司的,做影视相关的工作。对我挺好的。”

  “王盛?”李母在脑海里搜索了一圈,没什么印象。

  李父在门口竖着耳朵,眉头皱得更紧了——开公司的?个体户?

  “怎么认识的呀?”李母追问。

  “工作上认识的。”

  李晓冉含糊道,随即主动抛出一个重磅消息,“他还要带我一起考大学呢。”

  “考大学?!”这下连李父都忍不住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报纸也放低了些。

  李母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冉冉,你说什么?考大学?你都二十一了,还考什么大学?”

  “妈,现在政策允许的,社会考生也可以参加高考。”李晓冉语气坚定起来,“王盛他明年要考北电的管理系,他让我也考,考表演系。他说,有个正经的科班出身,以后的路会好走很多。”

  她顿了顿,带着几分自豪补充道:“我们已经一起补了四个月的课了,请的是师大附中的特级老师。我觉得……我今年很有希望考上。”

  李母已经被这一连串的信息砸蒙了。

  女儿不仅谈恋爱了,对象还是个要带她一起考大学的“进步青年”?

  而且听起来,女儿竟然真的为此努力了四个月,还信心满满?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她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女儿,李晓冉从小就不是块学习的料,性子散漫,没什么长性,能让她静下心来啃书本,比登天还难。

  这个王盛,到底有什么魔力?

  “哎哟……”

  李母忍不住咂咂嘴,半是惊讶半是打趣地看着女儿:“冉冉,你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那个男孩子得是多优秀啊,能让你为他改变这么多?妈可真想见见这位‘神仙’!”

  李晓冉被母亲调侃得脸更红了,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憧憬和决心。

  她非常认真地说:“妈,他真的非常非常优秀!比我见过的所有同龄人都要厉害!你放心,我一定能考上北电的!我一定不会不会让他失望的!”

  说到最后,她的语气斩钉截铁,脑海里却不合时宜地闪过那个签约盛影传媒没多久、清纯得能掐出水来的小姑娘——高媛媛。

  王盛对她似乎格外看重,亲自制定训练计划,还夸她有灵气……

  一股莫名的危机感悄然涌上心头。

第111章:远亲不如近邻

  一九九七年的春节,裹挟着市场经济深入骨髓的躁动与希望,降临在华夏大地。

  北影厂和其背后若隐若现的“电影厂联盟”,仿佛成了这躁动时代的一个微缩景观,而景观的中心,正释放出强大的磁吸效应。

  另一边。

  ‘十八路诸侯’派来北影厂打工的一部分‘兵丁’,暂时回归到了原本的队伍里。

  看着这些带着大包小包,穿着新衣,甚至置办了手机的工友,这些电影厂没有北上打工的职工,简直后悔死了。

  饭桌上,邻里间,茶余饭后,话题总绕不开北影厂,绕不开那个叫王盛的年轻人,以及他一手打造的“盛影传媒”和那个神秘的“联盟”。

  这些消息,都是子弟或他们父母故意散布的,有的是为了满足装逼需求,有的是想带上更多的人加入‘总帮主’的队伍里……

  “老张家小子,在盛影传媒干业务,听说年底红包这个数!”有人神秘地伸出两根手指,引来一片啧啧惊叹。

  “我老婆的侄女就在北影厂做剪辑助理,说是跟着那个什么‘小马师傅’,月月收入三千元!三千啊!你敢信?”

  “听说过了年,北影厂那边要拍上百部‘电视电影’,正缺人手呢!灯光、摄影、场务、化妆……啥人都要!”

  羡慕、嫉妒、后悔、以及一种迫切想要抓住机会的焦灼,在无数个家庭中弥漫。

  那些原本还守着“铁饭碗”残梦,或是对外出打工心存疑虑的职工,亲眼看到曾经和自己一样困顿的工友、看着他们从小在自己眼前晃悠的子弟,如今兜里揣着厚厚的钞票,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对未来的自信,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了。

  “跟厂里申请一下,也去北影厂干段时间试试?”这个念头如同春芽,在很多人心中破土而出。

  “怎么申请?找谁联系?”

  “简单!找那些已经过去的人问问呗!听说只要原厂同意借调,北影厂那边就接收,签劳务合同,工资月结,绝不拖欠!比在厂里干耗着强多了!”

  ……

  这边。

  夜幕降临。

  除夕夜。

  北影厂生活区王盛家中,一派热闹温馨景象。

  小小的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

  王保国、张秀兰老两口,陈良的父母被接了过来,韩三坪也带着女儿韩佳女来了。

  老韩和妻子闹离婚,老家又在蜀省,前两年刚调来北影厂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要处理厂里各种矛盾,也不敢和同事、职工交心,再加上工作忙,过年往往就父女俩冷冷清清对付过去。

  今年王盛特意邀请,老韩略一推辞也就答应了,他也乐意让女儿感受下这种大家庭的温暖。

  年夜饭极其丰盛,张秀兰和陈母忙活了一下午的成果摆满了桌子。

  韩三坪和王保国、陈父推杯换盏,聊着厂里旧事和未来规划;陈母则和张秀兰拉着家常,感叹孩子们有出息;韩佳女则成了团宠,小嘴甜甜地说着吉利话,逗得大家合不拢嘴。

  最让韩佳女开心的环节莫过于发红包。

  王保国、张秀兰、陈良父母,都笑呵呵地给了她压岁钱,每个红包摸着厚度,大概五十块的样子。

  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接过红包,看也不看就飞快地塞进自己棉袄口袋里,还用小手在外面按了按,一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的小财迷模样,坚决不让她爹韩三坪经手。

  王盛在一旁看着,不禁莞尔。

  这护食的小动作,让他瞬间想起几个月前在鹿城的酒桌上,陈老板豪掷一百万赞助北影厂时,韩三坪那下意识计算利益、眼神锐利、生怕别人分走一杯羹的模样。

  果然是亲父女,这“守财”的眼神和动作,如出一辙。

  韩三坪注意到王盛的笑意,瞪了他一眼,自己却也忍不住笑了,伸手想揉揉女儿的脑袋,被韩佳女机灵地躲开,引得满桌大笑。

  晚上八点,1997年春晚准时开始。

  当节目进行到中段,主持人报出“歌曲《中国人》,演唱: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时,全家人都安静下来,目光有意无意地瞟向王盛。

  雄壮激昂的前奏响起,恢弘大气的合唱声回荡在小小的房间里: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韩三坪凝神听着,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一曲终了,他长长舒了口气,由衷地赞叹道:“好!这歌写得是真不赖!大气,提气!盛子,你这功劳不小啊!”

  王盛谦虚地笑笑:“是老师们唱得好,契合了时代脉搏。

  ……

  热闹的除夕守岁过后。

  初一早上,王盛就给厂保卫科科长打了个电话。

  “徐科长,新年好。有个事得麻烦你们多费心。你安排人手,在春节期间,巡查各个电影厂职工聚集区,严禁聚众赌博。

  一旦发现,不必姑息,直接登记姓名、单位,上报厂办。我们会通知原单位,并列入联盟黑名单,永不再录用。”

  王盛语气平和,但内容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队伍扩张期,纪律是生命线。

  尤其是赌博这种恶习,一旦蔓延,不仅败坏风气,更可能引发债务纠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就扼杀在萌芽状态。

  徐科长在电话那头连声答应:“王总放心,我们一定加强巡查,坚决按您的指示办!”

  初二上午,王盛开着跟厂里借的桑塔纳,先陪父母回了趟爷爷家。

  下午又去了姥爷家。

  两位老人都住在京城的老胡同里,条件普通。

  王盛给每位老人都塞了个厚厚的红包,每人一千块。

  老人推辞不要,王盛只说:“孙子现在能挣钱了,一点心意,您二老买点好吃的,添件新衣裳。”

  老人攥着红包,眼眶都有些湿润,反复念叨着:“盛儿有出息了,比他爸强!”

  王保国:真就不顾及我的面子嘛?

  走了这两家至亲,王盛便没有再安排其他拜年行程。

  那些七拐八绕、平日少有往来的亲戚,他不想去应付,也免得父母为难。

  王保国和张秀兰对此也完全认同,张秀兰甚至说:“有那功夫,不如在家歇歇,或者去厂里转转。远亲不如近邻,咱这北影厂的邻居,比那些一年见不了一面的亲戚实在多了。”

首节 上一节 8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