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1996年无疑是一笔巨款。
拍摄一个学生合唱视频,成本可能连五万都用不了,这几乎可以说是青联变相对王盛一种奖励和支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感谢组织的信任!”王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态:“我们盛影传媒一定全力以赴,抽调最精干的力量,高质量完成这个任务,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好!我们就知道王盛同志靠得住。”副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具体的要求,宣传部的同志会和你详细对接。时间比较紧,希望在九月二十日前能看到成品。”
“没问题!我们尽快落实选拔和拍摄方案。”王盛信心满满地应承下来。
……
翌日,九月八日,星期日。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赤子心声时代强音——评青年代表王盛创作歌曲<中国人>》的专题文章。
文章高度赞扬了《中国人》这首歌曲,称其“旋律激昂磅礴,歌词饱含深情,唱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共同期盼和对港岛回归的真挚祝福”,认为这是“青年一代爱国情怀与艺术才华的完美结合”。
文章还特别提到,这首歌曲为两地文艺交流提供了优秀的载体,呼吁内地与港岛文艺界人士以此为契机,加强合作,共同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增进同胞情谊贡献力量。
这篇文章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或发表评论文章,对《中国人》及其创作背景进行报道和评述。就连内地驻港的媒体机构,如《文汇报》、《大公报》等,也摘要刊发了相关消息,开始在港岛文艺界和民众中引发关注。
一场围绕着一首歌、一个主题的媒体造势,悄然拉开序幕。
……
这股由官方主导、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浪潮,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艺圈和京城的地域范围,悄然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九月九日,周一。
京城,海定区。
一所普通的艺术职业高中里,下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下斑驳的光影。
放学铃声早已响过,同学们大多都已离开。
高二文秘班的教室里,显得有些空旷安静。
靠窗的位置上还坐着一个少女。
她叫高媛媛。
与班上大多数未来可能走向企事业单位文员岗位的同学不同,高媛媛的身上带着一种与文秘专业似乎不太搭调的文艺气质。
她长得清纯可人,一双大眼睛尤其清澈动人,虽然穿着普通的校服,但依然难掩其逐渐展露的秀美。
此刻,高媛媛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正低着头,专注地看着摊在课桌上的一份报纸——那是昨天的《中国青年报》,文化版面上,正是那篇关于《中国人》歌曲的专题报道。
报纸有些褶皱,显然已经被翻看过很多遍。
高媛媛有个小小的爱好,或者说习惯,就是喜欢收集和阅读各种报纸的文化版、副刊,尤其是关于音乐、电影和文艺活动的报道。
这在她这个年纪的女孩中非常常见。
“十九岁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还能写出这样一首拥有磅礴气势歌曲的青年创作者……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高媛媛托着腮,目光停留在报纸上,思绪已经飘远。
她想象着这位创作者可能的样子,或许是个戴着眼镜、沉稳睿智的大学生?或者是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
能够写出这样歌词的人,内心一定装着很大的世界吧。
她所在的艺职高,氛围相对简单,周围同学谈论的多是流行歌曲、明星八卦,像这样承载着厚重家国情怀的主旋律作品,似乎离她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
但正是这种“遥远”和“宏大”,反而对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接触更广阔天地的少女,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要是能亲耳听到这首歌就好了……”
高媛媛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浓浓的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憧憬。
她小心翼翼地将报纸折好,收进了书包里,仿佛收藏起一个刚刚发现的、关于远方的秘密。
窗外,九月的风吹过,带着初秋的凉意。
第86章:机遇(改)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日,星期二。
京城海定区艺术职业高中的校园里,梧桐树叶已微微泛黄,晨风吹过,带起几片早落的叶子,在阳光下打着旋儿。
高二文秘班的教室里,上午第三节课是枯燥的打字练习。
噼里啪啦的打字机声响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味和青春期少男少女特有的躁动气息。
靠窗的位置,高媛媛单手托着腮,另一只手无意识地按着打字机上一个重复的键位,发出单调的“哒哒”声。
她的目光早已飘向了窗外,看着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们奔跑跳跃的身影,心思却全然不在眼前。
昨晚,她又把那篇《中国青年报》关于《中国人》和王盛的报道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那个名字,连同那首她只在想象中聆听过的雄浑旋律,像一颗投入心湖的小石子,漾开了一圈圈难以平息的涟漪。
“十九岁……青年科技创业奖……词曲作者……”
她在心里默默念叨着,试图勾勒出那个模糊的形象。
应该是个很严肃、戴着厚厚眼镜、埋头在实验室或者乐谱堆里的书呆子吧?
咦~
怎么能像我大哥那样。
高媛媛有点被恶心到了。
或者,是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青年领袖模样?
正当她的思绪天马行空之际,校园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几辆看起来颇为气派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停在了教学楼前。
高媛媛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起初并未在意。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让她的目光定格了。
只见秃顶的校长和几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校领导,竟然小跑着迎了上去,脸上堆满了近乎谄媚的笑容。
车门打开,率先下来的是一位年轻女子。
看起来,年龄也比她大不了多几岁。
可是,校长却热情地伸出双手与那年轻女子相握,腰杆都不自觉地弯了几分。
其他校领导也围拢上去,众星捧月般将那一行人引向教学楼。
“哇,那谁啊?这么大阵仗?”同桌女生也注意到了窗外的情形,小声惊呼,连打字都忘了。
“不知道……看着好年轻,像学生似的。”另一个女生凑过来嘀咕。
“肯定是大人物呗,没看校长都那样了……”
教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议论声,连讲台上的老师都忍不住朝窗外多看了几眼,咳嗽了两声才勉强维持住秩序。
高媛媛心里也升起一丝好奇。
……
过了约莫十几分钟。
教室外的走廊传来一阵杂沓而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隐约的谈话声。
声音由远及近,似乎停在了隔壁班门口。
接着,隔壁班传来一阵明显的骚动和压低了的惊呼声。
高媛媛班上的同学也都被吸引了,纷纷竖起耳朵,交头接耳地猜测着发生了什么。
突然,教室门被推开了。
班主任率先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紧张和兴奋的红光,她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学们,安静一下!有贵宾来我们学校参观考察,顺便想看看我们同学们的精神风貌!”
话音刚落,校长、教导主任等校领导陪着那行人走了进来。
原本还算宽敞的教室,顿时显得有些拥挤。
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在那群不速之客身上,尤其是那个站在校长身边、异常年轻的中心人物。
高媛媛也抬起了头。
校长清了清嗓子,用带着明显讨好意味的语气,朗声介绍道:“同学们,这位是北影厂盛影传媒公司的副总,李婷婷,李总,大家欢迎!”
李婷婷目前出来行走的身份,是盛影传媒副总,在公司内部分管艺人经纪部。
教室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继而变得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也都惊呆了,电影厂的女领导?
这么年轻?
对他们这些艺职高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云端上的人物。
校长似乎很满意大家的反应,继续用夸张的语气烘托着气氛:“盛影传媒可不一般,是京城首屈一指的影视娱乐公司。”
“哇——”
这一次,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低低的惊叹声。
“今天李总莅临我们学校,”校长的声音继续传来:“是为了一个重要任务!青联委托盛影传媒拍摄《中国人》的主题短片,需要选拔一百名优秀的学生代表组成合唱团,李总来我们海定艺职高看看,这可是我们全校的光荣!希望同学们都能拿出最好的精神面貌……”
选拔合唱团?拍视频?
高媛媛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她会选谁?
我们班……会有机会吗?
她既期待又害怕,期待能有机会参与那首她心心念念的歌曲的录制,哪怕只是在背景里当一个合唱队员;又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在人群中平平无奇,根本无法入对方法眼。
就在高媛媛胡思乱想之际。
李婷婷接过这个班的名单,认真扫了一遍。
王盛命她来此找一个名叫高媛媛的女生,然后想办法签下来。
这是李婷婷履任盛影传媒艺人经纪部主管之后,领到的第一个任务,自然是认真对待。
高媛媛……
李婷婷心里默念。
诶……
找到了!
李婷婷目光一顿,点着手里的名单,抬起头,看向诸位同学,问道:“高媛媛是哪位同学?”
我?
高媛媛一愣。
众人齐齐回头、或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