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高速两旁的白杨树飞快地向后掠去。
王盛靠坐在副驾驶座上,闭目养神,脑子里过着《家和万事兴》的筹备事宜。
对于接李晓冉,他并没特意准备什么,只是在来的路上,让司机在一家新开的百货商店门口停了一下,进去随便买了条手链。
到达首都机场国内到达厅,航班信息牌显示李晓冉乘坐的从鹿城经停杭城飞来的航班刚刚落地。
王盛站在接机口,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没多久,一个熟悉的高挑身影拖着行李箱,略带疲惫地走了出来。
正是李晓冉。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素面朝天,长发随意扎在脑后,看到王盛,原本有些倦怠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撒了星星一样,加快脚步小跑过来。
“等很久了吧?”她语气里带着雀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撒娇。
“刚到。”王盛自然地接过她的行李箱,打量了她一下:“晒黑了一点。”
“楠溪江那边太阳太毒了,天天在外面跑。”
李晓冉嘟囔着,却很自然地挽住了王盛的胳膊,仰头看着他,眼里满是思念:“戏份不多,但导演要求跟组学习,可算杀青了。我还以赶不上明天的七夕节了,这可是咱俩的第一个情人节!”
她特意强调。
“是呀。”王盛领着她往停车场走:“路上顺利吗?”
“还好,就是有点累。”李晓冉依偎着他,几乎把半个身子的重量都靠过来,觉得无比安心。
上了车,李晓冉才注意到后座上放着一个精致的纸袋。
“咦,这是什么?”
“哦,路上随便买的,给你。”王盛语气随意,发动了车子。
李晓冉好奇地拿过纸袋,打开一看,是一条很好看的手链,正是她喜欢的风格。
她顿时眉开眼笑,像得了什么宝贝一样,把手链系在手腕上:“好漂亮!谢谢你,王盛!我很喜欢!”
对她来说,礼物本身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盛记得给她带东西这份心意。
这时,李晓冉从自己随身的背包里掏啊掏,拿出一个红色的小绒布盒子,有点不好意思地递给王盛:“那个……我也不知道你们男生喜欢什么……明天不是七夕嘛……我给你买了个这个……”
王盛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是一条黄澄澄、沉甸甸的金项链,看样子得有十克重。
在这个流行戴金链子的年代,这礼物可谓相当“朴实无华”且实在。
“嚯,分量不轻。”王盛拿起来掂了掂,笑了:“挺好,保值。”
他倒不觉得俗气,反而觉得李晓冉这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有点可爱。
见王盛没有嫌弃,李晓冉松了口气,脸上泛起红晕,小声说:“你喜欢就好……我挑了好久呢……”
……
傍晚。
王盛没打算搞什么浪漫大餐,直接让司机开到了李晓冉家附近一家常去的京味馆子。
点了几个家常菜。
两人边吃边聊。
李晓冉兴奋地讲着在剧组遇到的趣事,见到哪些演员,楠溪江的风景多么美,虽然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
王盛大多时候听着,偶尔插一两句,问她接下来的打算。
吃完饭,天色已暗华灯初上。王盛让杨师傅下班,自己跟着李晓冉回了她的住所。
一进门,筋斗云就“喵”一声从沙发上跳下来,绕着李晓冉的腿蹭来蹭去,表达着多日未见的思念。
李晓冉抱起猫,亲昵地用脸蹭着它毛茸茸的脑袋。
多日不见的年轻男女,独处一室,空气中弥漫着不言而喻的渴望。
简单的洗漱后,两人便自然而然地相拥倒在了卧室的床上。
……
被关在客厅的筋斗云,竖着耳朵听着卧室里传来的、与它平时叫声有些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喵喵”声,困惑地歪了歪脑袋,圆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不解。
它甩了甩尾巴,跳上窗台,望着窗外的霓虹,决定不去理会卧室里那持续不断的、让它猫脑过载的动静。
第75章:钞能力
八月二十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
北影厂行政楼会议室内,气氛比窗外的夏日更加炽热。
《家和万事兴》第五次筹备会在此召开。
王盛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最终版的剧本、分镜头脚本、拍摄计划表以及厚厚一叠各部门汇报材料。
副导演霍健起坐在他左手边,戴着眼镜,专注地看着自己面前的材料,不时用笔标注。
制片主任周伟、摄影赵晓军、灯光钱卫国、美术于兰、录音、化妆、服装等各部门负责人依次围坐,人人面前都放着茶杯和笔记本,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却也透着一股临战前的严肃与认真。
“各位老师,”王盛环视一圈,声音清晰有力:“长话短说,今天是开机前最后一次大会,目标就一个,把所有环节最后敲死,查漏补缺。”
他首先看向制片主任周伟:“周主任,您先来,整体进度和保障。”
周伟翻开文件夹,条理清晰地汇报:“王导,霍导。拍摄计划最终版已经确认,从9月12号开始,到9月30号杀青,共19天拍摄周期。
场地方面,主要内景‘女儿家’和‘女儿女婿家’都在厂里2号摄影棚搭景,美术于老师那边已经验收,没问题。
外景地,公园、街道、幼儿园等共七处,协调函都已发出,拍摄许可最晚明天下午全部到位。”
“演员档期全部协调完毕,赵苯山老师、郭达老师、宋玬玬老师的合同都已签署,片酬按约定支付了首款。范炜老师以及其他配角演员的合同也都搞定。所有演员均已确认明天可以参加剧本围读。”周伟顿了顿,补充道:“演员的住宿安排在厂招待所,交通用车也安排好了。”
王盛点点头:“好。食宿标准按我们之前定的,不能亏待大家。特别是赵老师、郭老师他们从外地来,后勤保障一定要跟上。”
“明白。”周伟应下。
王盛转向美术于兰:“于老师,场景和道具。”
于兰拿出几张大尺寸的效果图和照片递给王盛和霍健起:“王导,霍导,这是两个主场景的最终效果。老爷子家突出老旧但整洁,有很多老物件,符合退休工人的身份。
女婿家偏现代,有点暴发户气质,但也不至于太浮夸。‘于奶奶’的那些行头,特别是那几件不合身的花衣服和头巾,我们都做了旧处理,既夸张又不会显得太假。”
她又拿出道具清单:“这是主要道具清单,小到茶杯烟灰缸,都已经备齐,明天就可以进景布置。”
霍健起仔细看着效果图,点头道:“于老师费心了,这个色调和质感很好,生活气息很浓,又有喜剧需要的那么一点点夸张度,尺度把握得正好。”
王盛也表示满意:“于老师辛苦。道具细节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戏的真假。特别是‘于奶奶’那些,是笑点的关键,一定要做得巧妙。”
接着是摄影和灯光。
赵晓军和钱卫国汇报了最终的机位图和灯光设计。
针对王盛要求的“暖色调、生活化”,他们设计了多套方案,确保不同时段、不同情绪下的光线都能服务于剧情。
赵晓军指着分镜头脚本上的几个重点镜头:“王导,霍导,比如老爷子第一次男扮女装出门这个镜头,我们打算用个稍带仰角的中景,既突出人物的滑稽感,又不会太过分,背景虚化处理,焦点还在人物表情上。”
霍健起补充道:“这个地方的节奏很重要,镜头可以稍微跟着人物晃一下,增加点笨拙的真实感。”
王盛认真听着,不时提出细微调整意见。
他对画面的要求极其具体,甚至某个镜头的光斑大小、某个转场的速度都心中有数,让赵晓军和钱卫国这两位老师傅暗自惊讶,这年轻人肚子里真有货。
录音、化妆、服装等部门也逐一汇报,解决了几个最后时刻发现的小问题,比如某个外景地可能存在的噪音源规避方案,演员特定妆造的定妆照确认等。
整个会议进程高效而务实。王盛主导着节奏,问题提出,讨论,决策,记录,一气呵成。
霍健起则在艺术细节和技术实现上提供了大量专业建议,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最后,王盛拿起最终版的剧本,看向霍健起:“霍导,剧本方面,还有没有最后要调整的地方?”
霍健起推了推眼镜:“王总,剧本我已经反复看了很多遍。结构紧凑,笑点自然,人物弧光清晰。尤其是宋玬玬老师那个角色‘娟娟’,几次情绪转折的戏,写得非常扎实,有层次。我个人觉得已经非常成熟,可以直接拍了。”
王盛点点头,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既然霍导这么说,那剧本就最终定稿了。各位老师还有什么问题?现在是最后的机会。”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众人互相看了看,都摇了摇头。
前期工作做得足够扎实,该想到的基本都想到了。
“好!”王盛合上剧本,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斩钉截铁,“那我现在正式宣布:《家和万事兴》前期筹备工作,全部完成!”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松的叹息和低声交谈,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连续多日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王盛也笑了笑,但随即表情又严肃起来:“各位老师,前期工作只是基础,真正的硬仗在后天开机。这是我们盛影传媒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北影厂今年贺岁档的重头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厂里上下都看着我们,外面还有不少人等着看我们的笑话。”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大家齐心协力拍好、拍完,该有的红包不会少大家一个字,放心吧!”
众人神情一凛,纷纷坐直了身体。
“最后一项安排,”王盛看向制片主任周伟:“周主任,您再通知下所有主要演员,明天,8月21日上午九点,在北影厂会议室,进行《家和万事兴》第一次全剧本围读。所有演员,务必准时到场,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明白,王导,我散会后就亲自通知到位。”周伟郑重应下。
第76章:白云黑土初现
八月二十一日。
北影厂会议室。
“哟!赵老师,范老师,宋老师!您三位怎么来得比我还早?”和霍健起琢磨拍摄事情的王盛,看到前后脚走进会议室的赵苯山、范炜、宋玬玬,笑着快步上前打招呼。
赵苯山热情地握手:“王总!咱这心里装着事,睡不着啊,索性就早点过来,熟悉熟悉环境。”
他依旧是那副标志性的笑容,
范炜也憨厚地笑着与王盛握手:“王总,早。”
宋玬玬在一旁道:“王总,我家离得近,送完孩子上学没事干,就溜达过来了。没想到他俩比我还积极。”
“三位老师太敬业了,是我们的榜样。”王盛由衷说道,示意大家坐下聊:“正好,趁其他老师还没到,咱们先聊聊。”
四人重新落座。
赵苯山递给王盛一根烟,王盛摆手谢绝。
“那我来一根提提神……”
赵苯山自己点上,吐了口烟圈道:“王总,不瞒你说,拿到你这本子,我回去琢磨好几宿了。这家庭喜剧,接地气,有温度,包袱也设计得巧,不是硬咯吱人那种。过年播,正合适!”
范炜在一旁点头附和:“是,本子好。我那女婿角色,有点大男子主义,但又心眼不坏,演起来有层次。”
宋玬玬也接口道:“娟娟这角色我也越琢磨越有味道,离婚带娃,职场家庭两头忙,还得应付老爹‘作妖’,那种又累又爱、哭笑不得的劲儿,挺真实的。”
王盛笑道:“三位老师能这么认可,我这心里就踏实了。好剧本还得有好演员来撑,咱们这组合,我看有戏。”
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即将到来的春节和春晚。
这年头,春晚对于赵苯山、宋玬玬这个级别的演员来说,是绕不开的话题,既是巨大的荣耀,也是难以想象的压力。
赵苯山感慨道:“年年春晚,都跟扒层皮似的。观众期待高,审查严,一个本子改几十遍是常事。有时候真想歇一年,但又怕观众忘了你。”
他这话带着玩笑,却也透出几分真实的心酸。作为春晚常客,他深知其中的甘苦。
宋玬玬深有同感地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压力忒大了。我现在啊,就盼着能多接点戏,电视剧也好,电影也罢,能把孩子安稳养大就知足了。春晚那个舞台,上去一次是幸运,老上去,真是考验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