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54节

  王长钿见状,脸上笑容更盛,连忙侧身引路:“王总,这边请,我们项目组有个临时办公室。”

  ……

  两人来到同一楼层的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门口挂着“《缘来是你》项目组”的临时牌子。

  推门进去,里面四五张办公桌拼在一起,堆满了资料和稿纸,墙上贴着流程图表和人物关系图,几个年轻人正埋头讨论着什么。

  “大家停一下,”王长钿拍了拍手,吸引众人注意:“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缘来是你》节目的创意发起人,盛影传媒的王盛总经理。”

  几个年轻人立刻抬起头,目光齐刷刷聚焦在王盛身上,好奇、惊讶、甚至带点审视。

  王盛的大名他们自然听过,但见到如此年轻的真人,还是难免有些意外。

  “王总好!”

  众人纷纷起身打招呼。

  “大家好,辛苦各位了。”王盛微笑着点头致意,态度平和,没有半点架子。

  简单寒暄后,王长钿让团队成员继续工作,引着王盛到旁边一张相对清净的桌子旁坐下,然后从一堆文件中翻找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郑重地递给王盛。

  “王总,这是您之前提供的策划大纲,我们团队这一个多月,日夜赶工,总算初步完善出了前三期节目的详细策划书,包括环节细化、话题设置、机位设计、甚至灯光音乐都有初步想法,您给把把关?”

  王盛接过文件夹,入手沉甸甸的。

  他打开翻阅,内心却暗暗吐槽:一个多月才磨出三期详细策划?这效率简直是磨洋工。

  但转念一想,这是1996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套,一切从零开始,团队也是临时搭建,能做成这样,恐怕已是加班加点的结果。

  王盛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策划书做得相当认真,用钢笔和尺子画出了详细的舞台布局和机位图,环节流程拆解得很细,甚至每一期都设定了一个主题,比如“寻找心动的信号”、“职场精英专场”,还设计了相应的背景板和互动小环节。

  看得出来,王长钿团队是真正下了功夫去理解和消化他那个超前的大纲,并努力将其本土化、具体化。

  “不错,”王盛合上策划书,肯定地点点头:“完成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环节设置扎实,主题的想法也很好。辛苦了,王策划。”

  得到肯定,王长钿明显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有王总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都是按照您指的大方向走的。”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汇报:“其他方面,道具已经制作完毕,拍摄演播厅也已经协调好了,正在根据图纸进行布置改造,预计下周末能完成。

  嘉宾招募……其实已经启动了一段时间,通过报纸和电台发了一些招募启事,收到不少报名信。”

  说到嘉宾招募,王长钿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显露出一丝疑虑:“王总,目前报名的基本都是普通群众,各行各业都有。我有些担心……全是纯路人,节目效果会不会太平淡?不出彩啊?毕竟这不是新闻采访,需要看点……”

  他斟酌了下用词道:“需要戏剧性的看点,或者至少表达能力要强一些。”

  王盛听明白了他的顾虑。

  纯素人综艺确实是大胆的尝试,没有经验可循,担心效果无可厚非。

  “王策划,你的担心有道理。纯路人,真实是真实,但确实对你们的选人眼光是极大的考验。要能筛出那些本身有故事、有特点、表达欲强又不怯场的人。”

  他话锋一转,给出了另一个思路,语气平淡却带着某种暗示:“或者,你们也可以适当放宽一点范围,不一定非要完全不知情的纯路人。

  比如,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小话剧团的演员,或者有过一些表演经验但公众知名度不高的人,他们更懂得如何在镜头前展现自己,也更能理解节目需要的节奏和效果。”

  王长钿眼睛一亮,似有所悟:“您的意思是,找一些‘演员’让他们来扮演‘普通人’?”

  王盛笑了笑,语气微妙:“话不能这么说。我们需要的是‘像’普通人的嘉宾,有真实的情感诉求,但最好具备一定的镜头感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可看性。

  关键在于,无论用什么方法挑选和引导,最终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和‘戏剧效果’必须要足。”

  “当然,”

  王盛加重了语气,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做这个,一定要注意保密和分寸。即便用了些方法,底线是不能欺骗观众感情,节目内核必须是真诚的婚恋交友。一旦穿了帮,口碑砸了,这节目可就完了。”

  王长钿神情一凛,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王总。您放心,尺度我们一定会把握好。既要效果,也要守住底线。”

  他心里已经有了些模糊的筛选和培训嘉宾的想法,感觉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又交流了一些节目细节后,王盛起身告辞。

  王长钿一路将他送到办公楼门口,态度愈发恭敬。

  ……

  回到北影厂。

  来到盛影传媒调度中心。

  李婷婷拿来一沓简历。

  “老板,这些是艺办送过来的,想要试镜《家和万事兴》女一号的演员简历。”

  “哦,我看看。”

  王盛接过来。

  嗯?

  王盛目光一凝。

  第一张简历就是徐凡的。

  诶?

  嘿!

  王盛对徐凡并不感兴趣,他主要是对徐凡背后的辣个男人感兴趣。

  他听说冯裤子似乎对他不太满?

  这事情是北影厂的一个管理层告诉王盛的,说是前段时间去参加了一个圈子里的酒局,冯晓刚也在,众人聊起王盛时,冯晓刚对王盛颇有微词。

  谁不知道北影厂上上下下都是我的人,大胆!

  王盛施展了一下‘权力的小小任性’,把徐凡的简历扔进了一旁的垃圾桶。

第66章 上架感言

  啊,要上架了。

  9月24日凌晨12点03分左右上架。(开通VIP要等几分钟)

  说些什么呢。

  感谢责编姜茶的信任和鼓励,给了本书签约的机会,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感谢杨辰空,空姐,至关重要的书单推(我至今想不明白,他是咋看到我这书的,当时七万字,单日新增收藏零或者一两个,如果不是这个书单推,这本书也无法那么快试水)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衣食父母的支持,让本书拿到了三江推、在新书期最后的两天,拿到了分类新书榜第一。

  这点成绩对于开小号狂喷我几百条的那些人来说,应该算不了什么,但大脑袋很知足了。

  这里说一下,大脑袋之前是在外面写年代装逼打脸文起家的,对政策这些不能说门清,但是瞟过一眼,留有印象。

  本书是大脑袋的第一本华娱文,纯粹是奔着练手写的,这种半商业、半年代、半娱乐的写法,大家应该知道借鉴了谁。

  俺寻思,跟着市场的扛把子写,吃不到肉,混口汤喝也行吧。

  结果谁能想到,竟引得一众华娱文狂热爱好者怒喷,你这不是华娱,为什么不上来推土机、为什么不上来拍出震惊世界的作品、你这种写实风格纯纯自嗨来的……

  其实。大脑袋也是华娱文狂热爱好者来的,最早看的一本华娱文,是十几年前了,只记得男主角叫杨霖,给自己的粉丝团体起名叫‘热带雨林’,蛙趣,这本书当时看真是惊为天人。

  后面断断续续看过(不是看完)几百本华娱文,各种切入点、流派,不说全部都看过,也看过七七八八。

  所以,写一些剧情的时候,不自觉的会‘借鉴’一二,比如冯晓刚这个剧情。

  说说本书的创作思路吧。

  大脑袋看到很多华娱文都会提到北影厂,但是尝试拯救北影厂的、或者说尝试拯电影厂系统的,真没看到几本……至于本书的主角能不能拯救,我也不知道,反正您就当我借着时代大势的皮自嗨好了,只能尝试找到有限的合理性。

  文抄这方面,说句真心话,我是真不知道抄那些作品,看得太多了,自己写起来都没有劲了,大家伙如果有想法,可以推荐一二。

  还有,偏写实向的华娱文,注定是慢节奏,注定要攀附权势,大家懂的都懂。

  梦到哪说到哪。

  反正剧情上有毛病的地方,尽量改,大家尽管提,一些评论消失,是我改章节了,所以才消失的,跟删评论没关系,还有一些评论是骂的太脏被和谐了。

  最后。

  求个首订。

  也不设什么加更条件了。

  上架首日至少更三万字。

  谢谢。

  非正常大脑袋

  2025.9.23

第67章:就是你了!

  王盛将徐凡的简历丢进垃圾桶,动作干脆利落,没有半分犹豫。

  他并非对徐凡的演技有意见,只是在这个微妙的节点,不想与冯晓刚那边产生任何不必要的瓜葛,更懒得去分辨那些圈内流传的闲言碎语。

  此刻,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为《家和万事兴》寻找最合适的“娟娟”上。

  他重新拿起那沓厚厚的简历,一份份仔细翻阅。

  北影厂艺办的效率很高,收集来的简历涵盖了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少符合年龄段的知名女演员。

  陈晓艺的简历映入眼帘,凭借《外来妹》成名,演技扎实,形象温婉,但王盛觉得她气质偏柔,缺少剧本里“娟娟”作为离婚后独自打拼的现代女性所需要的那份内在的韧劲和偶尔迸发的泼辣劲儿。

  接着是江姗,因《过把瘾》中的杜梅一角红遍大江南北,演技毋庸置疑,时尚靓丽,但王盛感觉她的美带着点都市小资的精致感,与剧中需要兼顾事业、家庭,甚至要面对父亲“男扮女装”带来的混乱局面的“娟娟”相比,少了几分接地气的烟火气。

  陈静的简历也很突出,她在《校园先锋》等剧中的表现有口皆碑,气质独特,可塑性强,但王盛觉得她的形象偏冷峻、理性,与“娟娟”需要的那种面对家庭琐事时的无奈、焦躁以及深藏心底的母爱光辉似乎有些距离。

  蒋文丽,演技派,形象端庄大气,可塑性也强,但王盛总觉得她身上有种挥之不去的文艺气息,与这部充满市井气息和生活喜剧感的作品基调不是百分百契合。

  剧鳕,形象清纯秀丽,演技清新自然,但似乎过于年轻娇嫩,难以撑起一个经历婚姻挫折、已有小孩的成熟女性角色。

  一份份简历看下来,王盛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这些女演员都很优秀,但似乎都未能完全贴合他心目中那个既要在外独当一面,又要对内处理一团乱麻的家庭关系,外表可能带着点被生活磨砺出的锋利,内心却柔软坚韧的“娟娟”。

  直到他翻到下一份简历——宋玬玬。

  照片上的宋玬玬梳着利落的短发,笑容爽朗,眼神明亮,透着一股子京城大妞的率真和泼辣劲儿。

  王盛的眼睛瞬间亮了!

  就是这种感觉!

  此时的宋玬玬,虽然已凭借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等作品家喻户晓,但在影视剧领域,尤其是电视剧女一号的位置上,尚未达到后来的高度。

  更多人印象中的她还是那个带着浓重东北口音、憨直可爱的喜剧小品演员。

  但王盛清楚,宋玬玬的演技绝不止于小品,她后来在《家有儿女》等作品中对母亲角色的演绎,完美融合了幽默、泼辣与温情,证明了其驾驭此类角色的深厚功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宋玬玬,年纪正好三十出头,既有年轻母亲的风韵,又初具生活历练后的成熟。

  王盛甚至隐约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玬玬,个人生活正经历着不小的风波,与丈夫英大的感情已濒临破裂,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芭图生活。

  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许更能让她理解“娟娟”这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坚强。

首节 上一节 54/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