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坪和王盛目送他上车,这才走向自己的黑色轿车。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与外面的寒冷恍若两个世界。
车辆缓缓驶出部委大院,汇入京城冬日略显稀疏的车流。
韩三坪靠在舒适的后座椅背上,闭目养神了片刻,忽然开口道:“这个老朱,其实也不容易。”
王盛闻言,看向他。
韩三坪依旧闭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王盛听:“魔都那边,情况比咱们这边复杂。上影厂是老牌劲旅,底子厚,人也傲气;原来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过来的永乐,还有电视台那边,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老朱能把这几方势力捏合起来,组成集团,自己坐上头把交椅,背后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平衡了多少利益。他搞整合,搞集团化,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的,不整合,内部就先乱套了,更别说应对外面的竞争。
他今天在会上看似在维护旧体系,实际上,他比谁都清楚分账制是大势所趋,他不过是想借这个机会,把分账的比例和结算周期定得对他更有利,顺便逼着下面那些更保守的省级公司跟他一起转型,方便他以后管理。他是在借我们的力,办他的事。”
王盛默默点头。
朱泳德确实是个人物,他的阻力并非来自观念守旧,而是源于利益博弈和内部整合的需要。
“不说他了。”韩三坪摆摆手,睁开眼,目光恢复了平时的锐利,转向王盛:“咱们自己的事要紧。会上说了要稳定产出影院电影,你之前提的那几个项目,规划得怎么样了?不能再像《30天》这样,搞突然袭击,得有个章法。”
王盛坐直了些,显然早有腹案:“韩厂,已经初步规划好了四个项目,确保今年不断档。”
“哦?具体说说。”韩三坪来了兴趣。
“第一个,霍健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王盛介绍道,“这是根据作家彭建明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剧本由霍导的爱人苏小薇老师亲自执笔,讲述一个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带着接班的儿子走最后一次邮路,父子间情感交融的故事。
风格会比较温情,写实,带点散文诗的味道。预计三月底四月初,等西南地区天气暖和了,就在湘西一带选景开拍。这两个月主要进行前期筹备,堪景、定演员。”
韩三坪沉吟道:“老霍适合这种调调,故事听起来也不错,成本应该可控。可以搞。”
“第二个,吴一一导演的《疯狂彩票2》。”王盛继续说,“趁着去年《疯狂的彩票》在电视电影领域积累的名气和观众基础,我们把这个IP升级到影院版。剧本框架还是围绕彩票引发的连锁反应,但人物和故事会全新设计,延续那种黑色幽默和多线叙事的风格。吴导手快,团队也是现成的,抓紧点,这月底就能开机,争取三月份上映,快速回笼资金,维持市场热度。”
“嗯,打铁要趁热。这个安排不错。”韩三坪点头认可。
“第三个项目,交给张扬导演。他之前拍都市题材很有感觉,这次我们做一部青春片,暂定名《十七岁的单车》。”
王盛:“故事围绕几个高中生和一辆珍贵的山地车展开,涉及青春、梦想、友情和懵懂的爱情,反映九十年代末都市少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预计三月开机。”
韩三坪不懂内容,只是点头道:“也算是圆了我答应那小子的许诺。”
“第四个项目,由霍桩导演执导。我打算让他拍影版的《四大名捕》。”
王盛解释道:“去年的时候,我已经让公司通过合作渠道,拿到了几部武侠小说的改编权。”
他略去了具体如何获取的过程,直接说结果:“其中,我们计划首先启动《四大名捕》剧版项目。”
“《四大名捕》?温瑞安的那个?”韩三坪确认道。
“对。无情、铁手、追命、冷血,人物鲜明,故事单元性强又互有关联,非常适合改编成系列剧。”
王盛解释道:“剧版导演人选,我考虑由李囯立来执导。他在港岛有丰富的电视剧制作经验,对武侠题材的理解和节奏把控都很到位,正好可以和我们内地的团队形成互补。剧本创作和前期筹备工作,春节过完就立刻启动,争取年中能开机。”
韩三坪微微颔首:“你看着办吧。”
说着话,韩三坪看向窗外,心里嘀咕道:能事半功倍的赢,有什么不好的?
第167章:全国上映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的傍晚,京城笼罩在冬日的暮色与华灯初上的光晕之中。
王盛走出北影厂主楼,一股凛冽却清新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他因为处理工作而感到疲惫的神经,精神了不少。
厂区门口,停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奥迪轿车,在路灯下泛着沉稳厚重的光泽。
这是几个月前,盛影传媒业务扩张后,为了商务接待和核心高管出行刚刚添置的座驾之一。
车型是奥迪C4平台的奥迪100/200系列,在九十年代末的京城,这流线型方正大气的德系轿车,是身份与实力的显著象征,比常见的桑塔纳、夏利乃至一些日系车更显档次,符合王盛如今在圈内的地位,又不至于像虎头奔那般过于扎眼。
司机大军早已恭敬地站在车旁,见到王盛出来,立刻拉开后座车门。
大军原是厂保卫科的职工,上次随王盛和李晓冉到港岛游玩,担任保镖,处理张伯芝事宜时,表现沉稳机警,身手不错,话也不多,给王盛留下了不错印象,便被调来担任专职司机兼随身保镖。
……
大军发动车子,平稳地驶出厂区,低声询问。
车子抵达一街之隔的京城电影学院时,校门口正是人流高峰期。
穿着各色冬装的学生们涌出校门,青春的气息驱散了冬夜的寒冷。
王盛没有下车,只是摇下了些许车窗,目光在人群中搜寻。
很快,他看到了李晓冉的身影。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长款羽绒服,围着红色的围巾,脸蛋冻得微红,正和几个同学说笑着走出来。
看到那辆显眼的黑色奥迪,以及车里王盛隐约的轮廓,她眼睛一亮,和同学快速道别,小跑了过来。
“等很久啦?”李晓冉拉开车门钻进来,带进一股冷气,脸上洋溢着见到恋人的喜悦。
“刚到。”王盛笑了笑,示意大军开车:“走吧,去昆仑饭店。”
今晚,《30天》票房突破五千万的庆功宴,就在昆仑饭店的宴会厅举行。
选择这里,一是档次足够,匹配这部创造历史的电影;二是地点相对核心,方便各方宾客;三是昆仑饭店在九十年代是京城高端商务宴请的重要场所之一,自带一种成功的象征意义。
车内暖气很足。
李晓冉摘掉围巾,兴奋地聊着学校里一天的趣事,以及同学们对她出演《30天》的羡慕和祝贺。
一边学习,一边已经有了响亮的代表作,这种状态让她自信而充实。
“不过学表演好苦啊,要是像你一样,自己批假条就好了。”李晓冉贴在王盛怀里道。
王盛琢磨,以后要是让你读研,考博,那你不是更受不了?
受不了就对咯!
学校好啊,直接把人圈住了。
……
抵达昆仑饭店,宴会厅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的核心成员、剧组主创、主要演员、紧密合作的媒体朋友、以及联盟内其他电影厂的代表济济一堂。
周星星因档期已返回港岛,但特意录制了VCR表达祝贺和感谢。
王盛和李晓冉的到来,立刻引起了现场的一阵小高潮。
作为项目的绝对核心和女主角,他们无疑是今晚的焦点。
韩三坪、张和坪等领导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30天》的里程碑意义,感谢所有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并展望了在分账制推开后更加广阔的未来。
觥筹交错间,洋溢着喜悦、兴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李晓冉已换上得体的晚礼服,跟在王盛身边,应对着各方祝贺,举止落落大方。
她清晰地感受到,周围人看她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看着“王盛的女朋友”或者一个广告模特、电视剧演员,而是带着对一位成功电影女主角的认可与尊重。
《30天》的成功,真正让她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代表作。
庆功宴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才陆续散场。
王盛和李晓冉与韩三坪等主要领导道别后,乘坐奥迪车离开。
“回我那儿吧?”
李晓冉靠在王盛肩上,轻声说,脸上带着酒后的红晕和一丝羞涩的期待。
“好。”
王盛握了握她的手。
车子驶向李晓冉的住所。
到了楼下,王盛让大军明天早上再来接,便和李晓冉上了楼。
……
进屋后,暖气扑面而来。
筋斗云迈着优雅的步子,凑了过来,蹭着王盛的裤脚。
王盛弯腰将它抱起来,挠着它的下巴,筋斗云发出满足的“咕噜”声。
李晓冉去换了身衣服,然后走出来,帮着王盛脱下衣服道:“一块去洗澡吧……”
……
李晓冉今晚格外动情,她的指甲几乎要嵌入王盛的肌肤,在他耳边一遍遍呢喃着他的名字,诉说着她的兴奋与满足。
……
次日,一月六日,星期二。
清晨。
当大多数城市刚刚苏醒时,全国各省会、直辖市的报摊和阅报栏前,开始被一份份新鲜的晨报、都市报所占据。
《羊城晚报》在文化娱乐版显眼位置刊出报道:“翘首以盼!《30天》1月9日登陆羊城,周星星李晓冉带你笑着喜迎春节!”
《蓉城商报》标题更直接:“好消息!国产票房奇迹《30天》本周五全川首映!”
《江城晨报》:“告别等待!《30天》终定档,江城影迷本周可睹‘星星’风采!”
《沈城日报》、《长安晚报》、《中原日报》、《星城日报》……几乎所有重要票仓城市的主流报纸,都在这一天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均确认了《30天》将在1月9日(周五)于本地全面公映,并简要回顾了影片在首轮九市上映时创造的票房奇迹和引发的社会讨论,强调了周星星的转型、李晓冉的清新表现以及影片温情喜剧的合家欢特质。
虽然有些报道字里行间仍能看出一丝对分账制推行的复杂心态,但更多的是对这部现象级电影终于到来的报道,以及对本地上映后市场表现的期待。
这些报道,如同一声声统一的号角,宣告了《30天》这部搅动了整个九七年末中国电影市场的“鲶鱼”,终于要真正游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从最初九城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盖全国的“燎原之势”,一场由王盛和北影厂联盟点燃的变革之火,终于烧遍了华夏大地最主要的电影市场。
第168章:‘最强卖惨王’
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二日,星期一。
《30天》全国公映的首个周末,在一种近乎沸腾的市场热度中落下帷幕。
正如王盛所预料,当影片脱离了最初九座城市那种在共同利益驱动下、近乎“军事化”管理的强控环境,涌入更为广阔但也鱼龙混杂的全国市场后,一些被短暂压抑的暗流,终于不可避免地汹涌而出。
首当其冲的,便是盗版。
就在全国上映消息正式公布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一月八日左右,京城、沪上、羊城等地的部分电子市场、音像摊点,便开始悄然出现《30天》的盗版VCD。
这些盗版碟片制作粗劣,画面时常卡顿,音质嘈杂,明显是影院盗录的“枪版”,画面里偶尔还能听到观众的笑声和咳嗽。
但它们的价格极其低廉,通常只需正版VCD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钱,便能一睹为快。
这对于许多收入有限却又渴望观影的观众而言,诱惑巨大。
盗版源如同病毒般扩散,一夜之间,几乎遍布各大城市的地下流通渠道。
北影厂联盟和各地电影公司虽然组织了人手进行清查,但面对这野火燎原之势,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