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1990 第7节

  张延毕竟是年轻人,目送父母离开后,那一点点离愁别绪立刻转成了对广阔天地的憧憬和希冀。

  只是这憧憬也没维持多久,就被陆续填满的车厢碾了个稀碎。

  乘客里像他这样,只带着一些换洗衣服和日用品的并不多,或是做买卖的、或是走亲的,大包袱小包袱背了一大堆,甚至还有带着活鸡活鸭的。

  到发车的时候,车厢里面已经插脚不下,各种气味更是熏得人头皮发麻。

  就这样,沿途还上了好几拨人,连发动机盖子上都坐了一圈人。

  等出了城区,路上坑坑洼洼、车上摇摇晃晃,那感觉就像是被闷在蒜罐子里,又让人拿着臼子狠狠地捣弄。

  这年头还不流行晕车药,张延只能把风油精点在眉心和鼻子下面,用一种刺激去对抗另一种刺激。

  万幸这一路虽然难熬,好歹是没遇到车匪路霸。

  足足五个多小时后。

  等张延终于踏上津门西站的土地,他只觉头重脚轻,整个胃更是一分为二,上半部分咕噜噜的冒酸水,下半部分咕叽叽的直喊饿。

  他定了定神儿,就见不远处有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男人,正举着写有‘张延’的牌子,伸长了脖子往车上张望。

  直到张延主动走过去,那人才后知后觉的看向了他,带着三分不敢置信问:“您就是《红楼名侦探》的作者张延?”

  张延耸肩道:“如假包换。”

  “对不住、对不住!”

  那人忙将牌子放下,伸出手自我介绍道:“我是《通俗小说报》的编辑王忠旗,看您作品的风格,我本来以为会是年纪大一点,经验比较丰富的作者呢。”

  “是吗?”

  张延心中微凛,装作好奇的追问:“这是从哪方面推断出来的?”

  “呃,主要是行文技巧方面。”

  王忠旗解释道:“年轻作者往往会更自我一些,不太懂得照顾读者的感受,而您的行文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却一直都有在关注读者的观感,在这方面甚至比很多老作者做的更好。”

  原来如此。

  网文需要直面读者的褒贬,自然也就更加留心读者的观感和反馈。

  张延解除了内心的警惕,随口胡扯道:“我爸爸也是一名编辑,我从小是在报社长大的,可能是平时接触的文章比较多,所以就烂熟于心了吧。”

  “原来如此。”

  王忠旗做恍然状,然后就热情带着张延出了长途车站,上了开往HX区的公交车——这年头杂志社可没有专车,就算有,也不是王忠旗能调用的。

  因为紧邻着长途车站,公交车上也是人挤人,根本没有空余的座位,俩人只能扶着杆子站着,好在气味没那么难闻了。

  王忠旗为此连连致歉,表示等到了杂志社就好了,他已经提前在附近给张延订了一家旅馆,食宿都由编辑部报销。

  张延摇头道:“王编辑不用这么客气,这条件已经比来时路上强多了。”

  “哈哈~”

  王忠旗哈哈一笑:“看您的文章就知道您是个豁达的人,尤其书里论‘自由’的那段话我特别喜欢。”

  张延听了,又摇头道:“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呢,不过我暂时还没写进书里。”

  “后面还有一句?您方便提前透露一下吗?”

  王忠旗是真的喜欢这段话,因为他在编辑部也是处处受拘束,当然期盼着有一天能挣脱束缚。

  “后面是:再看‘牢笼’二字,虽然四面透风,但以牛龙之力,也无法挣脱头顶的枷锁。”

  “呃~”

  这一句把王忠旗整不会了,半晌才无奈道:“没想到上半句写的如此浪漫,下半句却又成了血淋淋的事实。”

  然后又吹捧道:“您这文采真是绝了,这样的句子都能信手拈来。”

  张延笑笑没说话,他心里其实多少有些发虚,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这些金句全是他从梦里抄来的。

  但这落在王忠旗眼里,就成了虚怀若谷的高人风范,于是他越发坚定了要交好张延的心思。

  编辑的地位,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作者的地位,如果能跟张延搞好关系,等他的小说火了之后,王忠旗肯定也能跟着水涨船高,说不定还能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

  却说两人在人民公园附近下了车,立刻就听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歌声,唱的好像是崔建的歌。

  王忠旗有些尴尬的解释道:“都是年初那场摇滚音乐会闹的,现在津门好多人都在跟风,成立一大堆摇滚乐队。”

  张延想起梦中的歌单,连忙追问:“这里面有什么比较出名的,或者唱的特别好的吗?”

  “出名的……”

  王忠旗回忆了一下当初的报道,掰着指头道:“要说最出名的,肯定还是当初登台演出的六个乐队,分别是呼吸乐队、唐朝乐队、眼镜蛇乐队、宝贝兄弟乐队、198X乐队、ADO乐队。”

  听完这几个名字,张延暗暗有些失望,因为这些都不在歌单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乐队日后没有名气,毕竟那歌单只是某中年作者的个人喜好,拢共也才两百多首,总不可能包罗万象。

  张延有些不死心的追问:“还有其它的吗?”

  “这……”

  王忠旗先是面露难色,旋即道:“要不我回头给你打听一下,看还有没有比较出名的。”

  “别别别!”

  张延忙拦着道:“我也就随便问问,专程打听就不必了。”

  他虽然拒绝了,但王忠旗却把这事儿记在了心里,毕竟看张延刚才再三追问的样子,肯定是对摇滚乐感兴趣。

  果然不管文风再怎么老练,终究也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第10章 revenge

  《通俗小说报》对张延还是很重视的,当天晚上总编辑冯靖元就亲自做东,摆了一桌给他接风洗尘。

  第二天又特意让王忠旗带着他,去逛了市中心百货商场和几个著名景点。

  直到第三天上午,张延才被请到《通俗小说报》的编辑部,开始商量小说的签约事宜。

  首先要聊的,自然是小说的后续剧情。

  本来看张延年轻,冯靖元还有些担心他后劲不足,驾驭不了长篇小说,最终落个虎头蛇尾。

  但《红楼名侦探的》的改版内容,张延早就已经烂熟于心,面对冯靖元他侃侃而谈,将后续的精彩之处一一列举。

  尤其是主角和几个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直听的冯靖元啧啧称奇——这部分本就是某中年作者最擅长的地方,更何况这还是经张延修饰提纯后的浓缩精华。

  只聊了一上午,冯靖元就再也不担心后续会烂尾了。

  至于尺度方面,张延承诺后续的猎奇元素,绝不会超过第四案的程度,编辑部这边也就松了一口气。

  真正的分歧主要是在爱情线上,冯靖元觉得王熙凤线不太稳妥,担心会踩到反三俗的红线。

  张延则因为相当一部分剧情,都要浓缩汇聚到这条线上,希望能尽量保留这一部分的内容。

  其实这在去年之前,完全就不叫个事儿,如果是寄给《长城文艺》的话,说不定人家还会嫌你写的太素,不够黄暴刺激呢。

  最终双方各退了一步,决定先保留前面的暧昧内容,看看具体反馈如何,再决定要不要保留这条线。

  其实丫鬟线,编辑部里也有人提出异议,担心被人抓住把柄,说是在宣扬压迫女性的封建糟粕。

  不过冯靖元觉得和丫鬟、小妾的互动,也算是红楼同人必不可少的元素,最终力排众议压下了这些意见。

  1990年4月26号,张延来到津门的第五天,双方正式在编辑部签约。

  按照双方的协议,小说将于6月份作为封面主打文章,登载在《通俗小说报》单月刊的第一期上。

  稿酬则暂定为每千字18元。

  当时国家有规定,杂志社的稿酬限制在每千字6-20元,张延能以新人作者的身份拿到18元,已经算是顶格待遇了。

  按照预定的字数,总稿酬将近1万元,在这个万元户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已经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而且冯靖元还特意申请,给张延预支了十五万字的稿酬。

  等敲定好合同,他主动伸手和张延握了握,笑道:“你现在可是大财主啰,这两天先别急着回去,我让王编辑陪着你再好好逛逛,顺带也帮我们津门提振一下消费经济。”

  “好嘛~”

  张延用蹩脚的津门腔,夸张道:“您介是‘津门挣钱津门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呀!”

  “哈哈哈~”

  冯靖元哈哈大笑:“真不知道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顺口溜俏皮话是张口就来,怪不得能写出《红楼名侦探》这样的小说呢。”

  一番说笑之后,张延最终还是婉拒了多留几天的邀请。

  津门固然比恒江要繁荣许多,但和他在梦中窥见未来情景相比,也就无甚出奇之处了——而且比起游玩闲逛,他更希望能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于是在离开编辑部之后,张延就准备去长途汽车站,提前买好回恒江的车票,明天一早就打道回府。

  结果在小楼门口,他又被王忠旗给拦下了。

  “张老师,听说你准备回老家了?”

  “是啊,该办的事情都办妥了,总不能让家里一直惦记着。”

  第一次被称呼‘张老师’的时候,张延只觉得浑身刺挠,但这几天王忠旗坚持如此,他渐渐也就习惯了。

  “就不能再留两天了?”

  却听王忠旗道:“我刚刚打听到,有摇滚乐队要在红旗电影院搞演唱会,就后天晚上的事儿。”

  张延早都已经忘了这茬,没想到他还一直惦记着。

  当下便有些迟疑的问:“是什么乐队?”

  见张延果然感兴趣,王忠旗忙道:“主打的是黑豹乐队,助阵嘉宾有眼镜蛇和宝贝兄弟——后面这俩年初都登台演出过,而且眼镜蛇是女子乐队,里面一个男的都没有。”

  他把重点放在了后面两个知名乐队上,对黑豹只是一笑而过,却没发现张延听到黑豹二字眼前就是一亮。

  那份未来的歌单上,就收录着一首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

  等王忠旗介绍完,他连忙装作好奇的追问:“这个黑豹乐队为什么是主打,他们比眼镜蛇名气还大吗?”

  “那倒不是。”

  王忠旗既然是要卖好张延,打听的自然比较仔细:“我听说这仨乐队都在一个经纪人旗下,年初黑豹本来也想登台演出的,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原创歌曲,最后被刷下来了。

  他们花大价钱置办的乐器,还被主办方借去给别人用了,这让黑豹乐队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于是憋了仨月攒出两首新歌,想把丢的面子再挣回来。”

  原来黑豹已经有经纪人了。

  张延先是有些失落,转念一想凭自己现在的能力,根本就没资格插手这种事,又有什么好失望的?

  而王忠旗见张延沉默不语,还以为他是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留下来,忙加码道:“我已经托好了关系,到时候咱们可以去后台见识一下,顺便要几张签名。”

  “这会不会太麻烦王哥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我以前是文联的,没少跟着组织文艺演出,这方面人头熟得很。”

  张延也确实想去瞧瞧,能被收录进未来歌单的乐队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如果能跟对方拉上关系,那就更好了。

  毕竟想要兑现歌单里潜藏的好处,他以后少不了要和这个音乐圈打交道,提前结交些人脉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张延决定再留两天,等看完黑豹的演出再走不迟。

  而王忠旗也借此机会,成功在编辑部营造出了自己和张延有交情的印象——要不然怎么主编都劝不住,他一开口张延就答应留下了?

首节 上一节 7/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