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1990 第50节

  “我……”

  王忠旗刚想解释,冯靖元就从办公室里出来了,冲着张延招手道:“小张,来我办公室咱们聊聊。”

  张延带着些疑惑走进总编办公室,冯靖元先是满面春风的示意他坐下,然后又把亲自给他斟了茶。

  然后温声细语的道:“小张啊,你这刚换了题材,杂志的成绩有所下滑是正常现象,等后续剧情铺展开,肯定还能涨回来一些,你千万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明白了,王忠旗报喜不报忧是编辑部的意思。

  杂志销量大幅下滑,虽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他这个‘顶梁柱’肯定要承受相当的压力。

  “我也觉得这很正常。”

  张延摊手道:“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想着用征求读者投稿的方式,给咱们杂志聚一聚人气。”

  特异功能这个题材本身并无新意,在组建国家组织和促进科技发展这两条主线出来之前,这本小说也就是‘爽度’更高一些,还没能形成降维打击,吸引力有所下滑再正常不过了。

  张延面向读者搞‘异能征集’,就是为了在主线出来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破圈的宣传效应,以便吸引对此感兴趣的新读者。

  听了他这番谋划,冯靖元忍不住感叹道:“没想到你小子比我想的更深、更远,看来用不了几年,我这个位置就该传给你了。”

  张延夸张的撇嘴道:“您想当社长就直说,用不着拉上我打掩护。”

  “哈哈哈~”

  冯靖元笑了几声,又忍不住叹气道:“也不知咱们杂志,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巅峰。”

  “总共也没几天巅峰吧?”

  张延吐槽道:“我看这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要对比去年上半年40万册的销量,现在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冯靖元正说着,张延腰间的BB机就响了,他摘下来扫了一瞧,脸色就显得有些怪异。

  这个号码……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周滔家的座机——两人虽然已经结婚了,但依旧住在原本的出租屋里。

  因为不知道周滔找自己有什么事儿,张延接下来就有些心不在焉,冯靖元自然也能看得出来,于是主动起身道:“你先回电话吧,我去看看你带来的稿子。”

  等冯靖元离开后,张延连忙拨了回去。

  不过在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他和对面的周滔却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好一会儿,还是张延主动笑问:“最近怎么样,找到调走的机会没?”

  “还没有。”

  对面的周滔语气有些僵硬的道:“我打电话是想告诉你,八月一号《红楼名侦探》的广播版就要上线了。”

  因为姚柯调到了文艺部,面对领导又畏畏缩缩不敢提条件,所以直到现在广播剧才终于上线。

  如果是在三月份上线,肯定有利于正版销售。

  但现在盗版铺天盖地,甚至已经流传到了港台,就算广播剧能带起一波流量,只怕也是杯水车薪。

  不过张延还是准备联系出版部,问问他们有没有再趁机刊印五万册的想法。

  聊完了正事儿,周滔就再次沉默下来。

  张延只能继续挑起话头:“婚后生活过的怎么样?”

  “就那样呗。”

  周滔的语气终于起了一丝变化:“结婚前什么样,结婚后还是什么样,本来还想申请职工宿舍,结果报告打上去就没下文了。”

  听出她话里的怨气,张延差点忍不住把自己正准备豪掷十万块,在京城买套四合院的事情说出来。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给周滔添堵,只是道:“以后遇到什么难处就说话,不管怎么说,咱们总还是朋友,对吧?”

  周滔再次沉默良久,才轻轻吐出一个字:“嗯。”

第67章 小别胜新欢

  交稿之后。

  张延继续带着妹妹东游西逛,不过这次没有上山下海,而是带着她去了电视台见世面——毕竟不出意外的话,张芳毕业后最好的选择就是进电视台。

  顺带他也去看了《天津卫》的后期制作,本来张延以为后期制作就是剪片子和配音配乐,正等看了现场才知道,原来这部电视剧最磨时间的其实是调色。

  所谓调色,就借助技术手段,对成片的色调进行微调,以便突出情绪表达和画面的质感。

  “拍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电影必须严格做减法,电视剧大不了多搞一集出来。”

  马会武解释道:“反倒是调色上……咱们这两部摄像机不是同一型号,拍出来的色调也有些微差别,很多镜头都必须先进行色调中和,然后才能剪到一起用。”

  这也没办法,两台摄像机分别是电视台和津影厂提供的,一个德国货一个日本货,最后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就是整体调的偏黄一点,这样才能盖住原本的区别。

  张延对这种色调其实不太满意,总觉得有些土气的感觉,配不上他刻意强调的都市感。

  尤其是在案件还原的部分,他当初写剧本时参照了欧美悬疑剧的氛围,可这色调完全没那种感觉。

  “这你更别指望了。”

  马会武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道:“欧美人五官比较立体,用那种明暗对比强烈的打光,拍出来就比较好看,但换成咱们亚洲人拍出来就不行了。

  不信你去找找日本的电视剧,小鬼子的技术不落后吧?可他们也很少用这种对比强烈的拍摄方法。”

  这次参观后期制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张延也算是颇有收获,原来从文字转变成画面,需要考虑的东西还有这么多。

  到了月底28号。

  高考分数终于能打电话查询了,张芳的最终成绩是407分,其实比平时还差了一些,但考上广播学院问题不大。

  这丫头得了消息,激动的跳到张延背上,像只猴子一样吱哇乱叫。

  很快父母也打了电话来,让把张芳送回老家收收心,免得在外面玩野了,去了学校也不安生。

  当然,最主要还是怕她打搅了张延工作。

  于是到29号,张延又载着妹妹回了老家,这次路上遇到了设卡收费的,好在要的不多,20块钱就放行了。

  回到恒江。

  刚到报社家属院门口,就看到张兴国和孙晓红伸长了脖子在路边张望。

  “爸、妈~”

  张芳不等桑塔纳彻底停稳,就推门下车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原来你们这么惦记我啊!”

  结果刚扑到近前,就被孙晓红一把按住,直接在屁股上抽了一巴掌,骂道:“死丫头,你不是说能考430吗?”

  “呃~”

  张芳懵了一下,才撒娇道:“哎呀,反正分数已经够了,多几分少几分有什么区别嘛。”

  张延在一旁看父母表情有些不对,便问:“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家又出了劫车杀人的大案,逃跑过程中遇到警方设卡,又枪杀了两个J察抢走了J车。

  怪不得老两口会提心吊胆,跑去院门口等着。

  孙晓红忧心忡忡的道:“以后你尽量别开车跑长途了,还是坐火车安全一点,最多也就是丢点钱。”

  “您放心,等人家车主回来,我想开都没处开去。”张延宽慰了她一句,顺势岔开话题道:“这要是跟去年那伙人比,谁更嚣张?”

  “去年那个纯粹就是傻大胆!”

  张兴国不屑道:“拿着枪跑去京城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那些同伙被武警包围的时候,都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呢。”

  孙晓红紧跟着道:“我看啊,这严打还是不能停!”

  一家人说说笑笑回到楼上蜗居。

  虽然孙晓红不住数落女儿没心没肺,光知道惦记着出去玩,差一点就给考砸了,但还是做了半桌子她爱吃的菜。

  至于另外半桌子,当然是张延最爱吃的。

  当天晚上,一家人各自躺到床上,孙晓红就开始畅想女儿学业有成的样子,期待儿子在京城买了房,再娶个漂亮贤惠的老婆。

  张兴国则是宽慰张延不要着急,没有几个作家是能长期保持最佳状态的,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心灰意懒。

  看来父亲一直有在追订《通俗小说报》,而且还关注到了销量下滑的情况。

  听着父母的叮嘱唠叨,张延感觉前所未有的踏实,迷迷糊糊进入梦中后,又一次梦到了那台液晶屏幕。

  然而就在他抖擞精神,想要看看这次能接触到什么新鲜讯息时,却见中年作者缓缓打出几个大字:

  【卡了,请假一天。】

  …………

  这次回来张延就没打算久留,不然也不会明晃晃开着车回到家属院了。

  第二天一早,趁着三姑六婆还没找上门,他就辞别父母离开了恒江。

  不过这次没回津门,而是直接去了京城跟陈虹团聚。

  正所谓小别胜新欢,陈虹这次不但格外的小意殷勤,还专门在公寓里装了台空调,说是方便张延平时写作。

  张延感动之余,也就没好意思去赴姜珊的约——正好姜珊也去拍电视剧了,暂时顾不上骚扰他。

  不过他倒是悄悄见了陶荭一面,还拿钱给她报了补习班。

  陶荭自然是百般拒绝,最后张延直接把学费交了,表示学不学在她,但这钱肯定是不会退的。

  陶荭这才无奈接受。

  临分开的时候,陶荭给出了再续前缘的暗示,但张延这次终于抵受住了诱惑——主要身上整整齐齐的,这诱惑也确实不够大。

  等回到陈虹的公寓,张延自觉‘清清白白’,腰杆子顿时又硬了几分。

  又过了两天一日三餐的生活,张延便带着陈虹跑去商贸中心附近搜罗房源,试着在小巷里贴了一些买房告示。

  结果因为业务不熟练,被一戴红箍的大妈骑着车子撵了两条街。

  张延自己倒是没什么,可陈虹实在是跑不动了,毕竟她穿的是双高跟鞋。

  “大妈,我们认罚行了吧?”

  张延扶着上气不接下气的陈虹,无奈道:“要罚多少您说话。”

  “乱贴广告影响市容,按规定罚款五毛。”大妈麻利的掏出小票,沾了点唾沫撕下一张递给张延。

  听说才五毛钱,张延和陈虹对视了一眼,都觉着这两条街跑的有点冤。

  不过刚刚看到戴红箍的大妈,他们做贼心虚直接就跑了,根本没想起还能认罚。

  接过那小票,张延又从兜里翻出枚五毛钱的铜币,递过去问:“大妈,这下我们能走了不?”

  “急什么?”

  大妈盯着张延和陈虹问:“你们是做什么的呀?”

  “还能做什么,想买房呗。”

  张延说着,把剩下的小广告展示了一下。

  大妈看也不看,没好气道:“我是问你们做什么工作的!”

  张延和陈虹面面相觑,难道贴小广告还要留案底不成。

  因为实在不托底,张延含糊道:“就一般工人呗。”

首节 上一节 50/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