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是相信自己的样子?
却说阎晓铭正在办公室里生闷气,就有人过来通报,说是《天津卫》的编剧张延到了,目前正在会客室里候着。
得~
这又来一个投机的,制作中心也算是‘众正盈朝’了。
阎晓铭无奈的叹了口气,起身朝着外面走了几步,忽然想起现在筹备组不是自己的一言堂了,于是又对来人吩咐道:“去把魏主任和陈经理也喊来。”
于是一正两副,三个人凑齐之后,这才去了电视台的会客室。
虽然早就听说,张延是位年轻作家,但看到真人之后阎晓铭还是忍不住有些唏嘘——这么年轻有为,怎么就误入歧途了呢?
而陈志朋看到张延正津津有味的,翻看着电视台的广告招商宣传册,却是眼前一亮。
不等阎晓铭这个当家做主的开口,他就抢上前询问道:“张老师,你对我们的招商宣传册有什么看法、意见吗?”
张延刚放下手里的宣传册,听到这话不由诧异的反问:“您是?”
“我是广告部的副经理陈志朋,这份广告招商宣传册,就是我领着人弄出来的。”
“噢~”
张延虽然不知道广告部的副经理跑来干嘛,但也知道陈志朋在电视台,肯定是有一些影响的。
见他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张延略一沉吟,便道:“单以招商宣传而论,算是还不错,但在主观能动性上差了一些的。”
见张延挑刺儿,陈志朋非但不恼,反而直接坐到了张延对面,热切的追问道:“您请说。”
阎晓铭和魏立本对视了一眼,也只能无奈的在两侧落座。
张延见他们没有要开口的意思,便冲两人点点头,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剧本,翻了几页指着上面道:“您看啊,像这里——女主角点破里面的吼声,是用录音机反复播放的,看到这句话您有什么想法没?”
陈志朋盯着看了一会,皱眉道:“很符合女主的人设,表演系的大学生,应该对这些接触比较多。”
张延有些无语。
不过他也能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人才能打破这种桎梏,做出突破性的创举。
如果不是在未来梦中见识了太多新鲜东西,张延自己也未必能有超脱时代的眼光。
“您看啊。”
于是他干脆挑明了道:“如果咱们这段话改一改,比如女主十分笃定的表示:这是咱们津门生产的XXX随身听,音乐通透、人声清晰,经久耐用,一般人根本听不出来,也就我们这些经常接触的才能听出些许差别。”
陈志朋猛的站起身来,激动的一把扯住了张延的手,狠命的摇晃着道:“张老师,大才啊!”
国内第一个有植入广告电视剧,是1991年9月22号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眼下这部剧也正在筹备当中,要到四月份之后才会开拍。
张延提前捅破这层窗户纸,对于陈志朋来说不啻于石破天惊。
他拉着张延的手恨恨恨晃了几晃,又激动道:“张老师,您把词儿写下来,我这就去问一下生产随身听的合资厂,看他们要不要在咱们电视剧里做广告。”
顿了顿,又恶狠狠加了句:“如果他们不愿意投钱,我就去找他们的对头!”
“您瞧。”
张延笑着抽回自己的手:“主观能动性这不就来了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
陈志朋用力点头道:“广告不局限于广告,可以放在任何形式当中,只要咱们脑筋活泛主动想辙,完全可以更灵活的展开业务。”
“这么快就能举一反三,陈经理果然不愧是广告部的精英。”
“不不不,还是张老师您启发的好。”
“那也要……”
“咳~”
眼见俩人开始互相吹捧,阎晓铭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泼冷水:“这是不是应该先报给台领导审批?咱们拍的是电视剧,要是塞进去一堆广告……”
说着,他忍不住大摇其头。
陈志朋毫不犹豫的针锋相对:“阎主任,你这就是死脑筋了,这也是为台里创收,减轻你们制作中心的财政负担,而且也推广了咱们津门生产的商品,堪称一举数得,有什么不可以的?”
阎晓铭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一旁的魏立本。
魏立本揉着下巴想了想,不出意料的表态道:“陈经理说的有些道理,但还是应该先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
而一旁的张延听到陈志朋和阎晓铭针锋相对,心底就暗叫不妙,这怎么一来就把方丈给得罪了呢?
第34章 病急投对医
其实马原之所以要叮嘱阎晓铭,要多听听张延的意见,主要是担心阎晓铭和导演串通一气乱改剧本。
毕竟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在电影圈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至于‘什么意外收获’云云,不过就是随口一说。
可让马原没想到的是,竟然真有意外收获,而且还来的这么快。
他挠了挠头顶的地中海,再次感慨道:“作协里面有能人啊,可惜他现在是津门文学的台柱子,而且是刚刚调过去的,不然把人挖到咱们电视台就好了。”
说到这里,马原忽然突发奇想:“对了,你们说能不能让这位小张作家,也给咱们的三产企业也出出主意?”
“这……”
阎晓铭欲言又止。
陈志朋则是一如既往的快人快语:“马台长,您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咱们那几个三产企业纯粹就是产品力不行,去年又不是没打过广告,结果呢?全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陈志朋在电视台是出了名的年轻有才,这两年在广告业务上也是一枝独秀,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副职,就是因为嘴上没有把门的。
但这话虽然不中听,却说的是大实话。
电视台的三产企业确实不争气,或者说不只是电视台三产,全国的三产企业就没几个好的。
三产企业最初是国营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子弟就业问题,开办的附属企业,普遍人员臃肿、技术含量低下。
随着这两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它们论质量比不过国营大厂,论价格又拼不过乡镇企业,经营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当中。
这是从根儿上出了问题,即便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三产的窟窿还是越来越大,偏偏涉及到各方利益,又不能一关了事。
“先试一试嘛。”
马原虽然也觉得不怎么靠谱,但做领导的金口玉言,怎么能因为下属几句话就改弦易张呢?
所以他坚持道:“你们先跟小张同志讨论一下,如果他真的能想出好主意,有什么不违反原则的要求,咱们都可以答应。”
顿了顿,又道:“在电视剧里打广告这件事,我原则上是赞同的,但不能太多、太明显,否则让人挑出毛病来也是个麻烦——这样吧,我回头向台长汇报一下,研究看看这个尺度怎么把握。”
这也算是给了广告部一个甜枣。
于是阎晓铭和陈志朋,再次回到了会客室。
张延正跟魏立本天南海北的瞎侃,见这两个正主终于回来了,他忙起身问:“阎主任,敢问咱们制作中心,对拍摄流程有什么具体规划没有?”
其实他更想问选角的事情,但总不能一上来就喧宾夺主。
“这个么。”
阎晓铭随口打了个官腔道:“咱们这部电视剧很受上面重视,所以具体拍摄流程需要仔细研讨后才能定下来——到时候我们肯定也会和张老师你进行沟通的。”
说着,斜眼看向陈志朋。
他对马原拍脑门做出的决定并不感冒,所以就希望陈志朋出面转述。
但陈志朋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阎晓铭不由暗暗后悔,刚才真该带魏立本一起去的——可带走了魏立本,谁来招待张延呢?
最后,他也只能将马原的想法,跟张延简单的说了一遍。
然后又提前找补道:“我们马副台长也就是随口一提,就算想不出办法来也没关系。”
张延暗暗盘算了一下,觉得这倒是个扩大自己话语权——就算最后没能帮上忙,也可以预先为‘寻人启事’做个铺垫。
于是他爽快道:“这还真巧了,我正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该怎么张嘴呢。”
还真有要求?
阎晓铭微微蹙眉,正想询问张延想要什么,就听张延又道:“能不能先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电视台三产企业的情况?”
阎晓铭就没急着开口,而是转向了魏立本。
作为办公室副主任,魏立本对三产企业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即就给张延简单介绍了一番。
到底是直辖市的大单位,津门电视台单只是三产企业就有四家,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两家。
张延简单在纸上记录了一下,听到其中还有一家方便面厂,不由诧异道:“方便面厂也亏损了?”
在他印象中,方便面算是紧俏商品,至少恒江本地的方便面厂就活的相当滋润。
“津门这边竞争比较激烈。”
魏立本叹气道:“本地就有好几家,再加上京城的、河北的,甚至就连东北的方便面厂都想来掺一脚,市面上的方便面品牌,林林总快有小二十家了。
偏偏咱们光明面粉厂买的是二手老机器,口味上稍微差了那么一点,价格上也……你知道的,毕竟是三产企业嘛。”
是啊,毕竟是三产嘛,倒也并不足奇。
张延接受了这个解释,然后又对魏立本道:“魏主任,您能帮我找几袋光明面粉厂的方便面吗?”
“有有有。”
魏立本忙道:“咱们电视台食堂就有,屯了一百多箱呢。”
陈志朋在一旁小声吐槽:“卖不出去的玩意儿,可不就只能推给咱们了,年底估计又得一人一箱当奖金发。”
要是白给的也就罢了,问题是他辛辛苦苦拉广告费赚来的钱,有一多半都填了这几个三产大窟窿。
“那咱们就去食堂瞧瞧。”
张延如此提议,其它人自然也不会反对,于是一行人就转到了电视台食堂里。
“呦,魏主任,您怎么这时候来了?!是不是要安排……”
在这里,办公室副主任魏立本的面子,显然比阎晓铭这个正牌子主任更大,毕竟县官不如现管嘛。
“今儿是有正事!”
魏立本打断了大厨的话,板着脸道:“方便面呢,拿几袋出来。”
“就光明面粉厂生产的那些?”
“对。”
大厨有些莫名其妙,一般人对方便面感兴趣也就罢了,但这几位中层领导又不是没吃过见过的主儿,怎么突然就想起这一口来了?
不过他还是很快取来了几袋方便面,张延拆开后发现里面就只有一个粉包,再随手一掰,面还有点发潮。
发潮是这年头方便面的通病,虽然不影响食用,但味道肯定要打个折扣。
张延感觉未来应该是有办法避免的,但这不是他现在要关注的。
他自顾自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厨师们还以为是来检查卫生的呢,鸡飞狗跳的紧着清理。
主管食堂的领导,也很快闻讯赶了过来,对魏立本就一通埋怨:“老魏,你这下来检查也不通知一声,你叫我……”
“不是来检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