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1990 第110节

  安文大喜,转身就准备去外面找公共电话。

  王晶花连忙喊住了她,招呼自己的助理拿来一台大哥大,道:“你用这个打吧。”

  “这是?”

  “公司前两天刚给配的,我们两个最早加入的经纪人,还有音乐总监都有份。”

  王晶花说的云淡风轻,却让安文酸的差点倒了牙。

  要知道现在一台大哥大可是要两万多,三台就是七万多,而普安公司大半年的纯收入,都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安文心情复杂的接过大哥大,走到角落里给丈夫打了电话。

  苏跃听说王晶花答应帮忙推荐,也是高兴的不得了,转头就叮嘱高风抓紧时间准备,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歌。

  其实高风最近,已经起了要和普安解约的心思,原本历史上普安就没什么大起色,全靠王晶花劳心费力带火了一对儿双胞胎兄弟。

  后来高风因为自己写的歌,都被苏跃拿给了双胞胎兄弟出专辑,在1993年初毅然和普安解约。

  现在虽然苏跃虽然没有拿走他的歌,但普安的发展却比历史上更为艰难,说是签约歌手,干的却都是在酒吧驻唱的活儿。

  即便是目前最受重视的高风,也不过就是驻唱的场子更高档一些。

  这么下去,高风实在是看不到希望,所以就萌生了退意。

  结果这突然听说,普安竟然还能搭上圆梦的线,高风顿时对苏跃夫妇高看了不少。

  圈里谁不知道圆梦的张总是业界最牛点金手,用一个官司捧红了王露瑶和《我为歌狂》,《我为歌狂》又捧红了旗下的歌手,拼盘专辑两个多月就卖了180万张。

  这简直是就是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以现在圆梦的体量,只要手底下漏出点资源,就足够自己受用不尽了。

  当然最好是能跳槽到圆梦去!

  也不知道普安和圆梦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一刻,高风是既担心普安的关系不够硬,又担心双方的关系太硬,因为没那样他就没办法跳槽了。

  …………

  而就在高风打定主意,想要趁机抱上圆梦大腿的时候,跟着王晶花去‘觐见’张延的徐哥,也献上了自己带来的礼物:

  一首指南针乐队的原创歌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PS:详见作话。】

第146章 歪打正着

  根据徐跃进——也就是徐哥的说法,他给指南针乐队攒过几次局,一直挺喜欢这首《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这次被王晶花推荐给张延,想着应该给张总准备个见面礼,于是咬咬牙,拿1500块钱买下了这首歌的版权。

  张为宁和张亚冬俩人鼓捣了一下午,发现这歌确实挺适合改成流行歌曲的。

  但具体怎么该,两人却出现了分歧。

  张为宁觉得应该保留摇滚的爆发力,突出歌曲本身的愤怒与挣扎,直到最后的毅然决然;

  张亚冬则觉得这首歌最抓人的地方,是那股脆弱的迷茫与忧伤,以及那种层层递进的情绪转变过程。

  看到两人争执不下,张延干脆让他们各自搞一版出来,看看谁的理解更正确。

  与此同时。

  许魏也拿出了两首新歌,一首是《我的秋天》,一首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后面这首歌是他根据公司的要求,量身定制的劝学歌曲。

  整体质量当然比不上《执着》,但因为有张为宁的帮助,这首歌明显更适合许魏的嗓音条件,唱起来有股子娓娓道来的爹味儿,就像是老父亲在喋喋不休的劝说儿女上进。

  年轻人估计不怎么爱听,但老登们应该很愿意点给儿女听。

  哪一边消费力更强,不问自明。

  所以张延当场拍板,把这首歌加入了MV霸屏计划——这也算是许魏正式出道的作品了。

  至于另外一首《我的秋天》,悲悲切切的不太符合要求,所以张延劝他留给自己的专辑,当做主打歌之一。

  当天晚上。

  张延专门摆了一桌,庆祝王忠旗和徐跃进的正式加入圆梦,另外也预祝许魏第一首歌能够大卖。

  十几个人济济一堂,连曹芳都抱着孩子来了,就只少了陈虹和她的助理。

  因为陈虹赶到京城时,《长大后就成了你》的作者已经回了东北老家,不过听说是圆梦看上了自己的歌词,对方答应会尽快赶到京城。

  陈虹在电话里说,正好有阵子没见张芳了,干脆就留在京城等着作者,顺便带张芳去买几件冬天穿的衣服。

  女朋友这么温柔体贴,自己却……

  唉~

  真是不应该啊。

  是夜,张延羞惭的把头埋到王露瑶胸前,久久没有抬起。

  …………

  两天后。

  张延正在一间老旧的民房里,拍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MV,张为宁和张亚冬就联袂而来,端出了各自改编的作品。

  成天跟音乐人泡在一起,张延现在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是水涨船高,但你要说从两张谱子里分辨出水平高低,那还是太难为他了。

  反正拍MV也简单,于是他把现场留给了王晶花,跟着两人回到了津门台的录音棚——这里已经正式租给圆梦了,当然电视台的人有需要也可以临时借用。

  “张总~”

  提前得到通知的田振、韩荭、王露瑶,早都在录音棚候着了,一见面,田振就打趣道:“听说你刚刚评上津门十大杰出青年了?”

  “昨天刚通知的。”

  张延摆摆手道:“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就是帮着市里搞活了两家企业【光明面粉厂、磁带厂】,外带从港台等地招商引资,让津门的GDP在今年实现反超,重回第四而已。”

  根据今年一季度统计的结果,去年重庆以毫厘之差超越了津门,而今年津门凭借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已经成功反超了重庆,夺回了第四城的名头。

  张延不敢说是居功至伟,但起码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大杰出青年只是酬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市里还准备他安排个代表名额。

  可惜他不想从政,否则肯定是个火箭干部。

  “你这也太嘚瑟了!”

  田振冲他翻了个白眼,现在圆梦旗下几个歌手对待张延的态度,多少都带了点敬畏,也就是田振依旧大咧咧的。

  张延走到调音台附近,就见旁边摆着两个果盘,里面除了苹果橘子香蕉,还有一大串葡萄。

  “呦,这都马上十一月了,还有新鲜的葡萄吃?”张延说着,捻了两颗一起塞进嘴里,然后悄悄冲王露瑶扬了扬眉。

  王露瑶立刻涨红了脸,旋即又有些幽怨。

  同时吃掉两颗葡萄,张延坐到了监听台前,看着张亚冬把伴奏带放进去,问:“谁先来?”

  这背景音乐,是张为宁和张亚冬联手搞出来的,目前还比较粗糙,但勉强也够用了。

  “我来吧。”

  田振自告奋勇,而她要演唱的,自然是张为宁改编的版本。

  看她拿过歌词曲谱,就潇洒的推门走进了录音室,显然是已经提前演练过了——没办法,人家毕竟是情侣嘛。

  虽然有私相授受之嫌,但田振的唱功却是毋庸置疑的。

  她这一版充满了力量感,将那种遇人不淑的伤心和愤怒,层层推进的爆发出来,将摇滚与流行乐结合的几近完美。

  毕竟她这嗓子本来就偏摇滚乐。

  单论感染力的话,非但超过了指南针乐队的原版,也压过了陈琳的版本一头。

  听完田振的演绎,张亚冬明显有些紧张,凑到张延面前小声道:“张总,我这一版其实……嗯,或许应该……就是吧。”

  听他吞吞吐吐的,张延斜了眼韩荭和王露瑶,询问道:“是不是咱们公司内部,没有太适合的歌手。”

  张亚冬就是这意思,但他一刚来的新人,哪敢臧否功成名就的圆梦五虎?

  见张延领悟了自己的意思,他暗暗松了口气,又忙谦虚道:“主要是我水平有限,没有张哥那种量体裁衣的本事。”

  临时请外援也来不及了,所以最终张延决定让韩荭和王露瑶都试试。

  张亚冬这一版和张为宁的版本,有着很大的区别。

  张为宁的版本重在控诉和情绪宣泄,就像是在不断积攒力量,最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决裂。

  而张亚冬这一版,则更像是一个无助的女人,努力想要挽回自己的爱情,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苦苦询问:我到底怎么才能读懂你的柔情。

  韩荭明显不适合,她的唱法更偏向于国家队那种,正大堂皇,缺少那种如泣似诉的感觉。

  王露瑶却给了众人一个惊喜,本来她的歌声有点平,但今天却明显带着些低沉暗哑,而她展现出来的情绪,也十分契合张亚冬这一版的要求。

  如泣似诉、幽怨缠绵,而且情绪也在不断累积当中。

  别人不明所以,但张延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嗓音低沉是因为昨天的盘肠大战,而这情绪之所以对味儿,则是因为陈虹预计今天傍晚就能回到津门。

  王露瑶虽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这才刚刚食髓知味就被打断,是个人都难免会有幽怨不舍。

  再加上张延这个罪魁祸首,就坐在玻璃墙的对面,四目相对,她那情绪越酝酿越足,也就不奇怪了。

  “太棒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等王露瑶一曲唱罢,张亚冬激动道:“张总,这歌还有一些瑕疵,你等我再根据露瑶的嗓音特点调整一下,我保证不会比宁哥那个版本差多少!”

  不过他这兴奋劲儿只持续了两天,就逐渐转成了迷茫。

  因为王露瑶越唱越没那味儿了。

  这种消失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循序渐进,所以张亚冬还以为是自己调整的方向出了问题,可又实在找不出是哪里不对。

  看张亚冬抓耳挠腮不明所以,带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回到津门的陈虹,似笑非笑的问张延:“亲爱的,要不你再帮着调教调教?”

第147章 初见老谋子

  【有个白事,两更。】

  张延没接这话茬,倒不是怂了,主要是他要带着陈虹一起回京城,帮忙筹办余桦的婚礼,就算要调教王露瑶,那也是回来之后的事儿了。

  或许是因为被张延拉着拍广告,让余桦搬到京城后的处境没那么艰难,没有陷入靠吃软饭活着的地步。

  所以这场本该在秋天举行的婚礼,一直拖延到了初冬时节。

  而在去参加婚礼之前,张延先去港口提了自己新买的八代皇冠。

  这车正规进口落地得60多万,水货也得30万往上,但张延这辆是海关查扣的,上面给特批了手续,连上牌拢共就交了20万。

  这也算一种变相的奖励了。

  三缸变六缸,三米六变四米八,而且开着空调都能飙到100迈了,这感觉就像是鸟枪换炮。

  要不是答应给余桦做婚车,张延都恨不能拉着陈虹,先感受一下后座的丝绒内饰。

  因为办手续耽误了大半天。

  等两人赶到京城的时候,余桦那出租屋门口早已是高朋满座,当初鲁迅文学院那批人来了差不多一半,甚至还有专程从广西赶过来的。

首节 上一节 110/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