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第44节

  “老康,我这设计的车可是市面上没有这款式的,造出来后不会有人来偷设计图吧,有人给我来个美人计什么的。”

  “你除非造出飞机和坦克,一辆汽车,车上有新技术嘛。”

  在新建好的车间这边,江成跟康书记闲聊着。现在没人的时候江成喊康达里为老康了,是江成前两天喊周厂长老周的时候被他听到了,他要求江成这样喊的。

  康书记现在上任了,按照道理是周厂长应该让出办公室的。但他不想那么麻烦,在新的车间这边弄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室。

  现在也不插手机械配件厂的管理,来厂里一周了,他也没召开过一次会议。

  上次康书记让江成在名义上拜某人为师的事情,并不需要人过去,在那边已经上报声明了。并且申明空气压缩机螺杆技术是那位大佬掌握的技术,江成只是利用了学到的技术升级了设备。

  江成还以为他搞一样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就要让谁出头来申明一下呢,除非他肯去其他地方工作。

  但他发现自己是想多了,他要是设计车辆什么的,哪怕再实用再好看,都随便报道随便折腾。

  因为那只是设计比较优秀,江成之前搞的完全是原理方面的提升,性质是不一样的。

  江成设计的车辆造型再好,起码结构上面的技术原理没有突破。

  这就好像两个武者在比试,厉害点的人最多是招式精妙,都是在修炼武术的范围内。你跑过去飞天而起,玩修仙。这完全是两个性质,概念是不同的。

  “有新的东西,没有新的技术。”江成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呵呵,要不了几天你要东西就送过来了,我倒是想看看你造的车如何。”康书记笑着说道。

  “送过来也不可能立刻造的出来,对了,老康,能不能给我弄一把步枪。”江成说出了今天来这边找康书记的真正目的。

  “你要步枪干什么。”康书记询问道。

  “这都四月了,去乡下打鸟呀,你没看见到处都是麻雀嘛。”江成说道。

  “行,过几天给你带一把来,你会打枪嘛。”康书记说道。

  “不会。”江成很诚实的说道。

  “保卫科的人都会,你到时候找他们教。”

  康书记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好的一个工程师,不忙着设计东西。想要枪去打鸟,要枪就算了,还不会打。

  “老康,那你忙,我有点事情先走了。”达到目的的江成立刻开溜着说道。

  不过在这个时代一把步枪真不算什么,有些兵工厂转行或者跟地方企业合并的,保卫科可能连迫击炮都有。

  江成开溜是真,有事也是真。

  升级设备的零件在这几天终于到货了,并且怕质量有问题,都是多定了一些的。以后要是有零件坏了,也可以维修。

  今天要开始拆设备了,有托盘车运输,拆下来的设备直接送到第八车间,第八车间以后就是精密零件加工车间。

  江成从康书记那边离开,直接去了八车间。拆卸设备,不需要江成过去,有机修工和操作工在那边,拆下来的零件都会运输到八车间。

  上次升级了一次的钻床现在已经有电机厂的人在更换电机,更换电机后,再组装一些零件和开关,可以进行电控移动定位。

  给发动机的油嘴开孔其实足够了,江成虽然没把曲轴的生产办法解决,但之前想的油泵和油嘴是可以生产的。

  直接跟柴油机厂合作,甚至是昌城之外的柴油机厂。能少进口一点东西,也就能减少以后的一些债务。

  江成看到有人在更换钻床的电机,也立刻安排人把安装好的压缩机设备拆开,并且还电工过来一起调试安装压力开关。

  装了这个开关,以后气压值到达一定数值后就会自动断电。气压没有了后里面的装置又会连接通电,形成自动加气。

  这样一来,操控人员以后只要开启了设备,就不用管这个空气压缩装置了。

  把自动装置安装好后,江成又喊人过来拆开钻机部位,安装一些零部件,从手控移动改成电控。

  以后操作加工要钻孔的零件,只要调试好固定点,能开孔都在一个位置,并且孔的大小也会精确。

  等厂里这批设备全部升级后,江成打算不把精力放在设备升级上面。

  他觉得自己搞曲线救国一样的,其他地方有轮胎厂,昌城却没有。起码现在没有,如果江成设计的产品被看重,批量生产需要轮胎。可能就会让昌成的橡胶厂提前开始研究轮胎生产。

  就像手工托盘车,现在橡胶厂就在生产棉纤维的小轮子。人家单独弄一个车间,一下招了十多个人,对于橡胶厂来说这就是工作指标呀。

  在八车间,除了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江成一待就是一天。他不光要调试再次升级的钻床,还要调试,并且给操作人员讲解一下。

  有时候看上去不难的事情,随便折腾一下就是一天。

  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江成才回办公室。

  谭雅萱是在办公室绘图,设备升级,哪怕很多结构跟之前的设备一样,都要重新绘制一份,这些天有她忙的了。

  而张东胜在跟着别人拆卸设备,他可以不动手,但要全程观看着,拆开后的设备内部结构,是不是跟图纸一致,以后碰到类似的设备要快速掌握如何操作。

  “老江,这是下午送过来的报纸,你看一下这里,汽配厂上报纸了。”谭雅萱见江成回来了,离开给他看了一份报纸。

  “汽配厂不是早就上报纸了嘛,这~,全国性的报纸,好家伙。”江成看着报纸的报刊名字吃惊道。

  这年头大家都讲究荣誉感,不管弄出来的东西能不能批量生产。单纯能上报纸,都能刺激很多人积极投入创造和研发中。

  昌城汽配厂在全国性报刊上的报道板块不大,但江成还是看到他的名字了。

  之前汽配厂造出了三轮汽车的时候,昌城这本几家报社都报道了,在技术设计人员上面都单独报道了是机械配件厂的工程师江成。

第80章 你怎么看

  一九五六年,四月十号,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说到这第一汽车厂,其实在国内解放的第二年就开始筹备了,派人去学习相关技术。

  一直到了五三年,才开始准备真正的开干。

  虽然也是仿造苏联的卡车来制造,但跟其他单位仿造的不一样。

  第一汽车厂可以说是在试制过程中就彻底消化了生产技术,并且在消化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

  也就是说如何来生产选定的卡车,他们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而且为了造出属于国家真正能不借助其他力量的汽车,可以说是第一汽车厂在举全国之力在造车。

  调取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直接组建了整个的汽车制造产业链。

  车子还没造出来,属于一汽的职工就已经有将近两万人,这是指正式有编制的职工。如果算上学徒工和临时工,将近三万了。

  一汽也属于国内大型企业第一批给职工建设职工楼的企业之一,职工太多,不建职工楼对于很多职工上下班不方便,甚至没地方居住。

  一汽的技术部门,几人正在抽烟。

  一汽的使命是什么,打破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所谓的不能造车不包含单纯的仿造,因为仿造一般会太死板,完全是一比一的复刻。

  仿造出来的汽车,也可能是一辆组装车,真正的造车技术并没有掌握。

  比如天津和武汉都仿造出来过吉普车,就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仿造,那种一个螺丝都要复刻的仿造,根本就没自己的技术,而且配套设备都要进口。

  那根本不能算是中国能自己造车,能自己造车是掌握了全部的流程和技术。

  而现在一张报纸,报道了昌城那边试制出了一辆三轮汽车。

  这报纸不是当天的,已经是好几天之前的报道了。报纸报道的内容很简短,但一汽的工程师发现一个问题,昌城那边的三轮汽车不是仿造的。

  这几天还特意派人去调查了一下,在零部件方面,除了一些基础的,基本都是采购过来的。

  虽然能证明那边还没有独立生产汽车的能力,但你不能说人家没有造车的技术。

  如果给一个人一辆车的主要构造零件,不包含底盘和一些东西。在不参考其他车辆的情况下,就把零件组合起来,还自己设计了个底盘和完整组装。

  你要说这都不算技术的话,那一汽在解放头几年弄了一个小组的人员去学习造车,那他们学的是什么。

  就像现在一汽的工程师,放弃现在在生产的卡车,给他发动机,轮胎,变速箱等等。让他用这些东西别造卡车,造一辆能算的上是汽车的车就可以,可能短期内都没有一个人能做的到。

  以前可以不承认那些仿造的车,没有掌握技术不算打破不能造汽车的历史。

  但现在怎么算,说人家是依靠进口零件组装的,也不算能造汽车嘛。

  如果这样算的话,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别叫汽车制造厂了,叫第一汽车零部件生产厂。

  因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能耐也就是配套设备生产比人家强嘛,在汽车的设计上,人家造的车虽然不好看,但人家造型没仿造呀。

  “老潘,你怎么看。”

  “总工,想把那工程师弄进我们厂来。”

  “别想了,那人是美利坚留学回来的。因为一些原因,工业部没重视,人家一气之下跑去昌城了,那边是他的老家。”

  “这人能造车,工业部怎么会不重视呢。”

  “他的学历只有大学,回国后不愿意跟人一起搞科研。让他单独搞项目,又说国内工业基础弱,搞不了。”

  一汽的总工程师这样一说,其他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大学生在国内也算是人才了,在底层人看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对于上层人看了,大学生只是储备人才,要有所成就,还得培养。

  大学生一般学习的是某些学科的知识,只能说有些知识储备量。并不能算是专业的人才,大学毕业后,应该读研究生,考研考博才对。

  只是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回国后能给他单独搞项目就不错了,而且还给不了大项目。这可能还是看在对方是美利坚回来的份上。

  在硕士和博士眼里,大学生的身份就好比他们是大学生,你只是一个高中生而已。学习成绩顶尖的高中生也比不过一个大学生。

  当然了,这只是打比方。大学生因为学了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因为还没进专业的领域,可塑性是最强的。

  而国内的汽车领域可以说还没起步,江成要是回国的时候就要进入这领域,可能工业部还会重视一些。又或者搞设备制造,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行。

  其实现在工业部对江成也有些头大,回昌城后,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一会搞设备升级,一会搞工具制造,后来又跑去造车了。

  很多人是一个专业都学不精,比如跟江成学同样机械动力学专业的人,毕业后投身发动机研发,一辈子可能就跟发动机死磕了。

  “行了,这事就放一边吧。我们的卡车制造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了,还是来谈谈这个吧。”一汽的总工说道。

  昌城汽配厂那边是造出来了一辆车,一汽技术部的人可以承认设计那车的工程师有点水平。

  但是在制造的细节方面,可以说很不成熟,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

  那三轮汽车,在没有优化之前,可能也就当地会少量生产一点。工业部不会同意建设怎么的生产线的。

  一汽的技术部门人员开始谈论着自己厂的卡车制造,这卡车的制造可以说是注入了无数人的心血,现在接近尾声了,更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把控。

  特别是一汽的总工,他要负责的事情很多,不像普通的工程师,负责自己领域里的事就好了。

  比如~~

  “江工,车子还没造出来。你让我带你去工业局牵这个头不好吧。”

  “老周,我们是机械配件厂,不是汽车制造厂。现在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出力,我们也省事。我们要不就不造车,要不就一步到位。造出来了,如果上面不让我们批量生产,我们就内部消化。”

  “可你这邀请的单位太多了吧,螺丝厂怎么还邀请了。”

  “老周,你知道一辆汽车上要用到多少种类的螺丝嘛。不同种类的螺丝有不同的用处,把螺丝厂邀请过来,只要愿意合作,到时候我们只要提出要求,他们去完成就行。”

  “算了,我是不懂,你在行,你说了算。”

  周厂长看着手中企业名单表说道,他没有想到江成玩的这样大。还以为一辆车就跟上次随意的弄一阵子捣鼓出来就行了。

  这次是打算直接拉上十几个生产工厂一起搞呀。

第81章 在工业局画了一个饼

  国内没有自己生产的汽车,也就注定没有汽车方面的产业链。

  就像国内现在有几家能制造轮胎的工厂,他们的工厂名字都是橡胶厂,而不是什么轮胎厂。因为人家主要经营的是橡胶之类的产品,并非只是生产轮胎。

  江成一开始想自己努力让一些东西国产化的,但他发现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发动机的曲轴问题,并不是说只有一条路子去解决。

  但换条路子,比如不用机械加工用浇筑的方式生产。那又直接是另外一个领域的技术了,而且普通材料浇筑出来的肯定没加工出来的好,所以又回归到材料问题了。

首节 上一节 44/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