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第28节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二月底的最后一天。

  今天是一个平淡的日子,但是对于昌城机械配件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七级工程师江成的带领下,昌城机械配件厂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液压手动叉车,其实也可以说是液压手动托盘车。

  手动叉车被称为托盘车,是因为这车配合托盘来使用是最方便合适的。

  叉车的货叉的确可以直接放东西上去,但是这样的话搬运一些重的东西,基本要几个人配合先放在货叉上。

  可如果根据货叉的大小,生产一些木质或者钢铁类的托盘。那么一些加工材料放在托盘上,道路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使用手动托盘车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把几百斤甚至半吨的物品运送到车间里面了。

  同样的情况,车间生产出来的成品零部件,只要装进放在托盘的箱子上面。手动托盘车就可以一个人拉到包装车厢去进行打包,再拉到仓库去等待发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现在还没这种说法。但手动托盘车生产出来,起码机械配件厂的搬运工要轻松了,甚至可能会出现搬运工过剩的情况。

  机械配件厂也是有搬运工具的,就是推车,弄一个四方的铁架子,四个角都装一个轮子,再焊一个推拉的手柄在上面就可以了。

  机械配件厂的推车都是厂里自己做的,有材料有焊工,很简单。

  但推车跟手动液压叉车相比,在运输五十斤以下的物品时,特别是零散物,手动托盘车可能真没推车方便。

  因为东西少的情况下,对于叉车来讲,也要包装好,或者放在托盘架上面。而推车放东西的地方不是货叉,是一块平板,甚至高级点是车架。东西直接往上面丢就可以了。

  但是运输的东西一点超过一百斤,推车就开始吃力了。重量要是一直加重,轮子可能都会被压的推不动。

  而液压手动托盘车,它是有核心结构和功能的,有承重轮和转向轮。货叉可以通过液压功能,把托盘升起来,物品离开地面,重力在承重轮上。

  这样的优点是不会因为物品摆放有点偏,导致不平衡。推车的话装的东西要是重,得归中放,放偏了重心就不稳,不好推拉不说,轮子受力也不均匀。

  就因为有专门的承重轮,其他的轮子在滚动时受到的压力助力就小,推动货物时就更省力。

  后世的手动托盘车,在两个人的配合下,能运输一两吨的货。这还是指的普通托盘车,有些专门定制的,能装五吨。

  但江成现在设计的不行,理论来讲,他设计的这手动叉车,是可以达到运输两吨左右的货物的。

  可轮子,零配件的材质,磨损度和密度肯定不如后世的材料。

  这都不用测试的,为了手动叉车的使用寿命着想,江成是定了一吨的承重量,也就是两千斤,起码满足了机械配件厂和大部分工厂的使用。

  后面如何调整手动叉车的成本和优化性能,找一个技术员盯着查看数据了。看一看轮子在运输多重的东西磨损会比较大,内部的零件会在使用多久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另外就是再拿一些齿轮和零件,开始专门进行检测受力程度。

  这些数据找人去负责就行了,等所有数据汇集过来,就可以开始调整了。比如齿轮的承受力足够多,可以该小点,节省材料和成本。

  要是齿轮不行的话,使用没多久就崩裂,那就只能换材料了。

  今天第四车间来了很多人,有上年年底入职机械配件厂的几个机修工,有调去八车间的肖主任和陈师傅,还有其他车间的一些主任和组长之类的来这边观望。

  因为生产的东西大家早就知道了大概的用途了,真要是效果好的话,每一个车间都希望自己能用上。

  江成其实觉得很奇怪,八车间开始建的时候,肖主任和陈师傅就调过去了。可建车间要时间的呀,那么早就调离过去,车间现在还没建好,等于现在不干活就领工资了。

  因为有液压装置,组装的时候是要有步骤的。这组装的步骤图也花了江成不少时间画出来,画的时候谭雅萱还没来厂里报道呢。

  就算有组装步骤图,第一次组装,江成还是要一步一步的指导,甚至他今天都是穿的灰色工作服亲自在组装。

  一些机械结构的零件可以指挥别人组装,但液压部位的结构,江成得来教导。因为这里不是死板的,得让厂里的一些技术员明白原理。

  活塞,密封圈,液压油等等,这些东西的作用得讲解给他们听。因为这东西组装完后要检测一下的,没密封好,就会漏油,会没压力。

  以后出现手动叉车怎么压都上升不了的时候,技术员总要会维修。

  现场很多人都拿着一本小本子在记录着,因为机修工是技术员,离的江成比较近,时不时还会提问。

  提问的人让江成感觉有些奇怪,不是问题问的奇怪,是他们说的是带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话。

  这年头会说普通话的可不多,老师教学生都是用方言,现在的小学都不教拼音的。认字靠死记硬背,上课要是没记住,不问别人,学生也无法靠拼音来读出那个字。

  而且经常出现不同的地方,一个字好几种念法。机械厂里有广播员,初中文化水平,他念厂里的公告都是用方言的。

  在江成出手,并且有人协助的情况下,上午也就是花了两个小时就把手动托盘车安装出来了。如果不是安装的时候还顺带着讲解,还能更快。

  等以后手动托盘车量产后,很多人分工组装,速度还能提升很多。

  第一台手动托盘车安装好后,就直接尝试了一下。钢铁制造的托盘,还有托盘上放了一吨的物品,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让厂里的搬运工来尝试,江成在一边教导怎么使用。

  当一吨重的东西,被一个搬运工拉出车间,车间又响了欢呼声。

  车间还有材料,这种成本不高的东西,就算是试制也不会就准备一件产品的材料。

  江成带着跟班谭雅萱在欢呼声离开了车间,留下了厂里的技术员开始组装第二辆~第三辆~~第五辆手动叉车。

  他们得对照着图纸还有刚才江成安装时记录的一些要点来安装,上年年底进厂的几个机修工,因为技术水平高,也捞到了一辆手动叉车的组装名额来进行组装。

  “小谭,你会说普通话吗。”江成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询问着身边的谭雅萱道。

  “扑~通~娃,娃~的不表~准。”谭雅萱说着她认为的普通话回答着江成。

  “呵呵~,你以后还是少说普通话。”江成忍不住的笑着说道,这哪里是不标准那么简单。完全是昌城话放慢了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那样。

  “江工,你~~。”

  谭雅萱知道自己被江成嘲笑了,但又拿他没有办法。

  不过刚才江成在车间里用普通话回答那几个说普通话的人,好像口音真的很标准。

  还有江成在跟大家讲解构造原理的时候,那认真的样子~~。

  谭雅萱脸红了,她是被江成嘲笑的脸红的,在航空工业学校学习的时候,也没谁说要学普通话呀。

第55章 周厂长感觉不受控了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都属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就是计划着来。

  如何计划的呢,比如一个地方对一些东西有稳定的需求。在有原材料的保障情况下,就搞一个生产单位,然后统计一下大概的需求,计划生产。

  就拿生产千斤顶的来说,如何计划生产。国内目前汽车生产状态几乎为零,有些车辆是试制成功,不是批量投产了。

  每一辆车的车身几乎都是工人用手敲出来的,一个月能生产一两辆就不错了。

  那么这千斤顶如何去生产,车辆完全依靠进口。一九五零年进口三千辆车,有两千辆是货车。

  一九五一年和五二年一共进口八千辆车,也是一大部分是货车之类的。

  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到现在一九五六年,国内每年进口上万辆车。

  国内的载货汽车已经在试制,是长春第一汽车厂制造的,也就是后来的解放汽车。

  江成来到这个时代也一个多月了,加上原主的记忆,在四九城也待了几个月,反正是没有见过解放卡车。

  现在就算一辆车配一个千斤顶,一年产量也不过是一万多个。一天平均三百多个,有足够的零件,可能一个不怎么大的组装厂就能够组装出来了。

  因为国内目前还不能批量造车,国内没有稳定的千斤顶订单。当然了,这里指的是汽车领域方面需要的千斤顶,还有一些工业部门也会要少量的千斤顶。

  这千斤顶的生产工厂就没有稳定的计划订单,都是根据外贸进口需求来生产的。

  因为需求少,现在国内主要生产千斤顶的工厂就两家,一家是江苏那边的液压机械厂,一家是魔都的千斤顶厂。

  这两家工厂生产的千斤顶主要是工程类的千斤顶,汽车用的千斤顶只能说是附带生产的。

  今天上午,江成把手动叉车弄出来了。下午又去车间把液压千斤顶给弄出来了,液压千斤顶比叉车容易组装多了。

  组装的时候主要就是注意一些密封性,活塞表面和油缸内壁要保持光滑没有杂物之类的。

  组装好后,测试性能也简单,直接拿厂里的吉普车做实验,顶起汽车一个部位,坚持十分钟看看千斤顶变不变形,有没有漏油就行。

  不过有一点是要说的,两件液压机械类产品是设计生产出来了。但是用的都不是专门的液压油,采购的是机械润滑油。

  因为国内连石油提炼技术都没有,根本就没有生产液压油的工厂。液压油得去进口,并且目前只用在军工和重型机械上。

  江成让后勤部去采购液压油的时候,他们都没听说过这东西。

  不过机械润滑油也能凑合着用,就是机械润滑油会因为温度的变化粘度不稳定。另外一个就是长期使用下,会出现油泥和胶质,出现了这个就容易堵住油路,然后导致液压无法产生。

  目前解决没有液压油的办法只有一种,发现没有压力后,清理油路,换新的机械润滑油。

  但一般情况下,液压千斤顶不是用在汽车修理厂,天天经常使用的情况下。机械润滑油是能够满足千斤顶的应急使用。

  就算千斤顶和手动叉车天天使用,一年更换一次就是了。能用上这东西的,哪个单位没有机修工,购买产品的时候教一下就是了。

  机械配件厂,厂长办公室。

  “知道了,你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好的,好的~~。”

  电话挂断,周厂长皱了一下眉头。厂里已经不受他完全的控制了,让他有点心烦。

  手动叉车才今天上午组装出来,周厂长还想明天打电话喊一些兄弟单位工厂的负责人来厂里坐坐,给他们一点小小的震撼。

  可才半天的时间,上级领导就打电话过来了。搭建临时生产车间,不需要机械配件厂单打独斗,财政部会调拨资金,立刻弄一条生产线出来,直接投产。

  能生产多少是多少,需要采购什么材料,汇报上去。机械配件厂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上面会让其他单位优先生产他们需要的零配件。

  在临时生产车间搭建起来之前,核算一下一条生产线需要招多少工人,要哪些方面的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可以由地方人事局调配协助安排,普通工人由厂里安排招聘。

  也就是说,机械配件厂要扩张了,有不少招工指标了。

  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周厂长稍微有点高兴不起来,有人提前上报这边的情况了。他也能猜的出来是什么人,除了年底的时候上面调任过来的几个机修工也不会有其他人了。

  北方来的人,可既然北方要派人过来,为什么当初怎么不直接想办法把江成留在四九城。

  还有厂里组织部的那几人,也好像有事情在瞒着他。

  “算了,这样也好,我也省事了。”周厂长在内心自语了一下,起码他不用为订单的事情考虑了。

  只不过周厂长有点没想到,这手动叉车需求量会如此的大。听上面的意思是能生产多少尽量生产多少。

  第一条生产线只是暂时的,后面可能还要扩张。

  明天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了,这次招工的名额应该会不少。领导班子先每人瓜分掉几个名额,然后下面的干部也喝口汤。

  最后就是内部招工了,根据工厂职工入职的年限,技术水平,家庭条件等情况,综合分析,给厂内职工一点甜头。

  厂里的优秀职工和劳模肯定有份,家里正好有几个适龄子女待业在家的,也会考虑安排掉一个。

  比较吃亏的就是厂里三十来岁的职工,有小孩可能也不够工作的年龄。这内部招工肯定是优先职工直系子女之类的,不会让他们安排亲戚过来。

  能随便安排人的是厂里的领导拿的没限制的招工名额,亲人亲戚或者朋友都可以推荐过来。

  不过这样的事情,当领导的也不能吃像太难看。名额也不能拿多,一人拿两个推荐名额就得了。

  这只是第一条生产线的扩张,以后还要扩张的。只要厂里发展的好,大家还怕没招工名额嘛。

  周厂长在办公室思考了一会生产线的事,突然想起了什么,打开抽屉拿了一些票证就离开了办公室。

  厂里平时看上去团结一致,可一旦出现了利益,很多人就有了小心思。

  有些方面已经有不受控的趋向了,周厂长还真怕工厂还没做大之前就被人摘了桃子。

  先不说厂里的黄副厂长就有一定的背景,哪怕是上面的人,周厂长也感觉有不少人关注着。

  一旦有些人觉得机械配件厂是一块香馍馍,周厂长也有可能会突然收到一纸调令,升迁了,去其他单位工厂当厂长。

  所以周厂长觉得要拉拢人,拉拢住江成,上面要是觉得江成跟他配合的好,也可能考虑这一层因素,不会轻易动他。

第56章 自行车票

首节 上一节 28/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