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第110节

  “哈哈哈哈哈哈……”

  熊孩子们一阵哄笑,才上二年级的小屁孩儿只是呵呵地笑,刚要抬袖子擦鼻涕,张正东又是一声大喝,“教不听的?!衣服被你鼻涕泡烂了,你上四年级别想换新的!你手帕呢?!”

  “在兜里。”

  “在兜里不知道拿出来?!”

  “哎。”

  小男孩从兜里掏出一条团成一团的手帕,然后开始擦鼻涕。

  “走开走开走开,擦鼻涕躲着点人。既要懂礼貌,也要讲卫生,听到没有?”

  “听到了。”

  “下一个,师昊宇!这都第几个昊宇了?会不会取名字?师昊宇!喏,你说想要羽绒服,这是不是羽绒服?”

  “谢谢张爸爸!”

  “人多的时候不要这样喊,在家里才能这样喊。”

  “谢谢张主任。”

  “你还是喊爸爸吧。”

  “谢谢张爸爸——”

  “哈哈哈哈哈哈……”

  因为喊得特别大声,倒是把张正东吓了一跳,抬手就要给这小子一个“毛栗子”,结果熊孩子挺机灵,抱着一袋子羽绒服撒腿就跑。

  这时候外面场地上全是家长,维持秩序的都是本地的代课老师,培训之后就重新上岗了,不过并不是全都进教学岗,会说普通话才行,只会方言的,就是助教、助理,还有一些生活老师的岗位。

  “给我也来一张,给我也来一张,我就在派出所拍过照,学校门口还没拍过嘞。”

  男人们缩着脖子叼着烟,一边跺脚一边笑呵呵地等着在学校招牌前拍照,能拍三张。

  一张独照,一张夫妻照,一张全家福。

  本来只是想过来蹭蹭热度的“县太爷”,这回也算是服了,准备好了的演讲稿直接塞进公文包当废纸。

  与民同乐归同乐,但过完年该愁的事情也得愁。

  因为“张安希望小学”附近三个村的劳力能出去打工之后,更多大队的壮劳力也想学一门手艺,然后让张主任介绍个工地。

  干工地最担心的不是苦,就两样,一个是能不能工钱到手;另外一个则是干完了这个工地,下一个工地怎么找。

  其余什么吃饭什么住宿,那都不是事儿,出门讨生活,有个窝儿就成。

  张正东不管这事儿,有言在先的,第一个工地干完了之后,大家各凭本事。

  毕竟赚到钱之后,是个人都会有心思,赚得多尚且还好,倘若少了,便会生出“早知道……”这个念头。

  实际上最先一批做小工的,已经有人吃到了苦头。

  有三对夫妻在“张安希望小学”项目工地出去的,男的当大工,女的做小工,然后十一月在市里自己招活儿。

  能做,也确实赚到钱了,但一对挨了打,一对还有八百来块钱没结清,一对各自受了点儿小伤然后自己扛。

  再想回来干,那是万万不行的,张正东不是立规矩,而是有言在先,讲不了半点人情。

  不过小孩儿因为是寄宿,倒也不影响来领冬装羽绒服。

  这三对家长也是希望孩子能帮忙美言几句,亦或是之前的工友们能帮帮忙。

  但在这种事情上,张叔叔的思考逻辑跟规章制度不搭界,他只知道有言在先这事儿,是为了自家侄儿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

  自己赚了名声,然后赔上侄儿的利益,那能行吗?

  当然不行。

  我张正东又不是当官的料!

  所以即便是这三家也有“哭戏”,可张叔叔当真是毫无波澜,老乡们的心都软了,他还是硬得跟铁一样。

  这下本来就服他的一帮人,尤其是“抓赌队”的成员,更加服气。

  心肠好不错,心肠软……那还是算了。

  张主任人帅心善有坚持,仁兄把弟们跟他混指定饿不着。

  即便“县太爷”也得承认,换成是他,那在这样的场合下,多少双眼睛看着,还有那么多孩子,怎么地也得先对付一下,展现一下自己的胸怀、良心。

  可惜,“张正东同志”无所叼谓。

  以至于这段小插曲传到许多见多识广老头子的耳朵里,一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这个张干部,晚生了几十年啊。

  这要是生在他们那一代,领着弟兄们一起“创业”,生活早就有奔头了。

  可太有奔头了!

  不过还别说,因为张正东的不讲情面只讲制度,消息传出去之后,好些在彭城、济城讨生活的丰邑人,都在今年提前回了一趟老家看看。

  不看别的,就看张正东这个人。

  要确实跟传说的那样,人帅心善有原则,那不消多说,一个月千把块,他们也跟张正东干了。

  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没文化的土包子,有些是早些年考上中专分配出去的,有些是参加高考考出去的,还有一些跟张正东一样,也是当了兵回老家混出头的。

  其中不乏还在厂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等等岗位上,只不过以前觉得回老家没搞头,不如在城里衣食无忧。

  可凭良心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乡土情怀的,这光景看到了不敢想象的希望,于是也就互相打了个招呼,来了一趟“张安希望小学”,就走走看看,亲身体验体验到底有没有希望的味道。

第151章 选择大于努力

  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时期的“城关镇五巨头”能够被广为人知,其实也反馈着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农业县乡的机会池非常小,很容易被人为垄断。

  机会池可以是就业机会,可以是创业机会,可以是学习机会,等等等等,它天然没办法跟城市相提并论。

  “城镇化”纵然有各种弊端,但在个体谋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它的机会是最多,就已经秒杀了任何一种“田园牧歌”。

  只有脱产的,非农的群体,才有资格去享用农村中的“田园牧歌”,本身就处在农业农村之中的自古以来群体,只是“田园牧歌”的组成部分。

  因为要谋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在离开丰邑县,前往彭城,前往济城,甚至前往江宁或者京城;又因为觉得有可能返乡不会成为背景板,不会成为“田园牧歌”这款游戏中的智能NPC,于是才会重新回到丰邑县看看。

  不一定是需要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才有资格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匹夫之义,足够了。

  有些情怀并不需要似文人墨客那般说出来写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张主任,你明年还在咱们丰邑不?”

  “我不知道啊。”

  “……”

  “我真不知道啊,我都是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

  “啊这……”

  给丰邑县的“凤凰男”们发着烟,张叔叔一点儿都不带犹豫的,“我又不是丰邑县本地人,怎么可能让我一直在这里?”

  “那你不是还管着那么大一摊子的事情?学校,还有采沙场。”

  “可不能乱说啊,你说我管学校,我可没有管学校。这个学校是彭城市管着的,现在由丰邑县代管。我的工作是保障学校的顺利建设还有投入运营,我怎么可能来管学校呢?”

  “你不能办了事就撒手不管吧?”

  “我又不是青天大老爷,丰邑县的事情,不归我管。我就负责送人进学校,送人进工厂,别的事情不过问。不信你去丰邑县打听,我是不是很有分寸,从不捞过界。”

  “……”

  在彭城市里一家机械厂当厂长的中年汉子顿时郁闷地叼着烟,瞥了一眼跟自己一起回来的车间主任,然后郁闷地说道:“张主任,你要是来丰邑当县长,我跟你干。”

  “哈哈哈哈哈哈……你说这话要把我卵笑脱吗?我连一天村长都没当过,还县长。这辈子没可能的,我就没当过官。这个什么主任,也是上面瞎七八搭的把帽子扣我头上。我懂个卵的当官。”

  “……”

  “……”

  虽然人长得帅,但张叔叔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这点儿资历,估摸着还不如说相声的县长呢。

  “再说了,我这个人喜欢吃狗肉,到时候传出去一个‘狗肉县长’的名声,那多丢组织的脸?我晓得你们是好心好意,但是心意领了啊。想要建设家乡呢,也不是说一定要怎样怎样,逢年过节回来买点土特产就行了。”

  “那万一你前脚走,后脚学校就败了呢?”

  “好事啊。”

  “啊?”

  “真是好事,我侄儿跟我讲过道理的,当一所‘希望小学’开始衰败,那就说明这所学校,大概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现在这个社会,人员的流动是非常大的,小城市向往大城市,农村的向往住城里。我是不太懂啥叫城市化,但我觉得如果说小孩住到城里去了,那么乡下的‘希望小学’关了也就关了。”

  张叔叔弹了弹烟灰,十分淡定,“当然了,那是别的‘希望小学’,我侄儿办的,那不可能衰败的,必然兴旺发达。实力摆在那里。”

  “……”

  “……”

  “……”

  一群围过来的丰邑县“凤凰男”都是相当无语,眼前这个形象确实不错的家伙,言谈水平虽然次了点儿,可道理掰扯得倒是挺明白。

  难怪家里的老少爷们儿都还挺愿意跟他混的。

  光办事儿不算啥;光会说,那也不行;又会办事又会说,那就得劲儿。

  但还是挺郁闷的。

  要“创业”,既要看历史的机遇,也要看个人奋斗。

  前者“因事成人”,后者“因人成事”。

  对于丰邑县“凤凰男”们的想法来说,这“因人成事”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人走茶凉”“人亡政息”啥的,但活在当下嘛。

  自己一辈子才活几年啊,那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还不是他们能够碰触的。

  现实主义者的美好亦是悲哀,既反对“包青天”,又拍手欢迎。

  这并不矛盾。

  反观张叔叔虽然没有上过大学,活得却极其潇洒,心里偶尔藏事儿,但也只是偶尔,平时还是有什么说什么,管你三七二十一,至少当时过瘾又痛快不是?

  面对太子港中学的校长徐兴初如此,面对“老连长”邱建民如此,面对“刺配”彭蠡的铁哥们儿刘远山如此。

  甚至,张叔叔面对“张安希望小学”的小屁孩儿还是如此。

  活得不累。

  于是在纠结和郁闷之中,丰邑县“凤凰男”的一部分人,跑去城里找老同学或者亲戚再取取经。

  得找人参谋参谋,合计合计,也有老同学比较牛逼的,在江宁市谋了个一官半职,更是深入交流了一下意见。

  主要问题不在于张正东这个家伙什么时候走,而是琢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把张正东这个家伙留下。

  那个在彭城市某个机械厂当厂长的丰邑县“凤凰男”,主观意愿上是最有想法的,因为这个机械厂已经进入到了关停倒计时。

  “郭表,你回老家看得怎么样了?”

  “不咋样。”

  在江宁市的浦子口区,“农家乐”已经兴盛,江淮省的各品种走地鸡都能吃到,大别山的绿壳鸡也有,做一顿“汽锅鸡”,两个人吃绰绰有余。

首节 上一节 110/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