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缓缓展开,寂静的氛围中,隐约透着一丝令人窒息的压抑。
随后,大荧幕上浮现出《月球大战2》的片名。
紧接着,渐渐隐去,跳出了一行字……
【在未来,地球能源危机加剧,一家名为“月球能源公司”的企业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通过开采氦-3(一种清洁能源)来为地球供电。】
【宇航员张宇是月球基地的唯一员工,负责维护采矿设备,陪伴他的只有一台名为【DS】的智能机器人】
………………………………
《星球大战》是令人失望的……
至少,对来自英国的帕森而言,提前看完《星球大战》以后,他隐约感觉到这部电影,不一定会如预想这样的大爆……
特效接近9分,但,剧情却略微有些空洞,并没有新意,像一场太空歌剧……
在1999年时,这个系列确实令人惊艳,曾让无数观众为之痴迷和震撼。
然而到了2005年,同样的套路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和陈旧了。
欧美票房的表现,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不温不火,这些年,好莱坞似乎执着于特效大片,而忽略了剧本……
此时此刻,他默默地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月球大战2》的电影开始……
《月球大战2》这部电影没有预告片,只有一副地球爆炸了的海报,看电影名字,似乎是像周阳此前的一些电影一样,出现乱七八糟的怪兽,然后所有人打怪兽的剧情……
但当这部电影一开场的那一刻,帕森却微微有些愣住。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此前周阳那些以夸张噱头为主的廉价商业片,反而呈现出一种令人意外的严肃气质。
开场镜头缓缓推进,寂静的月球基地里只有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主角陈剑锋饰演的矿工独自在控制台前工作,细腻的表演和压抑的氛围,让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注重内心戏的文艺片,与海报上地球爆炸的视觉奇观形成鲜明对比……
帕森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月球基地,心中隐约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幽闭情绪。
电影里的月球基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孤独牢笼,纯白的走廊、单调的机械声、永远循环的日常任务,连窗外的地球都只是遥不可及的一抹蓝色光点。
基地的每一寸空间都在提醒主角,或者在提醒观众,整个月球基地,这里只有主角一个人类。
电影里的机器人的机械臂和电子屏上的“笑脸”符号,非但没有减轻这种孤独感,反而加深了一抹非人环境下的诡异荒诞感。
这种严肃而又正统的科幻片叙事,令帕森愣住,随后,他渐渐坐直了身体,认真的盯着荧幕。
这部电影的镜头,采用了采用对称构图或广角空镜……
摄影师的拍摄手法,带着独特的镜头语言,让主角的身影在庞大的机械结构中显得渺小,仿佛一下子就被科技吞噬的寂静感。
这真是一部科幻片!
就在这个时候,帕森突然脑海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念头。
紧接着,他看向了陈剑锋饰演的主角……
这部电影尽管是通过镜头展现了一些日常生活,但,镜头语言,却无时无刻地在提示着所有人月球的孤独感。
在月球背面,连寂静都是双倍的,没有风,没有雨,只有采矿车永无止境的嗡鸣。
镜头里,陈剑锋饰演的张宇对着镜子刮胡子时,突然停下,有些恍惚,他发现自己已经忘了上一次听到人声是什么时候。
帕森盯着镜头里的唯一演员……
电影里的主角的合约即将到期,再过两周就能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了,然而,长期孤独的生活让他开始产生幻觉,情绪也逐渐不稳定……
这样的单人电影,镜头始终聚焦于主角个人。
在这种高度集中的镜头语言下,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极其严苛,必须具备影帝级别的表演功力。若表演中流露出丝毫的不自然或违和感,那么前期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意境,就会在瞬间土崩瓦解。
不过,这个华夏人的演技,却令帕森感受到了些许惊艳!
他似乎精准捕捉到了角色在极端孤独下的精神状态……
从机械重复日常的麻木,到偶尔闪现的恍惚与脆弱,再到充满着归家的渴望感,每一处情绪转折都细腻而富有层次……
他无需夸张的肢体语言,仅靠眼神的微妙变化和面部肌肉的抽动,便将一个被遗弃在月球上的灵魂演绎得淋漓尽致,将观众一下子就带进了整部电影里……
……
这种幽闭、压抑、充满着孤独下的环境里,【回家】几乎已经变成了最美好的东西。
而,这部电影,亦通过亲情,来渲染这种美好感……
第319章 这部电影可能要爆!
月球背面没有黄昏,当张宇第427次从采矿车下来时,控制台的日历提醒他距离回家还有14天。
基地的灯光永远惨白,他习惯性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边缘已经起毛了,相纸被指腹摩挲得发亮。
照片里妻子抱着女儿站在地球的阳光下,背后是青岛栈桥翻涌的浪花。
【DS】机器人滑过来递上午餐时,张宇正盯着视频投影里女儿三岁生日录像。
小女孩戴着纸皇冠吹蜡烛,奶油沾在鼻尖上像颗小星星。
他突然伸手去够投影,指尖穿过虚拟的烛光,整个人踉跄着栽进控制台。
“张先生,您的【正阳杏仁露】洒了。”【DS】的机械臂精准接住翻倒的杯子。
他望着机器人金属外壳上扭曲的倒影,恍惚听见女儿在喊“爸爸”。
那声音混着电流杂音,从通讯器坏掉的扬声器里断断续续漏出来。
后来他在睡眠舱的夹层发现一盒磁带,磁带里,妻子温柔的声音突然炸响在黑暗里:“.妞妞今天会写'宇'字了,总是把你工牌上那个'宇'描得歪歪扭扭“
……
放映厅里。
影评人刘家胜的呼吸不自觉地放轻。
这是整部电影最残忍的设定,在真空般死寂的月球基地里,连【孤独】都被放大了无数倍。
没有昼夜交替,没有四季轮转,只有采矿车永无止境的嗡鸣和【DS】机器人冰冷的服务提示。
而亲情,似乎成了唯一能刺破这片永恒黑暗的光。
刘家胜注意到导演的镜头语言:当主角透过舷窗凝视地球时,镜头总是微微失焦,让那颗蓝色星球化作朦胧的光斑,就像记忆里随时会消散的温暖片段。
而当全息投影里女儿喊出“爸爸“的瞬间,镜头突然推近主角痉挛的喉结和发红的眼眶,将那种近乎窒息的思念具象化。
最令人心碎的是一段蒙太奇:主角在幻觉中看见女儿跑向自己,却撞上了冰冷的舱壁。
镜头切回现实,他正徒劳地拥抱着一件印着女儿涂鸦的旧毛衣,而机器人【DS】的机械臂递来的午餐托盘,在画面里像极了祭台上的供品。
看到这一幕幕以后,刘家胜低下头。
写下了一行字。
“这不是科幻……”刘家胜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而是一场关于孤独的解剖实验,亲情是唯一的麻醉剂!”
写完以后,他抬头继续看着电影……
这部电影将“亲情和家庭”包裹成了希望,然而,却又在这种希望里,埋下了更窒息的绝望感。
主角的“三年合约”像一场骗局,时间在月球上失去意义,日历上的数字被划掉又出现,记忆碎片不断闪回却无法连贯。
电影用重复的日常片段譬如:吃微波餐、种植物、看录像,表现时间的循环,仿佛一场没有出口的梦。
更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不安的是,伴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他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也越来越糟糕……
他开始多次,不断地尝试联系地球上的家人,但信号始终“故障”……
他为了探寻真相,然后,跑出月球,寻找真相,然后在月表发生事故……
………………………………
月球基地的极简、冷色调设计,以及单调的日常工作(采矿、健身、看录像),制造出一种诡异的平静,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暗示“这里有问题,但说不清是什么”。
基地外的月表场景被黑暗笼罩,只有探照灯的光束,视觉上制造未知的压迫感,【DS】表面上是主角的助手,但它频繁“维修通讯设备”、阻止张宇外出探索,甚至偷偷擦掉监控记录,且,它的表情符号(笑脸、皱眉)看似友好,但行为却像在隐瞒什么……
张宇发现自己迅速衰老(脱发、吐血),但理论上月球任务不应导致这种症状……
他无法联系地球上的家人,而女儿突然“长大”的影像让时间线出现矛盾……
……
放映厅里。
帕森盯着荧幕里的剧情。
这是,一部克制的叙事、封闭的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和心理暗示,营造出一种缓慢渗透的悬疑感……
《月球大战2》通过精妙的悬疑氛围营造,让观众与主角共同经历了一场抽丝剥茧的真相探寻之旅。
帕森完全沉浸在这部制作成本仅100万人民币的电影中,为其中呈现的极致细节所震撼……
从充满张力的镜头语言,到陈剑锋极具层次感的表演,再到每个道具营造的沉浸式氛围,无不彰显着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
影片最令帕森感受到惊艳的是,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始终让他与主角保持高度同步的认知节奏!
在事故揭露真相前,他和主角一样被困在“模糊的不安“中,既怀疑主角可能患有精神分裂,又隐约感觉背后藏着公司阴谋。
当剧情推进到关键转折点……
主角在事故后醒来,竟发现基地里存在另一个“自己“时,帕森只觉自己呼吸都粗重了起来!
导演通过缓慢的运镜和漫长的沉默对视,将这种不安感无限放大。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后续展开:两个“张宇“不仅能背诵相同的诗句,还共享着完全一致的家庭记忆,甚至对“妻子做的蓝山牌煎饼“都产生完全相同的生理反应。
这种记忆的高度同步性将诡异感推向顶点,让所有观众都不禁屏息思考: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张宇“?
……………………
刘家胜紧紧地盯着荧幕,此时此刻,他忘记了写影评。
这部电影没有惊人的特效,没有喊打喊打的低劣粗糙演技,也没有此前电影里的一切风格……
他下意识的看了看电影的资料。
编剧:周阳!
导演:沈龙!
主演:陈剑锋。
摄影师:许云逸。
道具师:刘放!
配乐:沈虎!
……
当看到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后,刘家胜瞳孔一缩!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主创人员,都是【炫世娱乐】里的核心人员,都是跟着最初,跟着周阳一起打天下的元老!
这两年时间,随着【炫世娱乐】电影越来越火,这些元老渐渐成了整个周阳系里面独当一面的人物,在各自的领域上,取得了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很少有电影,能将他们全部都聚在一起,并下场亲自拍电影……
而这部《月球大战》,仅投资100万人民币的电影,此时此刻竟然做到了!
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