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92节

  听到要从日本进口机器,陈光良也没有表示反对,毕竟师夷长技以制夷。说不定日本机器研磨的豆奶,提高了华夏人的身体素质,将来能在战场上出一份力。

  “行,最近最短时间,我们想设计一下生产线,豆奶的口味现在还不错,而且后续可以调整。”

  问题不大,几个月时间就能搞出一套生产线来。

  这一时期,华夏已经可以生产胶鞋等,例如大中华橡胶厂是今年投产的,采取的是日本的设备和技术,后世还能生产轮胎等制品;华夏还有生产电风扇的,电机都是自己生产的,华生牌电风扇已经是市场上的主要品牌

  所以说,陈光良一开始就知道,‘豆奶’的工艺不会太复杂,如今来看,果不其然。

  实际上,最近陈光良将一半的精力,都放在了《东方日报》的筹备上。

  他亲自培训编辑、记者,亲自应聘新加入人才事宜,很多事情他都是亲自抓,这样他才放心。

  12月中旬,东方报社。

  陈光良在办公室里,和黄春荪、张静庐一起接见了‘申时电讯社’的汪英宾。

  ‘申时电讯社’是申报的总编张竹平和副总编汪英宾,背地里成立的一家电讯社,一是张、汪明显另起炉灶,二是申时电讯社实际是出卖《申报》的资源。

  目前《东方日报》正稀缺这种资源,自然马上洽谈合作。

  陈光良开口说道:“汪先生,我们也是沪市的报社,你们卖给我们的消息,会不会晚一天。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不会买这种消息,还不如从申报上转载。”

  所谓转载,其实就是抄袭,当然内容重新编辑一下即可。

  反正这个年代,又没有什么版权意识。

  当然这样一来,都是人家的二手消息,势必会失去很多读者。

  汪英宾马上说道:“不是,保证是一手的消息,当然卖给你们的,也只是通过电话描述的新闻,具体需要你们自己去编辑。”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这是自然,既然如此,那我们谈谈价格吧!”

  这是权宜之计,《东方日报》正在组建自己的记者网络,等时间一到,根本都不需要购入新闻。

  更何况,陈光良也明白,《申报》的总经理史量才,绝不会坐视不管,早晚要收拾张竹平和汪英宾。

  实际上,关于《申报》的史量才和张竹平的事情,陈光良也是了解一些。

  大概意思就是张竹平负责《申报》,可谓一人之下,《申报》能有今天也有张竹平一大半的功劳。但张竹平雄心勃勃,具有远大理想,不甘长期屈居人下,为他人做嫁衣。随着《申报》达到鼎盛,仅在史量才一人之下的张,地位日高,权势日盛,报馆内一切对内对外事务,他时常提出自己的意见。

  说白了,张竹平离去之心也在心里埋下,所以走之前就准备做些卖公司资源的事情,而1924年美国留学归来的汪英宾便是张的帮凶之一。

  很快,双方达成价格上的协议。

  这一次想申时电讯社购入新闻,是陈光良的提议,他知道张竹平和汪英宾一定会同意的,毕竟两人自立申时电讯就已经意味着要离开《申报》。

  待汪英宾离开后,陈光良说道:“最近的《商报》,就按我说的方式继续出版,先试试效果!”

  最近,报社已经在招募编辑、记者,自然新闻数目也会增加;如今,又从申时电讯社购入新闻,又是多了不少。

  在《东方日报》没有创刊之前,倒是可以先在《商报》进行改革试验。

  黄春荪此时已经对陈光良有些佩服,说道:“陈经理改版的这一招,我感觉会非常有用,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新闻内容,好在我们也在扩大记者群。”

  陈光良笑道:“像《申报》这样的大报,新闻都非常充裕,所以他们不仅向全国其他报社出售新闻,旗下亦有《时事新报》。所以,我们后期也是如此,完全不用担心。”

  黄春荪马上说道:“那不如保留《商报》?”

  陈光良也思索起来,随后说道:“晚点一起讨论下吧,《商报》就算保留,也只能出两张纸。”

  倒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具体来分析利与弊。

  好在《东方日报》要足足筹备近两个月,预计是明年的1月下旬创刊。

  随后,陈光良拿出一沓资料,递给张静庐。

  “张主编,这是我偶尔得到的一份武侠小说的大纲,我觉得十分有趣,所以你安排报社寻找擅长写武侠小说的人,来进行完成。”

  事到如今,他不得不拿出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张静庐结果资料,忍不住先看了几眼,随即问道:“这算是副刊的主要小说连载吗?”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是长篇小说,可以连载很久的那种。大纲比较详细,就需要一个人来代笔相当于,按照这个框架写就是了。”

  “行,我马上安排一下。”

  张静庐此时对新老板,已经是比较佩服,做事也不敢马虎。

  更何况,洪雁宾、黄春荪都还在公司担任协理,所以此时整个《商报》管理层和职员,都比较安定和配合。

  小说连载,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新鲜事,例如《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后世在1929年就连载了《荒江女侠》,作者乃是姑苏城的顾明道。

  另外一方面,虽然后来北方创作武侠小说的气氛各炽热,但南方的姑苏区域(沪市、苏州、常熟)也有创作武侠小说的传统。甚至,真正意义的近代武侠小说,便是来自南方的《江湖奇侠传》。

  在陈光良的规划中,《东方日报》的副刊取名为‘东方天地’,内容覆盖:电影八卦、小说连载、狗经、马经,主打消闲娱乐。

  至于正刊,当然是以时事新闻,特别是本地新闻,还有商业新闻、名家专栏等内容为主。

  接着,陈光良又对黄春荪说到:“黄协理,最近招募的记者和编辑,都需要我亲自应聘,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另外,报社要对记者的薪酬实行激励制度,将新闻的劲爆性分为三个等级,记者每提供一个新闻便算一个绩效,登记越高,绩效越高,绩效越高,酬劳薪水越高,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这个你们也要拿出完善的制度来。”

  黄春荪虽然是协理,但其实股权较少,但管理职责很大,相当于后世的‘执行董事’,陈光良很多事情都要靠他来分担,而且他是全职的协理,和洪雁宾的兼职不一样。

  “好,陈经理只不过,你这一次性大量招募记者和编辑,我担心公司的财务不能持续下去。”

  陈光良直接说道:“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不行,那就是不行,所以钱一定要都花掉。在筹备期间,如果资金还不够,我还会选择贷款一点。另外,《东方日报》创刊后,要免费送十天,每天3万份。”

  黄春荪和张静庐大惊,纷纷觉得不可思议,这哪有免费的道理。

  黄春荪当即说道:“不可,这免费送出去,岂不是乱套,也不知道这报纸流落到哪里去了!而且,三万份报纸,一天成本就1200大洋,这代价也未免太大。”

  陈光良从容的说道:“这可不算代价,而是营销手段。我们并不是免费送给读者,而是免费送给报贩,你们想一想,报贩买《申报》一份赚几个钱(0.036*0.35,约1分钱),然后白得我们的报纸,但售价是2分5厘钱,相当于还是赚2.5分,他们没有成本,还不得卖力推销我们的报纸。若是十天后,我们的报纸能达到2万份,岂不是这12000大洋就花得很值?”

  当然,前提是对自己的报纸内容,很有信心,才能出这一招。

  黄春荪终于明白了,眼前一亮的说道:“陈经理这一招大气,我们是给报贩让利,利用他们来为我们打开销量。另外,我们可以招募广告,就说我们的销量有三万份,相信可以节俭一些成本。”

  陈光良笑道:“小气啦,前十天我们不放广告,等创刊后的第二天,我们再考虑广告招商。总之,这份报纸如果在一个月后,如果不能销量稳定在1万份以上,那么我们就完全失败了,都不需要挣扎;如果能稳定在1万份,说明我们是稳住阵脚,还能继续改善;但如果能在2万份以上,那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黄春荪看着陈光良自信的笑容,也被感化到,说道:“我觉得陈经理的很多办报理念,都是非常先进的,我相信一定可以成功的。”

  “好,那我们一起努力吧!”

  黄春荪不算是洪雁宾的人,可以拉拢到他这一边来。

  当然,如今陈光良是实权派,也不需担忧洪雁宾在东方报社的渗透。

  最近的新记者、编辑,都是他亲自招募的,不会出错的。

第129章 三轮车成功

  在同昌车行制造厂的一处临时制造点,陈光良骑上了新研发的三轮黄包车。

  说是自行车和黄包车的结合体,实则也多了一些改进的地方,例如‘手刹系统’。

  陈光良骑着三轮黄包车,让诸闻武充当顾客,要体验一下新车。

  诸闻武笑道:“哪里敢劳烦陈老板替我驾车”

  陈光良说道:“两年前我本来就是人力车夫,诸老板就上来吧,不然我怎么知道这车的性能如何?”

  诸闻武也知道陈光良是开车行出身的,至于是不是人力车夫却是不知情,如今听闻这种事,还是感到很惊讶。

  他可是知道,如今陈光良可是沪市的‘地产新贵’,传言今年就足足建造了上百幢洋楼(三层砖木结构也被称之洋楼),没想到出身如此的低。

  英雄不问出身,如今这个出生不仅不是陈光良的污点,反而是他的优点。

  “那我就不客气啦!”

  随后,陈光良骑着三轮黄包车,载着诸闻武,测试起来。

  这个设计是在陈光良的指导下完成的,而陈光良对这方面的水平,自然是非常高的,两世的他都对这个很了解。

  “嗯,感觉不错,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诸闻武在身后说道:“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再加一个顶棚,将车夫和乘客全部罩住?”

  乘客位置是有棚子的,这个棚子是可以收缩的扇形布局。

  陈光良回头说道:“先不要急着加,主要是考虑安全的问题。如果碰到大风,容易掀飞;而且,加天棚也对司机的视线有影响。当然,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要先获得工部局、华界政府的审批通过,所以不能设计太多的功能。”

  这个年代,连自行车都是有很多规定的,所以这个三轮黄包车的通行许可,是需要审批的。

  当然这是时代的进步,注定不会有太大的阻挡。

  “这倒是,目前的形态只是自行车和黄包车的结合,应该上路不难。”

  陈光良随后问道:“诸老板,这辆车的成本多少,你准备卖多少?”

  他是二股东,自然有权知道和参与,心中也有一定的衡量。

  诸闻武说道:“成本不到一百,准备以150大洋在沪市出售,当然这是直接从工厂拿货的价格。另外,假设是我的车行进货,那价格就是130大洋;陈老板的车行拿货,也可以这个价格。你觉得如何?”

  哪怕是今年,同昌车行也在自行组装自行车出售,并没有走‘同昌车行制造厂’的账。

  工厂价一辆可以赚50大洋,倒也正常,这个年代的实业本身都是暴利,不像后世的制造业,能有10%的利润已经是很好了。

  目前沪市的黄包车,价格有50~100大洋,自行车国产(部分零部件进口)在60~100。

  现在这辆三轮黄包车,后面部分并不算豪华,其实也就值个70大洋,加上前面的自行车部分,所以卖150大洋比较合理。

  “行,具体后面我们再召集股东讨论!”

  “好”

  有陈光良这个二股东在,诸闻武不能太过独断,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董事会。

  测试一番后,陈光良决定就按照这个形势生产。

  “诸老板,这个先生产个十辆,晚点拿到我们车行来做示范效果!”

  诸闻武询问道:“上路许可不用拿?”

  陈光良笑道:“同时进行,更何况我还想炮制一个新闻,所以不怕那些巡警抓住!”

  只有舆论,才能加快三轮黄包车的替代,所以一开始就要引入记者参与。哪怕是巡警拦下,同样也是一则新闻。

  陈光良的工作一直安排得很多,他又没有女朋友,所以很享受这种生活。而且他一般会在晚上吃饭前结束工作,晚上还会看书学习至十一二点,次日凌晨五六点又会起来学习和锻炼。

  可以说在自律上,他堪称模范代表。

  倒不是说他前世也如此自律,毕竟一个是看不到实质好处的牛马,再自律又有什么用;而这一世则不同,在这个时代处处是机会,他岂有不通过学习来把握机会呢?

  因为有着清晰的目标,以及‘付出就有回报’,陈光良才如此有动力去努力。

  12月下旬,陈光良又来到‘幸福家园一期’视察,身边跟着郭德明、陆元台、吴新河、严宽四个长江地产的属下。

  “下个月9日,这里正式入驻,以长江地产和长江物业的名义,举行一个欢迎仪式!”望着已经建好的幸福家园,陈光良没有来的一阵自豪。

  郭德明代管着长江物业,当即说道:“好,我稍微安排。”

  陈光良又询问道:“长江物业的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

  郭德明在一旁说道:“六个人已经招齐,五男一女,两个清洁工都是四五十岁.工具也采购完毕,安保有工作服、警棍、电筒.接下来,正好安排到这里来布置,并一边培训上岗。”

  4名安保分为两班,每班工作15小时,保证24小时的巡逻和值班。

  就这样的服务,这里肯定能成为‘优质小区’,租金都能比周边高。

  当然这样的服务,后续也是要收半个月租金,来作为物业费的,也就是可能是20~30大洋一年。

  “嗯,物业管理其实也是地产行业的一个重要业务,通过物业管理,可以让这个新式里弄或者公寓的价值增加,意味着租金的增加、承租率的增加,这些都是一个高质量住宅的标准。我们做地产企业的,做到一定程度的规模,就要思考内部发展,例如进入商业地产、建筑领域、建筑材料销售、基建等等,当然说这些还有些早,但我们至少要明白‘地产’是可以这样发展的。”

首节 上一节 92/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