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5节

  但站在陈光良现在的角度来看,王承运有很多的‘小动作’,压榨着很多人。

  首先,他会控制大家赚钱的力度,不希望大家有人自己购买黄包车;

  其次,很多车夫是将自己的存款,放在王承运这里保管(棚户区和大通铺不安全),但是没有利息。

  最后,王承运喜欢让车夫白干活,白做事。

  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这句话真是一点没错。

  从王承运的身上,陈光良也是学到了一些。

  当然。

  摆在陈光良眼前的困难,正是王承运的‘狡猾’。

  原本他的计划是,一个月存八九元钱,三个月能拥有购买新黄包车‘招股入伙’的资格。

  但如今看来,陈光良一个月能存下六七元钱,已经是很不错了。

  这还是大家不知道他每天跑多少钱,否则王承运一定还会下绊子的,继续增加他休息的日子。

  四五个月时间获得‘第一桶金’,陈光良有些不甘心的。

  时间进入5月份后,人力车夫们的日子逐渐开始难熬起来。

  近乎赤脚(草鞋很容易磨烂)的跑在马路上,一天下来脚板都能磨出泡;还有出汗太多,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浑身的汗味,也是遭人嫌弃,甚至是出言讥讽。

  陈光良每天还是坚持能多跑就多跑,一时间在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

  不过在跑车的时候,陈光良总是留意顾客是否是知识分子,旁敲侧击是否出刊过文章。

  他希望自己的‘资料’,还是能为他带来一些额外收获。

  这一天。

  天妃宫桥附近。

  一名叫做何向东的年轻车夫,见陈光良放下黄包车,立即问道:“阿良,你这一天不要命的跑,赚了不少吧?”

  陈光良见围过来的车夫,不少都是熟人,便笑道:“你有见过那个黄包车夫赚到钱的?”

  众人笑出声来。

  虽然笑得没心没肺,但这句话却是真实的不得了。

  何向东说道:“那可未必,我听说前两年‘王氏车行’的李四中不就自己买了一辆黄包车,人家现在就过着天天有肉吃的日子了。”

  说完,露出羡慕的表情。

  “是啊,那家伙现在神气得不得了,碰到我们都不带打招呼。”

  “呸,我听说他当初拿不到牌照,跪在王老板家门口一整晚,后来才把事情解决的。”

  此言一出,大家都嘲笑李四中的下跪行为。

  唯独陈光良有些震撼,没想到‘黄包车’的牌照如此难办。

  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一辆黄包车全新的也不过100元出头,甚至还有七八十元一辆的较差车辆,那么能买得起黄包车的人,肯定是有一些的。

  而且工部局规定,一辆黄包车的上牌费也就两元钱,然后每月大概也要缴纳三元钱的税金。

  但就算如此,能买得起黄包车的人,应该也是有一些的。

  但实际上,马路上的六七成黄包车,掌握在‘车行’老板的手里。

  看来,这里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通‘关系’才有可能拿到牌照。

  何向东此时也放出豪言道:“等我攒够了钱,也要买一辆崭新的黄包车,到时候不用交租,每月收入能翻番不止呢!”

  又是一个祥子!

  他的话,也引起几个人的附和。

  但是。

  照他们的想法和处境,购买黄包车这辈子都不可能,因为越到后面,牌照可能会越来越难办的,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果说,此时的‘车行’只垄断着六七成黄包车,那么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内,这个比例会扩大至八九成,因为黄包车的牌照也是有期限的。

  同样,车行之间的‘垄断’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集中在那么十几家大型车行。

  时间,越来越紧急了!

  自己的第一桶金,什么时候能赚到呢?

  待众人散去,何向东悄悄的来到陈光良面前,低声说道:“阿良,我知道你每天那么努力,是想购买一辆自己的黄包车吧?”

  陈光良见何向东眼里充满着一些精明,便说道:“谁不想呢!”

  何向东看看四方,然后神秘的说道:“想有什么用,关键得找到办法。一个人买辆黄包车当然很困难,但是两个人、三个人呢,这不就是相当于更快买得到了嘛?”

  人才啊!

  这个时代的人力车夫,有几个有这样的脑袋?

  基本上,都是一群‘有多少现钱做多少事’想法的主。

  眼见于此,陈光良也不隐瞒的说道:“我正有此意,不过这牌照也难办啊!”

  何向东一喜,连忙说道:“难办又不是不能办,更何况拉野鸡车也比寄人篱下的好。”

  有勇有谋。

  野鸡车就是黑车,他居然也敢尝试。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行,那我们以后就合伙。”

  何向东说道:“记得说服你的二舅”

  他知道,陈光良不仅有把力气,而且也认识字,所以陈光良是最好的合伙人。

  而陈光良还有一个二舅,更是这个行业的老行尊,入伙自然更好。

  “好”

第7章 第一桶金

  又过了半个月。

  陈光良遇到一名客人,带着一副眼镜,长相很斯文,关键手里还抱着几本书籍。

  “小师傅霞飞路,爱司公寓”

  “好的,先生”

  不得了,居然住霞飞路。

  这条路,后世叫做‘淮海中路’。

  但实际上叫‘霞飞路’时更出名,因为在这个时期,是沪市有钱人居住的地方。

  后世《上嗨滩》里面的丁力,便是一直梦寐以求搬进霞飞路住。

  “先生,你是一位大学老师吧?”

  “小师傅,你为什么这样说?”

  章其华坐在黄包车上,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正在拉车的陈光良,因为还真被猜中了。

  “别人都会叫我们‘赤佬’、‘小赤佬’,您叫我‘小师傅’,这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涵养的读书人,毕竟你手中还拿着那么多书再加上,我们平常见识的人多,或多或少的也能猜对一些。”

  章其华生出一股同情心,暗自决定等会多给人家一点车资。

  “你们确实不容易,应该得到尊重,我也确实在大学教书。”

  “那你应该也发表过一些文章吧,有没有写过关于我们人力车夫的文章?”

  陈光良虽然是在打探别人的私事,但问得却非常隐秘,根本让人发现不了,以及不会让人很讨厌。

  章其华也以为,陈光良只是在关心——社会对他们人力车夫的重视问题,渴望得到关注。

  “我倒是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没有写过人力车夫相关方面的,主要是我对你们这一行也不了解。贸然下笔,反倒是不好。”

  口吻带着一些惭愧!

  这个社会对这些底层人士,关心的还不够。

  “先生说的是据我所知,胡适和鲁迅都写过关于人力车夫的文章,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章其华惊讶起来,说道:“小伙子你还读过他们的文章?”

  真是不可思议,一个车夫居然还有如此见识。

  “读过一些,不过我不怎么买得起书,一般都从报纸上看.对了,先生有没有兴趣写一部关于我们人力车夫的小说?我觉得,这可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就是国外也会很关注这方面的,因为我们这个群体很庞大,而且很凄凉,很具社会底层代表性。”

  文人嘛,不写社会底层根本不会出名,要体现出忧国忧民之心才行。

  章其华忍不住点头,随后又苦笑道:“我怕是写出来,不仅达不到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的高度,也会对你们这个行业不会有太大的了解。”

  他心中却有那么一丝意动。

  陈光良趁着这个机会,停了下来,拿出他最近写好的稿子。

  “先生,我倒是写了一些资料,麻烦你替我看看。”

  “好”

  接下来,章其华便给陈光良的文字给深深吸引了,大概差不多有一万字。

  “你这个更像是大纲资料?”

  “嗯,文笔太差,只做了大纲和资料。”

  章其华感叹道:“故事性非常的好,人物刻画也很深刻,若是能写成长篇故事,一定是一篇很优秀的现代文学。”

  来了,终于来了。

  终于遇到知音了。

  这段时间,陈光良旁敲侧击了很多客户,没一个比章其华更适合的人。

  而且,章其华也是第一个看到他稿子的人。

  陈光良马上说道:“先生,我想把这个‘资料’卖给你!”

  章其华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有这种好事降临。

  他很喜欢稿子上的故事和资料,只是不方便说而已。

  “卖给我?”

  恰好也到公寓下,陈光良放下黄包车,面对着章其华。

  “是的,其实以我的文字功底,根本就达不到出版的要求。但我对这个资料和故事,还是有很大的自信。您是大学教授,一定可以真正的去完成他。不管是从稿费的角度,还是从关心社会的角度,他都不会让你失望。”

  章其华只有三十多岁,还是非常年轻的,而且面对这种‘荣誉’的诱惑,他此时也只能压住心中的贪恋。

  “我可以指导你一下的,毕竟我看得出你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功课。”

  陈光良马上说道:“其实我就是想卖钱,购买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而已。而且我肯定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先生就当做他是一份资料,一个好题材,无需有什么心理负担。”

首节 上一节 5/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