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所知,顾竹轩在三十年代中期,好像就被黄金荣设计,送进了监狱。
所以说,陈光良若是不事事小心,哪天说不定也成为人家的棋子。
第64章 一起奔小康
愚园路,长江车行。
陈光良将车行总部,正式搬迁至愚园路/靖安寺路的基地,他本人也将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至于番瓜弄的车行基地,继续保留着,作为一百辆黄包车的‘交车、收租、维修’的基地。
并且,陈光良在番瓜弄派驻了一名‘财务’、两名‘管理(收租)’、一名‘商店营业员’,四个人的团队。
同样,在愚园路也是这个配置,只不过愚园路的‘财务’是何向东,他已经成为陈光良的副手,平常是两边都会参与管理和算账。
除了这八个人的管理团队外,陈光良身边还跟着四个保镖,包括周兴高、林峰,及当初参与‘绑架唐志清儿子’的两名精壮车夫。
这样下来,陈光良要足足养活12个人。
当然,陈光良主要是考虑到,他如今还参与到地皮炒卖中,身边不跟着四个保镖不像话。
这四个保镖也参与到管理车夫上,或者说是一种震慑。
“老板,账目都已经做好了.总计分红4500大洋、偿还车款500大洋你个人可以分红1600大洋。另外商品批发部那边,你获得388大洋的利润。”何向东拿着一个账本,向老板汇报道。
陈光良算了一下,他可以获得1988大洋的月利润。
不过他现在债台高筑,欠下26735块大洋的债务,这还不算利息。
在这笔债务中,实际上有18000大洋是投入到地产当中,黄包车业务的债务也就8735块大洋。
债务的事情,陈光良倒是不急,按照目前的债务,差不多一年黄包车的收入,也能够基本上还清。
另外,他手上还剩下4000大洋的资金,再加上这次的分红,一下子又变成拥有6000大洋的巨额财富了。
“准备分红吧,我亲自把钱分到每一个股东手里!”
“好的,我马上准备安排!”
每个月的3~6号,长江车行将逐批次进行分红。
何向东将账务做好,分红的时候,陈光良就将每一笔分红交到股东手里。
车夫们每次收到分红,对长江车行的忠心就多一分,对陈光良的忠诚也就多一分。
所以别看陈光良身边也就那么几个人,但只要他一声吆喝,跟随他一起打架的人也是不少的。
“章教授,您来了!”
陈光良高兴的迎接章其华来愚园路的长江车行,这可是他的贵人!
章其华看着新基地,感叹道:“光良,我这一段时间没有找你,你居然已经赚了这么大一个基业了!”
别的资本家赚钱,章其华不一定看得起,但陈光良这个资本家赚钱,他却是由衷的高兴。
陈光良笑道:“贷款买的,不过现在车行的收入挺高,那点贷款几个月就还清了!”
章其华点点头,随后两人在办公室里坐下来,一起喝茶。
新基地这边一切都稍微上一点档次,不管是房子还是桌子,至少都比较好一些。
陈光良还是将办公室和卧室放在一起,反正就是一切从简。
“我来给你送杂志的,《骆驼祥子》已经在《生活》杂志上连载第五期了。”
“嗯,我都有看。”
《骆驼祥子》要连载24期,而《生活》杂志是半月刊,相当于要连载一年时间。
至于单行本,怕是得一年以后的事情。
章其华说道:“《骆驼祥子》现在每期给我的稿费是60元,不过我都觉得受之有愧。”
陈光良连忙说道:“章教授,有人替我们这个团体发声,大家不知道有多么的高兴。华夏就需要你们这样的文人,才能真正唤醒沉睡的人,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个社会。”
章其华对车夫是很同情的,也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文人。
不过黄包车车夫这件事上,别说章其华一个文人,就是政府,也对此也毫无办法。
陈光良记得,前世似乎是从1936年左右开始,三轮车开始逐步出现,人力车夫们总算可以用较少的力气,完成载客任务。
当然就赚钱来说,依旧只能说混在温饱线上。
“你上次讲,准备将自行车和黄包车进行融合,改造工具,是不是真的可以成功?”
“应该是百分百的成功。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实力,所以可能还需要等个一两年时间。这件事成了后,车夫们不再需要赤脚蹦跑在发烫的马路上,只需要在前面蹬车,后面便可以拖拽黄包车,这种叫做人力三轮车,省力一些。”
这是陈光良的杀手锏,如今面对自己的贵人,他倒也没有隐瞒。
当然不是说‘三轮车’没有被发明,实际上很早就有三轮车了,只是说人力三轮车的‘运营车辆’,还没有而已。
“嗯你放心,我会替你保守秘密的。”
“谢谢”
章其华也知道这件事,需要很大的实力去完成,甚至还需要一些社会的舆论,去促使政府关注这一个群体。
“老板,分红工作要开始了!”何向东走进来,说道。
陈光良随后起身,说道:“章教授,正好要给车夫们分红,一起去!”
章教授高兴的说道:“行”
不一会,陈光良坐在外面的一张桌子前,开始为前来排队的车夫们发分红。
“B项目,黄四,投资20大洋,这个月分红2大洋整。”
一名满口黄牙的消瘦男子,走到案桌前,喜笑颜开的说道:“谢谢东家,谢谢东家,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今天。”
陈光良笑道:“拿了钱,不要赌钱,给自己和家人添点衣服,吃点肉也好!”
黄四连忙道:“是是,东家说的是!”
猪肉四毛一斤(16两),割斤肉还是不错的,能好几顿。
目前,长江车行的车夫薪资,普遍都在12~16大洋,在同业中处于优等生水平。
这里面有3个原因:
第一,车夫可以选择‘不休息’,不像其他车行总是安排车夫‘休息’,这样一个月可以干满三十天,但每天又只需工作八小时。通过这样的调度,效率大大的增加,但租金相应的减少。
第二,车夫有‘额外收入’,即商品的推销,每个月每个车夫可能因此多获得1大洋左右的收入。
第三,长江车行的车夫都是经过培训上岗的,整体服务水平较高,有较大的几率得到客人的小费。
所以说,长江车行的车夫收入,在同行业是优等生的水平。
如果再算上部分车夫每个月的分红,那大家的生活已经是‘奔小康’了。
毕竟普通巡警的‘正常工资’也才10~13大洋而已,长江车行的很大一部分车夫,月收入都在16~18大洋。
车夫们一个个接着前来领钱,有的领2个大洋,有的只领1.7~1.8元,这是因为后面入股的成本增加了。
虽然如此,但至少都是一年回本。
章其华看着这一幕,对陈光良更加高看了,这个年轻人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会照顾穷苦人。
第65章 野鸡车
陈光良亲自来到交通科送‘分红’,并询问史密斯关于后续牌照的问题。
距离最后一批由交通科批的牌照(60张大照会),已经过去三个月时间,而在那之后,长江车行虽然从‘王氏车行’用各种手段拿下70张牌照,但陈光良依旧觉得发展太慢了。
而且,看似长江车行拥有175辆黄包车,但陈光良占的股权比例也就在40%都还不到。
所以说,陈光良如何不想继续扩张。
“陈先生,现在的问题是,租界的交通已经相当拥挤,所以我们对于黄包车牌照的发放都是比较慎重的。不仅仅是如此,黄包车的不遵守交通规则,阻挡公共交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所以说,不是我不想和你继续合作,而是大环境下,我不能再拿出新牌照了,至少今年不能。”
史密斯很正式的通知陈光良,这让陈光良的想法泡汤。
“史密斯先生,难道就没有其它的办法?”
史密斯摇摇头,他虽然也想要钱,但毕竟还是要遵守工部局的法律法规,不可能随意的去增发新牌照。
见状,陈光良只能说了一句:“那好,我们明年争取再合作。你放心,每个月我都会准时送上分红的。”
史密斯说道:“好,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而且你既然是李超的朋友,那也是我的朋友。”
看来,李超开始在交通科受重视起来。
这对陈光良来说是一件好事!
回去的时候,李超追了出来,开口说道:“你知不知,现在沪市有多少野鸡车?”
陈光良不知道其是何意,但回道:“应该挺多的”
长江车行也有7辆野鸡车,不过这些野鸡车的‘牌照’比较真,所以查出来的可能性低。
在整个沪市,黄包车的牌照分为各种类:
大照会:比如工部局发放的牌照除了可以在公共租界拉活外,还可以跑法租界、华界,因此被称为‘大照会’。
小照会:与‘大照会’相对,只能在法租界、华界使用。
其他:另有一种牌照只能在华界跑,甚至华界牌照本身还分为跑闸北的,跑南市的。
除了以上的牌照,还有相当多的‘野鸡车’。
毕竟一辆黄包车差一点的,也就五六十块大洋,崭新的黄包车才一百大洋出头。
假设拿着一辆五六十块大洋的黄包车跑‘野鸡’,在不交租的情况下,可能一个多月就回本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的情况自然就很多。
李超说道:“在租界,有近1万张公共黄包车和近0.8万张私人黄包车(非运营)的牌照,而野鸡车的数量则大约有 1万了,而且还在增加公共黄包车的牌照,从1924年就开始控制在1万以内;但是,私人黄包车的牌照却一直在增加,而野鸡车更是逐渐猖狂。”
私人黄包车,就是一些有钱人自己购买的黄包车,只不过是图黑色漆而已。这种黄包车多接送男主人上下班,接送子女上学,一天在路上的跑的时间有限。
陈光良心中一动,说道:“你的意思是,让长江车行增加‘野鸡车’,以此来扩大规模?”
李超点点头,说道:“不错,你现在有我们交通科照着,再加上巡警那边也有关系,比其它野鸡车更有优势。退一万步来说,被发现后也就没收车辆,损失根本不大。”
是啊!
还是自己太过保守,没想到增加野鸡车的数量。
事实上,再过五年后,租界的野鸡车可能增加至2万。
另外一方面,不管是交通科,还是巡警,他们对野鸡车并不会‘厌恶’,因为野鸡车也是他的外快。巡警逮住一辆野鸡车,就可以索要钱财,简直就是一个‘现金奶牛’。
“你说的对,看来当下的扩张只能如此了!”
李超又说道:“嗯,我再想办法给你弄一批牌照,争取以假乱真。”
如今,他每个月的分红就是他的半年薪水,再加上凭借牵线交通科和长江车行的合作,他还受到科长的重用。
所以说,他现在是官运、财运两通,自然对车行的事情也是上心起来。
“好,算你2成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