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3节

第33章 最后的机会

  另外一边。

  “王老板,你夫人来看你了!”

  “谢谢,老总”

  随后,王承运的正室李燕走进监狱里,脸上的惊吓尚未退去。

  “当家的,上周四的晚上家里来了个强盗,劫走了五千大洋的现金。”

  王承运如有雷击,连忙说道:“你们报警没有?”

  李燕摇摇头,说道:“那个强盗心狠手辣,说我们若是报警,还会回来要我们的命。当时家里没有个能保护我们的,所以管家建议我们先召回打手队再说。”

  王承运气得差点吐血,一辈子视财如命的他,最近损失快五分之一的财富了(总财富在5万大洋以上)。

  如果加上半停摆的黄包车队,损失更多。

  关键现在的问题是,他要坐牢,而且还要四处打点才行,否则刑期会很长。

  “当家的,当家的”

  李燕连忙叫自己的丈夫,因为王承运气得晕过去了。

  一番拍打,王承运总算恢复一点神采,不过精神上显然遭到重大的打击。

  “你们有没有加强保护,多请人保护阿宝他们!”

  事到如今,王承运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他三个孩子若是发生意外,那要那么多钱财何用!

  他虽然吝啬,但对子女却很大方。

  “有,现在有七个人在宅子里24小时保护我们,顺便还打理租车的事情。”

  王承运一时间心乱如麻,最后强打起精神的说道:“我要先见林律师,商议一下这些事情.你晚点主要的事情是配合林律师,筹备资金的事情。”

  事到如今,他必须要早点出去,否则偌大的家业,便会成为别人的蛋糕,迟早瓜分完。

  “嗯,当家的,只要能救你出去,倾家荡产我们也要救你!”

  “胡闹,没有钱孩子们以后怎么办?一切都要听我的,不要乱来。”

  “好”

  李燕离开后,王承运差点一个踉跄,摔倒在监狱里。

  此时的他,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一辈子视财如命的他,现在感觉到处都有人在一刀刀割他的肉。

  陈光良换上干净的中·山·服,来到交通科,会见了史密斯。

  李超在一旁陪同,他的英文比陈光良好。

  不过陈光良最近英文水平提升很快,脑子似乎也开窍了很多,记忆力也提高了很多。

  来到史密斯的办公室,只见这个英国人傲慢的将一双腿放在办公桌上,和陈光良谈事情。

  “陈先生,交通科还剩下最后六十个黄包车牌照,这批牌照发出去后,最近半年,甚至最近一年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情况,陈光良并不感到惊讶,本来交通科的牌照就已经有限。

  毕竟理论上租界的牌照不会超过10000个,而交通科的牌照很多都是收回的到期牌照。

  史密斯接着说道:“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实力来跟我合作,所以特意叫你来一趟!”

  陈光良试探性的说道:“倘若我没有实力合作,那交通科的这批牌照,只能以150大洋卖出去吧?”

  实际上,当年(1924)牌照只需要2元一个,当然这是官方发的价格。而市场价格,早已经被炒高,现在市面就值200大洋一个。

  史密斯笑道:“这个事情你不需要考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要卖出去,我们不会卖给你的!”

  言下之意,你要么合作,要么别想买。

  事到如今,陈光良也只能抓住最后一次扩张的机会,说道:“我的方案还是如此,你们出牌照,我出黄包车和管理,双方五五分成。你们那五成,其中一成是史密斯先生的。”

  这个合作方案,已经是双方合作两利的事情。

  史密斯还是欣赏陈光良的管理,所以很爽快的说道:“半个月时间够不够,我只给你半个月时间去筹备,不然我只能选择卖出去。”

  盯着这批牌照的,不知道有多少家车行,但史密斯更喜欢陈光良的合作方式。

  再加上,他看在李超的情分上,也是选择相信陈光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可以,我一定可以办到的。”

  史密斯最后强调道:“记得,两次合作的,都是一个月结账一次,概不拖欠。”

  也就是说,D项目、E项目所赚的钱,要月月分红。

  “好的”

  走出史密斯的办公室,李超询问道:“你打算怎么筹钱?”

  陈光良想起周兴高带回的钱,不过很快抛之脑后;开什么玩笑,说不定就有人在查那件事。

  他说道:“银行,将C、D项目抵押出去,希望能借到6000大洋。”

  李超这次说道:“这次我就不联名借款了,这个项目也不参与。”

  毕竟。

  银行那里根本就不是他的关系,更何况交通科这么已经占了五成。他要是真要两成半,陈光良岂不是给交通科打工了。

  “还是半成,算管理费,贷款不需要你的名义!”

  陈光良的想法很简单,李超就是长江车行的隐形老板,他若出什么意外情况,李超就可以主持大局。

  所以D、E项目,都给他算半成!

  “行吧,有什么事情,我会和你一起共进退。”

  “嗯”

  回到长江车行的陈光良,还在思考E项目的事情,足足六十辆黄包车加车牌,直接让长江车行达到王氏车行的规模,成为一家中等的车行。

  虽然让出五成五的股权,但实际上还是很划算!

  这一次也要‘招股’一部分,让更多的车夫加入进来,这样有利于团结。

  而且很多车夫也在了解这件事,他不想让大家失望。

  不过这一次的招股,牌照要按照200大洋计算,黄包车按照100大洋计算。

  也就是说,整个E项目的价值是1.8万大洋,按照每股10元,发行1800股来计算。

  这样一来,如果黄包车夫想参股,可以拿出180股‘招股’,占总股本10%,可凑集资金1800元。

  而陈光良本人,仅需掏出4200元,就可以占股35%(拥有的资产值,马上实现增长)。

  这样一来,大家也都参与了,陈光良也用最少的资金占最大的股权。

  将这次的招股计划,完整的用资料写出来,晚一点更方便。

  另外,陈光良需要拿出4200元,也只能去找李寿民试试,相信问题不大。

第34章 钓鱼执法

  沪市·宁波路9号,一座五层高的洋房,这里是‘上嗨商业储蓄银行’的总部,也是后来新华夏‘上嗨银行’的前身。

  这个银行是1915年由民族银行家陈光甫建立的,当时只是沪市不起眼的一家银行。

  当时资本在百万以上的私营银行就有盐业、浙江兴业、聚兴诚、新华等10家,资本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因此,资本只有7万的沪市商业储蓄银行一开业,就被人称为‘小小银行’。

  沪市商业储蓄银行,虽然含有‘商业’两个字,但确是一家充分利用‘小储蓄额’发展起来的银行。

  当年,陈光甫在沪市打出广告‘一元开户’震惊整个上嗨滩,甚至利用‘顾客拿一百元开户一百个账户’作为噱头,开启小额存款效应。

  另外,沪市商业储蓄银行还率先开启‘零存整取、存本取息、定活两变’等创新举措。

  故此,这家银行的业务蒸蒸日上。

  如今‘沪市商业储蓄银行’已经成为‘沪市私营银行的首位’,存款高达2亿元,资本额也高达4700万元(1大洋=1元=0.9两银子)。

  陈光良携林峰来到上嗨商业储蓄银行,两人坐的是自家的黄包车,从以前的拉车变成如今的坐车。

  “在门口等着吧”

  “是,良哥”

  如今,林峰成为陈光良的跟班、跑腿,家里还有两个人是他的副手——何向东主要负责记账、采购等,周兴高主要负责处理人力车夫和黄包车相关事宜。

  走进银行内部,陈光良在职员的带领下,来到贷款部的李寿民办公室。

  “李经理”

  “嗯,来坐”

  再次见面,李寿民态度好了一些。

  因为他也没有想到,陈光良发展如此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从三辆黄包车,发展到如今的四十五辆黄包车,长江车行仅用了两个月左右。

  “你的资料,我都已经看过了。小王也去你们车行考察过,对你们长江车行给出不错的评价。不过,上次你们贷款700大洋,那是因为我看在章教授的面上,才放款那么高;而这一次,你想用36辆黄包车加牌照,抵押贷款6000大洋,这显然很高了!”

  李寿民的话里,有些迟疑。

  对于长江车行的惊讶归惊讶,但陈光良的请求也实在是高。

  陈光良马上说道:“李经理,6000大洋的贷款其实不高,毕竟我虽然说用C、D两个项目来做抵押,但其实我把E项目投入运营后,也能成为我的还款能力。”

  李寿民闻言点点头,说道:“这倒是不过你也在耍滑头,三个项目中,你才多少股份,平均下来也才40%出头吧。”

  言下之意,陈光良是拿人家的资产,给自己做抵押。

  陈光良很坦然的说道:“如今我和交通科合作紧密,业务做的比其它车行好,这些都是我的信誉。李经理请放心,我的还款能力绝对没有问题的。”

  李寿民如果不想放款,就根本不会接见陈光良,让手下应对便是。

  所以他很快说道:“行,这一次放贷我同意了。”他又开玩笑的补充道:“不过,下一次你的E项目,不要想着再从我这里贷款了,不然这银行都成你家开的了。”

  事实也是如此,如此贷款的方法,那陈光良简直可以将一家银行给搬空,反正就是‘滚雪球’。

  陈光良笑着说道:“也是交通科的科长史密斯先生说,这事今年最后一次的好机会,我才这样操作。不过多谢李经理的帮忙,若是您有空,我想请你吃顿饭。”

  李寿民很喜欢陈光良的‘上道’,不过嘴上却说:“这顿饭先欠着,等你忙完这些事情再说。”

  “是是,一定记着。”

  李寿民已经是银行界很有实权的人物了,陈光良自然要紧紧的抓住。

  获得银行的贷款后,陈光良马不停歇地和沪市2家生产黄包车的企业采购。

  足足六十辆的黄包车,一家企业都不一定有那么多备货,而黄包车这种简易的工业产物,早已经实现国产化。

  将黄包车订购好之后,陈光良又开始准备‘招股’、‘招募’的工作。

  一时间,他忙得不亦乐乎。

首节 上一节 23/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