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走红 第733节

  “当然。”商永周点头,“他在电影中的表演有多出色,大家都看到了。”

  “那这一次你们两位在最佳男主角这个奖项上的竞争,会不会很激烈?你们彼此之间会不会因为这个激烈的竞争关系而感到为难?”

  商永周说:“为难?我跟严河之间是不会为难的,他拿我高兴,我拿他也高兴,不用低估我们。你们与其担心我们为难,不如担心评委们为难吧。”

  媒体记者们听到商永周说这句话后,脸上纷纷露出震惊和诧异之色。

  什么玩意儿?

  ——你们与其担心我们为难,不如担心评委们为难?

  这是你商永周会说出来的话?

  你这是怎么了?

  你以前一个温和谦逊的谦谦君子,怎么突然这么……拽了?

  说的话,像极了是从陆严河的口中说出来的。

  “那这一次《荣耀之路》特殊的发行方式也拿到了奇迹般的票房,在上映之前,其实有不少人都不太看好这样一个题材的片子的票房,甚至你有个别粉丝也担心这部电影票房扑街,影响到你。你当时接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票房的因素?”

  “有,但占比不多,这部电影我是冲着符恺导演接的,拍这部电影是他的梦想,我必须支持他。”商永周说,“这一次电影票房这么好,就像你们很多人说的,是因为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行模式。那实际上这也要感谢严河,这是严河提出来的想法。”

  商永周说出这番话后,媒体记者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什么玩意儿?

  陆严河提出来的想法?

  开什么国际玩笑?

  什么时候一部电影的发行模式也由一个演员来建议了?

  商永周说出来的时候,大家的第一时间反应都是不太相信。

  但是,商永周一点也没有是在开玩笑的意思,人家很认真,眼神明晃晃的。

  媒体记者们面面相觑,出现了罕见的沉默。

  -

  《荣耀之路》的新发行方式,对电影产业来说,是一声变革的号角。

  这部电影的票房奇迹,引发业内大讨论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媒体的讨论。

  大家最聚焦的地方,在于《荣耀之路》的票房奇迹,是否能够复制。

  专业的,不专业的,懂行的,不懂行的,都来说了。

  中国电影协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马上决定要举行一场业内的研讨会。

  “严河,这个研讨会必须得来啊,你不来,这个研讨会就没有意义了。”符恺在电话里跟陆严河说。

  陆严河笑着问:“我该讲些什么啊?”

  符恺说:“想讲什么讲什么,不管你想讲什么,大家都会想听。”

  陆严河头一抓,说:“你这么一说,我压力山大了。”

  “你可以的。”因为《荣耀之路》在票房上的成功,符恺最近这段时间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告诉陆严河,“你这水平还压力山大,演艺圈其他人都不要开口了。”

  陆严河:“导演,你别捧杀我。”

  符恺:“哈哈,我可不是在捧杀你,这些话,不管是谁听到了都只会认同我。”

  一部电影的票房成功,或许会引得别人的羡慕和嫉妒,会让其他的电影公司去琢磨和学习这部电影的题材,试图去复制一部成功的电影。但《荣耀之路》的成功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为什么中国电影协会这么着急地就要开这个研讨会?

  是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一直被誉为拿不到票房的文艺片,似乎出现了一条可以产出票房的路径。

  这是对整个行业都有利的事情。

  那当然每个人都想要吃上一点肉、喝上一点汤。

  陆严河虽然一直很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真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很认真地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他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好好整理了一番。

  研讨会开始之前,陆严河入场以后,先被带着去跟很多的人打招呼认识。

  就有人已经开始好奇陆严河会讲什么。

  《荣耀之路》的成功,让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从陆严河这里听到一些真正有创新性内容的东西。

  “文艺片也应该有票房。”

  陆严河最终将自己发言的主题定为了这个。

  “其实,从我入行开始,我就发现,整个行业其实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文艺片是没有票房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包括演《三山》《暮春》和《荣耀之路》这几部电影之前,我都完全没有考虑过票房——实话实说,我作为演员,预期票房成绩本就是我考虑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那这几部电影,每一部票房都成功了,都取得了上亿的票房,可是,每一次的票房成功都被誉为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即使这几年,有很多文艺片的票房都还不错,但大家对于文艺片没有票房的整体印象没变。”

  陆严河按照自己在这一行看到的、感受到的,总结了出来。

  “《荣耀之路》这部电影更是如此,哪怕它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拿了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奖,从导演到我们演员,从制作方到发行方,都没有人觉得它的票房就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数字了。一部文艺片在国内有效的上映期其实就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后面就很难再收票房了。这既有它们要跟体量更大、声量更大的电影同台竞技、拿不到排片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在那十几天的时间里,被吸引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有效观众不多。但是,如果文艺片真的不受观众待见,那也不会时不时就会有作品出现好的票房表现。”

  陆严河说:“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国外电影节的运行模式。明明每一年电影节上那些获奖电影在国内其实观看的观众也不多,可为什么每一届都仍然还是备受关注?不是几年的时间,是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它们的影响力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在我的观察里,是因为国际电影节特别重视媒体传播和宣传声量。越顶级的电影节,世界各国参加的媒体就越多,还非常重视这些媒体,设置专区,做提前特别放映,从各个环节去体现对媒体群体的重视,把明星、媒体和荣誉通过电影节联系起来,去打造这样一种模式——也许我说的不准确,但这是各大电影节给我一个最真实的感受,电影节其实也是一种发行模式,让平时可能没有多少人看或者说只有真正的骨灰级电影爱好者才能看下去的片子,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让一批片子广为流传,被‘造神’,吸引观众。”

  “在国内,我们的荣誉奖项、明星和票房,却有点割裂,荣誉是荣誉,票房是票房,彼此的促进作用很小,甚至大有要划清界限、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的架势。”陆严河说,“这其实让我们华语电影在市场上失去了一个最大的阵地——叫好又叫座。拍文艺片的就没有想要拿票房,想要拿票房的就没觉得自己能拿奖,两条线被区分得明明白白。所以,这一次《荣耀之路》制定这样的长线点映模式,我们也只能借助北美的颁奖季,去利用它长达数个月的宣传曝光窗口来促进点映场次的票房销售。如果国内也有这样一个窗口时间,让艺术电影可以借助奖项本身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去被大众知道,《荣耀之路》肯定会选择国内的这个窗口时间,而不是北美颁奖季。”

  “你的意思是,我们国内的奖项数量太少了?”有人问。

  “我们国内的电影奖项确实比较少。”马上有人点头。

  陆严河:“……”

  他犹豫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很多人看向他的目光都是热忱的,他还是继续实话实说。

  “比起多和少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奖项,更大的问题在于定位不清晰,希望它权威的奖项做不到权威和服众,其他的奖项呢,又太分猪肉了,连获奖者的粉丝都觉得是个笑话。很多奖项其实只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不是说都要往艺术的高度去给奖。那你看亚洲电视节,大家都知道,这个电视节的奖项就是给那些在亚洲地区影响力很大的剧集和创作者,看的是影响力,而不是艺术高度。人家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这一点也不影响这个奖项在咱们亚洲的知名度,甚至是它的权威性,大家都用是否获得这个奖项来衡量一部作品在亚洲的影响力了。”

  陆严河说:“我们国内的奖,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三足鼎立,不像奥斯卡之于美国那样占据龙头,又不像国际四大电影节那样各占据一个时间点,独领风骚。我不是说我们这样就不如它们,我只是在说这其间的分别。它们最核心的是没有跟我们自己的电影产业和市场产生强有力的连结,让它就真的成了一个纯荣誉性质的东西,而这个荣誉又不够服众,很多时候,只有咱们自己业内的认可,因为说实话,大部分观众其实甚至没看过获奖的片子。我说的这些东西很俗,但产业就是产业,影响力不够就是不够。”

  陆严河今天讲的这些东西,完全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本来很多人是想要来听陆严河关于《荣耀之路》长线点映是怎么操作的,这又是否有复制性,谁都没想到,陆严河忽然说了一大堆关于奖项和票房的事情。

  陆严河笑了笑。

  “可能各位前辈和老师听到这里都很疑惑,觉得这跟咱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讲这么多,其实就是因为平时我想的这些,让我在《荣耀之路》电影计划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想到了也许可以跟北美颁奖季结合起来——当时正好也是有一个我很熟悉的影评人汤姆跟我说,这部电影挺适合冲北美的颁奖季。”

  “商业电影是观众们喜欢的东西拍出来给大家看,艺术电影则是去市场里找喜欢它的观众。”

  “文艺片有它的观众,要竭尽全力地去找到它的观众,只要找到了,一样有票房。”

  “我今天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讲的,其实就是我关于文艺片可以怎么找观众的一点想法。”

第477章 亚洲电视节

  陆严河并没有打算倡议什么。

  他给自己的姿态摆得特别端正。

  “其实我就是来学习的,很多老师前辈问我有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我实在没有,不是谦虚,是因为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仍然是片面的,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地了解过。”陆严河说,“我只能结合我自己这几年的从业经历,聊一聊我的感受。《荣耀之路》的成功,肯定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到底能不能复制,又是否能为文艺片开创一条新路,这需要整个行业来探索,我会继续努力,一起探索这条路。”

  “我们之前有艺联,也曾经想过,可以凭借艺联,为文艺片争取到更大的上映窗口期,但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收效甚微。吸引不来观众,就算你天天把它放在电影院里放,也没有人进去看。”一位头发都有些花白的老前辈振振有词,说:“我觉得小陆刚才的话说得特别好,关键是还看得很准,是一个很会思考的年轻人。”

  “我们看国际电影节,看奥斯卡,都只能看到奖项,看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但小陆却能看到这些奖项背后运行模式的差异,跟他们电影产业的关系。小陆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文艺片一样也能挣票房,关键是要找到观众进去看。现在《荣耀之路》已经说明了,只要路子对了,是能找到观众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内建立起一个类似北美颁奖季那样的密集宣传期,能够掀起关注度,文艺片何愁没有人关注?上亿的票房难挣,几百万的票房难道还挣不到吗?一个成本只有几十万的片子,票房能达到几百万,这一样是成功啊。”

  老前辈越说越激动。

  “现在这个行业心浮气躁,每个人都想着要做十亿、二十亿的电影,九死一生。几百万、几千万票房的电影,就不值得做了吗?文艺片一样是可以赚钱的。我们必须要坚定这样一个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愿意来创作文艺片,我们也必须要搭建起这样的一个环境来。不要再让文艺片只活在领奖台上了。”

  ……

  这个研讨会并未对外公开做轰轰烈烈的宣传,仅仅在业内有点声音。

  不过,这个研讨会却让大家都达成了两个共识,一个是准备去推动文艺片长周期上映,另一个则是去探索建立一个类似“北美颁奖季”的周期,作为文艺片集中上映的一个窗口,以奖项的关注来带动对这些影片的关注,进而转化为票房。

  到最后,陆严河提了一个设想。

  “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偶像时代》的模式,每周一场竞赛,每个季度更新一次偶像的排名,每年一次年度盛典。让文艺片的格调只保留在内容的创作上。”陆严河说,“通过这种电影之间的PK,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观众也可以投票,但你想要投票的话,得先提交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资料审核。”

  让陆严河没有想到的是,刚才还在说要千方百计创新形式来吸引观众对文艺片的关注的人,突然都异口同声地说那也不能这么搞。

  陆严河都差点以为自己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

  后来,还是研讨会结束以后,符恺导演跟他解释:“他们只是希望文艺片能够摆脱票房毒药的魔咒,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让电影这个艺术像《偶像时代》节目里那些艺人一样,去吆喝着卖艺了。”

  陆严河马上就听懂了符恺导演的话。

  说白了,还是平时端得太久了,一时让他们下来跳舞,抹不开那个脸。

  陆严河也觉得没有关系。他也只是提了一个想法而已,手段只是方式,这个不行,再换一个就是了。只要大家能够慢慢地改变原来固有的态度和思想就够了。

  -

  这个研讨会是象牙塔里的一次讨论,但是,与会者却都是深耕电影领域很多年的大佬。

  大家在这里讨论,达成共识,才有可能推动一些事情。

  陆严河在这群人里,真不是谦虚,他真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晚辈。

  但他很幸运,当然,也是他自己争气,所以,在这样一个场合里,他是被赞许的、关爱的。

  几次研讨会下来,陆严河认识了很多老前辈。

  大家都对他赞许有加。

  这样一个有成绩、诚恳又谦虚的年轻人,哪个正常点的长辈不喜欢呢?-

  参加完这个研讨会,陆严河几乎是无缝衔接就要去亚洲电视节了。

  这是之前陈梓妍早就给他接下来的工作。

  当亚洲电视节宣布会出席的明星名单后,国内这边的明星艺人,基本上就是以《六人行》和《十七层》两个剧组为主。

  其他的还有一些当下非常红、流量也非常大的艺人。

  两个剧组出席的时候,像陆严河这样主演了两部戏的演员,一般都会跟着剧组一起走两次红毯。

  但经过沟通以后,双方剧组都决定不以剧组形式走红毯了。

  都以个人身份出席,到内场再汇合。

  今年亚洲电视节的主办方是新加坡。

  亚洲电视节开幕式那天,陆严河牵着陈思琦的手一起走上开幕式红毯。

  他们两个人许久没有同框出现,这一次出现在亚洲电视节,自然备受关注。

  很多外媒是不知道陈思琦的,不认识她。尤其是对韩国和日本的媒体来说,陆严河这个中国演员最近这一两年刷脸刷的频率之高,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压过了亚洲年轻演员的势头,独领风骚。

  陆严河突然牵着一个女孩的手出现在红毯上,对他们的冲击感可想而知。

  但是这对国内的媒体,却是见过好多回的画面了。

  他们只顾着猛按快门,争取拍到更多能用的照片。

  有外国媒体不认识陈思琦的,还问他们,这个女孩是谁?是演员吗?

  国内的媒体就介绍,人家是中国很火的一本杂志的主编。

  人家一脸震惊,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年轻的杂志主编?”

  国内的媒体朋友就一脸骄傲了起来,说:“那是,那是他们两个人在高中毕业以后一起创办的杂志,现在都三年时间了,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最火、影响力最大的杂志之一了。”

首节 上一节 733/1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