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严河摇头,“我也没有想好,其实想读个研究生,在振华读书这几年,让我收获很大,我其实很想看看,等我读了研究生,我又会是怎样一种思维方式。我在大学经常能感受到我自己思维方式的变化。”
周木恺点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没有想好?”
“因为艺人那边的工作很忙,如果继续读研的话,很多的工作又要无限期地往后推。”陆严河说,“我有很多事情想做,现在都常常觉得时间不够。”
周木恺点头,说:“你做什么都很成功,确实,每个方面都在牵扯着你的精力。”
“你喜欢在《跳起来》的编辑工作吗?”
“嗯,跟喜不喜欢关系不大,编辑工作让我挺开眼界的,接触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周木恺笑了起来,“这么一说,其实是喜欢的,除了最开始有点手忙脚乱,摸不清楚路数,后面熟悉了也就好了。”
陆严河点头,“《跳起来》的业务板块越来越多,我很担心每个人手头上的事情都很多,导致杂志的质量下滑,幸好有你们的加入。”
“陈主编还是很有一套的,业务板块虽然增多了,但她给每个人的任务都做了划分,而且,人手不够,也安排了经费请临时的兼职人员来处理很多杂事。”周木恺说,“杂志的事情一直是优先级最高的,我们的稿子有将近三到四期的存量备用,而且,现在一般都是提前了两个月的进度在制作杂志,质量还是能得到保证的。”
陆严河:“她一直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办法的人。”
“我有时候都感到惊讶,她其实也是第一次做杂志,为什么很多事情到她手里,都有一种早就解决处理过很多次的淡然和熟练,一点不会犯怵。”周木恺说。
陆严河心想,因为陈思琦就是这样的人,她知道自己不能犯怵,她是主编,她要撑起这一切,所以面对再大的问题和困难,她都要求自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
陈思琦打着一把太阳伞,从烈阳下走过,推开一扇咖啡馆的大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让她感到神清气爽。
不过,大学旁边的咖啡馆似乎总是人满为患。
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坐下,点了一杯美式。
陆严河下午五点四十才下课,她决定在这里工作几个小时,等他出来。
跟陆严河不一样的是,陈思琦这个学期的课很少,她在大一大二几乎把需要修的选修课学分全部修完,大三就只有必修课了。
所以,今天她正好上午要过来跟一家广告商开个会,下午就来等陆严河了。
《跳起来》这本杂志在经历了七月份夏日特刊一个销量小高潮以后,八月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回落。
这个数据的变化让陈思琦有些忧心。
任何一期销售数据的下滑,都会让陈思琦绞尽脑汁地琢磨其中的原因。
纸媒时代,容不得她掉以轻心。
新媒体板块的业务顺风顺水。
可传统出版的期刊,就是逆水行舟。
经常有广告商让陈思琦放弃纸质杂志,觉得他们现在已经把跳起来的品牌做起来,把做杂志的时间用来经营其他板块的业务,收益更高。
陈思琦都笑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停掉《跳起来》?
她从来不考虑这个选项。
当然,站在资本的角度,她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劝她放弃掉。
但那不是她当初要做《跳起来》的原因。
一本杂志,做了两年多,它已经不仅仅是生意或者当初的情怀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它成了很多作家老师稳定的发表渠道,也让有意想要进行文艺创作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希望的目的地。
它汇聚了一帮人,一帮随着纸媒时代的落幕而散落各地的创作者。他们又再一次被聚集起来,在每个月出版的杂志上,去发表他们最新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有散文,有杂记。
现在,陈思琦反而常常面临一个问题,稿子太多,每一期的版面却只有那么点,导致积累的稿子越来越多。
很多适合新媒体发表的稿子,他们会跟作者们协商,发表在新媒体上,稿费仍然按照杂志用高标准照给。
可是像虚构性的创作,其实并不适合发表在新媒体上。
陈思琦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要么就是增加每年出版的期数,要么就是增加每一期的版面。
两个选择都有利有弊,陈思琦暂时没有想清楚。
同样,还有一件事是陈思琦在筹谋的。
她想要将《跳起来》推广到海外去。
复刻每一期肯定不现实,但陈思琦想过,可以做成Mook那样的书籍,在海外出版。
然后,做成一个系列。
陈思琦也不是出于什么商业上的考虑,她只是单纯的有年轻人的野心,想要进一步扩大《跳起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陈思琦思来想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敲出各种各样的想法。
一下午的时间倏尔逝去。
手机嗡嗡震动两下,陆严河发来消息:我下课了,你在哪?-
求月票!
第377章 原来是这样
放学后的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陆严河从人群中走出来,靠墨镜和帽子做了一点遮掩,避开了大部分匆匆一瞥后可能会追过来的目光。
邹东就站在校门口等他。
九月的夕阳,在不下雨的晴日里,绚丽得就像电影里才能看见的画面。
一种饱满的、浓稠的黄昏颜色铺陈开来,很多个抬头的瞬间,都会让人错觉是一幅水彩画。
陈思琦就站在这样的黄昏里,浅笑晏晏地看着他。
陆严河看到她这样笑着,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邹东看着眼前这两个年轻人,默默地站到旁边去了。
陆严河跟陈思琦上了车。
“你什么时候回江广?”陆严河问。
陈思琦说:“明天中午的飞机。”
陆严河说:“那正好,明天上午我三四节没有课,可以送你过去。”
陈思琦:“我自己叫辆车就行了,没什么好送的。”
陆严河:“反正也没有事。”
陈思琦:“那行吧。”
陈思琦问:“你这个月没有别的事情了吧?能好好休养了?”
“嗯,差不多,就只用去录一个《年轻的日子》最后一天,跟大家一起聚一聚,吃个饭。”陆严河说,“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利索,不用这么步履盘跚。”
陈思琦笑了笑,“这样也挺好,你之前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现在可以好好休养一段时间,跑不了通告,多好。”
陆严河说:“你自己每天安排了那么多事情,忙得够呛,还说我。”
陈思琦:“我再忙也没有你忙。”
陆严河正要说呢,忽然,手机响了。
是一个电话。
更让陆严河惊讶的,是打电话来的人竟然是何云澜。
当初录制《城市游记》,陆严河认识了这位在江芝旅游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得到了他们非常热情和体贴的招待。
就是当时交换的联系方式,还加了好友。
后来,江芝篇播出,反响很好。
陆严河跟何云澜平时节日会互相发个消息,联系虽然不多,但一直没断。
“何大哥。”陆严河接通电话。
何云澜笑着说:“没有打扰你吧?”
“没有,方便呢。”陆严河应。
“我和依依来玉明了,我看新闻说,你从威尼斯回来了,不知道你在不在玉明啊?如果在的话,想约你吃个饭。”何云澜说,“今晚。”
陆严河有些诧异。
这突然约的……但是,以他对何云澜的了解,何云澜肯定不是故意要赶在这个饭点才来约的,应该是临时起意。
“我和思琦——我女朋友在一起,正准备吃晚饭。”陆严河说,“何大哥,你来玉明了也不早说,我就早点安排嘛,你稍等一下,我订个地方,请人去接你们,你们在哪?”
“不用这么客气,地方你订,地址发给我,我们自己过来就行了,不用接。”何云澜说,“而且,这个点肯定路上也堵,我们坐地铁也方便。”
陆严河想了想,说:“好,那我把地址发给你。”
挂了电话,陆严河跟陈思琦说:“抱歉,没经过你同意就答应跟别人一起吃饭了。”
陈思琦倒是很理解,知道陆严河一口答应了下来,肯定是因为对方比较特殊。
“何大哥是谁?”陈思琦问。
“何云澜,之前我在江芝拍《城市游记》的时候认识的,他在江芝的旅游局工作,当时就是他牵线的拍摄,在那里得到了他很多照顾,他和他老婆一起来了,约我吃个晚饭。”陆严河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过来找我,我得尽一下地主之谊。”
陈思琦:“原来是他们啊,我看过你那期节目,我认识他们。”
陆严河:“你想去吗?要是你不想去,我跟他们吃完再来找你。”
陈思琦:“去啊,我为什么不想去?”
她又说:“你都跟人家说了,你现在跟我在一起,准备去吃晚饭,我还不去,不显得我对他们有意见嘛。”
陆严河:“……啊,对,我都忘了。”
-
许久没有见何云澜和柳依依,再次见到这对郎才女貌的年轻夫妻,陆严河的心情却有些不一样了。
之前是有些羡慕,现在是……嗯,他也不差。
“何大哥,嫂子。”陆严河满脸笑容,和他们寒暄,“你们什么时候到的?”
何云澜笑着说:“我们也是今天上午才到,有点工作上的事情,因为是今天晚上十一点的飞机回去,本来没有想到打扰你的。”
“这哪里叫打扰啊,何大哥,见外了,我一直希望能够邀请你们回玉明一趟,让我也能表达一下心意。”陆严河说,“以后你每次来玉明都得告诉我,要是以后你来了却不告诉我,以后我去玉芝也不跟你打招呼了啊。”
何云澜这才露出了一脸没办法的笑容,说:“以后一定说。”
陆严河问:“何大哥,那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跟我说?你一开始都不打算联系我。”
何云澜点头,说:“我也是偶然听说,你后面在准备一部叫《武林外传》的武侠情景喜剧?”
“对。”这个消息早在网上传遍了。
陆严河不知道何云澜怎么突然跟他提起这件事。
何云澜说:“我是从旅游部门的朋友那里听说的,听说你们这部剧准备搭实景,建一个同福客栈,是吧?”
陆严河点头,“目前是有这样一个想法,怎么了,何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