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合作社的几名理事会同乡里的人去各村做工作,主要是宣传,他们不会参与到具体事务当中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一度的采摘季又将来临。
方唯带齐装备,一个人进山探路,并查看几片野生林的情况。这项工作并不是找不到人去做,实际上交给林业大队也是能够完成的。
山林里危险,多去些人带好武器和药品,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应付。
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季节进山,主要还是为了舒缓一下心情。平时的工作也挺操心,难得有这么悠闲的时候。
“野生板栗和油茶籽、枇杷果都已经成熟了,回头让林业大队自织人手来采摘。”
今年各种野果的成熟时间稍早一些,如今就可以直接采摘。
方唯在几片野生林转了转,一路上都做了标记。山里的道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各种植物所覆盖,每一年进山采摘都得重新开路,真的很麻烦。
在野生林这边转了一圈,随后他就去了草药培育基地。
在这一带他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林子里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而且草药也明显有被采摘过的痕迹。不过看起来人数很少,采摘的数量也只有一点点。
“这是有采药人找到了这里?”
方唯判断是采药人的个体行为,从痕迹上判断,采摘的手法很专业,没有进行毁灭性采摘。
他在周围转了转,没有见到有人,便放下了此事。
实际上他也没把这一大片山林当做自己的自留地,既然是野生草药那么别人也有采摘的权力。只要不是进行毁灭性采摘就没事,要是搞破坏,他见到了肯定不会客气。
在这一带看了看,方唯本想进行追踪,看看采药人是从哪个方向走的。
结果走出去没多远,线索就断了。看来对方来采药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很多痕迹就这么自然消失,根本无法追寻。
他只能作罢,打算抽时间带人进山采摘一批草药。
几天后。
林业大队便组织人手进山采摘板栗、油茶籽和枇杷果,方唯和瑶寨派来的采摘人员一起进山,忙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
等采摘结束之后,他便带着几十名阿哥去草药培育基地,采摘野生珍稀草药。
这个季节是采草药的好时候,方唯在采摘草药的时候,也揭开了心里的谜底。那天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采药人,也就是之前方唯想追踪的那个人。
“方支书,我是一名中医,往年都是冒风险进入原始森林采药,我也是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了这里,这里的草药品种很齐全,一看就不是纯天然的状态。”
此人名叫齐玉堂,50岁左右的年纪,在金陵圩开了一间诊所。
他从小学医,是家传的医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进山采药,而不是完全依赖药房进货。因为一些关键的草药需要较高的品质,人工种植的草药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你的眼力倒不错,怎么说呢,这些草药肯定是野生草药,只不过这一带的草药品种有很多都是我移植过来的。”
方唯对此人的印象不错,所以也没有藏着掖着。
其实这种事也很难瞒得住,经常进山采药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带的异常,正如齐玉堂所说的,一看就不是天然的状态。
“方支书真是功德无量啊!”
齐玉堂一听,连忙鞠了一躬。
再好的医生也得有药,没有好药怎么治病救人?就像他,自从发现了这片草药的圣地之后,还真从阎王爷的手中救下了几条命。
“别客气,齐大夫需要什么草药就自行采摘吧,在这里是国家的林地,只要不破坏这一带的环境,谁来了都能自由采药。”
方唯和对方聊了一会,便去和阿哥们一起干活。
齐玉堂对大名鼎鼎的方支书,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他也不是多话的人,随即也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一次采摘草药,收获巨大。
方唯一共收获了将近8万元的现金,除了给阿哥们发放奖金之外,剩下的几万元全都捐给了中心小学。
他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钱补贴家用,能做点善事感觉也不错。
不少人都搞不清楚方唯是咋想的,平时也没见他吃的有多好穿的有多好,但捐钱的时候却从不吝啬。
关键是他还身体力行,不是那种只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的主儿。
林业大队完成了野生林的采摘任务之后,紧接着又完成了公司所属林地的采摘任务。今年的采摘季悄然过去,一切都很顺利。
最高兴莫过于张楚,他那边有了大量的野生板栗原料,今年的出口任务便可以提前完成。
现在一些进口国对于国内产品的要求很高,比如像小日子不仅有原产地要求和各项指标的要求,甚至还有野生的要求。
没办法,现如今国家的外汇储备很少,想赚取外汇就得忍受人家的苛刻条件。
张楚手下的厂子生产的野生板栗产品,全都用来出口,种植板栗的产品才会在国内销售。
另外,草药加工厂生产的枇杷膏也远销海外,包括小日子和东南亚,都有固定的客户。
“老张,你可是咱们的出口大户,原材料有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你的了。”
方唯随后去了一趟食品公司还有几家工厂,巡视了一圈便转身离开。
食品公司有张楚坐镇,他很放心。
翌日。
方唯刚到办公室坐下,蔡桐就打了电话过来。
“支书,电器集团公司那边上报了股份制改造方案,其中内部职工股的分配在公司引起了争论。张总的意思是要给瑶岭农业的管理层分配一些职工股,但多数人不想要。”
电器集团公司的改制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这次终于拿出来了内部职工股的分配方案。
令方唯没想到的是,张文远的一片好心,结果到了瑶岭农业这边却没人领情,反而是抱怨不少。
现在大家对于股份制和股权没什么概念,反正让他们掏钱就有人不开心,这还是在电器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不要搞强制分配,谁愿意买就买,不愿意就算了。我这边肯定是要买的,除了我自己的份额,谁不想要的话,也可以把份额转让给我。”
方唯看到很无语,但他不会说什么,反而要求蔡桐以自愿为原则。
本来分配给瑶岭农业的职工股数量就不多,没人要的话,他自己可以多买一些。
“好的,我明白了。”
蔡桐其实也不想买,不过他是公司的总经理,还是要做做样子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方唯居然还打算多买,顿时觉得很感动,认为方支书这是一心为了电器集团公司的发展考虑。
殊不知,万一哪一天电器集团公司真的上市了,手里的这些内部职工股价格起码会翻几倍。
一个难题就这么解决了,不少高管听说方支书个人打算多买,原本不许要的也不好意思开口拒绝,绝大部分人还是象征性的买了一些。
最后剩下的职工股也不算多,方唯花了120万元全部收入囊中。
第440章 更新换代,送别老领导
盘莲花似懂非懂,但她不会阻止男人的决定。
还是那句话,家里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进账,男人为了公司的发展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没啥。
方唯知道婆娘误会了,不过他也懒得解释,这毕竟是一项长期投资,即便是他也不敢说就一定稳赚不赔。
他这事儿已经没工夫再关注此事,瑶岭农业和新凯奇的玉米种子同步上市,还在为市场份额的争夺拼尽全力。
之前因为【玉香183】玉米种子大量的占据了客户的存储空间,因此,现在的【玉香183】生产只需保持少许的数量就能维持基本份额。
而新凯奇则不同,需要生产大批的玉米种子才有竞争的资格,库存压力自然也更大。
双方现在展开了拉锯战,总体而言,还是瑶岭农业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上午。
方唯来到了试验田,查看杂交玉米育种的进展。
“我们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轮培育的阶段,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再有一轮的培育就可以初步定型,继而开始正式培育杂交玉米的种子。”
育种试验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有时候像是大海捞针,有时候又会不断的重复重复,枯燥无趣。
好在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看现场技术人员的表情,成功已在眼前。
“目前估算的产量是多少?”
“应该在亩产2300斤左右,口感不错,味道很棒。”
“最早什么时候能出结果?”
“应该是11月之前吧,但也有可能会提前。”
方唯询问了一些细节,然后满心欢喜的离开了试验田。
再有一两个月,新型的杂交玉米就会问世,亩产提高品质提升,完全可以对冲转基因玉米带来的冲击。
现在研究所也开始尝试研究转基因技术,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转基因技术的优劣他不做评判,反正他也用不到,只是当做一项技术储备来研究的。
新凯奇以及其背后的国际巨头,现在一直在盯着他,不过对方在国内不敢采取任何的行动,而他又不出国,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用利益和美女无法打动的人,还真麻烦。
时间匆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方唯和盘莲花带着阿姐、孙道人去了瑶寨,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节日。
“三哥,我们按照你的要求,继续生产【农优82】稻种,并在培育过程中发现了新的不育株,我们称之为【超级植株】。”
整晚上,王松林时刻都在方唯的身边。
方唯喝了不少酒,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8点才起来。
王松林随后跑了过来,请他去一趟试验田,说有重大发现。
瑶寨的试验田也一直没闲着,方唯已经在着手研究新一代的粳米杂交水稻。作为执行人,育种小组居然有了意外的发现。
方唯哪还坐得住,吃了早饭就跟王松林去了试验田。
查看完超级植株之后,他也觉得这是一个大惊喜。他让大家多培育一些这种超级植株,然后尽快展开配对试验。
【农优82】稻种已经投入生产这么多年,是时候进行更新换代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方唯和家人就住在了山上,每天开车上下班并不麻烦。接下来的配对试验很关键,他需要时不时的调整一下属性值,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
说来说去,他的重点一直都是稻种的培育,像什么玉米种植、大豆种子、蔬菜种子等等,都是附带的项目,从来不是公司的支柱。
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瑶岭农业一骑绝尘,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没有之一。
这也是他不同意进行玉米种植的主要原因,做事情有主有次,从培育稻种可以延伸到种植水稻,但没必要什么横跨太多的领域。
就拿种植水稻来说,不光是种子的问题,有属性的加持,公司生产出来的稻谷产量稳定、比其他地方的产量都高(同一个品种),而且品质更好。
毕竟其他地方种植的水稻,品质上和产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而自行种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之前他把【南光四号】和【农优82】交给别的种植户种植,一方面是想带动更多的人增收,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土地不够的因素。
现在土地是够了,接下来他会调整发展模式。
按照惯例,会在秋收后和种植户进行新一轮的签约,但今年可能会有所改变。
他考虑今后将逐步取销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产自销”,以实现他心目中的集约化生产。
像北美的农产品价格就比国内低很多,除化肥价格较低、转基因技术的进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就是集约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