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新豪门时代 第121节

  漫画不是游戏,不是简单复制过来就能轻松成功,这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市场的理解能力。

  所以,内地这边有庞大的人才储备,每年大量的美术专业毕业生,是城市集团最佳的选择。

  这些人招聘过来可以满足公司对人才的需要,也可以在未来为公司储备人才。

  不过还是那句话,现在是80年代,这些人一毕业可都是会分配工作,捧上金饭碗。

  如果想大批量把他挖到香江,是相当的困难,所以,选择与他们合作,就成了最佳的方案。

  至于给这些内地漫画精英的一些奖励,比起未来漫画市场的获益,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反正这个时代内地的房子超级便宜,给他们买一些就是。

  在今后,如果这样的人才,能够入职到城市集团,刘志成还可以让他去们其它地方交流、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

  …………

  第三天,刘志成便在上沪市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前往上沪市政府,与上沪市的高官黄道涵进行了会面。

  随意的聊了两句话,黄道涵主动谈起了正事,问道:“刘先生,听说你有在上沪投资计划,不知道是什么项目?”

  刘志成笑道:“不知道上沪市的一些基建工程可否对我们港资开放?”

  内地改开之后,一直意图吸引外资进行基础基建建设,不过具体能不能投资还得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同意。

  而且基建也必须合资,一般情况下中央那边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地方政府这边则是要处理各种细节,也需要考虑到发展需要,又或者未来如何合理的收回投资。

  “原则上是没问题,不知道刘先生想投资什么基建项目?”黄道涵笑着问道。

  这些年上沪市虽然税收全国第一,但大量的财政收入都上交给了中央政府,自己反而经常没钱进行市内基建维护。

  但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方便,有了顺畅的交通,工厂的货物就能够快速、低成本的运输,老百姓也能轻松简单的出行。

  前者刺激工业,后者刺激消费。这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然条件。

  刘志成在内地基建投资是鼎鼎有名,投资了未来内地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广深高速与京津高速。

  想富裕,先修路。这是前世内地喊得最响的口号,也是内地改开之后,总结出来的真理之一。

  刘志成说道:“你也应该了解到,我热忠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寻求港口、高速公路、电厂等基建项目进行投资,

  我个人也非常看好上沪的发展,愿意承建一座黄埔江大桥和一座火电厂的建设。

  投资这些基础民生工程,不但我方可以获得收益,而上沪市百姓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方便,上沪市政府也可以获得税收,一举三得。”

  黄道涵笑道:“说得好,我们政府吸引外资投资,不是为了占外商的便宜,而是为了共同发展。

  其实说来惭愧,由于经济发展,我们市委早就有了建一座火电厂和一座连通浦东与浦西的新大桥计划,

  只不过由于资金比较紧张,一直没有立项落地,今天刘先生提出这个计划,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刘志成点头说道:“那就挺好,具体的投资方案、需要的资金,我旗下的团队会来上沪谈判。”

  黄道涵说道:“刘先生应该知道,如果修建这样的一座大桥和火电厂,按照目前的法律,是必须合资的!”

  “这点我知道。”刘志成点点头说道。

  黄道涵问道:“那不知道刘先生准备什么时候建这座桥?”

  刘志成说道:“当然是越早越好,只要你我双方将合作内容谈好,就可以立刻开始建桥,

  而且我觉得既然现在我们已经定了下来,那么桥梁的设计和选址现在就可以开始,这样只要合约一签,双方资金到账,就可以立刻开工。”

  见黄道涵似乎有些犹豫,刘志成又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黄道涵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只是市政府关于整个82年的诸多财政预算已经定了下来,现在突然多了这种大项目,我还得再和市委商量一下才行。”

  “这样啊!”刘志成明白了过来,上沪市虽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也是工业之都,财政收入每年都是全国第一。

  但相比于其他省份,80年代的上沪市将大量财政收入都全部上交给了中央政府。

  如1981年,上沪市财政收入160亿人民币,自己留用27.7亿,大约只有财政收入的17%。

  而同一年的京城市财政收入45.6亿,留用27.22亿,留成率59%,直到1985年,中央才将上沪的留存率提高至25%,但也只有京城的一半。

  而其他省份则更夸张,如粤东省,因为三来一补模式带来的经济红利,从1980年,中央下令粤东省每年财政收入上交提高10亿。

  但到了1988年,几乎与上沪市工业生产规模差不多的粤东省共上交15亿人民币,还不及上沪市的一个零头。

  所以,上沪的资金还是比较紧张。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上沪市交通部门在各个交通路口兴建行人天桥。

  但进度很慢,据说就是因为预算不足造成。

  刘志成想了想说道:“如果市政府在资金上有困难的话,我们可以换一个合作方案。”

  黄道涵说:“什么样的方案,刘先生请讲。”

  刘志成继续说道:“我方初步估计,建设大桥和火电厂,可能需要2亿美刀左右,

  如果股份对半,那么我们双方各需要出资1亿美刀左右,我的提议就是市政府这边的资金也由我方来垫资,

  这样项目能够早日开工,但我希望能够答应我另外一项投资。”

  “什么投资?”黄道涵问道。

  刘志成说道:“这几天我去过南京东路,那里的商业氛围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据说只是单独一个第一人民商场,每个周末都能吸引20万人流量进入,

  这在整个香江都不太可能实现,我旗下的黄埔集团致力于投资商业项目,所以希望能够进入上沪市进行投资?”

  “第一人民商场!”黄道涵被吓了一跳,连忙摇头拒绝道:“刘先生,第一人民商场很特殊,你想投资的话,我这边不能同意。”

  “误会了!”刘志成笑了笑解释道:“我并非要收购或者入股任何现有的商场或者机构,而是由我们公司来开发一个商业项目。”

  如果说上沪市是内地经济的掌上明珠,那第一人民商场是整个上沪市的经济之最,每年的销售额都能破亿。

  因为货源充足、名气大,这里也是国外游客、商人或者持有外汇券的内地人首选的购物天堂,每年能够为上沪市赚取的外汇上千万美刀。

  这种项目上沪市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不可能转让给外资的,国家此刻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还是能够共同创汇及发展经济,而不是将能够自己创汇的项目转让出去。

  黄道涵点点头,只要不是打第一商场的主意就好,于是问道:“那刘先生所说的是什么项目?”

  刘志成问道:“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步行街?”

  “步行街,听说过!”黄道涵点点头又问道:“刘先生难道是想在上沪市建一条步行街?”

  刘志成点头说道:“不错,在西方国家,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步行街这种商业模式。

  这些街道因为没有汽车,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行人前来消费,而目前国内已经改革开放,

  上沪市又是全国经济的核心,是时候应该有一条自己的步行街了?”

  黄道涵沉思了片刻,问道:“那不知道刘先生准备将这条步行街建在什么地方?”

  刘志成说道:“但凡步行街,一般都是繁华之地,所以按照目前上沪市的情况,只能设在浦西。

  而一般国际上的城市,兴建步行街都是将原有的一条街道改成步行街,这样成本会降低很多,

  不过目前上沪市能有这个条件的也就南京东路,这条路自然不通,但我们可以在浦西其他地方选择一条街道,

  将所有的建筑推翻重建,而且还需要向两边扩大面积,再重新按照国际标准兴建新的建筑群。”

  刘志成很是淡定的将整个计划说完,想染指南京东路那是做梦,不过现在的上沪。

  除了外滩及南京东路一块,其他地方还只是普通地段,在这些地方兴建一条商业步行街,对上沪市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商业投资。

  黄道涵想了想说道:“刘先生,浦西的人口密度可是非常的高,即使选择一条普通的街道,

  按照你的想法,那也是要拆掉上千户家庭的住所,再加上后续的投资,这恐怕比兴建一座大桥还要高得多。”

  “这点我早已考虑清楚。”刘志成说道:“拆迁的费用自然由我方负责,拆迁户的新房我也可以出资建设,而且居住环境会更佳,

  这个项目,凡是涉及到资金的方面,都由我方来负责,市政府只需要承担拆迁过程以及新拆迁房的地皮规划,

  按照合资法的分配,就可以获得一条新商业街51%的股份,我想不管是对市政府还是这些拆迁户都是一件好事。”

第176章 变脸比翻书还快

  “很高兴刘先生能够看好上沪市的未来”黄道涵笑着说道。

  整个计划看起来的确是对上沪有利,毕竟前期什么钱都不用出,就能获得一条新商业街的51%股份。

  不但可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上沪市的人居与投资环境,同时还能获得税收。

  而且,原来的居民,也将改善住房条件,唯一要注意的是新商业街的位置选择,不能抢了原本繁华区的生意。

  刘志成笑道:“对于内地的发展前途,我一向都是看好,上沪市作为内地经济的中心,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经济肯定不会低于香江。”

  “那就借刘先生吉言。”黄道涵也没真当回事,毕竟现在的上沪与香江比起来还差的太远。

  顿了片刻,黄道涵又说道:“刘先生,按照目前的法律,即使这条商业街成立,也必须由我方来经营,毕竟外资是不容许进入零售领域的!”

  刘志成想了想,说道:“黄书记,其实这个商业街,我想对它的定位,并非与南京东路一样,想做差异化经营,

  之所以我会想到这个项目,因为我发现,虽然在上沪市可玩的地方有很多,

  但对于西方游客而言,还是比较单一,但是这些人既然来了上沪,我们自然也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消费,

  这样才可以刺激经济,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所以我才有了建一条步行街的想法,

  按照我的初步计划,这条街内主要以经营酒吧、台球、酒店、室内体育等娱乐设施为主。”

  “刘先生的想法很不错。”黄道涵说道。

  如果这个新建的商业街走的不是对内的零售路线,而将海外游客及商人作为目标,那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创汇大户。

  刘志成看了一眼黄高官,继续说道:“不过对于这个投资项目,我有一个要求,

  如果未来法律再容许外资独资持有物业,那么我希望按照现在的持股比例来分配所有的物业。”

  刘志成的打算很简单,等到86年之后,外资可以独资,那么这一条街的商铺需要明析产权,尽量自己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个我需要再开会商讨。”黄道涵答道。

  现在还是初步意向,现在这个商业计划还得在市委会议上通过,虽然通过问题不大,但后续还会有一堆细节问题需要讨论。

  刘志成笑了笑说道:“那我就等着佳音。”

  “没问题,明天早上我就召开市委会议来讨论这件事。”黄道涵点头说道。

  刘志成知道该告辞了,便站了起来说道:“那这样的话我就先告辞了,关于浦江大桥、火电厂及步行街项目,未来我们双方团队再继续详谈。”

  “好,那我送刘先生。”黄道涵点点头说道。

  “多谢了!”黄道涵送到门口,刘志成很快便会和了几名手下,一起离开了市政府大楼。

  第二天,山峰投资、黄埔集团、中电集团旗下的几名工程师,在霍海清带领下到达了上沪。

  在听从了刘志成的要求之后,山峰投资旗下的基建公司,便与上沪市交通局的一些专家开始联手考察黄浦江两边的地形,意图找到修建大桥的最佳位置。

  而中电集团旗下的青山发电公司的工程师们,则开始了建设火电厂的谈判。

  而上沪市政府也召开了市委会议,商讨了刘志成提出的“步行街计划”,不过听说争议较大,当天上午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

  对于刘志成来说,这种大投资自然不需要那么急,上沪市的会议虽然没有同意,但也没有否决,说明还是有希望的。

  况且即使项目通过,后面还需要就地址、投资规模、建筑招标等进行全方位的谈判,而这些自然是旗下的商务谈判人士负责。

  刘志成在霍海清的陪同下,很快又要奔赴下一站,京都市。

  飞机很快就来到了京都市外的机场,这次来到京都市,刘志成比较低调,知道的人并不多。

首节 上一节 121/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