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71节

  内部:2月,也就是过年之后,和黄正式对黄埔园进行了奠基仪式,这座总面积超过千万尺的超级小区,即将开工建设,超过30家建筑公司,共8000名建筑工人准备进场施工。

  3月,伴随着港府正式公布的新市镇元朗的开发计划,美的集团第一个响应号召,宣布在元朗南侧的一片约650万尺的地皮上,兴建香港最大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产业园。

  这个工业园,包括一座年产能为500万电风扇、800万台收音机、25万空调50万台冰箱的电器工厂,一座专业生产运动鞋的安踏鞋业、一座专业生产红牛及听装可乐的饮料工厂、年产为20万辆的街机组装工厂。

  在工业园区的旁边,美的还买下了数处面积不小的商业地皮,准备在这里兴建数栋商业写字楼,以方便未来的几大公司研发人员、运营人员办公。

  这也是执行了陈志文的另外一道命令,美的、红牛等公司,开始从中环撤离,与生产有关的,搬到了核心生产地附近,与工厂近,很多时候效率就特别高。

  另一方面,随着红牛、美的在海外业务份额的提高,也需要招聘大量的对外人才,这必然造成总部的拥挤,即使星河的新大厦已经准备开始兴建,但大厦的修建速度,肯定是比不上几家公司的综合发展速度的。

  在未来,除了对外部门、公司高层会还在港岛办公外,其他的,都会搬到元朗工厂附近,这里的地皮便宜,想建多少大厦就建多少,港府也很乐意看到这么多投资以及会带来的这么多高收入群体,而且在这边建房子,也很方便。

  当初在与港府协商好将产业园放在元朗后,陈志文便安排星河地产以及老爸的恒义地产在元朗区域拼命的买地,在港府没有反应之前就砸下了3亿多,足以兴建数个几千人的小区,以及更多的写字楼。这些纯粹是商业投资,与美的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狗鼻子尖的也有,长江实业似乎看到了陈家的动作,也跑过来囤了不少地,陈志文也没在意,元朗面积大了去了,他也只是趁势而为罢了。

  而在海外,红牛借助赞助f1赛车的机会,一跃而红,再顺势趁热打铁,与德国甲级球队签下代言协议,虽然两次的费超过了千万美金,耗尽了红牛现金,但好处就是跟雪一样的订单从欧洲发往了香港,连德国一个政府部门都出面找到了红牛驻德办事处,希望红牛能够在德国生产,供应欧洲市场。

  不过算了下德国的人力成本以及企业税率,香港的优势还是太大了,即使加上欧洲关税也比较划算,毕竟,现在的欧洲,各个市场相互之间仍然有着关税,在德国建厂,并没有什么、税务优势。

  非常可乐方面,也成功的在好市多站稳了脚跟,廉价的可乐,让好市多的会员非常开心,口味也许跟他们以前经常喝的可口可乐有些不一样,但价格便宜啊,基本上只有可口可乐的70%,再加上会员折扣更优惠,买的越多又还有一个折扣。

  同时,香港的星河贸易,也从内地的一家名叫青岛啤酒厂的手中采购到了大量廉价的啤酒,也同样满足了很多美国酒鬼的最爱,毕竟太便宜了,而在通货膨胀严重的美国,想畅快的跟以前喝啤酒,是需要很多钱的。

  沃尔玛那边也差不多,将非常可乐送上了柜台,不过销量只能说还行,但沃尔玛接近200座分店,每一家卖的一般,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也因此,还没到夏天,香港的饮料工厂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美的的街机发展,自然更是一帆风顺,根本就没有对手,亨利摩根铺开了整个美国市场,大量的街机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国第一批接受贪吃蛇街机的酒吧,开始出现了经常性的无人玩游戏的时间段。

  在发现不少这种情况后,亨利摩根亲自来了一趟香港,一番商谈之后,陈志文释放了神奇方块,而因为自己是强势一方,额外加价了300美元一台,亨利摩根的提成则不变,神奇方块的终端售价为3800美元。

  价格之贵,让人咋舌,不过双方也都说清楚,这只是初期上市的时候的试探,如果市场真的吃不消,那再降价,反之则保持不变。

  而且有一点外人并不知道,最近一年来,芯片的价格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又降低了不少,也就是说,神奇方块的街机,每一台能够给美的香港公司带来的利润比之前贪吃蛇的还要高500美元。

  差不多一台街机,净赚1700美元左右。

  到了4月,500台神奇方块的街机空运送去美国,再一次引爆了位于美国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等十几个大城市的酒吧场所。

  随后而来的,则又是数额高达1万台的订单。

  欧洲方面,这几个月来,欧洲那边来个十几次有一定眼光的鬼佬,都想在自己国家甚至附近国家拿到美的街机的独家经销权。

  这种小事,陈志文自然不会再亲自参与,雷盛利在经过连番考察后,从中做出了最优的选择,这些欧洲经销商虽然每个人后续给的订单不多,但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其他地方,比如东南亚、南美洲,则是有人过来买,美的就卖,价格么,都是跟出口欧美一样。

  街机的多方订单,也让美的的资金链变的宽裕起来,工业园也自然有了足够的资金进行快速兴建。

  同样的,其他的一些投资也有了足够的本钱。

  “沙森先生,您好。”香港中环希尔顿酒店的一间会议室里,陈志文在这里约见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

  “陈先生,您好。”史蒂夫沙森点点头说道。

  “请坐,沙森先生,在香港待了两天,感觉怎么样?”陈志文笑问道。

  史蒂夫沙森说道:“很不错,这里的美食我很喜欢,海景也非常的漂亮,还要多谢陈先生的邀请。”

  “客气了,沙森先生。”陈志文笑了笑说道:“这段时间,沙森先生也应该一直在与我在美国聘请的猎头有过沟通,也算是对我的美的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了,这次我也亲自出来来解答你的问题,所以,要怎么样的条件,你的团队才肯加入美的,成为我美的数码相机业务部门?”

  ps:求月票

第190章 数码相机业务的准备(2)

  70年代,是各类科技从实验室开始走出的年代,很多后世30年后畅销的产品,都是源自于这个时代,比如最出名的液晶显示器,在70年代也算是刚刚开始商业化,日本几大电子公司,凭借着这个业务垄断了全球电子手表的屏幕,再过几年,还会慢慢的辐射到小型游戏机上。

  但液晶并不是日本发明的,发明液晶的,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机生产品牌rca,这家公司在60年代末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液晶技术,但是却被rca认定为失败的项目,因为rca研发的初衷是想发明出一种可以取代显像管的新技术,但当时刚刚在实验室出来的液晶自然不行。

  偏偏整个rca也不知道可以拿这种发光的透明“玻璃”怎么商用,于是只能放在一旁,而另外一边,已经研发出点子手表想靠着这个取代欧洲几个小国垄断全球的机械手表行业的日本公司,就碰到了不知道该用什么材料来解决显示的问题,最终偶然听到了rca的液晶技术,于是就买了下来。

  几年之后,液晶电子手表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席卷全球,虽然香港是组装圣地,但绝大部分利润都被日本液晶公司所获得,rca公司后悔不已,但已为时已晚。

  在韩系三星没有崛起之前,全球的液晶都是由日本说了算。

  而除了液晶之外,另外一个伟大的成就,就是数码相机的诞生,与液晶技术一样的是,数码相机诞生于全球最大的胶卷公司——柯达。

  不过与rca不同的是,柯达的高层很快就发现这玩意会威胁自己的核心业务——胶卷及胶卷相机的市场,于是让发明他的科学家史蒂夫沙森将发明的数码相机藏起来,不要告诉任何人。

  后面的结局自然谁都知道,柯达彻底失去了数码相机的市场,最终破产。

  史蒂夫沙森也只能服从公司的安排,将自己开发的数码相机藏了起来,直到两个月前,一家猎头公司联系上了他,邀请他成为一家在美国有着常驻团队的香港公司,专门负责公司的数码相机业务发展。

  起初,他认为这是一个玩笑,但猎头多次展现了足够的证据后,史蒂夫沙森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事实,那就是一家市值数亿美元的大公司,邀请他成为一个业务的负责人,而给出的薪水,是在柯达的3倍。

  在经过两个月的交流后,史蒂夫沙森如约来到了香港,面对一个千亿美金行业的开拓者,陈志文自然也给足了面子,亲自邀请他住在希尔顿酒店的总统套房。

  “陈先生,你为什么要投资数码相机?你很看好这个新事物?”史蒂夫沙森问道。

  “对,我很看好,因为我觉得,任何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民众足够的方便。”陈志文笑了笑说道:“就说汽车,他能够轻松的节省人们大量出行的时间,而你的数码相机,可以省去很多人换胶卷的麻烦,还有洗胶卷,又专业又累,数码相机,则直接拍照,伱刚刚发明的相机,还可以直接出照片,是吧?”

  “是的,但现在的数码相机,拍一张照需要准备24秒,照片也很模糊,我不知道数码相机以后的市场,但现在是绝对没有任何存活空间的。”史蒂夫沙森苦笑着摇头说道。

  “拍照的时间准备问题,可以随着技术发展而慢慢变短,照片模糊,也一样可以随着技术发展而更清晰。”陈志文接着说道:“但胶卷相机的上限已经固定了,除了缺点,没有任何优点还有进步的空间了。”

  这玩意其实跟后世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有些类似,哪怕在前期燃油车的很多优点完爆电动车,但电动车一直在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补能、安全性、续航问题都在随着时间而慢慢完善,反观燃油车,很多百年车企也调解节不好变速箱,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更是到了极限,已经没有任何进步的空间了。

  数码相机虽然现在很垃圾,但可以一直发展,清晰度在理论几乎没有上限,超过人眼睛的极限都没问题,而胶卷相机,则已经是极限,同时拍摄时对人的要求,更换胶卷的小心程度以及洗胶卷的麻烦程度与成本,都导致了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的必然。

  斯蒂文沙森盯着陈志文,问道:“即使这个时间是以10年为单位,陈先生也不在乎?”

  “当然不在乎,我会持续投入资金来研发,所以我需要沙森先生的团队来完成这个任务,我相信在未来数码相机绝对会取代胶卷,柯达发现这个技术,却因为胶卷的利润,不想发展新技术,迟早会被历史所淘汰。”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数码相机,各个品牌的第一款产品,大概是在5年后开始出现,索尼、佳能、日立等品牌相继推出自己的数码相机,不过这些都属于试水性质,属于有钱人的奢侈品玩具,在清晰度方面远不如成熟的胶卷相机。

  数码相机市场在欧美日开始爆发,是在85年之后,90年代到达高峰,特别是电脑可以获得数码相机上的照片,更是方便了数码相机的通用性。在这方面的投入的确需要十年为单位的时间,但这一切也都是值得的。

  数码相机,其实只是数码拍照技术的一种最直接的产品,到了功能机时代,数码技术一样成为手机的必要配置,智能手机更是如此,而在另外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各类车载摄像头也一样来源于数码技术,市场之大,也是以千亿美元为单位,丝毫不小于智能手机。

  “那我们团队可以获得多少的研发资金?”斯蒂文沙森又问道。

  “前面3年,每年500万美金,后面3年。每年至少1000万美金,如果你们有了什么成果,再增加资金也没问题。”陈志文豪爽的答应道。

  以现在美的街机的赚钱速度,几百万美金根本算不了什么,能够在早期囤积关于数码相机技术的专利,才是最重要的。

  “那我的团队需要来香港?”史蒂夫沙森问道。

  “不需要。”陈志文摇头说道:“你们就待在美国,地方你们自己选择好,物业我来负责买下来,跟你们的研发资金没关系,以后你们就在美国研究、招聘方面也是你们自己决定,我只会安排一个人监督财务就行了。不过我会从香港派遣一些的大学生去你们那学习,或者帮你们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

  这种未来的高新技术,香港这边甚至东南亚这边都没有任何人才储备,亚洲这边唯一有的可能也就是日本了。

  高技术领域的回报率,对人工成本的敏感度其实不高,效率反而更重要,特别是日本这个时候也在积累原始专利,对于陈志文来说,早日获得各方面的专利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在技术上或者市场上击败现有的日本同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但只要有了自己的专利,能保住一部分市场就行了。

  非创意类型的产品,陈志文也没想过垄断,能够成为其中一名玩家就够了。

  斯蒂文沙森心中觉得很不错,但又说道:“还有一个问题,我之前发明的技术以及dc-16型相机,专利都是属于柯达的。”

  “能不能将这些专利买过来?”陈志文想了想问道。

  “估计行不通,柯达不缺钱,据我所知,柯达的账户上躺了10亿美金,而且,柯达的一些高层也能认识到数码相机的价值,他们多次警告我不得向外界透露这种技术的存在,连年初日本那边开始研发数码相机,高层们都很生气,认为是我们研发部门透露出去的。”斯蒂文沙森摇头无奈说道。

  “那就算了,重新研究就是了,反正也才刚起步而已。”陈志文说道,在数码相机这一块,全球大家都是同一个起跑线的,比拼的就是砸钱、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及产业链。

  这其中陈志文这边都是绝对的弱势,除了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心十足,不过,只要将研究基地放在美国,也可以弥补这些弱点,至于zz原因,陈志文暂时也不担心,数码相机这个行业美国就没起来过,自然不会需要保护“本土企业”了。

  “好,那我答应陈生的邀请。”斯蒂文沙森心满意足的说道,实在是找不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老板了。

  “那我代表美的,非常欢迎沙森先生的到来,至于你们团队的薪水,全部在之前柯达的基础上,增加60%,年终奖另算,则要看你们每年取得的成果。”陈志文笑了笑说道:“只要你们能够研发出相应的技术以及产品,我可以保证,十年后,你的团队都是百万富翁。”

  百万美元,在现在的美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个时代,一般的服务员也就1000美元一个月,硅谷技术员,一般也就三五千美金。

  几百万美元每年的投入,对于在街机市场血赚的美的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但能够在最早时期布局数码技术,从而有机会获得先期的大量专利,这才是比较重要的。毕竟,美的不可能一直吃先知金手指的老本,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才是企业的根基。

  要知道,数码相机的历史虽然不长,在智能手机出现后被迅速淘汰,但数码技术可没有,智能手机中需要数码照相技术,各类数码摄像头的技术根基也是来自于数码技术,这是一个未来无穷大的市场,值得从现在开始就投入研究。

  “多谢陈先生。”斯蒂文沙森笑着说道。

第191章 重启九龙仓收购

  时间很快就到了5月,香港的房价开始进一步增长,各个楼盘中,看房的客人也是越来越多,不知道是真的潜在的购房者,还是跟后世200一天坐在售楼中心的托。

  但趋势已经很明显,房价上涨已经成了必然。

  近些年来大量人涌入香港,不但拉低了香港打工一族平均工资,还拉高了房价与房租,让真正的香港普通人,过的更不好了。

  但是这有利于资本家,好在美的旗下的工厂,效益很好,也不存在裁员,凡是现在进去的工人,基本上都过的很潇洒,连买房子都有非常低息的贷款。

  股市方面也是一样,香港的恒生指数,已经从最低点的150涨到了430点,翻了将近3倍。

  估算着时间差不多,陈志文便下令让和记黄埔将手中很多的股票全部抛售,套现了差不多1.5亿港元,多了这笔资金,和黄的地产业务便可以从容的发展。

  中环,和记大厦总部:

  “有了这一笔钱,黄埔园一次性开发20栋楼外加商业中心的资金,就完全没问题的,甚至都还没动用陈生在海外的资金呢。”周家杨笑着说道。

  一般的地产公司,开发大型地皮,都是分多期进行,少的五六期多少要接近十期,一期开发完后,有了资金再开发下一期,如太古集团旗下的太古城,项目比黄埔园还要小,但每一期也就建个五六栋,跟和黄一期开发20栋差的太多了。

  虽说地产行业主要靠别人的钱,如借银行的、让建筑商垫钱等等措施,但终究不可能百分之百垫付,建筑商也不是傻子,到了一定程度肯定要钱,银行那边对于风控也有一定的控制,想要开发地产,自己还是要准备不少钱的。

  据说预售制度在香港刚刚出来的时候,借用老百姓提前交的钱外加银行贷款以及建筑师垫钱,房产开发公司不但不用垫钱还能通过多方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于是,当时的地产公司自然借着这个资金大幅度扩张,但最终玩脱了,导致银行方面损失惨重,最终港府限制了预售制度,只有等房子封顶前八个月,才能开始预售。

  要不然,和黄开发黄埔园,就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了。

  “地市上涨,股市自然上涨,这两者基本上就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接下来,还要将我们手中的非核心业务的股票全部抛售。”陈志文淡淡的说道。

  香港的大公司,除了会想办法投资涉及多项业务,也会对着各个方向进行投资,特别是大企业资金多的时候,更喜欢如此。曾经的和记就是这样的类型,祁德尊旗下的和记最巅峰的时候,控制着8家市值前百的香港公司,总计成为了27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对于这些公司的未来,陈志文不知道,也没兴趣去各个分析,大家都是玩地产的多,与其把钱放在别人手中,还不如拿回来开发自己的土地,又或者去购买其他优质土地来投资,在杠杆作用下,这样的收益最高。

  要知道,后续地产市场暴涨的几年里,就是李嘉成的长江实业,股价涨幅也没有超过十倍,而一个普通人,只要敢杠杆买房子,然后放在那不动,到了地产价格最巅峰的时候,赚的也不只十倍,因为杠杆是可以将利润翻倍的。

  而整个香港,收益涨幅能够超过长江实业的,基本上就没几个了,也就是说,只要在地产巅峰之前逃出来,那闭着眼睛的收入增长效率都是超过长江实业的股票的。

  增长情况下,陈志文自然要清理和记持有的非核心业务的股票,不过因为在很多公司中都是大股东,想全部退出的话,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周家杨想了想说道:“只是这样的话,和黄在香港的影响力真的越来越小了。”

  这半年多来,和黄大规模出售各种边缘业务,连同员工也少了几千人,现在又开始清理手中所有的很多公司股票,要知道,在祁德尊时代,和记集团都保留着对这些公司的影响力,很多投资,也都是大家一起投资,这样保证了和记能够聚拢更多的资金。

  “不用在意这些小事情,我要做的是尽量在78年底之前,聚集最多的资金就行了,再说,我们又何需这些小公司来体现自己的实力。”陈志文笑着说道。

  “好,我明白。”周家杨点点头说道,陈志文曾经多次说过要在78年底之前聚拢所有的现金,连开发黄埔园也需要投资重金以保证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他自然知道肯定到时候会有大用处,就是不知道是什么?难道是要对哪个大英资动手?

  不过老板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多猜测,接着问道:“陈生,九龙仓的股票,是否可以继续收购了?现在地价开始恢复,恒生指数也在上升,我们目前也算摆脱了当初收购和记后的资金紧张问题,我怕再拖晚了,会让我们未来的成本增加。”

  “这半年多来,怡和增加了九龙仓不少股票吧?”陈志文突然问道。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操作,当和记集团突然被陈志文收购之后,自然会惊到其他英资,毕竟英资只是不擅长地产开发,但可不是傻子,置地饮牛奶,一分钱未就完成了收购,这场商业并购案例即使到了50年后都算经典。

  “对,怡和增加了对置地与九龙仓的投入,不过效果不明显,置地的规模太大了,哪怕是去年下半年,市值也超过50亿港元,考虑到股市的增幅作用,怡和想增加10个点就需要至少8亿港元,而九龙仓,市值倒是小很多,但在73-74年,为了开发海港城,九龙仓多次增发股票,我估计怡和手中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已经不到10%,我们现在才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了。”周家杨笑了笑说道。

  “可惜,我们这个最大股东却没办法获得公司管理权了。”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成为大股东是没用的,想获得安稳的管理权,至少得35%起步,到了49才算绝对安全。

  在原先历史上的包玉冈,就是获得了九龙仓30%的股票,而怡和只有20%,但后者稳固的控制住了九龙仓,直到包玉冈一口气了20亿港元,将自己股权提高到了49%,才算彻底击败了怡和。

  周家杨接着说道:“海港城这个项目,太耗资金了,当初预算是10亿港元,但现在的趋势是20亿也不够了,偏偏还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了,之前的十亿投入都白费了,那整个九龙仓,立刻就会破产了。”

  “其实,只要将海港城里面的物业拿出来售卖,就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惜啊,怡和的人太过沉迷于自持物业,走不出这个圈圈了。”陈志文摇摇头说道。

首节 上一节 71/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