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6节

  12月24日,平安夜。

  上午打完斗地主后,下午陈志文回到了家里,虽然不在乎这个西方的圣诞节,但偏偏香港还定了2天的假日,多年来家人聚集也形成了习惯,当然,更欢喜的自然还是过年。

  不过,当物资丰富的时候,每一天就都是过年,也就对节日没什么兴趣了,在后世的内地也一样如此。

  今天,陈天福与吴秀玲让菲佣回家休息,自己二人亲自动手做起了晚餐,陈志文原本准备上楼睡觉,上午有点累了,下午自然想休息,但却被吴秀玲硬是叫了起来,让他打起了下手,最终,陈志文找了一个不错的岗位,做肉圆。

  肉圆不是纯肉,而是糯米与肉混起来,然后包成球的形状,之后再放入油锅之中油炸至表面金黄,围起来贼香,陈志文不由得便做肉圆,一边拿着筷子从旁边炸好的碗中捡着肉圆吃,结果不知不觉就吃了十几个。

  “你少吃一点,待会晚饭吃不下了。”吴秀玲连忙把炸好的肉圆拿开,结果陈天福也偷吃了起来,又被说了一顿。

  在厨房忙了两个小时,一桌丰盛的饭菜成功出炉,天也差不多黑了起来。

  也没有什么仪式,三人就吃了起来,还好没有那最难吃的火鸡。

  “人太少了点,儿子。”吴秀玲一边吃饭,一边暗搓搓的说道:“你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

  “着什么急,我现在还年轻,事业第一。”陈志文连忙以“事业”为先,压住话题,这真是老生常谈了,每次回来都要被追问,前世也是一样,这一世还是这样。

  “你谈个女朋友,很影响事业吗?”吴秀玲哼哼的说道:“伱的事业也算成功了,我们陈家现在也算有点小名气了,这晚饭居然只有三个人吃。”

  陈天福显然没当回事,自己吃自己的,他可不想管这个。

  陈志文也不理,他很想说嫌人少为什么前几年合法的时候不让老爹娶个“小”,但想一想还是算了。

  吃着估摸着有一斤的螃蟹,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味道很好,这类食物最受富豪喜欢,吃起来很爽,但真正吃下去的又不多,可以很好的满足味觉需求,又不会让人变胖,更不会有尿病的风险。

  在闲聊中结束晚饭,陈志文与陈天福看着tvb里的新闻,新闻之中最主要的话题自然还是经济,即介绍了全球石油市场的情况,又介绍了香港地产的价格波动等等。

  “爸,你最近的楼盘怎么样了?”陈志文随口问道,之前陈天福有几个楼盘在建,后来地价暴跌后,陈志文给了他800万资金进行周转。

  “房子建起来了,但是不好卖,很多人还在观望。”陈天福也随意的回答道,有了足够资金,房子即使卖不出去,也不担心会出问题。

  陈志文说道:“要不房子抵给我吧,我准备在那附近组建工厂了,正好给员工一些住的地方。”

  之前陈志文特意购置了几块工业用地,然后兴建12层工业写字楼,这三栋写字楼加起来一共80万尺(8万平方米左右),也会是他工业的起始点,而这工业楼选址的时候,也特意离他老爸楼盘近的地方挑的。

  “给你不是问题,你觉得香港的工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陈天福问道。

  “当然,老爸,你如果还有一点资金,我建议你可以直接屯工业地产,成本低,可以收购很多。”陈志文笑着说道。

  70年代,香港的工业开始没落,但因为全球市场的高速扩大,增量市场快速扩大的情况下,即使香港工业在亚洲的比率越来越低,但总额度还是越来越高。

  整个香港还能吃10年的红利,而工业地产在未来几年的涨幅还会超过住宅与商业写字楼,只是盘子太小了,大一点的地产公司即使投资了也不会全力投入。

  陈天福想了想说道:“行,我明天去考察一下。”

  陈志文又想了想说道:“爸,乙种公函换地证你应该知道吧?”

  “知道,你也看好这个?”陈天福问道,儿子说到这个,自然应该是看好它了。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对,我想囤一些,不过我就不出面收购了,老爸你认识行业内的人,就替我收购吧,有多少要多少。”

  乙种公函换地证,这玩意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当时的香港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大量暴雨,港府为了长久发展,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土地改造,以保证洪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蓄水,要不然,香港就是一会洪水一会缺水,供水的不稳定,对经济很不好,也影响港府以及英国财团的收入。

  但这么大的土地工程需要大量的拆迁,也需要非常多的资金,要知道治水工程本身就很耗钱,港府没有足够的现金,就推出了“乙种公函换地证”。

  港府根据拆迁房子的面积按照比例颁发了对应面积的“换地证”,任何人只要持有这本证书,就可以按照比率向政府兑换土地。

  “乙种公函换地证书”有着一定的优先权,这是政府当初的承诺,哪怕港府拍卖的土地,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不管其他人开什么价格,港府必须按照当初的合同将地给拥有优先权之人。只不过这种优先的特权,不被大部分人重视。

  在当时那个时代,九龙半岛正在嗷嗷待哺准备开发,新界的土地根本就是一文不值,送给地产开发商,人家都未必会看上一眼,当时政府的想法:你们这些拿了换地证的人,只要在规定的可居住地区,就可以兑换对应的面积,反正新界其他地方空处多得是,你们想怎么选都行。

  只是地产市场长期看人口,当香港不停的吸收北边来的高素质移民时,对地产的需求就不可能停止,而九龙半岛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因为航空管制的因素,不能建高楼,加上在机场附近发展商业经济,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未来眼光的大佬们很早就开始布局了,如李兆基,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大量收购“乙种公函换地证书”,这是他很早以前就判断了新界是港府必然重点开发的地段。

  这种早期的远见,也为后来李兆基的崛起打好了基础,到了90年代,凭借着换地证书,李兆基拿下了大量新界的优质地皮,成本方面低的令人发指,每年从住宅地产都能获得数十亿港元的净利润,后续凭借着这些利润,李兆基建起了香港最高的大厦ifc(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一年的租金不低于香港第一大商场海港城。

  同样有眼光的,还有南丰集团的董事长陈庭耀,早在60年代,就开始收购换地证书,凭借着这笔投资,到了21世纪,陈家的家族财富就高达千亿港元。

第17章 环球电子

  “好,那就拼一把,这种时候就是风险最大收获最大的时候,如果借用杠杆大规模购买地皮或者物业,赌赢了轻松赚几倍。”陈天福点点头说道。

  陈志文笑道:“这段时间长江实业、新鸿基都在大量吸纳地皮,他们的眼光可不差,我们不需要了解市场的细节,盯着这些人就行了。”

  陈天福说道:“这倒也是,跟着他们,应该不会错。你不准备下场抄底吗?”

  “我也准备抄底,不过不是地皮。”陈志文耸耸肩说道,随后将准备收购永高的事情说了出来。

  “行吧,知道你有眼光,看不上那些位置一般的地皮。”陈天福哈哈笑道,这半年来经常跟儿子聊天,也感觉到,自己这个儿子似乎野心不小,跟他不在一个层次,但是没想到他直接准备收购中环大厦了。

  陈志文说道:“爸,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大量贷款,不过,要锁定贷款利率。”

  “为什么要锁定利息?跟着市场走不是更保险吗?”陈天福问道。

  陈志文答道:“因为石油危机,欧美国家已经陷入了衰退,就算opec那边恢复了产能,低能源价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必然会在未来几年引发大规模通货膨胀,正常经济逻辑下,通胀严重肯定就会加息。

  美国一旦加息,全球的美元就会回流,其他国家货币就会贬值,能应对的唯一方法也就是加息留住资金,港元不管是标定美元还是英镑,都会加息,我们现在锁定利息,就相当于把风险转移了。”

  “不明白。”陈天福很诚实,他虽然在商界混的还行,但对宏观经济的了解还是不够。

  “反正相信我就行了,今年港府已经加了四次息了,以后加息肯定是常态。”陈志文耸耸肩说道。

  今年港股的暴跌,有自然的经济因素,也有港府加息的原因,最根本的逻辑就是股灾之下,大量资金逃离,兑换成美元英镑离开,这给了港府的外汇储备极大的压力,为了留住资金,只能多次加息,而加息必然引起股市暴跌,资金更想出逃,形成了死亡螺旋。

  随后又碰到了石油危机,给香港经济一记重锤。好在到了1974年3月,石油危机结束,全球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只是高油价成了事实,欧美通胀爆炸,被迫加息,香港这种小地方,自然也只能跟着上了,跟50年后发生的事情很类似。

  在后世的1980年,香港的最高贷款利息高达20%,船王包玉冈强行收购九龙仓,问汇丰借了20个亿,也就在一年内变卖物业给还上了,实在是利息太高了,没几个行业吃得消。

  要不是当时北方内地的各种好消息刺激着香港楼市,估计地产市场在70年代末根本就起不来。

  “行,那就听你的。”陈天福点点头,地产市场只要恢复,就算以后利息降了,现在低价买来的地皮还是赚的,只是赚多赚少罢了。

  在家中度过了圣诞、元旦之后,时间进入了1974年。

  1月8日,陈志文约了沈弼,在文华东方酒店摆下了宴席专门宴请他。

  “好丰盛的一顿满汉全席,我们两个人吃,是不是太浪费了。”沈弼进来豪华包间后,看到桌上二十几道菜,不由得笑道。

  陈志文站了起来,笑着伸出手道:“沈弼先生,真正的满汉全席可是108道菜,香港这边能力有限,要不然,我肯定筹齐他们来招待伱。”

  “陈生客气了。”沈弼也很满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虽然年轻,但几次交流下来,发现对方学识颇广,对股市地产的预测也非常的准确,加上之前的一次股市投资让他有了上亿的身价,而且这么年轻这么成功的情况下,一点也不傲气,不光对他,对很多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他非常看好陈志文在香港的未来。

  “请坐。”陈志文笑着说道。

  二人坐下后,服务员上前在二人的酒杯中倒下上千港元的法国红葡萄酒,随后退出了包间。

  “好酒。”沈弼喝了一口,颇有回味的说道。

  “沈弼先生喜欢就好。”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我已经从法国订购了几箱,到时候我安排人送到沈弼先生的府邸。”

  “这就不必了,收这么贵重的礼物,总是有风险的,而且也没必要。”沈弼轻轻摇摇头拒绝道。

  “好。”陈志文也没有矫情,红酒再贵,也不过是身外之物,蕴含的意义才最重要,沈弼现在还不是银行大班,下一任大班也有其他候选人,汇丰这种百年企业,内部派系肯定很多,收太贵重的,不一定会有什么大不了,但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沈弼说道:“陈生,你想收购的环球电子,获多利已经和对方谈妥了,550万港元。”

  “获多利可真是兵贵神速!”陈志文有些惊讶的说道,他之前的手下也和环球电子接触过,但人家对自己一方虽然没有完全拒绝,但也总是爱理不理,好多事情就拖了下来,没想到汇丰的速度这么快,这还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拿下来了。

  沈弼笑了笑说道:“环球电子的老板年事已高,其实也有了退休的打算,加上这段时间生意不好,他们也欠了汇丰不少贷款,按照我们的合同,是需要增加抵押物的,这可需要投入不少钱,卖了公司反而能拿到一笔钱,一来一去之间,他们自然懂的选择。”

  “原来如此。”陈志文点点头说道,汇丰出面,对于本身生意就不好又靠着长期订单贷款的制造业公司来说,的确压力山大。

  环球电子的老板估计也想脱手了,但之前星河的人去,他们不清楚底细,不敢随便决定,但汇丰出面就不一样了,这就是金字招牌。

  “这笔资金陈生是自己全款还是贷款?”沈弼问道。

  “那就贷款吧?”陈志文哈哈笑道,虽然不多,但邀请汇丰出面收购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汇丰出面收购一家公司,除了收手续费,交易的资金一般也是走汇丰贷款,甚至以后的很多项目也一样,这样其实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那就按照老规矩,三七分吧。”沈弼也是无所谓的说道,几百万港元他也不在乎,三七分就是三层对方出,7成是汇丰贷款。

  陈志文接着问道:“沈弼先生,永高的事情怎么样了?”

  ps:还阴着,准备进入16强决赛!

第18章 雷盛利

  沈弼说道:“获多利已经派人去了美国拜访永高背后的老板高元生,他知道我们的意思后,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是说要认真考虑一下。”

  “没有拒绝,就已经是好消息了。”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沈弼点点头说道:“对,我也查过这个高元生的背景,祖上就在美国经商,他们家族算是美国华人中最成功的家族之一了,十几年前,他买下了香港中环的一块地皮,与希尔顿合作,建了香港希尔顿酒店,可惜,有点倒霉,1963年的时候香港缺水,港府限制商业用水,希尔顿酒店第一年就亏的很严重。

  后面好不容易正常经营了几年,又碰到了严重的流感,两年时间据说亏了上千万,从70年开始生意算是恢复了,但现在全球石油危机,航空业票价大涨,旅游业又废了,所以,是个正常人都可能不会拒绝我们的收购,除非他真的非常看好香港的未来。

  我估计,他应该是想待价而沽吧,获多利最近应该还会接触一次。”

  “这个收购我也不急,先谈着,看看对方的底价是什么。”陈志文说道,只要能够收到就行了,收购之后想与希尔顿酒店解约,都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70年代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根本也不急。

  沈弼说道:“这样也好,上亿的收购,的确需要谨慎一下。”

  随后的时间,二人一边享用着桌上风声的食物,一边随意闲聊着香港以及国际的局势,虽说沈弼阅历丰富,但对比于经历过后世互联网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某些方面还是差了一些,不一会功夫,二人也是越聊越欢。

  晚餐结束后,陈志文一路笑着将沈弼送到他的车里,看着车离开后,深呼一口气,说道:“这老狐狸,差点被他绕晕了。”

  刚刚后面的谈话中,看起来是二人闲聊,但到了后面,陈志文发现基本上都是沈弼在套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自己也想着反过来问他,但总是不能成功,就见识,陈志文可以说更高一筹,但谈话经验,就差远了。

  好在也只是闲聊,不是商业谈判,要不然,这种情况绝对会被压制的死死的,能够在汇丰混到未来的大班,就这口才,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第二天一早,陈志文来到了星河控股的总部,环球电子的总经理雷盛利也被通知来到了这里。

  “雷生,请坐。”助理安琪将雷盛利带到会客室后,陈志文便笑呵呵的赶到。

  “陈生客气了。”雷盛利本来是坐着的,见到陈志文后,又站了起来。

  “坐吧。”陈志文笑了笑,问道:“胡生已经去新加坡了?”

  “对,已经走了。”雷盛利点点头说道。

  “也好,他也该享受晚年了。”陈志文说道。

  环球电子的老板叫胡孝清,在40年代就在香港开始创业,在香港经营收音机出售业务,后来在50年代成立公司,从rb进口晶体管,做出了香港第一款收音机,同时也是香港第一家电子公司。

  后来,公司慢慢扩大,并有了自己的品牌“blue bell”,月产能超过50万台收音机。

  可惜,这香港第一家电子公司,市值还不到千万港元,还不如前几年,一个小楼盘赚得多。

  陈志文接着说道:“雷生,现在环球电子的情况,我大概也清楚,收音机的市场,现在在欧美已经行不通了,虽说东南亚这一块有新的潜力,但增速明显是赶不上的,而且现在韩国、湾湾也在大力发展电子产业,在这种领域,我们很难拼的过他们。”

  60年代,香港电子产业的出口额是韩国或者湾湾的十倍以上,但到了十年后,就二者就远超过了香港,特别是收音机这种低端产品,买到晶体管就能造出来,完全就是靠着拼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越低,生产成本就越低,市场自然就越大。

  现在的香港,虽然人工工资还不算很高,但比起湾湾与韩国,还是要高不少的,长期来看,等到未来十年香港房价再涨个几倍,人工工资会变的更高,制造业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完成向中端或者高端的转移,基本上就会全军覆没。

  雷胜利也是点头说道:“陈生说的,胡生在的时候也考虑过,我们也尝试过想往汽车收音机的方向发展,但投了十几万后,还是失败了。”

  “汽车收音机?哪个汽车品牌的?”陈志文好奇问道,他之前在环球电子的财务资料中可没看到这个。

  “丰田,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雷盛利答道。

  “难怪。”三年前的财务信息,收购之前的信息统计并没有涉及,不过收购之后还是会有财务审计的。

  陈志文接着说道:“汽车收音机领域的确是个好市场,只不过投个十几万就想给丰田做配套,你们也想的太天真了。”

  “陈生说的是,只是资金问题,我们也没办法解决。”雷盛利无奈说道。

  “资金不是问题,你们既然有过这方面的经验,虽然是失败的,但也可以再尝试一次。”陈志文笑了笑,说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做其他产品?比如电视机?”

  收音机在50-60年代出口非常火爆,主要就是出口欧美,但随着生产力以及经济的提高,人们自然更倾向于可以提供视觉享受的电视机,做收音机的不转型就是死。

首节 上一节 6/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