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娱乐圈的悠闲生活 第73节

但没变的是房子样式,还是关中地区传统的“半边盖”房子。

三人进了村中一家院子,这是农村很常见的农家小院。

红漆大门,上面还用彩砖镶嵌着是五个字“家和万事兴。”进去以后,是四间窗明几净的青砖瓦房,两旁是厢房,不大的院子打扫的很干净,唯一不变的是靠着围墙边种着两棵枣树。

俞冬青记得,在童年的时候这两棵枣树都已经长大,自己经常在枣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偷偷拿扫把敲枣吃,没少受老妈的责骂。

现在的枣树,虽然是冬天没有叶子但依旧枝丫茂盛。

这让俞冬青想起鲁迅那句名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俞冬青把行李放下,刘凤兰就殷勤招呼:“肚子饿了吧?我给你煮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大刀面”。”

俞冬青一听口水差点就流出来了,在燕京,秦省的关中地区的油泼面、臊子面甚至秦省南部流行的梆梆面、浆水面,北部流行的羊肉饸烙面他都吃过,唯独没吃过大刀面。

“彤彤,跟爸去吃奶奶做的大刀面去!”

俞冬青笑着对女儿说。

大刀面是华阴地区传统美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系用双杖擀成,铡刃(大刀)切就,故名。

在华阴当地,有一句话是“衙门前的面馆子”,说的就是这大刀面面馆曾经开在府衙门口前,也足见了大刀面历史的久远。

之所以称之为“大刀面”,原因是切面的刀很大,几乎就是原汁原味的铡刀。说起“铡刀”,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如今四十岁往上的人会明白,就是原本用来给牲口铡草料用的刀,当然现在的铡刀专门用来切面。

手工做的面,在配上传统臊子——用自制黄豆豆瓣酱经温油煸炒出浓郁的酱香味,加入葱姜,放入豆腐丁,粉条段,加汤,用小火炖制而成。

俞冬青看着老妈端来的一大瓷碗金红明亮,酱香四溢,顿时食欲大开,又倒上香醋、油泼辣子,稀里哗啦,没几分钟一大碗的面条就下肚。

胃里暖洋洋的,好舒服。

看着女儿,也坐在小凳子上埋头吃着面条,满头大汗。

“我爸呢?”俞冬青问道,到现在还没见到老爸的身影。

“他去村西边你红刚叔家帮忙去了,他小儿子明天娶媳妇。你二叔,三叔都过去了。”刘凤兰解释道。

红刚叔叫俞红刚,和俞冬青的老爸俞红军是一爷之孙,还是比较亲的。

其实整个北寨村的一半都姓俞,互相都沾亲带故,谁家有啥事都过去帮忙。

俞冬青的老爸俞红军曾经做过厨师,所以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过去帮忙。

俞冬青一听这话来了兴趣,就对老妈说:“我过去也去看看我红刚叔?”

“你去吧,那里热闹的很,等我把家里收拾下,过会我也过去。”

俞冬青拉着女儿的小手,出了大门,向村东走去,还没走到一里路,就听到不远处一家院子传来一个男人高亢的歌声。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

去开天辟地

为我理想去闯

....

....

《男儿当自强》!

三叔的声音!

俞冬青加快脚步。

就在村东头的一家院子里,大门敞开,人影晃动欢声笑语不断,就好像过年一样,俞冬青拉着女儿过去,认识的人立刻招呼。

“冬青,回来过年?”

“嗯嗯,建国叔,回来过年了”

.....

....

其实俞冬青高中毕业上大学,后来又在外地工作,回来时间不多,好多人已经不熟,知道是本村的但已经叫不上名字,但都热情的打着招呼。

进了院子,主人立刻迎上来,

“冬青,你回来啦。”说话的是俞红刚,穿着一件皮夹克,满脸红光还给俞冬青递过一支烟。

“谢了,叔,我不抽烟。”俞冬青婉拒:“我爸呢?”

“他带人到镇子上采购东西去了,你找个地方坐....晚上就别回去,吃饭。”

华阴这地方孩子结婚是件大事,一般提前准备要吃三天,不仅是帮忙的,还有一些家门中也过来,所以显得非常热闹。

俞冬青说红刚叔你去忙,我随便坐坐,俞红刚也没客气,又说了几句就忙自己的。

院子里搭着棚子,里面摆放桌子,俞冬青随便找了个空位坐下来,和旁边的笑者招呼起来。

虽然是大冬天,但每张桌子下面都放着烧煤炭的火盆也不感到多冷。

俞冬青就看到在院子靠西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正在卖力唱歌的三叔俞红光。

一曲《男儿当自强》唱完之后,立刻迎来一片叫好声和掌声,俞红光并没有下台,而是唱起了那首网络神曲:

我们一起学猫叫

一起喵喵喵喵喵

在你面前撒个娇

哎呦喵喵喵喵喵

....

....

俞冬青听得目瞪口呆。

第一次听到有人将这首嗲声嗲气的歌曲唱成洪钟大吕,这哪是猫,是虎啊.....

这让俞冬青想起那个时空血洗乐坛的腾大爷。

但照样赢得一片掌声,特别在俞冬青邻座上一个满脸皱纹的农家妇女巴掌拍的特别响,引起俞冬青的注意。

”她是谁?我好像没见过?”俞冬青低声问旁边的人。

“嘿.....张素莲,张寡妇,村南边住的。”

她就是张寡妇?!

长的不咋地啊,还不如我三妈呢,让三叔迷恋?

俞冬青又仔细瞅了瞅满脸笑容的张寡妇,突然明白其中原因。

因为从这个其貌不扬的农妇的眼里,俞冬青看出对台上男人崇拜的眼神。

俞红光连续唱了几首有些累了,下台歇息,院子里临时挂起来的喇叭里立刻开始放流行歌曲。

功率很大,有点嘈杂,不过农村就兴这个,热闹。

俞红光下台,俞冬青赶紧站起招招手,俞红光看到了就笑着走了过来。

第104章 这不就是走穴吗

“冬青你回来啦?”

“回来啦,三叔。”

俞红光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板凳上,端起一杯没人喝过的茶水一饮而尽,这才又说道。

“冬青,我这首《学猫叫》唱的怎么样?”

“唱得.....挺好。”

“嘿嘿......现在的人都喜欢听这个,我经常去给别家唱!”

经常?

看到俞冬青有些疑惑的表情,俞红光压低声音说起原委。

原来随着那部《武林英雄》电视剧的热播,俞红光也成了华阴家乃至渭南家喻户晓的名人。

特别是在华阴,谁家娶媳妇就请他过去唱歌助兴,不管是在县城的酒店还是农村自家院子搭的台子,总能听到俞红光高亢的声音。

“这一入冬,结婚的特别多,我有时候忙不过来,一天唱好几场,刚唱完这家就被人车接到另一家去唱。”

“这唱歌总不能只唱一首《男儿当自强》吧?我就自学了几首流行歌曲,那首《学猫叫》就是前段时间才学会的。”

“赚了不少钱吧?”俞冬青笑着低声问道。

“嘿嘿,在城里唱一场五百,咱们村附近的就三百,当然像红刚这样家门亲戚,不要钱,免费。”俞红光说着满面红光。

这不就是“走穴”啊?

按理说你要给我这个词曲作者交版权使用费吧?

当然,俞冬青只是想想不可能说,估计三叔他们也没这个意识。

“那你不唱老腔了吗?”俞冬青又问道。

“哎.....刚开始我在宴席上也唱老腔,可是宾客说不够喜庆,要我唱流行歌曲,没办法啊......”俞红光深深叹了口气。

“不过,过年的时候,我肯定要唱!”俞红光赶忙补充道:

“我和几个老伙计商量好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么事,村委会不是新修建了个乡村大舞台吗?镇上领导和村支书都支持我们唱,说这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村上每天给我每人100块钱补贴。”

100块钱不多,不过五六个人唱一天就是五六百,连续唱上个几天十天那就好几千块。

现在村上没有集体经济,能出这笔钱也就很不错了。

“好,到时候你们唱,我给你拍照录像,我准备做个关于华阴老腔的纪录片,还专门带回了摄像机。”

“如果拍好在网上播放,也是对华阴老腔一个宣传。”俞冬青最后说道。

“那,好的很,我给几个好伙计说下,好好准备.....”

两人正在热聊,就听到突突突的三轮车声,俞冬青扭头一看就看到老爸俞红军骑着三轮车进了院子,后面是买的菜肉之类。

俞冬青赶忙上去招呼,俞红军看到儿子回来也很高兴,不过他不像自己的三弟那样话比较多,一一向沉默寡言,简单说了几句突然问道:“彤彤呢,彤彤你没带回来?”

哎呦.....

刚才和三叔只顾聊天,没注意这丫头跑哪去了!

“爸,带回来了,不知道跑哪去了,我去找找。”俞冬青急忙跑出院子。

只见村里的路上有一群小孩正兴高采烈放着鞭炮,俞冬青就看到穿着白色羽绒服戴着粉色绒线帽子的女儿,顿时放下心来。

燕京市内不让放鞭炮,所以女儿看到对这玩意感兴趣也很正常,不过女儿的一个动作又把俞冬青吓坏了。

只见女儿小手捏着一个鞭炮,另一只手拿着点燃的香,小心翼翼点燃之后迅速扔出去,鞭炮在半空爆炸,一群小孩开心得直笑。

我的天啦.....

胆子竟然这么大?

我小时候到经常这么干,有一次不小心还炸伤了手也不敢给父母说,过几天才没事。

可是你的手炸伤了,我回去咋和你姥爷姥姥交代?

首节 上一节 73/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