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第535节

  “嘶……”

  罗骏倒抽一口凉气。

  他万万没想到,陈着的愿望居然这么“卑微”,但是放在《参考消息》上面,又显得无比“伟岸”。

  向阳花开,我心向党。

  至此,艺术已成。

  ……

第470章 “父凭子贵”

  广州通信管理局,开完例会的郭家茂回到自己办公室,随意的把笔记本一扔,瘫在座椅上,思索着接下来的一整天要做什么。

  实在是太枯燥了!

  以前当副区长的时候,真是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每天忙的屁股都沾不到椅子,神经也每时每刻都是紧绷状态。

  听到手机铃声就是浑身一机灵,生怕分管的工作出现什么安全事故。

  现在好了,自打来到这个衙门,屁股简直就要黏在沙发上,每周除了开开会,要不就是外出调研一下。

  手机也像是坏了一样,半天才响那么一下。

  履职一个月,胖了都快四斤了。

  “除了周三要去省里开会,周五去移动公司参加一个项目评审,其余都没什么鸟事!”

  老郭自言自语的吐槽着,顺手拿起了《参考消息》。

  对于他这种年富力强的中年领导来说,坐办公室实在是一种煎熬,每天只能把各种报刊杂志看了个遍,深感理论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郭家茂仰在黑色背椅上,举着《参考消息》,懒散而懈怠。

  但是翻着翻着,他突然一愣。

  然后缓缓的坐直身体,表情也没那么放松了,把《参考消息》平整的放在桌子上,逐字逐句的读了起来。

  先是惊讶,然后赞赏,最后更是忍不住拍桌叹服!

  他马上拿起“坏了的”手机,找到“陈培松”的名字,立刻拨了过去。

  响了大概二十几秒后,电话才被接通。

  那里仿佛很安静,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声音。

  怎么形容呢,如果说通管局是枯燥的冷宫,那“政策研究室”所在的市委大楼,就是金銮殿。

  冷宫因为没人才冷。

  金銮殿人很多,但他们来来往往都习惯性的放低脚步,也不知道会担心惊到谁,但是大家都会这么做。

  “老郭。”

  陈培松应该是快步走到了楼梯口,听起来声音都有回响:“怎么了?”

  “陈着当初砸下2000万成立那个研究所的时候,我就说他还要玩一波大的!”

  郭家茂“信誓旦旦”的问道:“怎么样,你就说准不准吧?”

  “哎~,就这事啊,我们都知道了啊。”

  陈培松好像有点无奈。

  《羊城晚报》刚报道这个新闻的时候,郭家茂就立刻打电话过去予以祝贺。

  结果陈培松居然一问三不知,郭家茂这才知道,儿子在外面吭哧吭哧的“捅破天”,亲老子居然还蒙在鼓里了。

  晚上回到家,老陈夫妻俩亲自电话拷问,这才明白了大致经过。

  也就是说,要不是朋友的提醒,可能要到第二天省级宣传部门发通稿的时候,陈培松才知道整件事。

  “他妈担心的饭都吃不下了,我就没那么焦虑,儿孙自有儿孙,随便那小子折腾去吧。”

  老陈继续压着声音说道,似乎都不想认下陈着这个儿子。

  当然他也不知道,当省宣传部门铺天盖地发通稿的时候,陈着那时正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

  “还是那么忙吗?”

  郭家茂能感觉到这个党校同学,如今在新单位里没那么自在。

  “我都快习惯了。”

  陈培松笑笑,同时也奇怪,老郭打这个电话有什么目的?

  “你看《参考消息》没有?”

  郭家茂也没有卖关子,直接问道。

  “你也知道,我根本没有时间。”

  老陈叹了口气:“每天公文都写不过来。”

  “嘿嘿~”

  郭家茂不禁幸灾乐祸。

  老陈和自己本质上都不是坐办公室的人,他们都比较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案例。

  结果一个坐了冷衙门,还有一个进了政策研究室。

  当然政策研究室可不是党史办那种地方,只要机遇来了,政策研究室是能够一飞冲天的“梧桐高枝”。

  “那你自己去看看吧,我就不多说了。”

  郭家茂“开心”的挂掉电话,算是当成枯燥生活的一点调味剂。

  ……

  老陈把手机收进兜里,重新又回到办公室。

  他的办公桌在靠窗位置,市委大楼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哪怕他现在是正处了,也没有资格拥有一间独立办公室。

  依然和一帮老中青的笔杆子,略显臃肿的挤在一起。

  不过毕竟是副主任了,所以能够靠窗,眼睛累的时候能够远远的眺望一下。

  “《参考消息》吗?”

  陈培松又不是傻子,郭家茂刚才那么说,他敏锐的意识到应该和陈着有关。

  但他实在太忙了,手里还有几份待审的公文,而且刚进来不久,实在不好意思在事情没做完的情况下,就去悠闲的阅览刊物。

  毕竟,研究室主任就在隔壁的单人小办公室里坐着呢。

  政策研究室主任通常由市委的副秘书长兼任,当然了,基本都是由排名最后的那一名兼任,因为这个部门的实权不大。

  所以老陈没看,只是抽空给陈着发了个信息。

  “少爷又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吗?”

  陈培松问道。

  “无。”

  陈着简短的回了一个字。

  “这小子……”

  老陈摇摇头,前天晚上妻子真是吓坏了。

  砸2000万建个研究所还好说,毕竟那是实物。

  可是花1500万吃顿饭,毛晓琴都想象不到,那顿饭的勺子是镶钻的吗?

  结果给陈着打电话,少爷倒是坦诚的承认了这件事,但是轻松的就好像“那块玻璃是我打碎的一样”,然后就要挂掉电话去忙了。

  气得毛晓琴,直接给远在首都的俞弦告状!

  “我养了他十八年,不能说功劳,苦劳总有的吧。”

  毛太后忿忿不平的骂道:“结果花了1500万,连个多余的解释都没有,小俞你说,我这个儿子是不是白生了……”

  老陈也不知道“婆媳俩”说了什么,反正一个小时后,妻子悠哉的走出卧室,应该是被儿媳妇安慰好了。

  正在神游外物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咳”,原来是研究室的一把手主任来了。

  主任叫计新荣,今年51岁,个子有点矮瘦,顶上没什么头发,平时话不多,神色间总之充斥着尿频尿不尽的阴郁。

  “计秘书长。”

  陈培松站起来问好。

  这个称呼很有学问,在一个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往往应该叫他最显赫的那个职务。

  “嗯。”

  计新荣应了一声,不咸不淡,声音像是被痰堵住了喉咙。

  他只是交代一些新任务,然后也没什么多余的话,负着手离开了。

  陈培松看着桌上本就像小山一样的文件,如今又多了几厘米高,不禁有些抑郁。

  他是基层走出来的人,察言观色最是擅长,能够明显感觉到,上司对自己的印象不佳,并且总是加派任务,让自己负重前行。

  陈培松确定从没有得罪过对方,不过有时候世间的喜恶,并不会因为你是好人,所以大家都得喜欢你。

  【身份】,才是真正被某些人厌恶的理由。

  站在计新荣的角度,虽然政策研究室有三个副主任,但是这个空降的陈培松威胁最大。

  因为他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而且比自己年轻好几岁,现在又来深化一下理论水平,简直就是满足了中央关于干部提拔的新时代要求。

  所以陈培松的“身份”,天然就构成对计新荣位置的威胁。

  在体制内,正职和副职是一种“合作又提防”的敏感关系。

  既要一起搭台子做事,又要警惕对方的小手段,甚至是言语中的试探。

  比方说,普通科员可以劝道,局长你太辛苦了,应该给自己放两天假。

  这是关心领导。

  但如果是副局长说,局长你太辛苦了,总是忙着工作,放两天假休息一吧,那意味就不一样了。

  局长听起来,这是副手指责自己权力欲太强,大事小事都不肯放手,对班子其他同事不信任啊。

  所以对于陈培松带来的威胁,在不知道他背景的情况下,计新荣的办法就是不断加派任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吃不消就会犯错,只要犯错了,抓到机会在公开会议上批评几次,再安上一个“能力有限”的帽子,必然对陈培松的提拔造成负面影响。

  而且,这是阳谋。

  领导分配给你的任务,如果不做,那就是“刺头、不够团结和工作态度有问题”。

  如果做了犯错了,那就是“能力有问题”,还需要好好沉淀一下。

  对于这种情况,陈培松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如果在原来的街道办,老陈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推脱,但他现在是研究室的“新人”,一旦反抗就掉进计新荣的陷阱里了。

  刚来新单位就不听指挥,体制内但凡沾上这个标签,以后就没有上级敢使用了。

首节 上一节 535/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